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融合策略论文

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融合策略论文

0

2024-12-10 11:40:52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指以某个主题或任务为统领的结构化课型统筹和科学设计。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熟知教材、善于解构、建构框架,经过精加工教材内容,通过序列化、结构化设计,促使学生走入深度学习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指以某个主题或任务为统领的结构化课型统筹和科学设计。在新课改背景下,大单元教学的实施要求教师熟知教材、善于解构、建构框架,经过精加工教材内容,通过序列化、结构化设计,促使学生走入深度学习,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数学知识,完善与丰盈已有知识体系,实现知识网络的成功构建,从而形成一定思维能力和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深度学习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大单元教学要通过项目式学习、主体化学习等活动,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把握学科知识间的内在逻辑,形成结构化知识体系。”大单元教学活动是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着力点,也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充分熟知学科,通过把握好核心素养和学科知识间的关系,以新课标和教材原文为基,提炼主题、整合知识、选择素材,制定出符合教学实际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活动、问题链,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评价,实现“教—学—评”一致,促使核心素养具体化。

  定义、公式等数学知识点是用符号表示客观世界具体事物的本质刻画。深度学习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相关联,从而快速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小学阶段的知识学习主要是知识经验的理解、知识框架感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学实施中,可采用大单元教学法与深度学习互促的方式,使学生在理解数学的基础上,吸收新知、解决问题。

  一、论方法:线索串联,重构单元

  大单元教学法不拘泥于特定的教材单元,从结果指向目标归纳、系统地重组教材内容,并将其置于大课程或学习情境下的教学过程。

  (一)建构课程背景,问题解决线索

  课程背景可以是大任务、大问题、大情境,其主要是作为单元主题教学的线索,引领学生聚焦教材重难点、核心知识点,在学习过程中深度融合本学科旧知和其他学科知识,灵活使用多种思维方式和工具,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数学概念、定理、公式,增长关键能力,掌握学科方法,形成和发展核心素养。

  (二)优化单元知识,概念网络线索

  单元教学的核心思维是系统化思维,即从教材整体统筹思考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解构和重组成为学习单元,并不是仅遵循由易到难的过程。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从属于大任务,学习目标、学习活动、学习评价等都要围绕大单元进行。因此,形成大概念、大网络,要以单元知识点为原点,梳理教材中同一类内容或相关内容,以单元知识点的优化为线索,发挥知识点的节点效应。

  (三)教学目标导向,方法中介线索

  单元学习目标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发展性的特征,因而可采取“总—分—总”思路实现教学目标。大单元教学要尽可能覆盖整本教材,体现出教材知识点之间的系统关系,结合核心素养,纳入单元教学目标。“总—分—总”思路就是结合学生数学学习情况、教学进度选择合适的方法,让学生对单元学习有一个整体感知,再立足于单元整体的特点,如难点、重点或核心知识点等分解教学,从知识到应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分析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反向促进对所学知识更为全面地理解。教学方法承担着目标实现的中介作用。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是同一目标的两个不同维度,为课程实施和内容学习提供了线索,使得教学过程更为具体、有效。

  二、论实践:解构教材,加工教学

  主题内容具有一致性和整体性特征,这是因为同一主题分布在不同的单元,或同一单元分布不同的内容。整体教学设计就需要先将同一主题的不同分布内容围绕核心进行梳理,形成系列单元,需要教师在大单元教学前进行教材的解构,以此为基础推动教学活动的实施。

  (一)化整为零,分段练习

  化整为零是指将整体分化成许多零散部分,逐个击破的过程。从大单元整体实施教学,内容分段、难度分段的过程中促使学生理解概念及应用。具体实际中,考虑到小学阶段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尚处于形成与发展阶段,激发其数学学习兴趣和适合的教学非常重要。因此,教师遵循着“总—分—总”思路,将教材内容归属相同主题和同一水平的内容进行单元整合,形成大单元。这就要求教师要通过原点的寻找设计与实施教学。首先,教师要做好学情分析工作,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和需求确定单元教学原点,如“负数”单元主题中,对数系进行扩展,为中学的有理数学习做好铺垫;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相反意义的量,形成与发展数学应用能力。其次,针对学生认知规律,为促使了解正负数的意义、读写、数轴及其生活化的表示等,确定认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位单元原点。最后,教学资源的多少也是确定单元教学原点的考量因素。

  例如,在“负数”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发现学生的学习原点,采取分段教学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把握单元知识点。负数切实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尤其是在“天气预报”和存折上的“支出存入”情况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储备比较丰富,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学生已经认识了自然数、分数和小数,对于理解正、负数和零之间的关系做了准备。以此为学习起点,教师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教学的分段突破学习过程(见表1)。

image.png

  (二)举一反三,熟能生巧

  大单元教学有方法地整合了数学知识,设计梯度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应整合把握好教学结构,善于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考方式出发,不断审视教学内容及其与方法的适应性,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数学的知识学习方法,逐渐建立其认知结构。那么,如何完成这一预设,思维导图和具体方法的结合便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将思维过程或思考结果可视化应用于数学学习中,是对教材信息或题干信息的理解、思考与交流的外化中介形式,利于传达学生的思维过程,为教师及时发现思维错误提供载体。教师可引导学生采取“一题一导+一章一导”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从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这种方式也有利于教师带领学生学习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整改。问题整改要把典型题考查的知识点分析好、解决好,更重要的是举一反三,以此为契机解决同类题型或问题,做到相同或相似问题解决得熟能生巧。

  例如,“简易方程”单元是数与代数领域第三学段“数量关系”中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在“内容要求”中指出,“根据具体情境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用字母表示事物的关系、性质和规律的方法,感悟用字母表示的一般性。能运用常见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业要求”中指出,“能在具体问题中感受等式的基本性质。能在具体情境中,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性质和规律,感悟用字母表示具有一般性。”在“用字母表示数”课时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杯里的果汁还剩多少克。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迁移类推,用代入法求值,从而明确式子中字母的取值范围。通过摆正方形和三角形共用小棒根数的过程,借助前面的结论,尝试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摆正方形和三角形共用小棒的根数。之后教师设计“方程意义”的思考题,促使学生在做中学,掌握学习过程的思维方法,从而迁移到相似知识的学习中。

  (三)立足整体,差异教学

  教学整体观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体现,满足了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教育教学要关注所有学生,机会平等、无偏见,不忽视学困生、差生。深度学习的大单元教学,对学生的学习力有一定的要求,学生的差异化就导致个体深度学习的效果存在差异,教师需要清楚。因此,面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情况,可辅助分层教学法,集中体现在任务的难度等级上,同样通过合作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范式,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基础知识。对于数学基础薄弱或缺乏兴趣的学生,教师需因材施教,实施趣味性教学,引导学生逐渐喜欢和接纳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分层作业设计如下(见表2)。

image.png

  将作业设计为基础、发展、创造三个层次,为了让学生能“吃饱”,更能让学生“吃好”。“双减”背景下的分层作业设计,不仅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也要精简作业数量,提升作业的质量,助力学生提升作业完成率,让作业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三、论评价:学习进阶,形成思维

  学习进阶体现了数学逻辑和关照学习进度、课程内容的统一,是出发于学科知识本身,分析学习目标的结构。数学智慧课堂的创生,具有数字化、高效化特点,教师可通过信息化平台或其他方式发送学习任务,学生在平台上完成任务,自动生成个性化评价。教师也可以利用平台的反馈形成教学反思,及时优化接下来的教学过程。

  (一)评价前置,指向素养

  利用评价促发展,就应以表现性评价为主,且指向学科核心素养、拓宽学习体验。例如“数与数的组成”的评价前置就是教学前的知识点细化,设计出三维评价量表,该表体现了正确数、有序数、多种方法数的要求。差异化教学可以促进全体学生掌握各类知识的能力发展。教师还可以适当融合互评、自评和师评,做到评价的全过程渗透,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

  (二)嵌入评价,聚焦过程

  教学过程的评价就是嵌入评价且聚焦过程的一种方式,同样是使用评价量表。例如,在大单元“数的组成”教学中,评价量表应用于探究活动,起到检验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知识掌握度、操作能力的作用,更关注学生数学思想和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评价更为直接和细化。

  (三)拓宽评价,注重体验

  体验式教学注重教学过程需要因地制宜,在数学的体验教学活动中嵌入与此相关的评价量表,包括态度责任、学科实践、合作探究等方面,从多角度评价学生的体验和感知,不同于其他评价量表,此表应作为学生的自我评价,目的是从日常教学中,发挥评价功能,促使学生更为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过程等。

  综上所述,大单元教学与深度学习的融合有着较大价值。整体单元教学是解构到建构、简单到复杂、教学到评价的过程。教师统整单元内容,促使零散且相似的知识点进行串联,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建构数学知识体系,从而更好地引导学生感知、理解、反思、实践和综合,逐渐走向深度学习,促使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杨东京.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实践研究[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15):75-76.

  [2]杨芳.深度学习理论下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策略——以《圆柱与圆锥》为例[J].天津教育,2023(27):10-12.

  [3]李雪莲,李雅杰.深度学习视域下小学数学大单元主题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辽宁教育,2021(5):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