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意蕴、困境及进路论文

2024-06-03 12:06:51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意蕴,然后分析了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进路。
摘要: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文章首先阐述了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意蕴,然后分析了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最后提出了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进路。
关键词:文化育人;数字化;高职院校
“为何要文化育人,以何种文化育人,如何文化育人”是文化育人常谈常新的重要话题。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推进,数字化发展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这也意味着文化育人必须直面数字化这一发展趋势。高职院校肩负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使命,应当主动把握时代特点,以数字化为文化育人赋能,从而科学回应“为何要文化育人,以何种文化育人,如何文化育人”这个重要话题,进而在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和改进文化育人工作,提高文化育人工作的实效性。
一、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意蕴
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必须持续提升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做到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对此,以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与时代同频,科学回应了“为何要文化育人”的问题,具有丰富的意蕴。
(一)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蕴含着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使命
中华文明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血脉。文化育人是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举措,能够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动力。数字技术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和广覆盖性等特质,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提供了新的机遇,必将丰富文化育人的介质载体、革新文化育人的呈现形式、开辟文化育人的互动渠道。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旨在灵活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字、声音、图像等文化载体,将其贯穿“三全育人”全链条,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浸润、感染、熏陶,深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了解、传承与创新,培育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进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换言之,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意味着高职院校要与时俱进、勇于抓住数字技术发展的新机遇,加强和改进文化育人工作的技术和方式,推动文化育人传统优势与数字技术有机融合,增强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吸引力、感召力,同时这在客观上也强调了要重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
(二)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反映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多样化人才培养、技术技能积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责。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德技并修……坚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营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1]的工作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2],进一步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反映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数字技术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工具。数字技术的跨时空性、实时交互性、共享性、精准性等特征,可在促进文化育人内容供给侧改革、优化文化育人方法模式、创造“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可学”的文化育人环境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如积聚优质资源建立可共享的职业教育文化数字资源库、构建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内容和平台、根据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学习需求提供精准的分众化供给等,且能促进因材施教,从而为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支撑。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意味着文化育人“有效供给”技术与方式的完善,反映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学校有效应对产业调整快速化、生源类型多样化、学习需求个性化的变化,促进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度匹配;有助于培养更多适应数字时代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智力支撑。
(三)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人”。关于人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以共产主义理论为基础,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其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提出,在新社会中,“每个人的自由的全面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全面发展的条件”,并称这是“新社会的本质”[3]。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我国当代教育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我国当代教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出了新时代“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因此,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不仅要传递文化,更重要的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价值观塑造、能力锻造、人格养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其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4]高职院校以数字技术赋能文化育人,一方面,可以发挥数字技术易于创设情景、交流协作的优势,在文化育人实践中构建立体化的“五育融合”环境,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可以发挥数字技术的优势,创新评价工具,探索开展各年级学生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借助评价更加全面地支撑学生健康成长。概言之,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聚焦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融合”,更有针对性地满足了学生对多方面文化的需求和多样化优质教育的期盼,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进而满足了新时代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根本要求,彰显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
二、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
数字化与文化育人的结合,推动了文化育人创新发展。然而,当前高职院校由于对技术与人、技术与内容等关系问题认识不清,出现了“为数字化而数字化”“重技术、轻学生”“重技术、轻内容”等问题,进而使文化育人面临各种困境。
(一)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重技术、轻学生
文化育人具有鲜明的目的性、价值性。我国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定语就是‘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对培养什么人的本质规定。”[5]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只是文化育人工作手段、技术的变革,文化育人的目的、价值导向并未发生改变。换言之,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必须以人为本,技术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价值“规训”技术的发展,从人的需求出发引导技术更好地服务于人[6]。然而,由于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认识不足,高职院校在文化育人实践中存在过分追求技术而忽视“人”的现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过度注重运用数字技术而忽视价值引领,数字化背景下,多源性、异质性价值观念交织碰撞,使得学生价值观念的塑造被干扰、被影响,且这些因素表现得更加复杂多变,同时弱化了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主流文化的认同,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二是数字技术的过滤机制会忽视学生成长的真正需求,即会过滤掉“应该看”的信息,致使学生只能接收到“想看”的信息,形成“信息茧房”,进而导致大学生视野日渐狭窄、思想日益固化,价值认同也逐渐圈层分化。
(二)技术与内容之间的关系问题:重技术、轻内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资源。5G、大数据、云计算、VR、AR、元宇宙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育人内容的生产、传播提供了广阔空间,且数字技术可将抽象的育人内容具象化、生动化、可视化,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这有助于文化育人效果的提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艺来讲,思想和价值观念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7]这一论述对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有深刻的启示,即数字技术必须服务于思想和价值观念内容传播的目的。笔者认为,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应当正确处理技术和内容之间的关系,坚持“内容为王,技术为要”,既要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助力文化育人,又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育人内容予以充分传递、传播,从而持续提升文化育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然而,在当前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践活动中,存在“为数字化而数字化”的问题,即单纯依赖数字工具赋能改革,过度使用技术育人手段,忽视对育人内容的深耕,错置了数字技术和文化育人内容的关系,导致出现了“重技术、轻内容”、文化的供给与需求匹配不够精准、育人内容存在一定“空、虚、浮”问题等现象。
此外,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还存在教师数字素养和技能不高,难以将先进的技术应用于育人实践;文化育人资源虽多,但育人资源整合共享欠缺;重视技术装备的即时性作用而忽视其长期效应,技术更新维护跟不上等问题。
三、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进路
对于如何突破当前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的困境,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全面把握教育数字化的重要要求,强化价值引领、更新育人理念、整合育人资源、变革育人模式、拓展育人场景,切实以数字化推动新时代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实效性提升,进而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一)强化价值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技以载道,文以化人。”文化育人归根结底就是要用先进的文化去影响人、塑造人。数字化背景下,多元观念并存,呈现出世俗价值与理想价值、主流价值与自发价值、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博弈的态势。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应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秉承正确的价值导向,明确运用数字技术服务文化育人的目的,确保文化育人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不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8]。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这为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指明了方向,即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育人、铸魂育人。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在充分运用大数据、VR、AR等数字技术的同时,应加强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方位融入文化育人全过程,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更新育人理念:从教师主体到全员参与
数字技术为人们进行文化创作、推广提供了自由、便捷的方式,也推动了掌握文化权力的主体发生改变。可以说,谁掌握了数字技术,谁就掌握文化育人权力的主动权。这也就意味着,对于学校管理人员、教师、学生等角色来说,无论谁掌握了数字技术的主动权,都可以成为文化育人主体,即文化育人主体从教师主体转变成全员参与。因此,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必须更新文化育人理念,增强全体师生的数字意识并提高其数字素养,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到实处。一是高职院校党政部门要把握好文化育人的正确方向,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以文化启发、感化、塑造学生,推动文化育人工作顺利开展;二是高职院校教师要提升数字运用能力,即提高使用数字资源、数字工具、数字平台的能力,并创新文化育人方式,从而更好地担负起引导学生向上向善发展的责任;三是高职院校学生要提升数字素养和理性认知,坚定文化自信,更好地适应数字环境,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三)整合育人资源:由单一建立转为共建共享
数字技术在资源整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建立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9]。高职院校应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利用数字技术的优势,打破传统文化育人实践中由时间、空间、部门、学科等造成的教育资源共享的壁垒,加强合作交流、合作共建,把现有的思政课教学资源、校园文化育人资源、学科专业育人资源、通识课程育人资源等多方面的文化育人资源进行整合,着力打造共建共享的文化数字育人资源,实现育人资源的高效利用,从而增强文化育人的系统性。一是加强校内各部门、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行业等的交流合作,形成开放立体的数字文化育人资源体系,在开放互鉴中实现文化育人资源的整合共享,推动协同育人、增强育人合力;二是深入挖掘文化育人元素,搭建共建共享的文化育人平台,扩大文化育人内容供给的规模化、多样化及文化育人资源的覆盖面,实现学生“时时可学、处处可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三是建立并完善文化育人内容的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数字文化育人资源的合理配置、统筹使用[10]。
(四)变革育人模式:由统一标准转为个性定制
数字化赋能高职院校文化育人,促进了文化育人理念、手段和载体的创新,也助推文化育人由单向的知识传输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多元互动,并由统一标准转为个性定制。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以学生为中心,运用数字技术对学生的文化需求、价值观念、认知水平等信息进行动态化信息采集、多维度分析,并根据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文化学习需求精确勾勒出数字画像、绘制内容推荐图谱,建立起既可实现大规模覆盖、又可提供个性化支持的教育体系,满足不同学生的文化学习需求,真正为学生提供更加多样、便捷、系统化、可获取的优质有效资源。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学习资源日益丰富和混合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高职院校需要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发和构建一整套新的文化育人评价体系,对各年级学生的思想文化、学习态度、文化素养等方面进行科学全面的评价,创新德智体美劳过程性评价办法,探索学生、家长、教师及企业等主体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推进文化育人评价改革,从而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11]。
(五)拓展育人场景:由“有边界”转为“无边界”
环境是文化育人的基本构成要素之一,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重要影响。马克思曾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高职院校的文化育人环境,既包括校风、教风、学风等“软”环境,也包括校园建筑、教学设备、文化景观等“硬”环境。数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利用数字技术改善文化育人环境,突破时空限制,促使环境要素的文化赋能优于技术赋能,形成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的“五育融合”发展环境。为此,一是要善于运用微信、慕课等数字技术支撑的新媒体和新平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融入其中,提升文化的沉浸感、在场感和共情感,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形成与场景精神力量相生相向的文化气质,延续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二是要加强VR技术、全息影像、三维数字复原与重建等技术的运用,突破时空界限和情感隔膜,为学生提供可以切身体验的虚实交融的沉浸式文化场景、互动式文化案例资源及VR三维立体阅读资源等内容,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增强文化育人的时代感、针对性及吸引力,从而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结语
站在新征程的起点上,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数字化机遇,以数字化赋能文化育人,从而丰富文化育人内容、创新文化育人方式、提升文化育人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3-11-20].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4.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4.
[4]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N].人民日报,2023-05-30(1).
[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96.
[6]梁靖,金昕.数字社会背景下我国文化育人的哲学解析[J].新疆社会科学,2022(3):145-151,180.
[7]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51.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3)[2023-11-20].
[9]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N].人民日报,2019-02-24(1).
[10]徐稳,葛世林.数字化技术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的三维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3(3):45-51.
[1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3-11-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