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策略探究论文
2024-06-28 13:39:09
8
[摘要]:分析当前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学计划不系统、翻译情境和社会实际脱节、教学平台建设不足。从教育改革、备课效率和学习资源三个方面阐述“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的重要性。探索“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创新策略,即丰富翻译课堂教学内容、优化翻译教学模式、拓展翻译实践平台。
-
大学英语听力学习者在线自我调节学习过程的探究论文
2024-06-28 11:59:57
6
[摘要]:采用混合方法研究大学英语听力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Online Self-Regulated,简称OSR)学习过程。定量数据来自354名完成在线问卷的学习者。定量数据显示,学习者的OSR处于中等水平,任务策略的OSR值最高,学习求助的OSR值最低。通过学习者的日志数据,以及对6名大学英语听力学习者进行的半结构化访谈,进一步获得对这些发现的有趣见解。三类英语听力学习者的在线自我调节学习分别呈稳步、螺旋和缓慢发展趋势。低、中OSR水平的学习者主要将其OSR水平归因于教师的监督或同学的影响,而高OSR水平的学习
-
UbD理论指引下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与实践论文
2024-06-28 11:53:57
66
[摘要]:介绍UbD理论。阐述UbD理论指引下表现性任务的设计原则,即强调迁移性、凸显真实性、突出完整性、注重统领性、体现趣味性。结合译林版初中《英语》8A Unit 3 A day out的教学,探索如何在UbD理论的指引下设计初中英语表现性任务,即提炼单元大概念,逆向设计表现性任务;开展子任务,围绕表现性任务构建课程框架;利用信息技术,增强表现性任务的趣味性。
-
新工科背景下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培养机制研究论文
2024-06-28 10:46:46
1
[摘要]:新工科背景下,部分高校教师存在重技轻道的现象,对学生思政教育不足,致使一些学生思政意识淡薄,进而难以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了有效实现智育与德育双重提升,将新工科与大思政相结合,在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思政意识、创新意识、工匠精神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微观和宏观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培养学生批判性的学习思维,进而实现工程实践教育与课程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旨在为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培养出更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
新文科视域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论文
2024-06-28 10:44:53
5
[摘要]:在新文科背景下,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发挥外语专业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特色和优势,依托课程,以语言为载体,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融合,体现新文科的大格局,承担大外语的社会责任。外语专业课程思政通过多维度、多渠道的路径建设,如做好课程思政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开展内容语言融合的深度教学,创新技术赋能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形态,建构外语课程思政资源库,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挥教师品性示范作用等,与新文科、大外语建设同频共振,向纵深发展
-
物理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探索论文
2024-06-28 10:41:56
1
[摘要]:包括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在内的物理基础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为理工农医类专业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该课程所教授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基本理论是构成新时代大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培根铸魂和立德树人的协同育人作用。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等教育的重要论述,从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和在物理基础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改革的举措及成效三个方面全面总结新疆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近年来推进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成功实践,旨在促进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思政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实
-
协同育人视域下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路径研究论文
2024-06-28 10:39:31
3
[摘要]:实践教学作为师范院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所需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作为为地方中小学历史学科输送优秀师资力量的师范院校,实践教学在其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实践教学仍存在教学形式单一、“重知识轻实践”等突出问题。因此,师范院校要不断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教学中有效融合协同育人理念,打破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为培养更加全面、优秀的专业人才贡献力量。
-
新文科背景下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混合式教学研究论文
2024-06-28 10:35:45
8
[摘要]:针对英语语言学导论课程中存在的内容陈旧、学生兴趣不高、思辨能力薄弱等痛点问题,外国语学院实施课程改革创新。改革以新文科建设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习共同体理论和混合式学习路径,重构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的前沿性、时代性;改进教学方法,实现教学形式的先进性、互动性;改革教学评价,进行动态评估,以评促学,实现学习结果的探究性、个性化。
-
数字孪生技术在轮机故障诊断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
2024-06-28 10:33:50
5
[摘要]:随着数字孪生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教学领域也有了不少的运用案例。为了适应轮机工程专业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人才培养理念,将前沿的科技引入教学改革,进行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轮机故障诊断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轮机故障诊断课程涉及的理论复杂且抽象,往往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融入数字孪生技术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可以有效深化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及其对专业知识点的理解。课程教学改革中,对涉及的关键轮机设备进行数字孪生平台建设,以五大类常见轮机设备故障进行仿真建模,并融合机理进行分析,以实现三维直观展示,降低学生对课程的理
-
校地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索论文
2024-06-28 10:31:58
4
[摘要]:为探索校地合作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模式,以成都理工大学宜宾校区为例,强调创新创业教育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着重分析宜宾校区“双联动、三路径、三学科”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该模式现存的问题,探索相关推进措施,以推动校地合作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提升。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背景下,相互协作,创新育人,日益成为生产领域与学术领域共同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35号)指出,“大学生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