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艺术论文 时代背景影响下中国艺术歌曲的情感演绎——以《玫瑰三愿》《故乡》为例论文

时代背景影响下中国艺术歌曲的情感演绎——以《玫瑰三愿》《故乡》为例论文

14

2025-01-10 15:32:03    来源:    作者:liziwei

摘要:艺术歌曲这一创作体裁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即诗歌和音乐两个主要元素的结合。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音乐发展因“xxx”等一系列xxx促成了启蒙思潮,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在曲式结构和内容表达上都极具时代色彩,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和反抗精神。本文重点分析了《玫瑰三愿》和《故乡》两首艺术歌曲,并试从中管窥二三十年代音乐艺术发展和创作思想。

  摘要:艺术歌曲这一创作体裁通常分为两个部分,即诗歌和音乐两个主要元素的结合。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传入,我国音乐发展因“xxx”等一系列xxx促成了启蒙思潮,这一时期的中国艺术歌曲在曲式结构和内容表达上都极具时代色彩,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和反抗精神。本文重点分析了《玫瑰三愿》和《故乡》两首艺术歌曲,并试从中管窥二三十年代音乐艺术发展和创作思想。

  关键词:中国艺术歌曲;《玫瑰三愿》;《故乡》;情感分析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在处于萌芽和探索时期,这一时期所创作的艺术歌曲可以说是中国艺术歌曲发展的一个黄金阶段,并对我国接下来的音乐发展有启发意义,因此,探讨和研究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不仅对声乐教学有实际意义,对现代音乐的创作也有深厚的参考价值。本文创新点在于结合了二三十年代极具代表性的两首艺术歌曲,以小见大,从中分析社会时代对歌曲创作的影响,并以此展开对现代歌曲创作的展望,旨在探索我国艺术歌曲的内涵表现,丰富音乐创作路径,以期为声乐教育者和从业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抗战时期的社会背景

  在二十世纪初,正值我国社会动荡时期,战争一触即发,百万民众处于水深火热的境遇当中,面对各方势力的威胁,坚毅勇敢的国人不断在为保家卫国、抵御外敌而英勇奋斗。在当时,国外留学的有识之士归国发展,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和观念,兴办学堂。一时间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内容都在围绕和紧扣我国救亡图存的战斗事业,一些音乐家们也以自己的方式也纷纷投入到抗战热潮当中,用音乐记录史实,揭露战争的残酷,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怀,并用一首首音乐作品鼓舞群众,激发人民的爱国热情。这也是音乐服务于时代的历史需求,通过音乐鼓舞人心,作为一剂振奋精神力量的“强心针”,在抗战历史中留下浓重的一笔。一方面,中西音乐的结合使老一辈艺术家提出“以西为师”的音乐文化主张,年轻一辈的归国学子则在此基础上以改进国乐的方式开展音乐教育和创作新音乐,如蔡元培和萧友梅等先驱建立的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院,便为这一阶段输送了不少杰出的音乐作品。黄自的《玫瑰三愿》就出自这一时期,由于淞沪战争的影响,社会形势的复杂使得各种矛盾激化,此首歌曲的作词者龙七当时在国立音专任职,面对国家的不安而忧心忡忡,以忧国忧民之心创作出《玫瑰三愿》,他的好友黄自便为其谱曲创作,形象、立体地刻画出不向命运妥协、向往美好生活的音乐内核,歌曲一经出现便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和传唱。另一方面,在抗战背景中,大众对于音乐的指向性相对统一,且歌唱这种音乐形式更能够直接抒发群众的所感所想,寄托美好愿望。艺术歌曲《故乡》便是立足于对帝国主义侵略者的痛恨和对家乡思念交织的情感,张帆与陆华柏二人将深厚的情感与强烈的艺术效果赋予歌词与曲调,悲壮色彩将残酷的战争环境再现出来,成为兼具民族性与艺术性的脍炙人口之作。

  二、我国艺术歌曲的溯源与发展

  艺术歌曲的初具雏形大约可追溯至西方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末,是以抒情歌曲为基础,加之歌词的艺术感和文学性、音色的多变性、旋律的饱满性等音乐要素组合形成的一种音乐体裁,同时与器乐音乐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与室内音乐表演创作有异曲同工之处。在表演形式上,艺术歌曲可以看作是歌声与器乐的重奏;在表现形式上,艺术歌曲的歌词多数由诗歌构成,或具有诗歌的韵律感,并在此基础上融合钢琴、小提琴等乐器的结合,从而使整首歌曲的意境和情感都更加深邃;在演唱表演上,艺术歌曲有独唱和重唱等多种表演形式,同时艺术歌曲的器乐声部除了传统意义上的伴奏效果外,还兼具丰富情感、完整内容的功能,意在为听众呈现饱含哲理性的音乐作品。

  我国的艺术歌曲有学者认为是起源于“学堂乐歌”,通过学堂将中外歌曲融合串联,并受到了德奥的艺术歌曲影响,同时因“xxx”自由、民主的观念深入人心,音乐创作不再受到局限。这也是“西体中用”的创作表现,并以此逐步开展了属于中华民族特征的艺术歌曲创作,以中华民族深远文化为基底,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富有民族精神和中华特色的中国艺术歌曲。

  三、《玫瑰三愿》的音乐特点与演唱情感分析

  (一)歌曲的旋律与音乐形象表达

  《玫瑰三愿》是一首较为典型的近现代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吸引了众多群众的喜爱和追捧。艺术歌曲的特点之一便是其歌词的诗意性,因此在表演时,曲调要与歌词贴近,曲式结构要与歌词对应。A段歌词中“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重复了两次,a句和a’句与B段中b句和b’句的结构相呼应,这种手法除了让歌曲的进行更加协调外,也可以让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创作者的意图。歌曲采用了并列单二部曲式,第一部分演唱上应使用轻声,以小提琴悠扬独特的音色作为伴奏,从而渲染出一种忧伤、悲切的情感氛围,强烈的代入感也可以使听众深入歌曲的意境之中。在第二部分则需要相对加强声音力度,用来表现主人公对未来的殷切希望,但现实世界的残酷只能让这个希望成为梦境,因此,曲调的结尾应使用低音来给听众留下想象空间。

  《玫瑰三愿》的A段a句奠定了整首歌曲的基调,a’句虽与a句歌词相同,然而在旋律表现上加大了行进阻力,将感慨与叹息的情感充分发泄出来。B段是歌曲主题的直述,随着情思的显露,其旋律也随之变化,与A段相比则更显细腻,有利于歌词内涵的有效传达。b句与b’句是情感的不断递增,到达顶峰之后旋律继续延伸,演唱者则将情绪瞬间宣泄出去,强烈的情绪疏散之后逐渐弱化,给听众带来胸中郁结顿时散开的畅快之感。B段旋律舒展而不张扬,婉转而不矫揉,线条极具张力,情感不断深化,使诗歌的语言特征和意境表达显露无遗。

image.png

  作品创作背景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黄自与龙七在歌曲中使用了借物喻人的手法,并借景抒情,在看到国家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的情景后,借由凋零的玫瑰描绘出美好事物被破坏的感慨,但同时对充满希望与和平的未来依旧抱有憧憬,渴望美好明天,表达了他们深深的爱国情怀。

  (二)演唱的技巧与情感

  《玫瑰三愿》的演唱技巧主要在于咬字和吐字的清晰、音量和音色的控制、速度和节奏的把握以及气息与共鸣的发挥,以准确表现歌曲的情感。黄自所作曲的艺术歌曲歌词多数源于诗词,中国的诗词注重吐字归音,因此在艺术歌曲的演唱中,咬字和吐字也需要根据作品的情感表现做到合辙押韵。歌曲需要演唱者有深厚的功底,准确把握歌词意境,这就对演唱者有较高的要求。如第一句歌词中,第一个字“玫”要做到利落精准,鸣唱圆润,第一句歌词是对玫瑰绽放的表述,演唱时要头音分明,同时添加少许气声来渲染氛围。另外重音的运用可以修饰歌曲,增加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如“妒”字的重音点音符时值延长,可以与后面“爱”“红颜”达到相辅相成的效果。在音色和音量上,演唱者需根据歌曲内容的情感变化而同时进行变化,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要做到提前培养情绪,调节好与主题相契合的音色,塑造音乐故事形象。同时用稳重的音量,适时配合弱音,引领听众的情绪,注意避免夸张的情感表现影响作品的表达。在节奏和速度的处理上,《玫瑰三愿》三拍子的形式需要演唱者做到细致把控,前半部分声音的速度要低缓内敛,以循序渐进的语气不断累积和铺垫情感。后半部分以情感表述为主,将之前累积和铺垫的情感在到达顶点之后疏泄出去,但要注意情感的发泄不宜过度直白,节奏上要有一定的情感延伸。歌曲的基本速度为行板,在演唱中需要做出与情感变化相匹配的速度调控,如在“留住”之后可增加换气点,为之后的“芳华”调整并铺垫好情绪,尾音和缓绵长,烘托艺术氛围。在气息和共鸣上,演唱者需保持从容的心态,维持气息的稳定输出,在换气时同样要保证呼吸的平稳,使情感连贯。共鸣腔的运用则需要合理控制,《玫瑰三愿》中副歌部分是“三愿”,情感在此处大量堆叠,随之宣泄后逐渐回归平稳,这一段的共鸣与呼吸控制尤为重要,需要呢喃低语、轻声诉说的状态来体现歌曲的情绪,使作品具备意境内涵与完整性。

  四、《故乡》的音乐内涵与情感表达

  (一)词与曲的完美结合

  《故乡》采用了传统民族调式的写法,将对比式的写景抒情与戏剧情节创作进行融合,构成了歌曲单二部的曲式结构。第一部分为听众刻画出一幅犹如山水画般的诗意风景,用词生动形象,整体上呈现出“起”“承”的结构关系。第一句话先是将听众带领到天堂般的故乡,突出了主题,接着以此为基底开始细致描写山清水秀的故乡景色,让人们产生出心旷神怡的情绪。这一段的借景抒情与第二部分的直抒胸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二部分是情绪的高涨和转变,歌词直接叙述了外敌的入侵使故乡美好的景色与生活被打破的场景,迫使人们远离家乡,颠沛流离。“一切都变了”“野兽的屠场”,这一段将人们所受到的伤害深刻地剖露出来,紧接着连续的疑问句式表达更是描绘出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将整首歌曲的核心与主题进行再一次的对比强调,呈现出“转”“合”的结构关系。两个部分的情绪反差极大,第一段的平缓抒情反衬强化了第二段的激烈反抗的情绪,激起了民众奋起抗争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勇气。

  以《故乡》的旋律线条发展变化为参考,就可以发现歌曲的伴奏与歌词的结合极具艺术性。第一句引入主题,旋律优美动听,作为整首歌曲的主题旋律,具有引导旋律发展核心和动机的功能,接下来的旋律和主题旋律紧密联系,以D主音为基础,进行多次模仿和重复。在A段的结束的位置,旋律走向从低处缓慢向上,蕴含了我国民族五声调式风格。这里的伴奏织体创作运用了声部模仿,使演唱与钢琴伴奏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给听众带来舒畅愉悦的感受。到了第二部分,情绪发生转变,伴奏也随之发生变化,借由连续的下行音阶使旋律进一步增加了急促、紧张的情绪,加上反复的四度模进,增添了歌曲的戏剧性色彩。歌曲的调式也在这一环节进行了转换,由原来的民族五声调式转换成和声小调,在间奏上对不协和音程之间进行了对位和变化,并在最后,创作者采用了减七度的关系音程结尾,强化了歌曲的情感内涵与表达。

image.png

  (二)情感的呈现

  《故乡》不论是在音乐上还是在文学上,都是当时社会现状的真实反馈,同时也折射出中华人民的民族情结和爱国主义精神。在演唱这首歌曲时,演唱者需要充分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以此来调动情绪,将歌曲的情感以及内涵确切表现出来。A段的情感基调是作者印象中的故乡风景,家乡的“河流”“垂柳”“树林”“山岗”等景物构成一幅优美的画卷,此刻演唱者的情绪应该是和缓、平静的,主要以抒情的声调来唱出家乡美好的山河风光。在本段第二句“是一个天堂”处运用了三连音和后休止,演唱者需要注意气息的调控,以便为接下来的弱起做好充分的准备,演唱时的重拍需要放在后一个小节的首音,同时带入歌词中高低前后顺序的视觉描述,给听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感受。第一部分在主音上结束,随后紧跟一段急速下行的间奏,进入B段的转折部分。B乐段是情感流露的重要部分,演唱者需要通过歌词,满怀深情并悲愤的情绪来演绎这一部分的情感,回忆起之前故乡的美好种种,对现在故乡面目全非的状态充满愤恨和不甘,将这种情绪推至顶点。情绪力量足以展现歌曲的内涵,演唱者投入的情感也可以带动听众的情绪,从而激起群众爱国主义思想意识。演唱者在诠释和表达作品时也是对歌曲的深层理解,因此在表现作品中就需要将作品的内涵充分理解和消化,在分析作品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歌曲的情感世界。只有对音乐作品的完全掌控,清晰作品的故事脉络,掌握歌曲的情感特征,才能够正确无误地表现出《故乡》的内涵价值。

  五、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艺术歌曲的时代精神

  由于这一时期社会背景的特殊性,艺术歌曲的创作者往往都为xxx的策划者和实践者,具有相对较高的文化涵养与国际眼光,他们将当时的美学思想、爱国主义思想与xxx相结合,通过歌曲的传颂来表达自身的信念与抱负。我们可以从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创作中发现,这些歌曲的歌词多数模仿德奥艺术歌曲的形式,选择古代诗词或现代诗歌进行填词,有以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意和理想化的艺术歌曲,也有反抗黑暗统治、抵御外来侵略、向往自由等方面的艺术歌曲,内容多样且丰富。xxx的发展不断促使国人思想意识革新,在科学与民主的时代主题思想影响下,创作者们的灵感普遍来源于现实的社会与生活题材。通过《玫瑰三愿》和《故乡》的分析,可以感受到创作者们善于用音乐来刻画意境,利用对应且有效的创作手法表达出意犹未尽的思想感情。这些歌曲除了展现出他们深厚的音乐创作功力和音乐理解能力,还承载了他们对国家的深情与热爱,体现了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而战斗的革命精神,以至于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不仅具有艺术价值高、旋律动人优美、歌词意味深远的思想价值,还有易于表演和演唱等显著特点。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音乐艺术进步离不开这些优秀的作词与作曲家的参与,推动了之后中国音乐的发展进程,为现代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艺术歌曲创作注重语言的文学性和汉语特征,将词义与曲意的结合发挥到极致,同时还在曲式、调性调式与和声等方面上进行积极大胆的试验,运用多变和复杂的调式转换借由歌曲抒发个人情感。随着创作经验的积累,作曲家逐渐舍弃对欧洲作曲技艺的单纯效仿,在此基础上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技法,使中国艺术歌曲增添了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在现代音乐教育中,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依旧是各类音乐院校的经典案例,也是各个级别声乐赛事和演出的重要表演曲目。这些歌曲的现代演绎方式还成为中国唱法与西方唱法的有机结合体,使美声唱法中国化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它们是中国音乐艺术发展的宝贵财富,对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交流传播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结语

  综合观察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时期的艺术歌曲,并通过《玫瑰三愿》和《故乡》两首歌曲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艺术歌曲经历了一个从初步探索到模仿,再到融合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不断加深艺术歌曲民族化,赋予艺术歌曲民族精神的过程。这些歌曲不仅鼓舞了处于抗战年代的中华儿女为保家卫国而奋斗,也对现代音乐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现代音乐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发和思考。

       参考文献:

  [1]朱昱龙,胡萍.浅析艺术歌曲的声部特点——以《玫瑰三愿》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19,(10):132-133+194.

  [2]吴海宁.艺术歌曲《故乡》的创作与演唱分析[J].艺术教育,2019,(08):228-229.

  [3]杨沛霖.论二十世纪初期中国艺术歌曲的发展[J].当代音乐,2019,(05):156-157.

  [4]刘佳.中国近现代艺术歌曲发展与演唱解析[M].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18.

  [5]胡影.《玫瑰三愿》的音乐特征与演唱分析[J].艺术研究,2020,(03):139-141.

  [6]宋从举.中国艺术歌曲情感表达与教学思考——以艺术歌曲《故乡》为例[J].大众文艺,2023,(05):199-201.

  [7]白俊卿.声乐演唱艺术的思维与方法研究[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