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生态视角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长江生态风情文物研究论文

生态视角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长江生态风情文物研究论文

4

2025-01-10 14:56:14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长江作为中国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其生态环境历来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关注。纵观历史,先民们在“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话题方面早已留下了宝贵的印记,这些印记或许是他们生态意识的形象表现,又或者是他们生态实践的实物见证。“碧水江河”既是自然生态的壮美呈现,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努力践行的生态实践成果,更是大家描绘美好未来的蓝图。文章以生态视角作为立足点,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进行梳理与解析,再现生活在长江流域先辈们的生态实践情景,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考和启迪。

  摘要:长江作为中国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其生态环境历来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关注。纵观历史,先民们在“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话题方面早已留下了宝贵的印记,这些印记或许是他们生态意识的形象表现,又或者是他们生态实践的实物见证。“碧水江河”既是自然生态的壮美呈现,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努力践行的生态实践成果,更是大家描绘美好未来的蓝图。文章以生态视角作为立足点,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进行梳理与解析,再现生活在长江流域先辈们的生态实践情景,为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提供思考和启迪。

  关键词:生态;生态意识;生态实践

  长江是孕育生命的母亲河,是涵养中华文明的摇篮。长江作为中国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其生态环境历来受到国家各个层面的关注。追溯历史,先民们在“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生态话题方面早已留下了宝贵的印记,或许是他们对追求生态美好的合理见解、或许是他们寄情寓兴的艺术表达、又或者是他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凝练的有益举措。

  “碧水江河”既是自然生态的壮美呈现,也是古往今来人们努力践行的生态实践成果,更是大家描绘美好未来的蓝图。本文以生态视角作为立足点进行概念解析,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的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文物作梳理与解析,通过“自然馈赠——长江水资源的取之有道”“宜居家园——长江自然生态之美”“滴水成金——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三个方面论述,再现生活在长江流域先辈们的生态实践情景,以古鉴今,共畅未来。

  引言:概念小议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语,原意指“住所”或“栖息地”。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海克尔(H.Haeckel)在其《生物体普通形态学》一著中首次提出生态学的概念,将其定义为“研究动植物与有机及无机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科从概念提及,到科学研究,从而发展并流传到我国。当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生态’一词最通常的解释,就是指生物的生存状态,以及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简言之,生物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就是生态,研究这些关系的学科被称为生态学。”①

  中国早期的“生态”一词,在《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1986)中可以查到三种主要的释义:其一,“生态”指“显露美好的姿态”;其二,“生态”指“生动的意态”;其三,“生态”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

  通过概念梳理,可以窥见中国关于“生态”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释义与内涵。这些文献著述中,提及“生态”的时间越靠近现当代时期,其与现代意义上的生态概念的界定与理解越接近。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对“生态”概念的明确界定,但我们可以在文献典籍、历史文物中找到古人们留下的关于生态意识与生态实践的珍贵印记,从而挖掘出他们表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观。

  一、自然馈赠——长江水资源的取之有道

  先民们对自然界的敬畏与依赖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源头。面对自然的馈赠,先民们取之有道,用之有度,陶器、石器等朴实的生产生活工具就是他们进行生态实践的物证,同时凝结着他们适应自然的智慧。

  (一)盛水陶器方便节约

  在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长江边的原始先民早已知道水资源对他们生活的重要性,陶器的发明解决了先民们对水资源取用与储藏的问题。

  红陶盘口壶,通高25厘米,口径13.8厘米,底径12.4厘米,敞口、粗颈、鼓腹、平底,造型饱满,沉稳大方。壶身通体涂有红衣,在红色作底的器表上,其颈部至腹上部分别饰以黑彩弦纹、平行线纹。

  在原始先民用陶制造的各类生活器具中,壶属于盛水器,它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用手捧水而饮、存水不便等局面。先民们通常用壶储存适量的水,再按需取用,这样不仅能方便生活,还能起到节约用水的作用。

  (二)去水制盐生活有味

  生活在长江边的先民不仅懂得水资源的合理取用与储藏,还善于将自然资源进行转化。或许是一次偶然的机会,人们发现液体的盐卤蒸发掉水分后,留下了易于存放和使用的粉末,结晶盐就此诞生。

  红陶花边口沿圜底罐,系夹砂红陶,通高15cm,口径12.4cm。陶罐造型敞口、短束颈、鼓腹、圜底,罐口沿有极富特色的齿状花边,罐身运用刻划手法饰以横向微斜的绳纹图案,整体形态质朴而生动。

  花边口沿圜底罐是青铜时代末期至铁器时代早期(前800年—前200年)生活在长江三峡地区人们常用的制盐工具,数量繁多,且同一时期每个圜底罐的大小、容量等规格大体一致。据专家推测,其制盐工艺是先用大型容器熬煮卤水,然后将结晶的湿盐捞取出来放到圜底罐内,以获取定量的盐锭。三峡地区的先民们将山体中流淌的自然盐泉适度利用,获取食盐,从而让生活变得有滋有味。

  (三)数罟勿渔繁衍生息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渔猎采集自古以来就是生活在长江边的先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在渔猎采集获取自然资源的实践中,张网捕鱼是比较直接与主要的方式。石网坠是捕鱼工具中与渔网配合使用的物件,其形制大同小异。人们在江边选取一些河卵石,将卵圆形的石头两端分别凿出一个凹槽,便于将网坠用绳索捆绑固定在渔网上,因此,网坠上的凹槽也叫作绳槽。网坠制作完成后,人们将网坠系在网的下端,以便撒网时让渔网沉入水里,使鱼类入网。

  在撒网捕鱼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先民们始终遵循着“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的道理。“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出自先秦时期的《孟子·梁惠王·上》。该句中“数罟”指的是网眼细密的渔网;“洿池”意为水塘,此处也可泛指江河、湖泊等其他水域。这句话强调了人们在进行捕鱼捞鳖时,不要使用过于细密的渔网,要采用较大网眼的渔网,如此一来,人们捕捞大鱼、放掉小鱼,以使小鱼能继续生长,繁衍生息,从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二、宜居家园——长江自然生态之美

  奔腾不息的长江是历代画家偏爱的题材之一,这幅长达14米的清代无款青绿山水画卷《长江万里图》(图1)被分为三段进行装裱,展现了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区长江及沿岸的生态画卷。

  整幅画作不仅绘有深壑、丘陵、浅滩、江河,也有城池、庙宇、村屋、渔船。画面既表现了山势绵亘、水天一色的浩瀚气象,又刻画了深岩邃谷、高峰缓坡、流溪飞泉、苍波烟霭等自然界变幻无穷的状态,让万里长江既开阔无垠,又曲折入微,充分地显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多姿。同时,将众多的人物活动融到自然环境中,精致入微地表现了人们在这繁忙而幽静的世界里捕鱼、拉纤、山行、独坐、相聚、送别。画面既展现了长江壮美的自然风情,又充满了宜居家园诗意般的生活气息,更是“天人合一”生态思想的直观呈现。

image.png

  接下来,笔者将画作中各类人物活动的情景刻画进行具体赏析。

  (一)撒网捕鱼喜待丰收

  捕鱼:江水汤汤鱼跃欢,船家汲汲撒网忙。划桨行舟棹歌漾,喜待丰收鲜满舱。长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宜居家园,对于择水而居的人们来说,鱼肉是重要的食物来源,因此,捕鱼是一项重要的谋生手段。江河边,人们撑着小船正忙着撒网捕鱼,期待着满载而归,此番忙碌的情景既是长江风景画面的生动点缀,也为浩渺江河增添了一丝烟火气。

  (二)浅滩拉纤保驾护航

  拉纤:“沉沉纤索似长缰,万里波滩脚步量。宿露餐风披日月,躬身叩首写沧桑。”古时,船运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运输方式,当船遇到险滩急水或搁浅时,就必须靠很多人合力拉船。画面中,有一艘载有物品的船只正通行于江河的浅滩处。船的前方,有一众劳工,他们卷着裤腿、赤着双脚、身体前倾,正奋力牵引着长长的纤绳,避开阻碍船只通行的礁石,齐心协力地拉纤,为船只的顺利前行保驾护航。

  (三)林中骑行逸神静心

  山行:青山翠峦景万千,草木葱茏舞翩跹;松间石径通幽处,踏歌逍遥尤胜仙。青山翠峦是人们向往而迷恋的桃花源,它的美景风貌、它的静谧气质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思绪得到舒展。画面中,一驾马之人正漫步于草木葱茏的山林间,全身心地沉醉在这宁静平和的世界里。此刻,他与大自然进行了一场独特的对话。

  (四)伴水独坐舒神畅怀

  独坐:闲坐空亭识莽苍,幽居壑谷沐风清;簇簇草木凝碧色,潺潺流水绝凡尘。找一处远离尘世喧嚣的地方独处,或在山林里,或在溪河边,与自己聊天,与自然共舞,让心情得到放松,神绪得到飞扬。画面中,一红衣男子独坐于临江的壑岩处,在徐徐清风和涓涓流水的伴随中舒神畅怀。

  (五)相逢聚首情暖长江

  相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正如唐代诗人杜甫在《赠卫八处士》中描写的那样,与亲朋友邻相聚的时刻总是令人拳拳在念。画面中,几人聚坐在江岸村舍里,或是血脉相连的亲人谈笑风生,或是朝夕共处的乡邻嘘寒问暖,抑或是久别重逢的友人互诉衷肠。人物刻画虽只有寥寥几笔,但其生情动态却为这一江阔水注入了鲜活的气息。

  (六)江岸送别万里之思

  送别:“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滔滔江水,渺渺孤舟,最易拨动人们离愁别绪的心弦,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再热闹的相聚也终有曲终人散之时。画面中,三人驻足于江岸渡口处,与离岸船只上即将远行的红衣男子相向而对,用互行拱手礼的方式道别。再见,是短暂的离别;再见,是重逢的牵挂。

  三、滴水成金——长江水资源的利用与开发

  xxx报告提出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长江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任务。从惜水如金的环保意识,到滴水成金的有益举措,人们始终践行着“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生态观。通过相关文物的解析,诠释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更加科学化、低碳化与可持续化的生态实践。

  (一)环保题材铸饰银币

  为纪念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一历史性的国际会议,当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了联合国国际环境保护年纪念银币一套。该套纪念银币共2枚,1枚银币刊“10元”面额,另1枚银币刊“5元”面额,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

  联合国国际环境保护年纪念银币系刊“5元”面额的银币,其背面铸有精美的浮雕图案:在白云、山峦、树木、草原、河流、骆驼、葡萄组成的背景中,一位女孩正跪坐在河边打水,她掬起一湾清澈的、象征着生命与希望的水,正小心翼翼地倒入壶中;图案之外,刊“国际环境保护年”字样、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标识以及面额“5元”字样。银币正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并刊国名和发行年号“1992年”。

  此银币不仅是一套国际化题材的纪念币,也是中国金币发行史上第一套以环境保护为题材的纪念币,影响深远。纪念币通过直观的图像内容与浪漫的表现形式,呼吁人们重视与珍惜水资源,增强环保意识。

image.png

  (二)水电工程徽章纪念

  1957年狮子滩水力发电工程局章,直径3cm,刊“电力工程部”字样、五角红星图案和“狮子滩水力发电工程局”字样。

  狮子滩水电站位于重庆市长寿区长寿湖镇,地处具有典型梯级河流特征、水力资源丰富的长江支流——龙溪河。1956年,竣工后的狮子滩水电站便开始蓄水发电,同时也在重庆电网中担负调频、调相、调峰和事故备用等任务。

  此枚徽章虽仅有硬币般大小,却见证了人们综合开发和利用长江水力资源的有益举措。

  (三)渔翁得利图绘彩盘

  狮子滩水电站落成典礼大会彩盘为搪瓷材质,造型规整,美观实用,系狮子滩水电站落成典礼大会的纪念品。盘面上绘有“渔翁得利”题材的图案。只见一位赤脚卷裤的渔翁,身体前倾,腿部微曲站立于水中,双手正抱住一条似为刚刚捕获的大鲤鱼。作者虽将渔翁侧背于画面,但其生动的笔墨已将渔翁得鱼丰收喜悦的情态淋漓展现。款识:“渔翁得利,张政。”印文:“揖尧”(朱文)。盘底正中印有“益丰搪瓷厂制金钱牌”商标。“渔翁得利”是中国传统器物纹饰与吉祥绘画的重要题材,因其画中的“鲤”与“利”谐音,意为“渔翁得利”,象征着招财进宝、喜获丰收。将此瓷盘与水电事业相联系,生动地反映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四)三峡记忆载入邮册

  兴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寄托着中国人民振兴中华的伟大梦想。从提出设想,到考察规划,从决策论证,到实施建设,三峡工程集聚了几代党和国家领导人、数以万计专家和工程建设者们的智慧、心血和奉献,历经百年风雨周折而得以实现。三峡工程充分发挥了防洪、发电、通航与蓄水等功能,同时,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护、移民安稳致富、三峡文物抢救保护与展示、文化旅游发展等工作稳步推进,实现了保护与开发并重,生态与发展共赢的目标。

  “永恒的三峡”长江三峡淹没景区暨三峡工程纪念邮册,记录了长江三峡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三峡沿线重要的遗址等等,将一山一水永远定格在历史的记忆中。

  四、结语

  本文立足“生态文明”视角,通过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别的馆藏文物的举例分析,来呈现生活在长江流域先辈们的生态实践情景,以历史叙事的方式,重述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希望通过“讲文物故事”的美育路径,引导读者领悟先辈的生态意识,感受长江生态之美,激发读者对当下水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以铭记保护生态、爱护家园是每个人都应担负的重要使命。

  注释:

  ①周景勇.中国古代帝王诏书中的生态意识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1.

       参考文献:

  [1]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11.

  [2]夏显虎.【重庆文化故事】忠县中坝:12米地层埋藏的5000年秘密[N/OL].搜狐网,2023-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