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论文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论文
2024-05-20 10:14:09
27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文章首先阐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然后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现实困境,最后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策略研究――以《女娲补天》为例论文
2024-05-20 09:58:18
10
[摘要]:语言训练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强基固本。文章探讨了语言训练的概念,分析了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的意义,并以《女娲补天》一课为例,深入研究了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语言训练策略,旨在为教师设计语言训练方案提供参考,助力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
红色校史赋能师范生坚定“四个自信”探析论文
2024-05-20 09:53:02
2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红色校史赋能师范生坚定“四个自信”的时代价值,然后分析了红色校史赋能师范生坚定“四个自信”的现状,最后提出了红色校史赋能师范生坚定“四个自信”的践行路径。
-
搭建支架助力学生古诗词学习论文
2024-05-20 09:46:22
12
[摘要]: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个分支,注重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古诗词是语文学科的基础内容。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古诗词,难以建立深刻的认知。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助力。基于此,文章针对支架式教学中如何搭建支架展开了论述。在应用支架式教学实施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依据古诗词内容和教学需要,搭建不同的支架,助力学生的古诗词学习。
-
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论文
2024-05-20 09:39:45
12
[摘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明确了现阶段英语课堂教学方向,也提出了“加强单元教学的整体性”的要求,旨在促进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综合发展。文章概述了大单元阅读教学模式和重要性,结合译林版英语教材,对大单元视域下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开展路径进行探索,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能力。
-
大单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论文
2024-05-20 09:31:16
9
[摘要]:文章对大单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进行探讨,其目的有二:一是探索培养小学生核心素养的新路径、促进小学生的新发展;二是满足语文课程改革的新要求,提升学生整合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基于此,文章依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围绕“综合分析,确定主题”“逆向设计,优化目标”“创设情境、激活思维”“任务导向,引领探究”“多元评价,鼓励反思”五个方面,梳理了大单元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广大教师提供参考。
-
OBE理念下材料类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与运行论文
2024-05-20 09:25:13
3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内部分高校工程教育认证的持续改进情况,然后论述了OBE理念下材料类专业建设持续改进机制的构建与运行,最后提出了OBE理念下材料类专业建设持续改进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
-
初中地理以学定教策略探究论文
2024-05-20 09:16:10
3
[摘要]:初中地理以学定教策略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文章主要从教学起点和教学过程两个方面分析以学定教策略,以推动地理教学的发展。在教学起点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和需求,营造轻松的教学环境。在教学过程方面,自选式教学模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由课前自学型(翻转课堂)、自主探究型(任务驱动)、合作探究型(合作学习)、边导边学型(实践活动)四种教学模式构成。教师可以提供自选式教学模式,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学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提高学习效
-
促进学生数学深度学习的策略研究论文
2024-05-18 14:59:11
7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凝练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数学教学核心。深度学习作为一种课堂变革理念,指向核心素养培养。数学深度学习是以数学学科核心内容为基础,以核心问题为关键,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沟通经验知识,重构意义理解,灵活迁移应用,发展高阶思维的学习。
-
“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阅读教学策略实践与研究论文
2024-05-18 14:56:23
8
[摘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属于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对接“审美创造”这一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本任务群,《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联想想象,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了解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作品,提高审美品位;观察、感受自然与社会,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思考,尝试创作文学作品[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