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
文化的寻根与历史的隐喻——评余华《文城》论文
2024-10-30 10:35:20
49
[摘要]:《文城》是一部以民间视角和地域立场回望清末民初历史的长篇小说。在小说中,“文城”是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在充满南方地域特色的溪镇上演的历史传奇故事中,隐含着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及对现实历史的隐喻。
-
田野调查的他者视角: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田野调查实录论文
2024-10-30 10:22:24
30
[摘要]:田野调查是民族音乐学研究的安身立命之本,其载体则是音乐民族志,关于音乐民族志的写作,目前尚未有公认的范式。本文以他者的微观视角,选择滇西北田野调查中的五个点,采用随笔写作的方式,尝试音乐民族志的另类书写,管窥滇西北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
互联网背景下国风美食品牌标志设计论文
2024-10-25 17:10:19
4
[摘要]:根据全球化进程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消费观念正逐渐形成。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风美食品牌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国民情怀,吸引了大量消费者的关注。本文通过对国风美食品牌标志设计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如何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在品牌标志设计中,以提升品牌价值和文化认同感,并使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
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xxx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论文
2024-10-25 17:04:02
6
[摘要]:红色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文化自信,在大学生xxx核心价值观中予以合理的融入,除了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外,还可以推动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但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在融入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基于此,本文对红色文化融入大学生xxx核心价值观的路径进行了探索与分析,以期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意见的同时,可以早日实现xxx的伟大目标。
-
红色文化口述史破解《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困境的优势及路径论文
2024-10-25 16:58:04
2
[摘要]: 口述史作为一种实践手段和方法,能够将红色文化中蕴含的丰富的知识元素、情感元素、价值元素挖掘出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教师指导学生在熟悉的特定地域(如家乡、学校所在城市等)进行红色文化口述史,并指导学生对获得的口述资料进一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完整的案例文本,将之应用于理论课教学、讨论当中,让授课内容充满新意,摆脱老调常谈;学生通过参与口述史,也会获得一个更加具有温度且可以触摸的历史形象,从而摆脱学习过程中的陌生感和疏离感,真正体会认知历史、解读历史的境界,促进《纲要》课理论性与实
-
红色歌曲融入高校立德树人教育的实践路径论文
2024-10-25 16:46:56
15
[摘要]:红色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在近现代特殊的历史时期产生和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是百年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实现救亡图存、国富民强、伟大复兴实践过程中,源于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斗争、生活和娱乐之中,真实反映人民群众思想感情,简明扼要叙事抒情发挥真挚情感,散发着艺术光芒的艺术形式。红色歌曲不仅仅是对我国抗战事实的真实写照,更体现出了时代精神与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发展进步的脚步不断丰富和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它独特的教育功能。
-
弘扬伏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文
2024-10-25 16:34:36
8
[摘要]:伏羲文化是中华文化与文明的源头,是黄河流域典型的文化遗存,具有“大一统”的政治凝聚力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拼搏、勤劳务实、开拓进取、团结统一、无私奉献等精神,是维系中华民族众志成城的精神纽带,成为民族传统、民族感情、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弘扬和传承伏羲文化,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我们要构建以“伏羲”为中华文化认同的符号共同体、情感共同体、精神共同体。
-
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研究论文
2024-10-25 16:23:02
5
[摘要]:河西走廊旅游资源丰富,促进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对河西走廊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以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为研究对象,在分析河西走廊红色文化旅游创新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发展的对策建议,助力河西走廊红色文旅产业做大做强。
-
合唱作品《新·清平乐·村居》的作品分析和演唱分析论文
2024-10-25 16:08:10
30
[摘要]:合唱作品《新·清平乐·村居》是国内现当代上演率极高,具有深厚艺术感染力、广泛社会影响力的音乐作品之一。本文以合唱及指挥实践的角度出发,对合唱作品《新·清平乐·村居》进行研究,从该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分析、演唱分析等方面展开深层次的研究。
-
国际关系视域下的朝贡贸易书写——评康灿雄《西方之前的东亚:朝贡贸易五百年》论文
2024-10-25 15:50:22
24
[摘要]:全文围绕14世纪至19世纪东亚的国际关系是如何运作的?康灿雄(以下简称“康”)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到鸦片战争之前,将书局限于欧洲、日本和美国入侵导致东亚权力结构大规模破坏之前的“近代早期中国”时期。康在文中也决定不引用约翰·金·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在他1968年编辑的影响巨大的《中国世界秩序》(TheChinese World Or der)一书中提出的对朝关系的实地定义模型——区分了中间的“内亚”和“外围区域”。康将吸收中国文化的国家称为中国文化,聚焦更广泛的“游牧”区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