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探究论文

11

2024-06-03 10:43:56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现状,然后分析了产教融合对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路径。

  摘要:文章首先概述了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现状,然后分析了产教融合对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最后提出了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路径。

  关键词:产教融合;智能财务人才;会计类专业;高校

  智能时代,新技术的发展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在这样的背景下,智能财务应运而生。所谓智能财务,指的是将现代科技与财务管理相结合,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先进技术实现财务全流程的智能化。目前,RPA(机器人流程自动化)技术在财务管理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主要应用场景包括制作审核单据、资金支付、资金对账、发票交收、编制报表、税务申报、凭证归档打印等。这项技术以财务机器人代替人工执行高重复、标准化、规则明确的大批量日常业务,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和准确性。随着RPA技术的推广应用,传统财务人员的日常工作如算账、报账、记账、报表、报税等都可以运用RPA技术处理,这也引发了不少财务人员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担忧,由此,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财务人员的讨论也成为热议的话题。那么传统财务人员该何去何从呢?在2017年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李开复提到:“人工智能时代对经济有巨大改变,50%下岗的人该怎么办?未来教育该怎么办?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1]他特别强调了教育问题的重要性。2021年11月,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一个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革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形势的会计学科专业体系[2]。段洪波等[3]以2011—2020年10年间北大核心收录的343篇财会人才培养相关的期刊论文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认为数字时代人才培养应充分结合信息技术、顺应数字时代背景。学术界普遍认为,未来财务管理工作将不可避免地从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从以“核算监督”为主导向以“智能决策”为导向转变。为了适应智能时代的财务智能化转型需求,高校需要加快调整步伐,培养适应新形势、具备跨学科背景和创新思维的智能财务人才。基于此,本文拟对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加以探究,即高校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打破会计专业传统教育与产业之间的壁垒,加强学校与企业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践项目、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密切合作,促进知识与实践的结合,以培养出更加符合市场需求、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智能财务人才。

  一、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国内外智能财务人才的培养正处于起始摸索阶段。一些国外高校开始在原有的会计专业中增加了“商业数据分析”课程。这样一来,使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传统的财务知识,还可以掌握与之相关的数据分析技能,进而成为既懂财务又懂数据科技的复合创新型人才,以满足未来企业发展的需求。在国内,西南财经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自2018年起都相继开设了智能会计专业,许多高校也正在对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和修订。笔者根据国内各高校网站所公布的信息,收集整理了6所高校会计类专业(方向)设立情况,如表1所示。

  通过整理分析可以发现,上述高校开设的会计类专业虽然在名称上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改革思路都是“智能+会计”,即将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融入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重视学生数据处理和分析能力,旨在培养能够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新技术灵活应用于会计、审计、税务等工作的多层次财务人才。结合各高校课程设置、主要研究方向来看,其侧重略有不同: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侧重学生战略融合、价值发现等商业综合能力培养,构建了决策支持型战略财务人才培养模式;西南财经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财经类院校在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重视学生数字能力培养,旨在培养运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决策和咨询的管理控制型财务人员;重庆理工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理工类院校更关注数智技术能力培养,旨在使学生在大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利用和人工智能技术方面形成一定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交易处理型共享财务人员。另外,6所高校中,西南财经大学最早于2018年开设了会计学(大数据实验班),2022年7月,第一批具有数字智慧化教育背景的本科毕业生才步入社会,除去受继续深造学业等因素影响而不参与求职就业的学生,进入市场的智能财务人才极其稀少,很难匹配企业需求。

image.png

  张敏等[4]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发现,大多数企业存在强烈的财务智能化转型意愿,但是转型时面临较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障碍是缺少智能财务人才。随着财务组织从财会一体化阶段逐步发展到财务与会计专业分离阶段,再到战略、专业、共享、业务四分离阶段,再到外延扩展阶段,财务组织的职能职责、财务人员的角色定位及能力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5]。企业对财务人员的要求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即财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基本的核算监督能力,还需要具备预测、控制和分析能力,并以此指导企业的战略决策。赵鹏飞[6]认为,信息技术将逐步代替人工完成大批量高重复、程序化、标准化的会计日常事务,未来会计工作将向管理类的职能如预测、控制、决策方向延伸,如分析数据并挖掘数据背后的含义与规律,进而为业务管理、价值创造和经营决策服务。张多蕾等[7]于2018年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初级会计人员供大于求而高级会计人员供不应求,人才结构严重失衡,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水平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对454位全国及各省市会计领军人才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有高达79.3%的受访者认为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够实用,主要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较差”。目前,我国会计从业人员众多,具备初级、中级、高级资格的会计人员分别达到670.20万人、242.02万人、20.57万人,呈典型的金字塔式结构,高端复合型财务人才紧缺,具备大数据背景的财务人员更是稀缺。因此,高校需要加快步伐,紧跟数字经济时代职业变革新要求,相应调整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向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方向转型。

  二、产教融合对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

  为了解决高校培养出来的人才与当前企业对智能财务人才需求不匹配的问题,需要加强供给侧改革。然而,单靠高校的内部改革是不够的,还需要形成内外合力。产教融合能够打破传统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现象,利用企业资源拓宽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平台,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策略增强智能财务人才培养师资力量。

  (一)产教融合链接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

  高校会计类专业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脱节现象,即会计类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力水平与实际岗位需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实际工作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重要任务[8]。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需要进一步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育人[9]。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高校会计类专业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趋势,进而调整培养方案,使其更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求。2023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围绕“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的目标,提出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多方面措施[10]。这有助于促进高校会计类专业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并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笔者认为,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一方面,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才是推动其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推动教育的发展,才能促进产业的发展,进而实现经济的发展[11];另一方面,从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来看,紧密对接行业发展趋势,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相符合的专业人才是高校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会计类专业将产业需求全面融入教育过程,以教育推动产业发展,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满足产业对高素质智能财务人才的需求,还可以推动创新和技术进步。在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财务智能转型趋势已成必然,在大企业财务机器人普及和中小企业大量财务软件上线运行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岗位设置、会计核算流程、职能权限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高校会计类专业需要及时根据市场需求,探索并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智能时代的需求。

  (二)产教融合拓宽实践平台

  近年来,部分企业与高校合作建设协同育人平台,把高校的理论优势与企业的实践优势结合起来,旨在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比如,2018年,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与多家公司合作发起成立了“智能财务研究中心”,围绕智能财务这一核心问题,就现代技术和财务会计相结合的问题展开研究;2019年,山东财经大学与某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智能会计”实验室,整合公司的先进信息技术及学校优质的教学资源,并以财务共享、管理会计、会计大数据、审计大数据、智能财务等会计教学产品为基础,创建了一个全新的课程体系,将会计专业知识与智能分析技术有机结合,共同开发了适用于高校会计学院的“智能会计”实践平台;2020年,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与两家科技公司共同发起并成立了智能化教学改革研究中心,旨在围绕智能化会计与财务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会计与财务人才培养方式的主线展开合作。由此可见,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平台,能够为高校会计类专业在财务共享、大数据等方面的课程体系建设、学生实习与就业、创新创业提供实践平台。同时,这种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为高校会计类专业带来新的活力与机遇,并有助于实现合作共赢的目标。

  (三)产教融合增强师资力量

  高校会计类专业加强产教融合,有助于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第一,学校应从企业聘请经验丰富的实务专家,开展学术交流,为学生介绍行业发展新趋势,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建立职业规划,同时指导学生在掌握财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财务岗位工作中充分运用数字化思维和工具。第二,学校应引进具有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技能型人才承担专业理论或实践课程教学工作。第三,学校应鼓励教师不定期走进企业,亲身参与企业实务,了解先进信息技术及数字化工具在实务工作中的具体应用,并据此更新教学方法,以提升教学质量。第四,学校应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能培训,鼓励教师取得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专业技术等级证书。除此之外,高校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方面向“双师双能型”教师倾斜,同时将教师实践经历和经验列入业绩考核等,以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指导能力。

  三、基于产教融合的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路径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产”与“教”相互赋能、协同发展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在数智化转型背景下,高校会计类专业可以从完善合作机制、创新课程体系、利用数字技术、共建实践平台、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五个方面推进产教融合,实现智能财务人才培养。

  (一)完善合作机制

  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旨在向社会输送人才,助力用人单位实现财务智能化转型,而这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完成。首先,政府应加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保障机制。针对目前“校热企冷”的问题,应进一步健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激励措施,提升企业合作意愿。其次,高校应将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作为新技术时代会计类专业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实施方案。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执行者和落实者,其转型是关键所在,高校会计类专业应制定合理的教师评价、奖励、培训机制,帮助教师实现逐步转型。除此之外,高校会计类专业应激励学生主动更新知识结构,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相关知识,使学生形成拥抱未来的积极心态。

  (二)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核心。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社会需求为依据,并不断进行调整和完善。目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大多数是按照学科体系来进行课程设置的。薛勇[12]认为,按照这种模式设置的专业教学有一定弊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学科影响,围绕产业发展要求,按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业链来进行专业设置。智能财务背景下,高校会计类专业应打破传统专业设置的困境,按照专业交叉、学科交叉的要求,通过创新课程体系来培养学生。笔者认为,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在传统课程基础上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相关课程,如“大学计算机基础”“Python”“SQL数据库基础”“数据结构与算法”“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等。索拉夫·杜塔[13]指出,数据分析等软技能对2030年后的会计工作非常重要,大学会计专业教育必须将新科技发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陈俊等[14]认为,高校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专业特色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不同目标设计培养体系,以培养多层次的智能财务人才,如增设“战略决策”“管理咨询”等课程以培养合格智能财务运营师,增设“财务软件开发技术”“财务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等课程以培养可以为企业定制智能财务工作平台或智能财务自动化系统的智能财务架构师。唐大鹏等[15]提出建议,高校重构课程体系时需增设“大、智、移、云、物”的相关课程,以培养学生数字化思维,同时调减会计核算类课程学时,并丰富实践教学环节。概言之,在推进产教融合的教学过程中,要以用人需求为依据,增设大数据相关课程,加大实践类课程比重,同时调减传统理论课程学时。

  (三)利用数字技术

  科技创新给财务人员带来了不可避免的新挑战,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高校会计类专业应当充分借助5G、人工智能与多媒体等信息技术,最大限度地促进教育资源的共享,以便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比如,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充分利用新媒体和自媒体,如雨课堂、微助教等教学平台,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学习相结合。唐大鹏等[16]提出,像中华会计网校、用友等可以单独或联合转型为会计教育平台,通过向高校开放智能云服务、提供市场真实案例等方式,实现企业与高校的互利共赢,政府、企业、行业等与高校可以展开深层次合作,共同打造适用于高校会计类专业智能财务人才培养的实训产品,赋能会计教育高质量发展。概言之,要打破传统线下人才培养模式,实行线下线上融合培养,充分发挥线上教学随时随处可学的优势,利用数字技术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

  (四)共建实践平台

  财会岗位实践性较强,故高校会计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传统财务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实训课程课时占比较低且内容单一,主要是典型的软件操作和案例分析。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过慢,然而行业发展变化快,导致校内外实践平台往往无法满足智能财会方向的发展需求。黄芳[17]认为,传统的实训课程教学方式落后,故而要响应智能化、信息化需求,对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进行有效改革,将智能财务共享平台有效融入会计综合实训课程。近年来,部分高校与企业共同打造财务云共享实训基地、财税共享中心等运营体,处理小微公司代账业务,把真实业务融入会计类专业课堂,以期在处理会计核算、纳税申报、管理咨询业务的过程中全面培养学生实操能力。另外,部分高校与企业合作成立“互联网+财经”大数据产业学院,共同建设了大数据审计和智能财务决策实验室,并利用学校人才和专业优势,围绕大数据审计和智能财务决策等关键技术创新问题开展了会计类专业协同创新,并通过推动研究成果转化和应用,实现了专业知识直接为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目标,推动了产业转型升级。同时,产业学院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通过让会计类专业学生自主参与多人协同模拟经营、多组织业务对抗及运作各种经营管理项目,能够实现决策、执行、体验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目标。

  (五)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产教融合有助于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建立校企人才的双向流动机制。一方面,教师可以走出校园、走

  进企业,丰富一线实践工作经验,进而能够及时将前沿理论与技能融入教学。另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企业里的优秀实务人才加入师资队伍,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指导。对于高校会计类专业来说,校企双方应根据各自所长进行分工协作,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教师主要负责教授理论课程和基础的实验实训课程,通过传授理论知识、原则和概念,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术支持,同时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基础实验实训,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其解决问题能力、动手能力等。而企业方面,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财务人员可以负责教授实训实习课程,将自身在实际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这些课程可能涉及市场前沿新知识、新技能,能帮助学生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同时,企业财务人员还可以担任学生毕业论文(设计)和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教师。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领域和实践经验,向学生提供指导和建议,帮助其完成研究项目或创业计划。陈荔等[18]提出,要积极争取政府、行业支持,利用多方优势共同培养产教融合师资。因此,高校会计类专业应加强与行业协会和企业的紧密联系,定期组织交流活动,让行业专家、企业人员为教师介绍产业新发展动态,并传授市场前沿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行业协会和企业可以向教师提供调研实践机会,让他们深入了解行业现状和需求,从而更好地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而教师可以与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开展横向科研课题,通过合作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另外,政府部门可以定期与学校、行业协会和企业进行沟通,传达产业新政策,了解产业新情况,并制定相应的产业发展措施。这样“校政行企”多方合作,能够提高产教融合师资队伍教学水平,进而打造高质量师资队伍。

image.png

  四、结语

  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未来的财务人员一定是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手段的,故高校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形成与智能时代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会计类专业教学内容不再是专业性强、难以理解的客观概念和定义的描述,而是内容具体、易于理解的企业项目和任务,基于此,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能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毕业后也能够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因此,高校会计类专业要推动产教融合,加强学校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将数字时代行业新需求和市场新变化融入会计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校企共同在课程设置、教材开发、实践平台建设、学生实习、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深入合作,以数字化转型为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培养出既懂财务又具备大数据背景的智能财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开复: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学家创业[EB/OL].(2018-06-23)[2023-11-23].

  [2]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的通知[EB/OL].(2021-11-24)[2023-11-23].

  [3]段洪波,王映竹,赵宏月.数字时代财务人才培养的探索[J].财会通讯,2022(7):171-176.

  [4]张敏,贾丽,史春玲.数字经济背景下的智能财务人才需求研究:基于调查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3(2):56-68.

  [5]任振清,王淑珍,运玉贞.财务数字化转型:大型企业智能财务创新应用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21.

  [6]赵鹏飞.未来的会计与会计的未来[J].会计之友,2023(5):68-71.

  [7]张多蕾,刘永泽,池国华,等.中国会计教育改革40年:成就、挑战与对策[J].会计研究,2019(2):18-25.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1).

  [9]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EB/OL].(2017-12-05)[2023-11-23].

  [10]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6-08)[2023-12-20].

  [11]贺颖.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多元育人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0):32-35.

  [12]薛勇.产教深度融合: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度生成[J].中国高等教育,2020(10):58-60.

  [13]索拉夫·杜塔.会计演变之我见[J].会计之友,2020(1):2-9.

  [14]陈俊,董望.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与浙江大学的探索[J].财会月刊,2021(14):23-30.

  [15]唐大鹏,王伯伦,刘翌晨.“数智”时代会计教育重构:供需矛盾与要素创新[J].会计研究,2020(12):180-182.

  [16]唐大鹏,杨真真,李渊,等.数智化转型下会计教育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会计学会会计教育专业委员会2021年年会暨第十四届会计学院院长(系主任)论坛综述[J].会计研究,2022(1):190-192.

  [17]黄芳.基于智能财务共享平台的会计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3,26(10):76-78.

  [18]陈荔,李良雄,陈美荣.产教深度融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实施模式探究[J].邢台学院学报,2023,38(2):18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