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论文
-
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促进中职学生健康成长论文
2024-05-20 11:22:51
2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重要价值观,如孝道、仁爱、诚信等,本文以传统文化为背景,探讨德育教育如何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如何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来进行德育教育,如通过儒家经典教育、中国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把传统文化在德育教育中进行融合,从根本上塑造学生的道德观念、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等。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中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促进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将以传统文化为背景,通过对传统文化元素的整合和运用,期望能够为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参考。
-
传统人文精神在中国画教学中的创新模式论文
2024-05-20 10:54:03
2
[摘要]:中国画的传统人文精神包括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多方面的思想。在中国画教学中,传统人文精神可以应用到创新模式中。一种创新模式是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国画的技巧和美学价值观。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一些针对当代社会和价值观念的题材,如人类关系、环境保护、社会成就等。这样,学生在绘画过程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传统人文精神,并将其应用到现代社会中。另一种创新模式是结合多元文化,融入国际化视野,鼓励学生进行跨国艺术交流。例如,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其他文化的艺术元素,如西方绘画、日本画等,使学
-
沉默的文化风景——《莺莺传》的意识建构论文
2024-05-20 10:46:10
25
[摘要]:唐传奇已是成熟的小说形态,其中承载了丰厚的社会文化意蕴;唐传奇中影响巨大的《莺莺传》更是如此。从小说叙事看,《莺莺传》不仅展现了中唐时期的社会风貌,而且通过人物的言行、心理等展现了封建时期的文化形态。文章即从文化视角出发,立足文本,试图探究被伦理叙事遮蔽的另一重声音。
-
白族民间文学中的生态思想论文
2024-05-20 10:34:06
9
[摘要]: 白族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是白族先民智慧的结晶,包含着多方面的思想,对白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有的作品体现了一定的生态思想,不仅体现了白族先民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探索,也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
《紫颜色》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论文
2024-05-20 10:19:11
11
[摘要]:《紫颜色》是美国黑人女性作家艾丽斯·沃克的代表作之一。小说中的黑人女性主体性建构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该小说背景设定在20世纪初的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乡村,这是一个充斥着种族歧视、性别不平等和社会压迫的时代。黑人女性承受着双重的压迫,她们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脆弱。这种社会环境促使小说中的角色在自我认知和身份认同方面经历深刻的转变,同时也探讨了她们如何逐渐建构自己的主体性,摆脱社会束缚,追求自由和自我价值的故事。
-
《一切的上升必将汇合》中隐性进程对情节的颠覆论文
2024-05-20 09:58:57
21
[摘要]: 申丹在《何为叙事的“隐性进程”?如何发现这股叙事暗流?》中发现在不少叙事作品中存在双重叙事进程,一个是情节运动,也就是批评家们迄今所关注的对象;另一个则隐蔽在情节发展后面,与情节进程呈现出不同甚至相反的走向,在主题意义上与情节发展形成一种补充性或颠覆性的关系。她将这种隐蔽的叙事运动称为叙事的“隐形进程”,并指出这种隐性进程不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情节本身的深层意义,而是与情节平行的一股叙事暗流,将隐性进程与其他类似概念区别开来。隐形进程的提出对于小说的解读有着巨大的意义,情节发展本身可从各种不同角度阐释,而
-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中的绘画特色论文
2024-05-20 09:42:58
3
[摘要]:从中国传统的“诗画观”到西方亚里士多德的诗画论,其本质都在于模仿,黑格尔认为,文学借用绘画等理论都表明诗与画作为人类审美情感的物化形态,具有共同的内核即“都是创造出来的表现人类情感的知觉形式”。文学作品中运用绘画表现技巧源自绘画与文学本质的同一性,也与作家自身的绘画经历滋养有关。作为画家的黄永玉在《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这部作品中,用绘画思维进行文学创作,将各种绘画表现形式与文学作品完美融合。具体而言,《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中绘画技巧的使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
《论语今读》:予情怀以哲思论文
2024-05-20 09:39:00
6
[摘要]:从司马迁《孔子世家》中“孔子讲诵弦歌不衰”的描述,到当下鲍鹏山《风流去》中对孔子“暗黑王国的残烛”之形容,我沉浸在对孔子弦歌不辍、正道直行的伟大人格的浪漫描述中。而后,随着阅读面的拓宽,我对于儒家文化的了解确是有所增长,但思想的深度并未得到挖掘,只是单纯地沉醉于那“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殉道精神之中,感动于“颠沛必于是、造次必于是”的慷慨呼唤,瞻仰先贤遗风,却未曾追根溯源探求背后的文化动因——是什么铸就了儒家文化对入世的孜孜以求、对道义的不懈担当?又是什么驱动着孔子如“累累若丧家之狗”般颠沛奔走、支撑起“儒”
-
《聊斋志异》中有关男性与仙女婚恋的篇目论文
2024-05-20 09:33:19
8
[摘要]:《聊斋志异》作为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代表作之一,在490多篇的短篇小说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婚恋故事,其中男主多为书生,女性则跨越了种族之别,不仅有普通的人类女子,还涉及花妖狐媚、鬼怪精灵。在这些不同种类的女性中,书生和仙女的结合,不仅反映出了作者对“仙人真面目”的思考,还表现出蒲松龄利用文学形式来完成对男性心理缺憾的补偿。这里的“仙女”主要是指《聊斋志异》中出现的女性以“神”或“仙”自称或她称的两种类型,在《聊斋志异》中涉及仙女和书生结合的篇目有十几篇。在这些篇目中,书生多为贫寒之士,神女的来历则各有不同。
-
《吉祥如意》——艺术影像下的真实性选择与地域美学塑造论文
2024-05-20 09:27:47
19
[摘要]:近年来“东北文艺复兴”之潮流成为文学、影视等作品的重点发展方向。《吉祥如意》作为其中的优秀作品之一,对于东北地域电影的美学叙事与塑造以及中国影史上伪纪录片形式作品的创新与运用具有一定的阶段性意义。文章依托于其艺术影像,分别从真实性选择与地域美学塑造两个维度剖析地域电影发展形态新方向,为未来东北文艺与其他地域文艺作品的创新探索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