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
从《熊野》看三岛由纪夫的樱花美学论文
2024-06-07 13:51:14
14
[摘要]:三岛由纪夫对传统能剧《熊野》进行了颠覆性改编,创作了独幕剧《熊野》。在前半段情节大致相同的情况下,后半段加入了大量与樱花、赏樱相关的对白,强化了人物间的冲突,改变了情节走向。这种改编展现了三岛由纪夫独特的美学思想,使樱花成为了美与恶的化身,同时也成为了戏剧冲突的集合点。
-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文化自信论文
2024-06-07 13:41:16
9
[摘要]: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在我国传统优秀文化中都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不管是在****统治下的春秋战国时期,还是当今的社会主义社会,儒家思想都是社会发展中重要的思想来源。儒家思想的核心为“仁”,与现代社会中主张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也是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思想来源。基于此,文章在对儒家文化概念、发展历程、地位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其对于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导向意义。
-
从“有闲阶级”到“志向阶级”的跨越论文
2024-06-07 11:49:43
14
[摘要]:凡勃伦创作《有闲阶级论》百年之后,科技领域的巨变和全球化的兴起深刻变革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消费。知名学者伊丽莎白·科里德-霍尔基特的新书《微小的总和》承接凡勃伦的主题,探讨志向阶级(即美国社会的新精英阶层)如何通过非炫耀性消费和炫耀性生产来进一步建构自己的身份。志向阶级的象征地位大多数时候都通过文化资本来凸显其阶级地位。其中,信息成本非炫耀性消费和超高成本非炫耀性消费是志向阶级最常见的两类非炫耀性消费。受后现代价值观的影响,炫耀性生产商品已经成为志向阶级的关键消费类型。
-
从“慎独”谈个人品德的培养论文
2024-06-07 11:43:13
15
[摘要]: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国家大力推动公民道德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加固其中的基础性工程——个人品德的建设。纵观历史上个人品德在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中虽然并未作为单独的概念出现,但对个人品德的追求从未停止。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其理想人格的培养与个人品德的培养联系紧密。
-
遍在的感知力论文
2024-06-07 11:35:47
5
[摘要]:修养论亦可称为工夫论,一直在儒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隋唐以来,儒学式微,儒学虽偶有波澜,但远不及有汉一朝之繁盛。基于现实社会的种种问题,建立儒学自己的精神世界,为儒学的生活提供形而上学基础成为首要任务。明道作为宋明理学兴起的重要奠基人物,具有相当丰富的研究价值。在修养方面尤为突出,明道之所以为人称道与他如春风化雨般的气象息息相关。
-
《追风筝的人》中的罪恶与救赎论文
2024-06-07 11:23:34
17
[摘要]:《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首部小说,也是他的经典之作,自出版起就广受好评,全球销量超过2000万册,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为人知的阿富汗。这部小说以20世纪的阿富汗和美国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罪与罚,背叛和救赎,爱与成长的故事。富家少爷阿米尔多次欺骗仆人哈桑,并在哈桑受人欺辱时躲起来冷眼旁观,之后使用计谋诬陷哈桑并将其逐出家门。哈桑一直保护着阿米尔,没有拆穿他,而是和父亲阿里一起离开。几年之后,阿富汗发生战争,阿米尔和他父亲一起前往美国定居。父亲去世之后,阿米尔从拉辛汗那里得知哈桑是自己
-
《再见老张》中的语言零度偏离论文
2024-06-07 11:17:29
13
[摘要]:《再见老张》是爱奇艺原创喜剧竞演类综艺节目《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二季》中的优秀作品,获得了观众一致喜爱。该节目自播出以来关注度不断上升,里面的喜剧效果引发网友热议。根据王希杰的零度偏离理论,对其中的幽默表达进行分析。零度与偏离现象存在于四个修辞世界——语言世界、物理世界、心理世界和文化世界。《再见老张》中的心理世界零度偏离最为典型。还将对零度偏离的叠加和转化产生的幽默效果进行分析。
-
《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的叙事特点与教育启示论文
2024-06-07 11:08:21
52
[摘要]:《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以塔拉的成长经历为教育叙事主线,构建了家庭教育的单调困顿、学校教育的艰苦探寻、迷茫生活的精神疗愈、找寻自我的教育分化这一独特叙事结构。通过对小说教育叙事特点的解读及主人公形象的剖析,可以发现塔拉的成长体现了教育的力量和价值,也让我们认识到自我努力和坚持的重要性。
-
《论语》中儒学核心术语的俄译论文
2024-06-07 11:01:04
10
[摘要]:以《论语》中儒家核心术语的俄译方法为对象,对比分析由不同译者翻译、不同时期出版的最具代表性《论语》译本中的翻译实例,以深化古籍研究,准确诠释儒学术语内涵,推动中国文化在俄的传播,探索阐释儒学核心术语的不同角度以及最佳翻译策略。采用音译附注意译的翻译方法不仅可以保证术语译名的统一性和稳定性,又可明确其词源,向读者展示原术语的多义性,便于使术语译名系统化,更适合儒学术语的翻译。
-
宗白华的“同情”美学观论文
2024-06-07 10:50:38
41
[摘要]:“同情”美学观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同情”是审美主体由外物引起的情感波动进而以内心感悟与之互动获得的审美体验,即用同感的审美方式认同另一生命。“同情”美学观不仅有助于审美主体认同中国前人精神价值,又可对前人学说进行现代化的阐释,而且“同情”美学观打破时间的隔阂,将“晋人之美”融入民族精神中,为民族启蒙事业提供精神资源。“同情”美学观在“小我”中,获得个人精神愉悦;在“大我”中,观照民族启蒙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