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教育论文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论文

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论文

2

2024-06-03 12:00:42    来源:    作者:xujingjing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现状,然后提出了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

  摘要: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文章首先分析了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现状,然后提出了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

  关键词:野外实习;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类专业认证;地方高校

  2017年,教育部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开始对师范类专业进行认证工作,旨在证明在当前和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专业能否达到既定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其目标是引领师范院校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产出为导向和质量持续改进”的三大基本理念。师范类专业认证的核心是保证师范生毕业时的知识、能力、素质达到标准要求,目的是推动师范类专业注重内涵建设,聚焦师范生能力培养。师范类专业认证一方面要求全过程协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综合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加强师生互动沟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创设对话、质疑、研讨的情境,从而有力提升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参与度[1]。因此,师范类专业认证对实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

  作为地方高校重要的师范类专业之一,地理科学专业可以从多种视角对地质、地表形态和人地关系等地理特征进行深入研究,其研究对象包括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学及地理应用,专业实践性很强。野外实习是实践教学环节中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地理学科学生专业素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必要手段。因此,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师范生未来发展需求,提高师范生培养质量[3-7]。本文拟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对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加以探索。

  一、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现状

  (一)野外实习投入经费不足

  野外实习是将教学过程由室内转向室外,这个过程要投入一定的经费,有教师和学生的交通费、住宿费、保险费、差旅费,有些实习点还会有门票费。因此,野外实习在教学经费上远远高于其他课内教学的学科[8]。要想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就必须加大对野外实习的投入力度,但多数地方高校由于经费紧张,给予教师和学生的经费有限,尤其是给每个学生的实习补助较少,需要学生自己承担相应的实习费用,这样导致学生开展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经济负担。另外,在大多数地方高校,受经费所限,教师组织的野外实习活动只在离学校较近的地方开展,缺乏区域综合地理实习,这样就使得地理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活动开展范围非常有限,且学生缺乏区域综合地理的总体把握能力,导致实习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如果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师的教学工作,以后的研学旅行教学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缺乏专业的野外实习教师

  野外实习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对带队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相当高,即教师必须对实习区域的历史、自然及人文环境有深入的了解,才能将深奥的理论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可操作性较强的实践手段、科学的工作方法传授给学生。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专门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人数较少,野外实习时带队教师数量不足,师生比较低。同时,每年新加入的从事实践教学的教师多数是非地理科学专业出身,且多数是为了教学课时而参加实践教学,其专业水平总体较低。基于以上各方面的原因,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很难接受教师的全方位指导。换言之,在野外实习教学中,很多时候都是走出校门,走走形式,教师很难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动态,加之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意识,不听教师的讲授,可能出现照抄别人的实习报告,应付实习任务的情况。总体看来,由于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师资力量不足,影响了学生的野外实习效果,使得学生野外实践能力得不到提升。

  (三)教师不够重视野外实习

  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从事野外实习的教师,需要在学生野外实习之前,预先对实习区域进行详细调研,以便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统一。这需要教师储备大量的知识,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才能更好地开展实践教学。这对于习惯于室内教学的教师来说,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同时,还有很多教师不是地理科学专业出身,从来没有参与过地理野外实习,这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巨大的挑战。另外,即使是地理科学专业出身的教师,没有几年的野外实习教学的摸索,也较难胜任地理野外实习教学工作。此外,很多高校野外实习课时相对较少。如某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进行1周的野外实习教学,共计10个课时。很多教师觉得开展实习教学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大于理论教学,但学校给的课时又相对较少。因此,综合考虑野外实习教学的特殊性、师资力量不足、野外实习课时少等几方面因素,很多教师不够重视野外实习教学,不愿意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野外实习教学,甚至会压缩教学大纲中的实习内容。如表1所示,某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认知实习中,教学大纲要求实习1周,实际实习天数2天,实习内容大大缩减,学生在野外实习中获得的能力也大大减弱,教学效果很难得到保证[9]。

image.png

     (四)野外实习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

  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往往以部门自然地理学作为核心的基础课,人文地理相关课程开设较少。在师资力量方面,也是教自然地理的教师远远多于教人文地理的教师,因此各教师在编写的实践教学大纲中,往往偏重自然地理,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也过多偏重自然地理。在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方面,仍然以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教学为主,人文地理的实习教学受到实习经费和专业实习教师匮乏等因素的影响而开展较少。比如,某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文地理学方面的课程有人文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区域规划与分析、中国地理、文化地理学共计5门课程,其余课程全部是自然地理相关的课程。在地理科学专业的24名专任教师中,仅有2名教师是人文地理学科出身。概言之,地方高校的野外实习教学重自然地理、轻人文地理。

  (五)野外实习考核方式单一

  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绝大多数学生喜欢野外实习的原因是可以去野外进行游玩,而不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好奇。对学生来说,野外实习的考核只限于完成一份实习报告(调研报告)。根据笔者所在学校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实习报告来看,部分学生存在后期从往网上收集相关资料完成实习报告,或者抄袭其他学生实习报告的现象,并没有结合自身在实习过程中的实习情况完成实习报告。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是简单地听指导教师的讲解,机械地接受教师提出的问题,并等待教师的答案,很少自己动脑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也很少会查阅相关资料解决问题。另外,实习过程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这样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提升,进而不能实现由知识到能力的迁移[10]。在这种考核方式下,教师很难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对考核也不重视,使得野外实习效果不理想。

  二、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构建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模式,要按照“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产出导向”的教育体系、“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观,并考虑学校的实际水平和特色,以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改“填鸭式”的输出模式为“探究式”的输出模式[11],深化学生对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的认识,逐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下面从五个方面对师范类专业认证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加以论述。

  (一)加强野外实习教师培养,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1.引进人才,加大野外实习教师的培养力度,实现教师的专业化。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要求一线教师素质良好,有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并能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业和职业发展。因此,需要加强野外实习教师的专业化,以提高野外实习的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培养质量。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在大量引进博士人才的趋势下,也要认清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引进的标准,即在引进教师时注重引入有丰富专业实践能力和经历的教师,以此弥补实践师资的匮乏。除了引进专业实践人才,也可以对有一定工作经验的专业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同时,采取以老带新的形式,由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有意愿从事野外实习教学的新教师进行培训,鼓励新、老教师以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能力为目标,到国内外知名大学访学进修,进行研究学习和经验交流;定期开展青年教师野外实习教学技能大赛,以赛促教,促进青年教师成长,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野外实习教学。另外,在自然地理方面进行地质、地貌、水文、气象、植被、气候等研究方向的细分,在人文地理方面进行经济、文化、人口、旅游地理等研究方向的细分,并在自然和人文地理区域开展综合实习,以实现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化。概言之,在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高校要通过外引内培的方式,建立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实践教师指导队伍,实现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指导教师的专业化,以便持续提升地理科学专业学生野外实习教学质量。

  2.设立野外实习基金,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长久以来,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经费欠缺,加之野外实习课时少,因此教师不愿意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研究野外实习,存在应付差事的情况。同时,有些景点门票、住宿费等需要学生自己解决,导致部分学生对野外实习有不满情绪。另外,教师的野外实习积极性差,不能认真指导学生,学生也感觉野外实习没学到多少有价值的东西,大多情况是“游山玩水”了,难以达到野外实习的效果。近些年,物价上涨,交通费、住宿费、生活费等各种费用开支较大,因此学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适当提高野外实习经费,以保障实践教学任务圆满完成。实习经费提高了,就可以拓宽野外实习范围[12]。此外,院系也可以划拨出部分经费作为野外实习基金[13],对在野外实习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在实习过程中善于发现、解决新问题的学生进行奖励,并给予其“优秀实习教师”或“优秀实习生”的荣誉称号,以鼓励这些优秀的教师和学生继续努力,从而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全体教师和学生参与野外实习的积极性。

  (二)改革野外实习教学内容,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野外实习是地理科学专业建设质量提升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受社会和用人单位欢迎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更是师范类专业认证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是师范类专业,它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只有与师范相关的实践内容,同时也要纳入地理科学专业的专业课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等课程需要的综合实习。因此,地方高校可以通过互联网、学校官网及一些会议,或者到其他高校进行实地走访等方式,了解各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对比这些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的内容,如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核方式等,系统总结不同高校野外实习教学的优势,然后根据自己学校的办学方向、地方特色和就业形式,吸收其他高校野外实习教学经验,坚持“以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构建一套适合自己学校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切实把地理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适当提高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的学分,增加课时和实习时间,从根本上保障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培养高素质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

  (三)加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提高野外实习质量

  按照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的野外实习基地要相对稳定,每20个实习生至少对应1个实习基地,这样能够提供合适的教育实践环境和实习指导,满足学生教育实践需求。而建立科学、合理、循序渐进并与课堂教学交叉配合的实践教学新体系,加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是实现本科教学培养目标的关键[14]。地理科学专业应该基于地理要素的综合性和典型性特征,联合地学、生物学等学科,开展各学校之间的联合实习,在综合考察和全面论证的基础上,建立稳定的野外实习基地,并规范实习路线和实习内容。另外,在利用该野外实习基地时,地方高校要发挥学校的学科理论研究优势,加强与地方相关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地方高校野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可以利用其他高校的资源,即加强与其他高校的合作与交流。例如,笔者所在学校与西北大学合作建设秦岭综合性实训基地,该基地是一个集地质、地理、生物、人文社科、科普宣传、科学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通过参加该基地的实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其他高校的一些科研知识,由此形成教学资源优势,做到校际充分协商、协调,实现优势互补[15],推动不同学校之间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学习,进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

  概言之,加强野外实习基地建设,既可以很好地实现自然地理要素知识学习目标,又可以彰显研学旅行的价值所在,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条件,并有效加强实习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进而为师范认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提供保障。

  (四)结合地理科学发展新形势,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野外实习路线

  当前,地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程度日益加深,地理科学的研究重点也越来越集中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故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要根据需要安排实习区域,尽可能地选择具有地理要素的典型地段,即选择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拥有社会、历史、经济等人文地理景观,高效经济、实用且具有学校特色的实习路线。这样可以让学生将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达到实践教学体系完整,满足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实践教学要求的目的。

  例如,商洛市地处秦岭,秦岭位于中国南北分界线上,也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分界线上,而陕西省地跨陕南山地、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类型,地形复杂,具有丰富的地貌类型自然景观,像山地、高原、平原、盆地、草原、草甸、林地、冰川、湖泊、荒漠、沙漠、湿地等,为野外实习提供了很多比较典型的自然地理环境。结合地理学科发展形势,以及地理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学科特色,笔者所在学校地理科学专业拥有的省级实验平台——秦岭南麓生态水文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结合陕西省陕南山地、关中平原和陕北黄土高原三种地貌类型,打造跨越陕西三大地形区且融合自然、人文的经典区域地理综合实习线路,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具体的实习路线还需要教师全面考察和综合论证,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最终确定最适合所教课程的野外实习线路。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集中考察多种自然地理要素和现象,更深入地理解各自然地理要素的地带性规律,掌握各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联系,从而更好地理解课堂上学到的内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image.png

      (五)注重学生实践过程与创新能力培养,建立完善的野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

  地方高校要遵循OBE理念,建立科学的野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用评价指标反向指导学生的实习过程。即要求学生在实习之前明确实习目的、实习任务、实习考核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改“填鸭式”的输出模式为“探究式”输出模式,推行多元与多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16]。这样通过对多元评价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能够保障学生毕业要求的达成。

  从收集资料、课堂介绍实习区与实习内容,到沿途讲解介绍、途中地理现象的考察分析,到实习区域考察调研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现象、定点进行自然地理要素考察分析,再到现场汇报、室内资料整理、撰写野外实习报告等环节,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要让学生参与野外实习全过程。在整个过程中,由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或采用合作的形式进行调研、分析、总结并自主寻找答案。这种探究性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推动师范生培养质量持续提高。

  目前,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重结果、轻过程”,且野外实习考核基本是“实习报告定终身”。由于评价机制较为简单,使得教师无法真实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及创新能力。而建立具有竞争性的野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构建集思想品德考核(实习态度、实习纪律、小组协作)、专业素养考核(地理识图绘图、地理观察、地理分析、地理操作等)、实习效果考核(创新性、解决问题、实习报告等)于一体,以指导教师考核、小组评分与个人打分作支撑,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分方法的考核指标体系,能够实现对每一个学生德、能、勤、绩等多方面的综合考查,如表3所示。另外,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学生,要采取惩戒措施,如重新考核,或者重修此次实习[17]。这样,通过完善的野外实习考核评价体系,能够保证实习任务的圆满完成,能够有效提升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的质量,进而保障地理科学专业达到师范类专业认证的要求。

image.png

       三、结语

  在师范类专业认证下,探索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对于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质量持续改进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考虑到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并体现地理科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特色,扩大地理科学专业的社会影响力[18],故地方高校应进一步对照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校的区位特点、办学特色、学科特色,开展多方面的探索、研究,并抓住核心,认真落实、优化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探索出常态化的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路径,以提高地理科学专业学生的野外实践能力,最终实现高素质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19-20]。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EB/OL].(2017-10-26)[2024-01-15].

  [2]李森,刘梅珍,崔友兴.专业认证背景下高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理路[J].重庆高教研究,2019,7(6):12-24.

  [3]周忠学.区域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精细化教学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34):40-43.

  [4]张艾明,徐媛媛,罗冬东,等.师范专业认证下地理科学专业师范生的成长指导探析:以赤峰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6):104-107.

  [5]王跃峰.专业认证背景下提升地理师范生核心素养的思考与探索[J].江苏科技信息,2017(17):81-84.

  [6]李全,林爱文,郑永宏,等.关于全国地理学跨区域联合野外实习的传承、发展与思考[J].中国地质教育,2022,31(2):108-112.

  [7]甄江红.区域地理野外实习模式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0(2):158-164.

  [8]徐家东.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科学,2019,10(19):54-55.

  [9]赵永峰,郑慧,贾福平.地方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探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28(11):149-151.

  [10]张孝存.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与实施路径构建[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6(6):9-12.

  [11]朱连奇,朱文博,时振钦,等.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野外实践教学模式设计[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9,38(5):73-77.

  [12]王瑾杰.新疆大学地理学综合野外实习课程的建设与思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41(1):72-77.

  [13]李致春,姜泉良,孙朋,等.专业评估视角下地方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科学界,2022,28(8):107-109.

  [14]王博,胡文瑄,舒良树.国际化大地学综合野外实习课程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23(8):65-70.

  [15]王平,赵志军,孔兴功,等.从技能培养到综合育人: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西北野外实习为例[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6(S1):95-101.

  [16]吴海中,陈保平.专业认证理念下基于能力培养的创新型地理学野外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0,41(7):106-112.

  [17]张串串.师范专业认证背景下师范生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宜昌:三峡大学,2021.

  [18]祝云龙.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39(2):85-87.

  [19]李明涛,王翠云,赵传成,等.师范认证视野下应用型高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20-222.

  [20]伍程宇,揭毅,王秋铭,等.新课标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地理综合实习的优化设计:以华中师范大学宜昌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9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