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师钢琴室内乐的民族化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2023-01-17 15:21:34
27
[摘要]:摘要:在新文科建设持续推进的背景下,高等师范院校的艺术学科面临着更多的机遇与挑战。站在长远的角度上来说,新文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会带来多学科融合的发展态势,进而为艺术学科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基于此,本文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高师钢琴室内乐展开研究,并针对其民族化发展趋势展开讨论,进而提出提升教师民族文化意识、加强对民族素材的整理与运用、注重对西方音乐的学习与借鉴等路径。
-
新时代山西红色音乐文化传播研究论文
2023-01-17 14:37:15
224
[摘要]: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发展,不断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充分保障,进入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发展与继承问题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山西为抗战做出应有贡献,是抗战时期革命根据地之一,在这片热土上,流传出大量的红色歌曲。当前,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山西红色音乐的价值,特别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特殊历史教育意义,在赓续红色血脉的同时,与时代接轨,创新出适应新时代的山西红色音乐。
-
中外脱口秀幽默语言的语用学分析论文
2023-01-17 10:07:54
155
[摘要]:摘要:脱口秀作为深受年轻人喜欢的喜剧节目,凭借其幽默的语言风格、与时俱进的话题内容以及观众喜爱的表达方式,正在超越传统的综艺节目,成为互联网的新宠。文章从探究幽默语言入手,结合中外脱口秀演员的台本,指出违反合作原则是中外脱口秀中常见的语用策略。中外脱口秀在话题选择上差异明显的原因在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文化的差别。
-
中国英语构词特征研究论文
2023-01-17 10:03:43
33
[摘要]:摘要:中国英语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问世以来,历经了萌芽期、产生与发展期以及成熟期,如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中国声音的代言者。文章通过比较英汉两种语言构词的差异,通过对已有的中国英语词汇的分析,概述了中国英语构词的主要特征和方法,有利于使用者对中国英语的充分应用,也有利于中国英语的传承和发展。
-
中国学者海外发表中的立场构建论文
2023-01-17 09:56:49
11
[摘要]:摘要:本研究通过自建语料库的方式,探究了中国学者在海外论文发表中的作者声音构建方式。研究发现,中国学者倾向于使用高频的模糊限制语、积极的态度标记和以研究为名的自我提及。这种语言使用策略与中国人谦虚含蓄的性格以及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的民族特点相吻合。本研究可为学术写作课程教师提供一定的教学建议,对中国学者和研究生学术写作具有指导意义。
-
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论文
2023-01-17 09:34:33
40
[摘要]: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融合的优势,然后从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前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课后的应用三个方面论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融合的措施。
-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整合研究论文
2023-01-17 09:24:38
8
[摘要]:摘要:国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计划,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要在全国范围内推进信息技术进校园,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整合,变革教学模式。为全面推进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教师可以从信息技术的便捷性、交互性、直观性等特点出发,整合数学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化抽象为具体,利用数据整理将数学知识动态展现在学生眼前,帮助学生感悟数学的本质,并将其联结成知识脉络,实现知识学习、能力提升、思维发展的教育目的。
-
“油气井工作液案例”硕士课程“交互—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论文
2023-01-16 14:29:52
11
[摘要]:摘要:为了提升“油气井工作液案例”硕士课程教学效果,文章首先阐述了“交互—探究”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然后从构建原则和构建流程两个方面论述了“油气井工作液案例”硕士课程“交互—探究”教学模式的构建。
-
探析陕北民歌的传承与发展论文
2023-01-16 14:04:45
165
[摘要]:摘要:陕北民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文化日趋多元的冲击下,其生存空间逐渐缩小,陕北民歌的传承和发展问题已迫在眉睫。本文对陕北民歌的形成与发展、特点和分类进行阐述,并在分析制约陕北民歌发展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承与发展陕北民歌的思路与对策。
-
探析“风骨”对中国书画创作过程的影响论文
2023-01-16 14:00:09
82
[摘要]:摘要:“风骨”一词最早可上溯至先秦时期,指人的品格与精神,后成为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关于审美的品评标准之一,其内涵关乎到艺术创作过程中的诸多因素。本文从刘勰的《文心雕龙·风骨》篇出发,分析和见解了有关“风骨”的不同含义;从人品、线条、笔墨三个方面分析了“风骨”对于中国书画创作过程的影响;然后将理论付诸于实践之上,由古论今,以徐悲鸿、齐白石为例,谈现代中国艺术大家如何将“风骨”之说运用于其艺术创作之中。由此论证风骨与中国书画创作过程的关系,并从“风骨”之中得出有关艺术创作、美学研究的启示,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