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国家形象建构的北京冬奥会纪录片解说词语用策略论文

2024-05-21 14:59:28 来源: 作者:huangyuying
摘要:[摘 要] 北京冬奥会是中国与世界联结的纽带,也是展示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契机。本文以 2022年推出的《智慧冬奥》纪录片中的英文解说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
[摘 要] 北京冬奥会是中国与世界联结的纽带,也是展示我国综合实力的重要契机。本文以 2022年推出的《智慧冬奥》纪录片中的英文解说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蕴含的语用策略, 探讨纪录片如何生动地讲好北京冬奥故事,如何开启传播奥林匹克运动和文化、弘扬中华体 育精神的新篇章,如何传承并实践“科技冬奥”“智慧奥运”的理念, 以期为国家形象建构 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语用策略;纪录片;英文解说词;国家形象
语言使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选择语言形 式的过程,语言形式的选择是以语用策略的 选择为基础进行的(Verschueren ,1999 ), 语用策略是否适当关系到言语交际的成败。 纪录片作为一种利用影像建构真实世界的工 具,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塑造国家国际形象 的任务。而解说词作为纪录片中不可或缺的 一部分,是纪录片构建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 之一。本文从纪录片中英文解说词的词汇使 用、句式选择、修辞运用三个方面对语用策 略展开分析,以填补国家形象构建与传播的 语用学分析领域的空白。
1 文献综述
语用策略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60年代, Austin( 1962)首先提出言语行为理论,揭示 了语用策略的来源, Searle( 1969)在此基础 上加以补充,而后Grice( 1975 )提出的会话 合作原则和Leech( 1983 )的礼貌原则对解释 语言交际活动有重要意义,也进一步为语用 策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袁凌钰, 2022 )。 Levinson( 1983)的《语用学》标志着语用学 的系统化和相对独立性,他认为语言的使用 总是有一定的策略的,说话人在选择语言形式的同时也就选择了相应的语用策略。 Lyons (2000)关注到了语境在语用策略实施中的作 用,提出语境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使人们意 识到了特定场景下的言外之意(尹贺影 等, 2021 )。
对于纪录片解说词的语用策略研究,我国 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只有少数学者进行了相 关研究。周龙(2016)以语用学相关理论为基 础,从材料、预设、叙事和语篇四个方面对纪 录片解说词进行研究,让观众进一步了解纪录 片解说词的创作技巧(孙萌,2019)。张荆欣 等(2021 )将纪录片解说词看成一种单向性的 会话关系,以语用策略为主线,从语音修辞、 词汇使用、句式选择和辞格运用这四个方面对 纪录片解说词的建构技巧进行考察与探讨,探 寻纪录片为达到理想传播效果在解说词创作过 程中使用的语用策略。吴艳等(2014)以语用 预设为切入点,分析纪录片解说词如何通过语 用预设的运用来展现其魅力。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文以《智慧冬奥》纪录片英文解说词 为研究对象,从词汇使用、句式选择、修辞运用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主要探究两个问题:
( 1 )《智慧冬奥》纪录片的英文解说词 在词汇使用、句式选择、修辞运用上分别运用 怎样的语用策略?
(2)《智慧冬奥》纪录片的英文解说词 运用这些语用策略构建了怎样的国家形象?
2.2 语料说明
本研究选取2022年推出的《智慧冬奥》 纪录片中的英文解说词为语料。《智慧冬奥》 纪录片通过《绿色承诺》《智造场馆》《创 新体验》《寒冬之爱》等主题(共计约四小 时),向观众铺展了一幅从百年前的“奥运三 问”到今天“双奥之城”的壮阔画卷。笔者对 解说词进行分类及统计,自建小型语料库(基 本信息见表1)。
3 研究结果和讨论
3.1 语用策略的使用
3.1.1 词汇使用
英文解说词的词汇使用十分考究,特定 词语的妙用对内容信息的表达起到促进作用。
一是指示语的使用 。在语言交际过程 中,作为对语法关系进行指示标记的语言符 号,指示语与信息表达、语篇衔接、叙事节 奏以及视角转换等密切相关。指示语使用的 精妙之处在于其指向性,观众在接收信息时 会对指示语本身和指示的本体之间的联系进 行主观加工,这一加工的过程不只是直线型 接受信息的过程, 而是螺旋式的思维过程 (王雁,2010 )。
例1 :It really warms my heart to see them these young minds, young adults.
国际顾问在介绍北京冬奥会上年轻的 工作人员克服技术难关,建造了高质量的冰 场和雪场时,使用了them一词,表明有一群 人让他感到温暖,而后才说明了them指代的 是年轻的工作人员,使观众的体验更有层次 感。与此同时,人称指示的使用蕴含说话者 的情感态度,通过这个细节,听众可以感受 到国际友人对北京冬奥会工作人员的赞扬之 情(侯无尘 等,2024 )。
二是文化负载词的使用 。 中华民族传 统文化博大精深,充满中国特色的文化负载 词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汉语的文化负载词在 英文中难以找到对应词汇,英文解说词在处 理和翻译这些词汇时秉持着对世界友好的态 度,以便外国友人理解中文词汇的精致、有 趣和内涵,如具有科技感的太子城站( Taisu Chun Station)、可爱的冰墩墩(Bing Dwen Dwen )和雪容融( Shuey Rh on Rh on )。
“太子城站”的英文译名中没有采用prince (王子),而是选用了音译形式, 让国际 友人感受到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王紫 悦 等,2022)。冰墩墩和雪容融的译名基于 汉语的发音方式,但也有所变通(石海芹, 2022 )。
例2 :Our arena covers an area of 25500 square meters.
例3 :Moving large volumes of people through a 170-kilometer high-speed rail network.
三是数词的使用。例2 中所用的数字 25500给人一种庞大、威严的感觉,而例3中的 170-kilometer(high-speed rail network)突显 了中国高铁的速度。这些表述均遵循了准确性 原则,即传递了精确信息。这些数字在特定语 境下达到了表达效果,在看似单向的交流中唤 起观众对中国工匠精神的认知和尊重。
3.1.2 句式选择
纪 录片 的创作 目 的在于传播信息 ,带 有很强的纪实性和客观性,因此,纪录片解 说词以陈述句为主,有时为了产生突出强调 作用也会打破某些句式的固有功能和常规语 序,凸显所传达的信息。
一是疑问句句式。疑问句使表达语气增 强、发人深思。但该纪录片中的疑问句并不 是随意使用的,而是一种引导式的设问。
例4 :What is the snow like? Dry or wet? What is the wind like? What is the temperature gonna be?
例4中,在介绍冬奥会的制冰过程时,解 说词通过连续的四个疑问句,引发了观众的 思考,使他们对制冰过程的复杂性有了深刻 认识(王洋 等,2018 )。同时,在纪录片后 半部分,解说词通过描述运动员们对北京冬 奥会冰场冰质的高度赞美,展现了中国如期 实现高质量制冰目标的能力,以及在冬奥会 筹备各阶段和领域中的创新突破,向世界展 示了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负责任大 国形象。
二是语序调整。例5通过使用强调句,突 显了对训练师和教练( trainers and coaches ) 的重视,展现了青年运动员对运动的热爱和 信念,从而凸显了中国独特的人文精神和哲 学文化优势,树立了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 的大国形象。
例5 :It is these trainers and coaches that will do whatever it takes to help young athletes keep their love for the game.
3.1.3 修辞格的运用
修辞格是指在言语表达中,为了实现特 定的语用效果,人们有意识地打破常规的词 语搭配,违背语言规则和表达准则,通过非 寻常的组合形成具有特殊表达价值的结构。 在纪录片中,多种修辞格被运用于语境中, 与前后述说的内容相互补充、承接,以实现 更佳的传播效果和更高的艺术价值。
一是暗喻的运用。暗喻将两个并不相似 的要素进行对比,但这种对比并非直接表达 出来,而是隐含或间接呈现的。
例6 :It will be another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numbing bite of winter truly refrigerates the city, but until then the wistful leaves of autumn gracefully give way to a season, then for millions of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gush with sentiment and childhood memories.
例6中,纪录片开篇聚焦北京十一月的薄 雪,通过使用numbing bite of winter这一暗喻 来描绘冬季的寒冷,营造出清冷肃穆的氛围。 然而后半句并未延续严寒和凄凉的意境,而 是运用gush来暗示成千上万人对冬季的热爱和 童年回忆。例6作为该纪录片第一集的开篇之句,运用多处暗喻引导观众情感,将冰雪运动 打造成充满情感和回忆的活动,也为树立中国 大国形象奠定了叙事基础。
二是排比的运用。排比是将3个或3个以 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的词组、 句子、段落排列起来,用以增强语势、加深 感情。
例7 :But what you see, what you hear, smell and what you touch and feel in the place.
该纪录片的结尾以五个比赛相关场馆为 例,介绍了冬奥会建筑的灵感来源、解决的 建筑难题以及环保理念的应用。例7通过一系 列感官动词的排比,赞美奥运特色建筑给体 验者带来的多重感官上的极致体验。冬奥会 建筑中巧思与科技的融合正是“胸怀大局、 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 来”的北京冬奥精神的集中体现。
三是仿拟。仿拟是根据交际的需要,模 仿现有的格式,临时创新的一种表达方式。
例8:Where there’s hospitality, there’s food, and where there’s food, there’s conversation and the forming of friendships.
例8对发明家托马斯 ·爱迪生广为人知的 名言“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进 行了仿拟化用。该句接续前文介绍崇礼区滑 雪场的旅游产业,引出对冬奥村美食和冬奥 友谊的关注。纪录片选择了英语国家人民和 英语学习者耳熟能详的句式进行改写,使观 众感到亲切,并巧妙地融入了友谊和美食主 题,营造了轻松愉快的叙事氛围,有助于建 立友善的国家形象和良好的国际关系。
3.2 国家形象的建构
北京冬奥会在提升中国国际形象方面发 挥了突破性作用。这一全球体育盛事有助于 减少外界对中国的偏见和刻板印象,促进中 外相互了解,塑造新时代中国形象。中国式 智慧与时俱进,以全球视野、独特角度和人 文情怀融入北京冬奥会的各个方面。
在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大背景下,《智 慧冬奥》解说词从宏观角度展现了北京冬奥 精神,多角度打造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同 时,在微观层面,中国冬奥参与者和建设者 共同构筑了生动的中国国家形象。这部纪录 片的解说词在塑造国家形象、增强国际影响 力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4 结语
本研究发现,纪录片《智慧冬奥》的解 说词在词汇选择方面,巧妙地采用指示语、文 化负载词和数词,使得解说更加具体生动,有 助于精准展现国家形象;在句式选择上,多样 化的句式结构同时存在,富有变化的句式能够 吸引观众注意,增强其兴趣,使他们更乐意接 受创作者所呈现的国家形象;而在修辞运用方 面,生动形象的修辞手法缩小了观众与创作者 之间的距离,提升了观赏性,同时也打造出一 个亲切友好的国家形象。
参考文献
[1] AUSTIN J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2.
[2] GRICE H P. Logic and conversation[C]//COLE P, MORGAN J,eds. Syntax and semantics(3):speech acts. New York:Academic Press ,1975:41-58.
[3] LEECH G.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London: Longman ,1983.
[4] LEVINSON S C. Pragmatics[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5] LYONS J. Linguistic semantics :an introduction[M].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
[6] SEARLE J R. 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9.
[7] VERSCHUEREN J. Understanding pragmatics[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9.
[8] 侯无尘,刘芹. 国际体育赛事对口译教学的启示—— 基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口译需求[J]. 上海理工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24(1):1-6.
[9] 李艳君. 原声影视英语对白语块研究——基于自建 《英语电影剧本对白语料库》的实证性研究[J] . 海外 英语,2014(6):225-228.
[10] 钱家骏,穆从军. 中外学者学术论文写作立场表达强 度和方式比较——基于自建语料库的汉语学术语篇引言英译研究[J].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7.40(5):29-37.
[11] 石海芹 . 冬奥列车“雪之梦”:守护“赛道”向 未来——京张高铁“雪之梦”乘务组北京冬奥会 和冬残奥会运输保障服务纪实[J]. 工会博览,2022(11):14-16.
[12] 孙萌. 银皮书:2018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报告第 四章2018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渠道研究[C]//黄会 林,杨远婴. 银皮书:2018中国电影国际传播年度 报.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13] 王紫悦,阿孜古丽 ·夏力甫.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新 闻标题的隐喻探究——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2022年北京冬奥会标题为例[J]. 今传媒,2022.30(11):6-9.
[14] 王雁. WordSmith软件在文学文本的英语教学中的 应用——以《嘉莉妹妹》英文本为自建语料库的教 学实例设计[J].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127-128.
[15] 王洋,王支,尚悦,等. 冬奥会背景下河北省旅游 资料翻译现状与应对措施——以旅游外宣翻译及景 区公示语翻译为例[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8(24):224-226.
[16] 吴艳,周龙. 从语用预设看纪录片解说词的语用策 略[J]. 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35(2):97-101.
[17] 尹贺影,张瑞红. 英汉的时空特性视角下BBC纪录片 字幕翻译研究——以《鸟瞰地球》第一集为例[J]. 今 古文创,2021(5):124-126.
[18] 袁凌钰 . 建党百年纪录片的跨文化价值传播与启 示——以新媒体纪录片《敢教日月换新天》为例[J]. 传播创新研究,2022(2):93-109+247-248.
[19] 张荆欣,郭若祺. 纪录片解说词语用策略分析—— 以纪录片《故宫》为例[J] . 华夏文化论坛,2021(2):281-289.
[20] 周龙. 浅析纪录片解说词的语用策略[D]. 南昌:江西 师范大学,2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