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动画片英雄之旅的本土化实践研究论文

2024-12-06 14:22:49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理论的提出,既可以被视为从现代视角对古代神话的分析和理解,也可以被视为古老神话对现代人、现代生活的指导。在影视剧技术、动画技术成熟的今天,电影、电视剧中能够看到大量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的影子,比如《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狮子王》《指环王》等。这些作品的成功,充分说明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
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理论的提出,既可以被视为从现代视角对古代神话的分析和理解,也可以被视为古老神话对现代人、现代生活的指导。在影视剧技术、动画技术成熟的今天,电影、电视剧中能够看到大量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的影子,比如《星球大战》《黑客帝国》《狮子王》《指环王》等。这些作品的成功,充分说明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在艺术创作方面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
一、约瑟夫·坎贝尔英雄之旅相关概述
约瑟夫·坎贝尔的《千面英雄》于1949年出版,被视为英雄之旅模型的提出时间点。克里斯托弗·沃格勒在《作家之旅:源自神话的写作要义》中将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与心理学理论结合,剖析了英雄之旅中常见的八种角色原型和十二段英雄之旅阶段,并结合五部影片进行模型应用的具体分析,这本书也成为西方编剧的必读书目。女性心理咨询师莫琳·默多克在《女性英雄的旅程》中借鉴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从女性的心理、视角进行解读,将女性英雄旅程分成十个阶段,填补了坎贝尔以男性为主的英雄之旅模型的不足。
二、坎贝尔英雄之旅本土化剧情创作现状
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的本土化再创作,是现代动画片创作中应用坎贝尔英雄之旅的要点。
(一)本土化创作不足
坎贝尔的英雄之旅模型源于多个国家和民族的神话故事,是将大量神话故事抽提特征后的集大成者。所以,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本质上来说代表着神话故事的普遍性特征,体现了神话故事的共通之处。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与各国神话故事之间存在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后来的创作者与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之间也存在这样的关系。所以,坎贝尔英雄之旅的本土化创新,既要保留不同文化之间的共通性,使动画片走出本土,走向世界舞台,又要保留民族文化特征,讲好民族文化故事。
虽然近些年我国的古老神话故事相关动画片画面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在人物塑造、剧情编写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虽能掀起一时的热度,却很难在观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二)现代化诠释进步
故事是文化的凝结,文化是人的心理的集中体现。古老的神话故事代表着古老时代人们的心理,今天的故事创作必然要有现代人对生活、对世界的解读。即便借鉴古老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和故事,也必然要有现代人的解读,否则,创作出的动画片很难得到现代观众的接纳和认可。坎贝尔的英雄之旅模型源自多个国家和民族的古老神话,却不受这些故事的约束,只是提炼英雄诞生背后相似的经历和心理路程。所以,利用坎贝尔英雄之旅进行本土化动画剧情创作,必然要将英雄诞生的经历、心理路程与当代发展相结合,把握现代观众的脉搏。在这一点上,我国近些年的动画片创作表现出明显的进步,既能够把握英雄身上吸引观众的普遍现象,又能够把握引起观众共鸣的时代性特征。代表性动画作品就是2019年上映的《哪吒之魔童降世》(图1),这部以突破命运束缚、打破偏见、实现自我救赎为核心主题的动画电影,在国内市场赢得一片赞许。
(三)模型解构较单一
坎贝尔英雄之旅模型的英雄历险旅程阶段有详细的划分,但并不代表每一个动画剧本的创作都要让英雄逐一走完每一个阶段。坎贝尔英雄之旅是动画片剧本创作的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挑选、填充,必要情况下英雄之旅中的多个阶段可以被舍弃,也可以被丰富。首先,坎贝尔将英雄之旅划分为启程—启蒙—归来三个部分,三个部分的顺序不可逆,但三个部分中的小阶段却可以调整,这会使动画剧本的创作更有新意。
国内有些动画剧本照搬模型,剧情结构单一且大同小异。比如,因为害怕失去或为了找回某样东西、某个人而投入全部精力去未知的世界冒险,是国内英雄之旅模型动画片的常见模式。虽然英雄冒险、成长是经典的故事创作模型,但模型解构的单一往往影响观众对动画作品的感官,不利于动画作品产生长尾效应。
(四)节奏打磨不恰当
坎贝尔英雄之旅共有17个阶段,数十集组合而成、娓娓道来的动画片可以逐一讲述英雄成长之旅、冒险之旅,而时间有限的动画电影剧本创作者则更多选择为最想要展现给观众的剧情分配大量时间,其他阶段一带而过,节约了观众精力,提高了动画故事的叙事效果。但这并不代表时间长度与情节的重要性正相关,重要情节、观众情绪高点前需要一定的剧情来做铺垫,才能达到最好的剧情效果。能否将相关铺垫情节安排好,能否将时间和刻画放在恰当的节点,十分考验动画剧本创作者的功力。在国产动画《姜子牙》中,姜子牙面对九尾狐妖的追杀、伙伴四不像的死亡、发现苏妲己与九尾狐妖原神绑在一起的人是自己师尊的三重打击,正是英雄之旅的“磨难”阶段,是英雄最黑暗、无助、绝望的时刻,也是最能让观众对英雄的经历感同身受、情绪认同的时刻,却安排申公豹说出“我们到底该信谁”的迷惘,主角姜子牙失位直接影响了对观众情绪的激发。哪怕为了维持姜子牙不善表达的人设,也应在遭受追杀、伙伴死亡、内心迷惘之下继续深度刻画,孕育观众的情绪,可片中却穿插了九尾狐妖寻找族人下落的情节,直接打乱了节奏。观众情绪没能成功得到激发,自然影响了动画剧情的叙述效果。
三、动画片的坎贝尔英雄之旅本土化实践策略
从当前国内的动画片创作结果来看,动画片创作的坎贝尔英雄之旅本土化还有很多需要优化之处,借鉴成功动画片分析英雄之旅本土化的成功因素,有助于提高本土化实践效果。
(一)冒险旅程的魔幻和写实
英雄旅程应当兼顾魔幻与写实。魔幻赋予英雄之旅神秘性、宿命感,这种不同于现实世界的想象空间容易让观众产生探究的兴趣。写实可以拉近英雄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对英雄的经历产生情感认同,有利于后续的英雄历险、磨难、重生剧情开展。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例,主人公哪吒本是灵珠却成为魔丸,拥有无边力量的同时被预定了数年后的天劫。哪吒出生时的肉球状态和少年时惊人的破坏力无一不向观众展示了一个魔幻的神话世界。哪吒因为性格的差异、人们的偏见、少年人的桀骜不驯被身边人孤立,他表面的无所谓和内心的委屈、在意,和现实世界中每一个人都有相似之处,观众看到在命运面前英雄与普通人无异。陈塘关总兵李靖肩负着保护百姓的责任,他的儿子却有着惊人的破坏力,他严格要求孩子,却又在孩子不知道的地方寻找办法保护孩子,甚至愿意以自身性命作为交换。
魔幻与写实的兼顾,使得英雄面对的冒险之旅变化万千,内部矛盾重重,观众可以想象英雄在历险中将要经受的身心磨难,却又无法真正判断英雄的选择,带入一个期待后续动画故事的状态。
(二)英雄启程的命运与自我
启程阶段是坎贝尔英雄之旅进入冒险环节前的重要准备阶段,侧重英雄个人素质的提升和成长,可以偏重个人战斗力,也可以偏重个人心路历程。在启程阶段,坎贝尔的英雄之旅模型有响应冒险和拒绝冒险两个阶段,无论英雄是哪一种类型,其中都要体现命运的主导力量和英雄的自我探索,缺了任何一方都会影响观众的情绪铺垫。坎贝尔英雄之旅中的英雄走上冒险之旅,多是因为感受到命运,或神向他们指出的方向。比如《埃及王子》中摩西梦到法老残害人民,在上帝的指引下走上拯救希伯来人的道路,获得神的力量。人们最初不信任摩西,摩西展示了神的力量才获得人们的信任和跟随。命运是推动英雄们踏上冒险的重要力量,顺应命运的力量也是坎贝尔英雄的常见选择。而中国人相信我命由我不由天,更喜欢反抗命运、人定胜天的故事。《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的命运是成为魔丸,在天劫下引颈就戮,但哪吒心中不认同自己是魔丸,并不愿意向命运低头,这种反抗命运的精神是推动他开始冒险旅程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相较于坎贝尔英雄之旅的命运论调,中国的英雄故事更偏重强调人与天斗、人定胜天的味道,符合中国人自古以来与恶劣自然环境斗争的历史文化底蕴,也符合近百年来中国人民独立自主发展的奋斗历程。人定胜天的命运与自我博弈,也赋予中国英雄故事更深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影响力。
(三)英雄角色的平面与立体
坎贝尔英雄普遍偏平面化,不论是主角英雄还是配角反派塑造都比较单一。主角英雄是所有真善美的集合,而反派十恶不赦,内心阴暗邪恶,没有优点。但《哪吒之魔童降世》对传统神话故事进行了创新重塑。哪吒表现为一个双面人物,既冥顽捣蛋、令人畏惧,又敢于反抗命运,坚持向善,努力拯救亲友,改写人生。敖丙则不再是简单的反派,他的恶源于对家族的爱与责任,为了族群而被迫行恶。然而,在剧情高潮时,他幡然醒悟,与哪吒并肩作战,拯救百姓。这样的人物设计使得角色更加立体饱满,既展现了人性的复杂,观众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角色的情感,代入剧情,提高观影体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