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美德伦理融入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多维价值分析论文

2023-06-01 08:55:15 来源: 作者:xiaodi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背景,然后论述了儒家美德伦理的精髓,最后从社会精神动力、高校德育工作理论、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三个层面分析了儒家美德伦理融入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多维价值。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相关背景,然后论述了儒家美德伦理的精髓,最后从社会精神动力、高校德育工作理论、高校德育工作实践三个层面分析了儒家美德伦理融入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多维价值。
关键词:儒家美德伦理;德性养成;大学生
“国民之魂,文以化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长期稳定的基石,其中道德文化更是塑造民族脊梁的精神支柱。儒家伦理道德思想和德育理念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奠定了中华民族仁爱和谐的基本格调。进入新的时代,针对大学生道德实际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儒家德育思想的合理内核和积极因素,探讨儒家美德伦理育人功能的时代价值,并将其作为高校筑牢主流思想阵地的重要途径,对高校立德树人工作和大学生德性养成具有现实意义。
一、相关背景
德性,即个体道德品质或个人品德,“是个人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个人通过接受社会道德教育和自觉的道德修养所形成的,在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中所体现出来的稳定的倾向和习惯”[1]。现代社会的发展早已昭示个体道德品质的重要性。道德品质高的人无不以孝、义、礼、信、诚等诸多美德作为外在呈现,既德智双修、慎独自律,仁爱宽厚、与人为善,又有责任担当,公忠爱国,心怀高远,而德性缺失则很容易出现道德短板,以负能量外现,造成社会道德风气的滑陷。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具道德引领性的群体。当前,在多元文化并存和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的影响下,错误的社会文化思潮、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时刻冲击着大学生的“单纯思想”,此种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人生迷茫、内心浮躁、信念模糊,这进一步加剧了高校功利思想的蔓延,导致部分大学生追求精致利己主义,专于实用,责任意识淡漠,价值取向扭曲,甚至道德人格分裂;不思进取,把庸常当常态,事不关己,“两耳不闻窗外事”,缺少对生活应有的激情和对精神追求的乐趣,无担当、不作为。这些日益暴露的道德缺失应引起人们警醒和反思。
大学生是未来道德建设的中坚力量,其道德水准是影响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关键一环,其德性的缺失必然造成整个国家道德风气沦丧。德性养成非一朝一夕,大学时期是德性塑造的关键期,因此高校要在大学生道德人格塑造和德性养成方面下功夫,让学生从爱国、处世、修身等层面涵养德性,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增强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判断力和道德责任感,进而促进个体三观成熟与完善。
二、儒家美德伦理的精髓
美德伦理是中西传统伦理观念体系中以品德、美德和行为者为中心,以培养善人或德性人为目的的一种道德研究实践范式,是优良德性的重要内容。中国古圣先贤对美德伦理非常重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者道德思想中就蕴含丰富的美德伦理。从《论语》《孟子》《大学》等著作中可探寻到大量道德自我修养理论,呈现给世人美德伦理的道德意蕴。
(一)“仁爱忠恕”思想下的人际和谐
孔子阐述通向“仁爱”的具体方法为“忠恕”,“何为忠?尽己之谓忠”,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2]89。也就是说,自己要先站稳,才能扶起摔倒的人,自己要先腾达,方能博施济众。只有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乐于助人,才能通往仁的路。“何为恕?推己之谓恕”,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说,人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不愿之事却强加于他人,势必破坏人际和谐。“忠恕之道”为协调人际关系提供了有益借鉴,演绎为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道德智慧。忠道外显为一种责任担当,启示人们要从自身做起,修身养德,发展充实自己,使自己变大变强,这样才能具备帮助他人的实力。恕道内化为个人修为,内含如果不能对他人有所助益,至少不能伤害或损害他人利益的思想。
(二)“仁义礼智”思想下的德性追求
孟子提出了“四德”,具体表现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2]221四种善端。扩充“善端”,便发展为“仁义礼智”四种德性。“恻隐之心”就是怜悯之心,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体现为一种与生俱来的善良本质;“羞恶之心”就是羞耻之心,一个人要想成为有道德的人,明荣知耻,就必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增强荣辱感,尤其要坚持道德操守、提升道德情怀;“辞让之心”就是谦让之心,这不仅是一种礼仪,更是做人做事的一种态度,学会辞让,能得理而让人,即人们只有懂得谦让,多一些理解和宽容,才能少一些矛盾和隔阂;“是非之心”就是公道之心,指存在于人心中对各种是非对错的善恶评判。“四德”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美好德行,由其衍生的友善、正直、宽容、团结等美德可以充实德性的内涵。
(三)“内圣外王”思想下的修身济世准则
儒家美德伦理对个体道德要求较高,强调修身济世内在统一,即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不是独善其身,修身养德是为了兼济天下。基于这一点,儒家学者总结并提出了一套关于自我道德修养的理论与方法,如《大学》提出“三达德”“八条目”。其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就是“内圣外王”。“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安邦治国。其中,“内圣”重在“成己”,教育人们如何做人,德育目标是培养人内在的道德修养,使其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重在“成物”,教育人们如何为政,德育目标是使人明确对国家、社会的应尽义务和具有厚德载物、博施于民的济世情怀。二者是内在统一的,其中“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能共同塑造儒家君子人格。这种美德伦理启示人们内要强化道德修养(修身),外要有责任与担当,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充分发挥个人的才能和主观能动性去改变社会(治国),进而推动社会和谐秩序的建立和中国梦的实现(天下平)。
(四)“公忠爱国”思想下爱国情怀传承
儒家美德伦理彰显了爱国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意蕴。在中国古代社会,“家国同构”是一个显著特征,突显的是天下、国、家和个体的多向互动关系。在这一政治格局下,个体身处其中背负责任,为人处世更加强调整体利益和群体价值。例如,孟子反对“独亲其亲”“独子其子”的行为,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195,并把“天下为公”视为济世理想。这种思想而后衍化成爱国主义精神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并作为一种美德一直流传到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个人层面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爱国”,《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的内容就是对这种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国家的“大我”之中,把爱国精神转化为强国报国的自觉行动,这些都是儒家美德在当代的传承和诠释。
此外,中华民族十大传统美德中的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修己慎独等思想都可从儒家美德伦理中探其根源,其蕴藏的道德理念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国人的生活,这体现出中华道德文化既一脉相承又不断趋时更新的特点,是中华文化自信的道德源泉和思想根基,故对其传承创新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可以使儒家美德伦理在当代仍然熠熠生辉,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道德精神标识。
三、儒家美德伦理融入大学生德性养成的多维价值分析
(一)社会精神动力层面的价值分析
1.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坚定文化自信。“根本固者,华实必茂;源流深者,光澜必章。”[3]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持久的力量之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奠定了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儒家道德文化是我国当代德育思想的主要源泉,使我国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且许多富有生命力的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历久弥新,成为支撑国人优良美德之源流,构成了人们恒久的道德情怀。大学生德性养成离不开文化自信培养,对此,积极探讨儒家美德伦理现代转化,激发其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并通过引导大学生认识本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归属感,可使大学生深深认同这份中国智慧,自豪这份辉煌,进而化被动为主动,自觉抵制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的“雾霾毒气”,提高道德修养,形成健康向上的人格。
2.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当前的价值目标,是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的价值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4]这一论述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儒家美德伦理理念与现代社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有契合之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中渗透着儒家美德伦理思想精髓,“爱国”“明礼”“诚信”等诸多内容既与儒家美德伦理一脉相承,又是其合理价值观念的现代弘扬。鉴于高校存在价值取向多元、社会认识模糊、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将儒家美德伦理融入高校教育,有助于强化当代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激发大学生内心的本真和善良,培养其宽厚和气、互助友爱之心,抑制是非功利和利己自私之心,促使其做出正确的道德判断和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进而提高其道德实践能力,这有助于整个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创造出友善和谐的社会生态环境。
(二)高校德育工作理论层面的价值分析
1.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充实高校德育工作“底气”。高校德育工作目标是“立德树人,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的后备力量”,围绕这一目标,修身养德是做人根本,而知识储备则是道德修养的“底气”所在。大学生要想实现道德情操修养目标,需要学习和储备一定的道德知识,对此,中华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必不可少。针对当代大学生功利思想充盈、组织归属感弱、集体观念不强、责任意识淡漠等问题,在高校教育教学中融入儒家美德伦理,如“仁义礼智信”的现代诠释,“温良恭俭让”的延绵拓展,“公忠爱国”、修身济世、家国天下的情怀传承等,可为大学生个体道德素养提升提供帮助,并在待人、修己、出世、入世方面为学生提供价值规范和道德指导,指导学生如何完善自身和自己生活其中的社会,进而实现外在规范伦理向美德伦理、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及德性向德行的内化和转化,为当代大学生德性养成提供丰厚滋养,充实个体道德“底气”。
2.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为高校德育注入“灵魂”。德性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针对当代大学生道德认知模糊、道德行为失范、道德选择失调、道德素养偏低等问题,儒家美德伦理思想可以为高校教育理念注入“灵魂”。儒家美德伦理究其根本是一种“自我道德修养论”,其推崇道德伦常价值,以修身为基点理解个人、社会、国家和世界,让价值理念在四者之间流动起来,启迪着高校德育建设的方式方法,为当代德育工作注入“灵魂”。“审察克制”“修己慎独”“格物致知”等美德道德修养命题和观点,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对广大青年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方面的意识形态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大学生所接受的具体的价值观念”[5],让道德教条鲜活起来、生动起来,把价值理念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的一部分,实现从他律向自律的转化,促进大学生群体的德性完善和精神提升,为“大思政”和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文化支撑。
3.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引领高校文化传承走向。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建设的重点是利用好自身资源优势,积淀学校文化因素,构建本校的文化发扬机制。儒家美德伦理精髓融入高校协同育人大局,可以其润物无声的隐性使命,熏染校园文化氛围,使高校既不忘人文历史渊源,又心系未来发展,为校园文化的构建提供理论上的启发和选择思路,进而有助于设计出符合时代要求和学校发展的文化信息传播路径,充实学校人文底蕴,扩大学校文化魅力的影响力,赓续学校文化的血脉承续。
(三)高校德育工作实践层面的价值分析
1.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筑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主阵地。高校是人才培养和思想传播的重要基地,也是多元政治思潮渗透和发生激烈碰撞的领域,大学时期是大学生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正是思想开化发展,广泛接受信息的时候。但是由于思想观念和三观尚未稳定成熟,新媒体参差不齐的信息很有可能会影响他们的思想,侵蚀他们的信念,减弱他们对于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6]。大学生的思想价值取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因此要将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全方位融入育人过程,做到无缝对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教育集中反映这个社会的统一意志和思想,因此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引导和价值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就需要把牢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方向,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培育大学生崇德修身报国的道德品质。而儒家美德伦理注重群体本位,视个人为国家一分子,强调整体利益和群体价值,并由此衍生出悠久深厚的爱国主义传统。故将儒家美德伦理融入教育教学,立体呈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史志,以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是中华民族在塑造共同体意识中始终传承的主旋律,也是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意识形态安全教育为之努力的目标,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的重要使命,从而培养出政治强、素质高的新一代,保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拓展高校思政课育人的深度和广度。当前在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教育以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为途径,倡导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等理念。基于此,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囿于“应然”式的“灌输”教育,要多学科互容、多因素共建,从而实现协同育人。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正面传输知识,塑造大学生理想道德人格、涵养大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近些年,高校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育人和教学管理的新路径,以提升文化自信为核心,开发传统伦理文化协同育人功能,进一步拓展了思政课育人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对道德文化进行考察,“有针对性地调整思想政治教学内容,选取最为合理的方法和形式完成教学活动”[7],可丰富大学生知识积累,进而深化学生文化认同,促进其情感升华,使其产生认知共鸣。五常文化“仁义礼智信”等德育内容丰富,可助力大学生道德修养提升,在仁善、重义、有礼、明智、诚信等方面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防止出现育人形式化问题,从而进一步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效果。
3.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提升教师队伍人文素养。高校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高校教师的师德师风会映射在思想觉悟、价值观念、道德水平等方面,这会间接地影响其在高校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发挥的作用”[8]。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秉承“身正为范”,将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作为协同育人的一种必需工作,进一步明确“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职责,“成为道德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做推动道德进步的先驱者,做学生道德学习的榜样和精神世界的守门人”[9]。
因此,基于已有学科知识,教师要主动积极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适时融入,在不同学科间融会转化,在传承传统儒家美德价值中涵养道德修养,让传统文化精髓浸入并升华。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生命力表现为“同化力、融合力、延续力和凝聚力”[10],而儒家美德伦理精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浓缩,其理论、思想及理念是当代高校教师必备的文化素养内容和行为示范的精神动力。教师伦理素养如果能得到提高,则会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会更注重道德关怀,并聆听学生心声,以一种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积极促成学生道德认知的深化,通过情感、语言、行为等关怀方式激发学生内心的道德情感,从而增强其道德主体意识,不断完善其道德人格。
4.儒家美德伦理的融入可激励个体走一条知行合一的成德之道。德性最终通过道德实践来锤炼,儒家美德伦理强调“内圣外王”思想下的“修身+济世”,即走一条德、知、行统一的成德之道。因此,高校在以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涵养大学生德性的同时,要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关注社会,面向当下,知行合一,身体力行,践行道德,这样才能涵养学生整体的道德风貌。高校应在校内外搭建道德实践平台,以实习、参观、考察交流、志愿者等方式进行道德实践锻炼,锤炼德性。此外,高校还应当为大学生个人品德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激励和调动机制,通过模范示范机制、奖惩机制、道德评价机制等,为大学生德性养成提供一片适宜的土壤,促使道德观念的内化不流于形式,从而调动大学生在加强品德修养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其自觉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进而达到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的目标。
四、结语
儒家美德伦理在现代社会的传承彰显了其道德文化魅力,探索儒家美德伦理在大学生德性养成中的价值,将其作为高校育人的重要引领途径和道德指导,作为高校加强意识形态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引领策略,对涵养大学生德性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大学生只有德智双修、志向高远、心怀家国,才能在未来担负起更多的责任。
参考文献:
[1]伦理学编写组.伦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34.[2]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3]坚定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EB/OL].(2019-12-09)[2022-08-20].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1209/c40531-31496637.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357.
[5]薛立刚.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3):67-70.
[6]陈萍,刘兰兰,荀晓.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22):295-296.
[7]陈尧.意识形态安全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J].教书育人,2018(4):36-37.
[8]张桂花,张军平.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2,8(6):48-51.
[9]刘晚霞.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德育的启示[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3.
[10]杨树增,陈杰.略论儒家伦理的创造性转化[J].北方论丛,2021(5):17-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