教育论文
-
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及使用策略论文
2023-06-01 09:02:27
11
[摘要]:在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当中,融入思维导图的教学方式,应进一步明确其应用价值,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以发散性的思维,引导小学生理解并且学习。思维导图使小学生的大脑潜能得到开发,从而挖掘其多方面的创造潜能,本文对此作出了以下探究和分析。
-
神经科学发展前沿融入精神医学本科生“发展 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路径论文
2023-06-01 08:58:45
7
[摘要]:为了开阔学生的科学视野,培养其交叉学科思维,使其能构建更立体的发展心理学知识体系,文章首先分析了发展心理学学科中的神经科学研究元素,接着提出了神经科学发展前沿融入精神医学本科生“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的路径,包括根据课程内容及时补充神经科学发展前沿文献;利用课后实践组织学员开展相关神经科学发展前沿实验。
-
儒家美德伦理融入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多维价值分析论文
2023-06-01 08:55:15
13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背景,然后论述了儒家美德伦理的精髓,最后从社会精神动力、高校德育工作理论、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三个层面分析了儒家美德伦理融入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多维价值。
-
磨出体育课堂教学的真谛论文
2023-05-31 09:32:40
4
[摘要]:作为五育的重要一环,体育教学承担着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锻炼意识和能力的责任。要在体育课堂中真正落实教学目标,打造一堂有效的体育课,一线教师就要在不断的磨课中研究把握体育课堂的真谛,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为学生创造更有效的课堂,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磨课可以让课堂教学更为贴合学生的身心发展,使课堂充满人性、凸显个性,提升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成就教师,打造出令学生喜爱的课堂。
-
课程思政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3-05-31 09:28:29
162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课程思政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应用的目标,然后说明了课程思政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应用的主要特色和关键点,接着提出了课程思政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方案,最后对课程思政在“临床微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积极反思。
-
开展延时服务,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论文
2023-05-31 09:24:43
46
[摘要]:延时服务是为了解决年轻父母上下班时间和孩子放学时间冲突问题而推出的举措,开展延时服务,要在“双减”政策的指导下,实现两种观念之间的融合。在作业设计环节,以学生为主体,提高作业的设计水平,在延时服务中,将“双减”政策贯穿到课后作业环节,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对开展延时服务,落实“双减”政策的目标进行了探讨,以初中语文作业的优化策略为中心分析了如何开展延时服务,有效落实“双减”政策。
-
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新思路论文
2023-05-31 09:21:04
22
[摘要]:为了破解家校共育的现实困境,促进家校劳动共育生态建设,文章首先阐述了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困境,然后分析了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现存问题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家校共育视角下中学劳动教育新思路。
-
基于雨课堂的“大学化学”课程混合式学习实践论文
2023-05-31 09:16:27
2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大学化学”课程教学现状,然后论述了基于雨课堂的“大学化学”课程混合式学习实践思路,接着阐述了基于雨课堂的“大学化学”课程混合式学习实践成效,最后对基于雨课堂的“大学化学”课程混合式学习实践进行了反思。
-
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提升学生阅读素养论文
2023-05-28 15:29:47
4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教育学生正确地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素养的提升在语文学习整个“版图”中占有核心地位。从多年的语文教学与实践来看,语文教学的“少慢差费”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本文历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四大“症结”:没有触及学生兴趣点,方法陈旧单一,材料选择不当,教学指向不集中。尝试提出六大解决方法:突出师生互动,注重阅读量,培养良好阅读习惯,倡导读写结合,尝试标注式阅读,组建阅读共同体,认为唯有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方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阅读教学现状,让学生
-
初中体育教学中德育的渗透论文
2023-05-26 09:35:18
9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综合培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如何做好学生的体育教学,如何在体育课程的开展过程中渗透德育就显得至关重要。基于此,本文结合自身教学经验,针对德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渗透展开研究,以达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丰富体育学科教学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