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憾主体间性视角下的译者四重身份研究论文

2024-05-21 15:11:48 来源: 作者:huangyuying
摘要:[摘 要]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 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
[摘 要]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在前人对翻译主体性、主体间性以 及译者身份的研究基础之上,提出了“缺憾主体间性”这一概念,并结合缺憾主体间性,对译 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四重身份进行了研究阐释。
[关键词] 翻译研究;译者身份;缺憾主体间性
译者赋予原作以生命 ,并决定着赋予 何种生命以及如何把原作融入译入语文化 (Lefevere ,1992)。然而不难发现,传统的 翻译理论对译者缺乏足够的重视,译者缺乏应 有的文化地位,甚至被边缘化。本文根据前人 对翻译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针对性提出 “缺憾主体间性”的概念,在此视角下重新审 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并阐释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拥有的四重身份。
1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
1.1 翻译主体性
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 能力、作用、个人看法以及地位,即人的自 主、主动、能动、自由、有目的地活动的地位 和特性。为符合受众认知范式,译者就必须充 分考量主体性、主体间性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 (张小曼 等,2022)。长久以来,语言使用 者普遍认为翻译的主体是译者,译者是翻译 过程中的唯一主体,翻译研究都应当以译者 为出发点( Berman ,1995 )。然而近年来, 翻译多主体论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例如在文学翻译上,翻译的主体应该包含原作者、译者和 读者三重要素,而非只有译者本身(许钧, 2003a )。
从本质上看,对于翻译主体的不同认识 确实会导致翻译活动出现差异。如果我们将译 者视为原作者的附庸,译者的地位与作用就会 降低;但如果我们将文本视作开放性的,那 么翻译过程就可以被视为再创作,这时是否还 将译者视为主体就成了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旦我们从更广泛的社会视角看待“原作者写 作是为了什么?”“翻译家翻译又是为了什 么?”这两个问题,读者就会被卷入这场“纠 纷”中。
很明显 ,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文学翻 译,它们的目的最终都是服务读者,让读者产 生美的感受。因此,在创作和翻译时,原作者 和译者都必须考虑读者,即便读者可能无法实 地参与到翻译活动中,但他们对于翻译的影响 仍然是巨大的。
1.2 主体间性
作为一个哲学概念,主体间性最早由德 国哲学家胡塞尔为弥补其先验论的不足而提 出,哈贝马斯、伽达默尔、雅斯贝尔斯和海德格尔等德国哲学家对其进行了发展。主体间性 最本质的内涵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也 就是多个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对话”。国内翻 译学者于21世纪初引进了主体间性理论,力求 打破主体性研究的瓶颈,平衡和协调作者、读 者以及译者三者间的关系,试图让翻译界更清 醒地意识到译者主体地位的确立并不以排斥作 者为前提,也不以否认读者的作用为目的;译 者的主体作用并非孤立,而是与作者和读者的 作用紧密相联(许钧,2003b )。
主体间性之下,翻译活动的本质成了一 种交往性活动(吴志杰 等,2008 )。许钧 ( 2003a)提出了“原作者—原著—译者— 译著—读者”的主体间性模型,在此模型之 下,他认为翻译是其中五个主体相互影响、 相互作用的过程。陈大亮(2004)则提出了 更为复杂的模型,将翻译过程划分为三个层 面,并将客观世界等因素同样定义为主体。 在他看来,主体间性的引入对于翻译学研究 有着重大意义,其有助于建立翻译主体间的 正常伦理关系,有助于翻译学研究从个体主 体转向共同主体,同时还打破了翻译学研究 中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
总的来看,从主体间性视角看待翻译实 质上是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试图突破时空局 限,让原作者、译者、读者三方同原作和译作 汇聚一堂,“在对话过程中坚持平等性,并尊 重差异性”(钱佳颖,2019)。这种交互式的 活动概念是否能够为翻译实践提供积极的理论 指导,目前尚无定论。
2 译者身份之谜
译者身份的定位往往取决于研究者的翻译 观,也就是对“翻译是什么?”的回答。而学 者们的回答众说纷纭,他们视翻译为艺术、科 学、改写、复制、创作,甚至是叛逆(陈大亮, 2006)。本文针对此情况,根据学术界对翻译主 体性和主体间性的研究,得出如下内容。
2.1 从绝对的“仆人”到相对的“自由人”
长久以来,学界普遍认为优秀的译者应 当是以“隐形人”的形式存在于翻译过程中,即让读者根本发现不了自己所读的是翻译过 的作品。人们将译者形容为“仆人”,并认 为这个仆人需要侍奉两位主人——一是原作 者,二是译文读者(杨绛, 1996)。季宇等 ( 2010)也认为传统翻译观中的译者始终以 “仆人”“舌人”“文化搬运工”等形象出 现。早期的翻译研究往往重视翻译活动而忽视 了译者本身, 1980年后,翻译研究中出现了 “文化转向”,自此,译者的主体性得到逐步 确立。
Benjamin( 1992)率先对“忠实”的翻 译标准提出质疑,并认为应当将翻译视为原 作的生命延续,读者在阅读译作时也应当把它 当作独立于原文而存在的文本。翻译是一种创 造性的活动,译者往往能起到积极的创造性作 用,从而增强译本在读者中的接受度( Snell- Hornby ,1988)。作者的审美、文化取向、个 人爱好等可以在译文中以“再创造”的形式得 以体现。
从理想角度讲,人生而自由;从现实角 度讲,每一个人都是不自由的,因为每个人都 在无形之中受到各种束缚,譬如情感的羁縻、 经济的牵制、法律的规约等。译者在翻译中有 着多种身份,其既要以读者身份研读原作,也 要以作者身份再现原著(田德蓓,2000),此 外,译者还要以创造者的身份传达原著,以研 究者的身份理解原著。
而从当今的眼光来看,译者大多是复合 型人才,译者身份可能是多重的,在翻译的准 备阶段,可以称其为信息收集者、处理者;在 翻译的过程中,他可能是一名先进工具应用 者;而在对译本进行打磨修正时,他还可以是 审校者。但无论如何,译者最终呈现的译本往 往是万变不离其宗的,不管译者如何发挥主观 能动性,如何叛逆,如何创造,都是既无法, 也不能游离于原文之外的。故而说,译者是相 对的“自由人”。
3 缺憾主体间性
前文提到,对于翻译中的主体间性,许钧 (2003a)提出了“原作者—原文—译者—译文—读者”的模型,其后不少学者对其加以发 展,比如加入“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两 个主体,或进行分层,加以复杂化;亦有人删 去“原文”“译文”,只留下“原作者”“译 者”和“读者”三个人化的主体。而本文以 为,许钧模型下的五者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实 实在在的客观存在,将抽象的“文化影响力” 等放入其中,又以“主体”呼之并不妥。至于 分层归类,本文以为翻译活动既是复杂的也是 简单的,但要从一个整体的角度去看其间几个 主体的互相影响,不妨化繁就简。前人不管构 建了什么样的翻译主体间性模型,本质上都是 在试图从一个客观全面的视角来看待翻译和其 中的要素。诚然,在科研中,“客观的”“全 面的”往往是“好的”,但显然,一切理论的 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是实践而不是认识。
因此,本文认为,五个主体是具象的、 相对静止的,而其间的联系则是抽象的、动态 的。因此单用“五主体”加上“—”的形式恐 怕并不足以确切地表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因此,本文在研究时分别从原作者、译者和读 者三者角度出发,并引入“强主体”“次强主 体”“弱主体”三个主体概念以展示五个主体 的重要性,以及在信息传播不同阶段有层次的 重要性(即不同主体在重要性方面仍是存在差 异的)。本文引入了三种不同的主体间性模 型,由于其视角相对孤立,因而称之为“缺憾 主体间性”,其模型如下:
原作者视角下的主体间性: 原作者—原 作—(译者)—(译作)—读者
译者视角下的主体间性:(原作者) — 原作—译者—译作—读者
读者视角下的主体间性:原作者—(原 作)—(译者)—译作—读者
以上模型中,加黑字体的主体表示强主 体,即在该视角下重要程度较高;无特殊格式 的为一般主体;加括号的是弱主体,其重要性 程度不如前两者。其中,视角的本体必定是强 主体。
在原作者创作过程中,大量精力都会集 中于其创作的文本上,而其出于经济收益等因 素的考虑,肯定也会关注读者的需要;至于译者如何翻译,译者翻译的结果如何,原作者基 本无法掌控。
在译者翻译过程中,其活动的主要对象 就是原作(信息的直接来源)和译作(直接产 品)。同样,出于对经济效益等因素的考虑, 译者也需要将读者纳入考量,将自己置于读者 的位置思考;至于原作者的想法如何,译者自 然是可以与其沟通的,但这种沟通往往受到各 种现实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多数情况下,译者 只能根据原文本,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来揣测原 作者的意图,而这样的理解与原作者的实际想 法出入几何则不得而知。
在读者阅读过程中,对于非双语能力者 的读者而言,由于不懂原作语言,他们阅读的 对象只能是译作。绝大多数读者在阅读译作 时,往往会先入为主,认为自己是在读原作者 的作品,译者只是起媒介作用。唯一可能引发 普通读者对译者关注的情况就是察觉译文质量 不佳,进而查找译者信息并加以批判。前面所 说译者是“自由人”更多是从研究者的角度 出发,而在普通读者眼中,译者仍是“透明 人”。当然,如果普通读者能将译者视为“透 明人”,完全看不出译文翻译转换过的痕迹, 这无疑是对译者的无上赞美。
4 译者的四重身份
基于上述缺憾主体间性概念,翻译过程 可分为三阶段,即理解和分析原文、创作译文 以及修改审校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译者有 对应的三个身份:“原文的读者”“译文的作 者”和“译文的读者”。另外,基于这三个身 份,本文提出了一个泛化的译者身份——译者 就是“译者”。
4.1 译者是原文的读者
和原文的所有读者一样,译者翻译前都 必定阅读原文,并加以思考理解,因此在理解 和分析原文阶段,译者也是原文的读者。不 过,许多研究者都认为译者在阅读原文时应该 有着超越一般读者的钻研态度,尽可能往深处 去挖掘原文。而本文认为,虽然译者在研读原 文时应当比普通读者更花功夫,但两者对于原文的理解在本质上应是相同的。
译者阅读时应避免过度的钻研,切忌过 于细致的分析,以免剑走偏锋,钻牛角尖。从 “对等”的角度讲,翻译应当使译文的读者获 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理解和感受。鉴于此,译 者在给出译文前就有必要去体会原文读者在阅 读了原文之后产生了怎样的感受,因此译者把 自己带入到一般读者的视角是极为重要的。
4.2 译者是译文的作者
对于翻译活动,“翻译是再创造”“翻 译即写作”的观点在学界具有较高的认可度。 翻译绝不只是语言之间简单的机械转化,译者 在将信息从一种语言转化成另一种语言时, 不可能将原文的形式、意义、神韵都分毫不差 地“复制”到译文中。因此,在翻译实践过程 中,译者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原 文的基础上,积极创新创造,有意识地变通, 打破原文中的“不可译”。至于这种再创造是 否有限度,限度在哪,取决于两点:一是翻译 内容的实际情况,二是译者自己的翻译观。同 时,这种限度不应有统一的标准,而应交由译 者自己去判断。倘若译者认为“对原文亦步亦 趋远不如变革性创造”,并且从结果来看,译 文确实让读者感到更加满意,那么译者超越原 文的创造性发挥就应当得到承认;反之,如果 译者倾向于谨慎对待原文,认为创新可能是 “过度的”,会对原文造成破坏,那么保守的 翻译方式依然合乎情理。
总而言之,译者之于译文的地位如同原 作者之于原文,译者在翻译时的作用是主导性 的,其翻译活动固然直接受制于原文,但“不 自由”的译者至少拥有选择的自由。读者、原 作者、研究者、批评家自然有权利参与翻译活 动,并对翻译产生影响。但归根结底,翻译还 是译者的翻译。
4.3 译者是译文的读者
如前文所述,译者应当以一般原文读者 的视角阅读原文,但除此以外,译者还应以一 般译文读者的视角阅读译文。无疑,在完成了 译文创作之后,译者就是译文的第一个读者, 但此时的译者在阅读自己完成的作品时往往 带有“偏见”,难以看出问题和不足,也难于剥离原文的影响。因而在审校修改阶段,译者 的常见做法是将原文放置一段时间后再重新研 读,或者请他人阅读并给予反馈。
如前文所述,大多数译文的读者见不到 原文,他们的直接信息来源只有译本;要让译 文读者获得良好的阅读体验就必须让他们觉得 自己是在和原作者直接对话,而非在接受第三 人转述的信息。
4.4 译者是“译者”
实质上,这里的“译者”既是对前三重 身份的总结,也是在其基础之上引入了一个 新身份。正如同翻译过程的三阶段是相互交 织、不可分离的,译者在三个阶段中的三个身 份——原文的读者、译文的作者以及译文的读 者也是彼此相通的,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也必须 兼顾自己的多重身份。同时,译者也必须始终 提醒自己是在为谁翻译,为何翻译。本文固然 不否认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但也认为译者应 当保持谦卑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不是翻译活动 的全部,并从翻译活动的其他直接和间接参与 者处批判地学习。
译者应当意识到自己还具有“译者”这 一独特的身份。翻译过程中,译者诚然需要以 其他身份暂居,但其与后两者又是截然不同 的。虽然这一身份可能不如原作者般光鲜亮 丽,备受尊崇,也不如读者般可以百般挑剔而 无顾忌,但其一切工作都是有价值、有意义、 无可取代的。正是无数“译者”的努力,使得 不同语言和文化间的交流成为可能,人类文明 也因此得以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5 结语
本文所提 “ 缺憾主体间性 ”概念较为 新颖,从如何提高译者翻译水平并促进翻译 主体间相互沟通等具体问题入手,同时从宏 观的视角上帮助译者以“不完整”但又比较 “真实”的维度去审视翻译过程。而“译者 的四重身份”则是从实际出发,通过分析译 者在翻译不同阶段的不同任务,有的放矢地 解决翻译中遇到的各种困障。这不仅有助于 我们更好地认识译者身份,也有助于译者根据自身条件等现实因素,提高相应的职业能 力,更好地做好翻译工作。
参考文献
[1] BENJAMIN W.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C]//Theories of translation :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2] BERMAN A. 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John Donne[M]. Paris :Gallimard ,1995.
[3] LEFEVERE A .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M] . 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 ,1992.
[4] SNELL-HORNBY M. Translation studies on integrated approach[M]. 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88.
[5] 陈大亮. 谁是翻译主体[J]. 中国翻译,2004(2):3-7.
[6] 陈大亮. 重新认识钱钟书的“化境”理论[J]. 上海翻 译,2006(4):1-6.
[7] 季宇,王宏.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身份的变迁 谈起[J]. 扬州大学学报,2010(1):125-128.
[8] 钱佳颖. 译者主体性在间性对话中的彰显[J]. 上海对 外经贸大学学报,2019(6):97-106.
[9] 田德蓓. 论译者的身份[J]. 中国翻译,2000(6):20-24.
[10] 吴志杰,王育平. 以诚立译——论翻译的伦理学转 向[J]. 南京社会科学,2008(8):136-142.
[11] 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J]. 中国 翻译,2003a(1):6-11.
[12] 许钧. 翻译的主体间性和视界融合[J]. 外语教学与研 究,2003b(4):290-295.
[13] 杨绛. 失败的经验——试谈翻译[C]//金圣华,黄国 彬. 因难见巧——名家翻译经验谈. 香港:三联书 店,1996.
[14] 张小曼,孙晓璐. 辜鸿铭《论语》英译主体“同质 语境”中的对话[J]. 中国翻译,2022(6):92-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