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论文

2024-12-10 11:50:21 来源: 作者:dingchenxi
摘要:]国画具有独特的意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和实施国画班本课程是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摘要]国画具有独特的意趣,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如何构建和实施国画班本课程是小学美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对此,小学美术教师要聚焦课程主题,开发国画班本课程资源;回归学生成长,设计国画班本课程框架;构建三维体系,推动国画班本课程实施。本文以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为中心,围绕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的构建和实践展开研究,旨在不断丰富完善小学美术班本课程体系。
[关键词]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
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的人文价值逐渐凸显,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国画班本课程注重从课程建设本身出发,坚持学生为本的课程建设观,从课程资源、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角度出发,为学生的美术成长和发展服务。下面,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探究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的构建与实践。
一、聚焦课程主题,开发国画班本课程资源
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并非凭空产生,而是需要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支撑。在与课程资源互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体验国画创作的趣味性,品鉴国画创作的艺术性,实现核心素养的发展。当然,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资源也并非冷冰冰的“站”在那里等待学生,而是需要课程资源开发者主动探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扮演好课程资源开发者的角色,聚焦学生的美术成长和发展,统筹规划各方资源,达到挖掘、整合和拓展国画班本课程资源的目的。
(一)立足学校实际,挖掘课程资源
作为国画班本课程构建和实施的主要场所,学校并非仅提供场地支撑,而是一个让学生走近、学习、体验国画创作机会的平台。为了深化国画班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小学美术教师要围绕国画主题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深入挖掘学校蕴含的静态课程资源和动态课程资源,为国画班本课程的实施提供资源支撑。
国画班本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校园就是资源开发的阵地之一。在对校园进行实地考察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深入挖掘了各类课程资源。学校可以将具有丰富国画教学经验的美术教师聚集起来,促使其成为国画班本课程建设的参与者。湘美版小学美术教材中包含国画教学的内容,如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动物》、五年级下册第10课《水墨诗心》等。美术教师收集了上述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导学案、拓展资料、作业设计、活动方案等。此外,教师还可以整合大量信息技术资源,包括上述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音视频等。
(二)深度融入家社,拓展课程资源
国画是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极为丰富。家庭和社区作为学生活动的又一重要场所,蕴含着丰富的国画教育资源。小学美术教师在统筹国画班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中,要打破学校的场所限制,深入学生家庭和社区,了解国画相关资源的表现形式,在整合和筛选资源的过程中将隐性的课程资源显性化,深入拓展课程资源。
在立足家庭挖掘国画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设计了“我家的国画元素”调查活动。在调查过程中,学生找到了家中悬挂的国画作品、刺绣等,还在互联网上收集了大量与国画相关的知识,包括国画在技法形式上的特点、国画的分类、画幅形式及执笔手法等。教师也没有忽视社区这个重要的资源库。社区学校为老人开设了国画课程,定期组织国画活动展览。与此同时,社区也拥有书画队,队员们定期交流。教师布置课后活动,让学生观察社区书画队员的创作方法,并邀请他们来学校教授国画技巧。
二、回归学生成长,设计国画班本课程框架
在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构建和实施过程中,学生作为课程主体,能够基于自身对于国画班本课程活动的体验,深化对于国画的认知,感受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国画班本课程的内容只有与学生的兴趣相关,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国画的兴趣,进而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坚持回归学生成长的原则,设计符合学生发展要求的国画班本课程框架。
(一)基于教材内容,构建课程框架
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呈现出多元化色彩,向学生展示了国画之美。从课程建设的角度而言,国画班本课程也不能脱离小学美术教材,而是要以美术教材中的国画教学内容为基础,构建国画班本课程的框架。在这个过程中,美术教师要对教材中涉及国画的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审议,遵循学生经验纵深式发展的逻辑,为学生提供直接感知、真实操作、亲身体验、相互分享的机会,构建国画班本课程框架。
例如,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动物》旨在促使学生了解、掌握水墨画的基础知识。通过各种不同墨色和笔墨干湿的综合使用来对动物进行造型,体验笔墨意趣,激发孩子对水墨画的兴趣。美术教师以《水墨动物》为基础,设计了班本课程活动“邂逅水墨动物”。在对课程资源审议的基础上,美术教师本着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以寻水墨、赏水墨、探水墨、玩水墨为四条主线,设计了多元化班本课程活动内容。在寻水墨主题中,调查活动“水墨画知多少”促使学生了解水墨画的起源和发展、材料和工具、技法和表现手法等。在赏水墨主题中,鉴赏活动“名画赏析”为学生提供了名画,如徐悲鸿的《奔马图》、齐白石的《螃蟹》等,促使学生在鉴赏名画的过程中体验笔墨意趣和用笔方法。在探水墨主题中,体验活动“水墨画笔法”向学生演示水墨画的不同笔法,着重学习中锋与侧锋两个最基础的笔法。在玩水墨主题中,组织活动“水墨金鱼”“水墨猴子”“水墨老虎”等为学生提供了创作体验的机会。
(二)基于学生兴趣,优化课程框架
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构建和实施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美术成长和发展。小学美术教师在依托教材内容设计班本课程框架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学生对国画班本课程内容的认知和态度,观察学生是否对班本课程内容感兴趣,确定国画班本课程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国画学习需求。由此,小学美术教师除了要考虑教材内容,还需要从学生的国画兴趣和活动兴趣出发,对已有班本课程框架进行不断优化,从而为学生提供美术成长动力。
例如,国画班本课程活动“邂逅水墨动物”脱胎于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动物》,通过四条主线,呈现出多元化的国画班本课程活动。面对初步设计的班本课程框架,美术教师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针对课程框架与学生进行了深入交流,引导学生自由表达活动想法和诉求,介绍自己关于水墨动物的兴趣点。在分享和交流过程中,学生畅所欲言,将调查活动“水墨画知多少”转变为汇报展示活动,学生自行查找水墨画相关的资料,整合资料,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分享知识。
三、构建三维体系,推动国画班本课程实施
在课程建设背景下,推动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的实施是课程建设的中心任务。在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学习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度体验国画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学习国画知识,创作国画作品,体验国画意境。对此,小学美术教师要从游戏、写生、诗歌的角度出发,促使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真正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服务。
(一)游戏支撑,掌握创作知识
游戏是学生的天性,也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实施中,基于国画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活动,能够促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国画创作的技巧和方法,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小学美术教师作为国画班本课程的建设者,要用游戏活动支撑学生的国画创作活动,用游戏化解国画学习难题,促使学生掌握国画创作的基本笔法和基本步骤。
例如,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动物》中,如何运用毛笔中锋、侧锋画出一幅鱼乐图是学生需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为了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笔技法,美术教师以吴作人的《池趣》作为教学载体,设计了角色扮演游戏。美术教师为学生创设相关情境,引导学生扮演画家,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重现创作历程,并且将基本笔法融入其中,呈现出一幅生动的鱼乐图。当然,创作一幅鱼乐图除了需要熟练掌握基本笔法外,还需要清楚创作的步骤。创作鱼乐图的主要步骤有“鱼头和脊背——大尾巴——嘴、眼、鳃、鳍和肚皮”。美术老师还设计了创作接龙游戏,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三名成员。在创作鱼乐图的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自行分工,确定创作鱼乐图的不同。当明确任务后,学生就需要按照鱼乐图的创作步骤,运用纸笔呈现鱼乐图。
(二)观察写生,丰富创作经验
观察写生是学生践行创作技巧的有效载体,也是学生传达内心情感的真实载体。在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创作技巧时,小学美术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写生机会,促使学生在写生过程中深化创作技巧的认知和体验。对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关注观察写生活动,从生活和信息化手段的角度出发,为学生提供国画写生的经验支持,赋予学生国画创作的动力。
作为传统绘画艺术形式的一种,国画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深深植根于日常生活。例如,在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第6课《水墨动物》中,猴子也是常见的创作对象。为了促使学生画好猴子,体验创作的乐趣,美术教师带着学生前往动物园展开写生活动。在观察猴子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纸笔绘制出多种多样的猴子图。当然,由于外在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真实体验所有国画创作的对象。由此,信息化写生出现在美术教师的视野。为了促使学生画好老虎,教师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VR设备开展体验式写生活动。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生戴着设备,观察各种各样的老虎,沉浸在老虎的世界中,感受动物的体态和神态变化,最终刻画出自己喜欢的老虎形象。
(三)以诗入画,体验国画意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国画和诗歌就是学生极为熟悉的两种文化。在国画班本课程实施过程中,诗歌作为国画的“搭档”,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诗歌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体验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充分认识了国画和诗歌的密切关系。立足国画教学内容深入挖掘诗歌资源,实现国画和诗歌的融合,能够丰富学生的国画学习体验,在以诗入画、以画入诗的过程中,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遵循以诗入画的原则,实现国画和诗歌的良性互动,促使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体会国画的独特意境。
例如,在湘美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10课《水墨诗心》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现代画家张大千的《春水归舟》展开了教学。为了促使学生找寻诗歌中的意象,感受国画作品呈现的诗情画意,教师利用思维导图的方式,鼓励学生欣赏国画作品,罗列出作品呈现的诗歌意象,如春山、小舟、云烟缥缈的雾霭深处、婆娑的树影、寻常的房舍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设计了趣味活动“我是品鉴大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对作品本身的理解,用一些词汇总结作品呈现的诗情画意。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纷纷指出作品《春水归舟》呈现出明显的空灵特点,一派和谐自然,虽然没有画到水波,但是意味深长。在总结画意的过程中,意境清旷、韵味隽永、空灵娴雅成为出现频率最多的词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萌芽于学校,依托于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国画创作学习和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创作学习和体验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建构经验,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没有班级和课程活动,将无所依托,美术教师要坚持“让课程跟随学生”的理念,依托教材内容,深入挖掘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的课程价值和课程生成的可能性,强化小学美术国画班本课程的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索慧.小学美术课程本真教育意蕴的偏离及回归[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3(5):108-112.
[2]徐瑛,叶青.“数字时代”小学美术手艺课程资源建设研究——以江苏省常熟市为例[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2):19-24.
[3]程淑莲.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美术主题单元课程建设[J].教育界,2023(9):35-37.
[4]黄燕青.“双减政策”下的小学美术“居家课程”建设[J].江西教育,2022(16):85-86.
[5]张麟芹.小学美术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与实施路径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