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
浅析拉威尔《小奏鸣曲》第三乐章的音乐风格与演奏诠释论文
2024-09-13 15:56:52
64
[摘要]:钢琴作品《小奏鸣曲》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于1905年作成的三乐章奏鸣曲,它是拉威尔创作格调趋于成熟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拉威尔早期创作的重要作品。
-
《梁祝》中的美学思想体现及意义论文
2024-09-13 15:53:59
110
[摘要]:《梁山伯与祝英台》创作于1958年,由何占豪、陈钢改编于民间流传的爱情传说,并引用越剧曲调作为基础素材,所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它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最著名的代表作品之一,同时它还是中国与西方在艺术融合乐曲上的代表作。从内容中可以感受到一段悲惨、凄美的动人的爱情故事,也是永恒的天鹅之歌,不禁让人流泪。该作品是1959年5月27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作为上海音乐学院向建国十周年的献礼作品。它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以层层深入的优美旋律,演奏着如泣如诉的爱情悲歌。这首曲子采用了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传说故事《梁祝》中的“草
-
浅析孔子美学思想中的“尽善尽美”论文
2024-09-13 15:43:22
13
[摘要]:礼乐思想得以流传,主要归功于孔子。孔子音乐美学思想的几个要点均植根于音乐艺术自身的特殊性和当时的音乐文化现象。“成于乐”即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音乐境界。“尽善尽美”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音乐的独立自足性,并着重从审美体验角度去领悟音乐的绝对美。
-
《果熟来禽图》的形式美学及其象征寓意分析论文
2024-09-13 15:06:42
34
[摘要]:在中国绘画史的研究中,花鸟画是传统的三大画科之一,以花、鸟、虫等动植物为绘画对象。在花鸟画中尤以宋代的工笔花鸟画最为突出,在李泽厚所写的《美的历程》的“宋元山水意境”部分中说过,“雕塑艺术在六朝和唐达到了高峰,那么,绘画艺术的高峰在宋元”。这其中就包括了宋代的工笔花鸟画。
-
《春光乍泄》:镜头语言下的“追寻”命题论文
2024-09-13 15:01:42
19
[摘要]:“追寻”是王家卫在电影创作过程中不断求索的命题。王家卫镜头下的人物通常具有孤独、边缘的特性,其内心却又极度渴求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自我封闭的现状与倾诉欲望的滋长迫使影片中的人物不断踏上“封闭—追寻—倾诉—迷失—封闭”这一循环往复的道路。《春光乍泄》以主人公黎耀辉这一典型形象映射工业时代下港人群体的精神状态,聚焦港人在追寻关怀过程中展现出的困惑与挣扎,是对“追寻”母题的一次深刻探索。
-
“情景交融”的诗意情怀——琴歌《阳关三叠》的表演美学分析论文
2024-09-13 14:44:29
5
[摘要]:琴歌,即抚琴而歌,“歌”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琴歌《阳关三叠》来说,要想演唱它很容易,但是要想唱对它却是极难的。通过对古谱的分析来看,虽然其音乐要素简单,对演唱技巧要求不高,音律也朗朗上口,但其难点在于配合古琴唱出其中的古韵古味。
-
浅析音乐教师如何提升视唱练耳五项能力论文
2024-09-07 16:26:19
5
[摘要]:音乐教师视唱练耳的五项基本能力包括听、读、记、写、唱五个方面。“听”的能力是对音乐信息的接收能力,“读”“记”能力是对音乐信息的处理能力,“写”“唱”能力则是对音乐信息的输出能力。以听、读、记、写、唱五项基本能力为核心的专业素养提升与研究,有助于巩固和强化各阶段音乐教师的音乐基本功,使音乐教师在各阶段教育教学实践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增强专业竞争力、丰富育人手段。
-
浅析东北秧歌剧目《倩女悲情》的艺术特征论文
2024-09-07 16:18:46
4
[摘要]:
-
浅析传统中国画中的重屏画图式论文
2024-09-07 16:09:18
4
[摘要]:
-
浅析贝多芬d小调钢琴奏鸣曲(Op.31 No.2) 第一乐章中对比手法的运用论文
2024-09-07 16:01:38
6
[摘要]: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于1770年出生于德国波恩,8岁就开始登台演出,13岁开始担任宫廷乐队风琴师和古钢琴师。贝多芬曾跟随海顿学习,并受到莫扎特的赏识。18世纪初,贝多芬受到一系列外界因素的影响,其创作表现力大大提升,此时也是他创作的成熟期。在其晚年,由于他的耳疾日益严重,精神也逐渐消沉,最终于1827年与世长辞。动荡的人生经历使得贝多芬形成了不屈、坚强又奋进的性格,因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常可以感受到激烈的矛盾冲突、强烈的英雄气概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