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广西侗族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论文

广西侗族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与补偿策略论文

15

2024-05-21 13:53:20    来源:    作者:huangyuying

摘要:

  [摘 要]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其当代价值日渐凸显并受到重视。在新的时代条 件下,广西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对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至关重要。本 文以广西三江侗族民俗文化为研究对象,在充分理解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对其外宣翻译中存 在的文化缺省现象加以研究并探索补偿策略, 以期向世界展现广西少数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特 性,塑造广西的文化形象。

  [关键词] 民俗文化;文化缺省;翻译补偿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和思想 保障。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广西民俗文 化外宣翻译质量的提升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国 优秀民族文化。“民俗文化”,亦称作“传 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或地区中集居的民众 在日常生活与劳作过程中所创造并世代相传的 文化事项。它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社会生活民 俗及精神生活民俗等。广西作为边疆地区,其 多民族文化是我国民俗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 分,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财富。

  做好广西民俗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介,展 示广西多民族的美好形象,对帮助世界了解广西 民俗文化,助力广西沟通世界至关重要。然而,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背景信息的不对等, 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一方耳熟能详的内容对于另 一方来说可能非常陌生。王东风(1997)指出,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要想达到预期的交际目 的就必须要有共同的背景知识或语用前提,有了 这一共同知识或语用前提在交流时就可以省去一 些对双方来说是不言而喻或不言自明的东西,从 而提高交际的效率。”因此,在民俗文化外宣翻 译过程中,译者应适时地补充所缺省的文化,保 证目的语读者对语言文化内在背景的理解,消除“意义真空”。

  侗族,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有 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在 侗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过程中存在着文化缺省 的问题。因此,本文以广西柳州三江侗族民俗 文化为例,探讨翻译过程中的文化缺省现象并 提出有效的补偿策略,以期帮助侗族民俗文化 更好地走向世界。

4C90AC6D-5F98-4aa5-811B-A3A3D8212B7A.png

  1 文化缺省与翻译补偿

  1.1 文化缺省的定义

  在某一特定的文化中,人们在基于共同 的文化背景和共享的知识进行沟通时会省略一 些信息,这些被省略掉的元素或内容被普遍认 为是共享的常识,因此在交流沟通过程中不 需要特意提及与解释。这种现象被称为文化缺 省。然而,在文化外宣过程中,由于源语读者 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信息的不对等,源文本内 的文化缺省现象便转变成了目的语读者的文化 空缺问题。卢静(2020)指出在跨文化交际过 程中,由于源语读者和目的语读者有着不同的 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这些文化的差异性势必会对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造成一定的障碍,或造 成一定程度上的文化空缺,由此引发一系列的 困惑或误解。

  王东风( 1997 )是最早对文化缺省进行 深入研究的中国学者,他强调了文化缺省与跨 文化交际的关系,明确表示了文化缺省对跨文 化交际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除此之外,许多学 者对文化缺省也有着进一步的研究,探索了不 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情境下,文化差异所引起的 沟通问题,并为此提供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当然,不同的学者对于文化缺省的详细 定义和研究方法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同 的研究者也可能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对文化缺 省进行探讨研究,以此来适应特定的研究背景 与目的。

  1.2 翻译补偿的定义

  翻译补偿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 持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解决源语言和目标 语之间表达方式的差异或者消除意义真空现 象,译者对源语言的某些特定表达方式进行适 当的转化或补充,以使译文更加贴近源语言的 意义和真实内涵,让目的语读者能够无障碍理 解,实现有效交流。

  然而 ,在翻译的过程中 ,不同的语言 具有不同的或者独特的语法、词汇,更重要 的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特点,如若直接词对 词、句对句进行翻译的话,译文很难传达源 语言的意义和信息,无法做到有效的文化传 播。因此,译者需要采取一定的翻译补偿手 段来进行弥补: ( 1 )词汇替换,译者应根据 具体语境使用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词汇; ( 2 )结构调整,不同的语言的句子结构、 语序等各有不同,因此译者应当适当调整句 子结构,使译文更为贴近目标语读者的语言 习惯;( 3 )补充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源语 中的某些信息在目标语中需要额外的解释和 补充,译者可以通过添加修饰语或解释性话 语以及增添背景信息的方式,使得译文更完 整,这种方式也被称为加注。

  2 广西侗族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广西侗族民俗文化在我国民族文化中留

  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从物质生活、精神 生活以及社会生活三个方面对广西侗族民俗文 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进行详细阐述。

  2.1 物质生活民俗文化

  物质生活民俗,包括生产民俗、工商业 民俗和生活民俗,指和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日常 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民俗现象,如饮食、服 饰、居住、建筑及器用等。侗族作为少数民族 的一支,其物质生活民俗文化异彩纷呈,具有 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侗族的人文特征和民 族特色。物质生活民俗文化的缺省会使译语读 者产生理解偏差。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为了保 持语言的连贯,译者须对缺省的信息进行补充 解释。

  “吊脚楼”是侗族传统特色住宅建筑, 属于干栏式木楼建筑, 一般分为三层,四周 设有吊脚柱,由此形成吊脚楼。在进行英译 时,译者若直接音译为Diaojiaolou,会让国外 读者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译时译者应补充缺 省的文化,译为Diaojiaolou (stilt style wooden architecture with three-storey)。

  “程阳永济桥”是侗族地区风雨桥的代 表,也是世界四大名桥之一。译者在英译的 过程中同样需要注意文化缺省的问题。译者 可以将其译为Chengyang Yongji Bridge (the representative of Wind and Rain Bridge in Dong region),这样既让译语读者了解了“程阳永济 桥”的内涵,又传播了我国优秀的物质生活民 俗文化,有助于中国文化走出去。

  2.2 精神生活民俗文化

  精神生活民俗,又称为信仰民俗、心理 民俗或心意民俗,它是指通过特定的行为方式 加以展示并世代传承的特定人群的集体意识, 是意识形态方面的民俗。

  在侗族文化中 ,侗族人民所信仰的神 灵以“萨”为大。“萨”是侗语,意为“祖 母”,或者也称为“萨玛”“萨岁”。所以侗 族有一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 大”,以此说明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的重 要性。在侗族各个村寨中都设有萨坛祭祀,因 为侗寨村民都认为“萨神”神通广大,能主宰 人间的一切。因此译者在对外传播的过程中, 不能仅仅将“萨”简单译为Sa,而应该补充缺省的信息,消除语意真空,让译语读者知其 然,知其所以然。

  “侗族农民画”是侗族人民根据自己的 喜好,通过朴实的绘画语言,将日常的生产生 活、节庆活动、民俗风情、神话传说等画在鼓 楼和花桥上。侗族农民画是侗族人民的真实 生活写照与情感寄托,同时也体现了侗族人民 勤劳朴实、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且富有浪漫主 义情怀的特性。因此,“侗族农民画”可以 译为farmer painting, which contains the beautiful stories about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customs of Dong people。

  2.3 社会生活民俗文化

  社会生活民俗,包括社会组织民俗、岁 时节日民俗以及人生礼俗。它是指在特定的区 域、特定的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惯制,规 范着从个人到家庭、家族、乡里、民族、国家 乃至国际社会在交往、结合过程中使用并传承 的集体行为方式。

173188CC-4079-4071-A5E9-1F0D558C122A.png

  “行歌坐月”又称为“行歌坐夜”,指 的是侗族年轻男女间交际和对唱情歌的一种习 俗。侗族青年在闲暇时,男男女女成群结队, 相约在坡上、树下互唱情歌,表达对彼此的 爱意;或者姑娘们聚在一起在家中边刺绣、纺 纱和聊天,边等待着小伙子们来访。这种交际 活动,未婚男女皆可参加。在对外传播这种社 会风俗时,译者须得注意其内在文化习俗内 涵,不能仅看表面意思。因此,“行歌坐月” 可以译为Dong night of love, an activity which is held at night when many girls and boys meet each other and fall in love on this special night(安文 婧 等,2014), 以此来补偿缺省的文化背景 信息。

  侗族“百家宴”,又可以称之为“长桌 宴”或者“合拢饭”,它是侗族人民在年节举 办的,维系村与村、寨与寨之间关系的一种活 动,也是侗族人待客的最高礼节。侗族人认为 吃百家宴能够吸纳百家福气,平安顺遂,因此 但凡有客来到,村寨的乡民们便会举办隆重的 百家宴,各家各户拿出自己的拿手好菜来招待 贵客。这体现了侗族人热情好客和勤劳质朴的 美好品德。外国友人在看到“百家宴”时,可 能不明白其中的含义,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可以将其译为public dinner, a special diet custom of Dong people to entertain guests,通过加注的方式解释其 中的内涵,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等的情况。

  3 民俗文化翻译补偿策略

  翻译的目的是进行跨文化信息传递,翻 译既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又是一种建构异质 文化的过程(李家春 等,2007)。侗族民俗 文化是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积累的 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因此,在对外传播民俗 文化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考虑语言的转换, 还应该考虑源文本中的内在背景信息,使目的 语读者融入具体的情境,享受文化的探索过 程。在翻译民俗文化时,译者应借助于目的语 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弥补源文本中缺省的文化信 息(杨燕,2021 )。

  3.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既 做到保留原文的主要内容,又做到保留原文的 形式,是翻译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法。这种翻 译方法具备很强的实用性,使译文简洁易懂, 便于读者较为直观地了解文本信息。

  例1:篝火迎亲

  译文:welcome the bride by setting bonfires

  “篝火迎亲”是侗族的婚俗。在当地, 侗族人习惯晚上迎娶新娘,迎亲队伍一路上手 持火把,敲锣打鼓,欢欣雀跃。在英译时,译 者采用直译法,既能精确无误传达原文内容, 使目的语读者明白其含义,又能使侗族特色民 族文化广为流传。

  例2:打油茶

  译文:playing oil-tea camellia/drinking bean tea

  “打油茶”又称为“吃豆茶”,侗语发 音为dos xeec ,意为“放茶,做茶”。其中 “打”是指这种饮料的制作手法。因此,译者 将其直译为playing。打油茶首先需将糯米蒸熟 晾干并放进热油中炸成米花,茶叶用油炒后加 水煮成“油茶水”,油茶的配料没有规定,虾 米、蔬果、葱花等都可以放。在翻译时,“打 油茶”可直译为playing oil-tea camellia,也可 以译为drinking bean tea,意为“吃豆茶”。

  3.2 音译加注法

  音译加注法,顾名思义就是在音译后附 加解释性注释的翻译方法。由于中西文化的差 异性,中文中的许多词,尤其是专有名词以及 具有本国文化内涵的词很难在英文中找到合适 的对等词,导致目的语读者难以通过字面意思 来了解文本真正含义,造成了词义空缺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常使用加 注的方法来弥补,通过添加注释,补充相关的 文化现象、文化背景等。

  例3:款

  译文:Kuan, an unique folk autonomy and and self-defence organization in Dong group

  在侗族文化中,“款”指的是源于古代 的氏族部落社会组织,该组织由数个侗族村寨 组成。笔者在实地调研时发现,“款”被直接 音译为Kuan,这让不了解侗族文化的外国游 客很难明白其中的内在含义。因此,在对这种 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词进行翻译时,译者应充 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语言背景,通过音译加 注法最大限度地保留侗族文化特色,达到传播 的效果。

  例4:萨岁

  译文:Sasui, a God of Grandmother

  在侗语中,“萨”是祖母的意思,同时 也指代侗族最高的女神,也称为“萨玛”“萨 岁”。译者在对例4进行翻译时,如直接音译 而不进行解释说明,就无法体现该词所具有的 文化内涵,达不到文化传播的效果。译者通过 添加注释使该词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目了然。

  例5:月也

  译文:Yue Ye, a social event involving a group visit

  “月也”在侗语中指的是一种集体出访 做客的传统交际联谊活动。传说,在很久以 前,侗族各家人都住在山中,彼此之间难以通 信,一寨遇事,他寨全然不知,侗族人为此吃 了很多苦头。于是便有人提议,各寨之间,每 年走访一次,之后这种走访逐渐形成了风俗且 延传至今。译者在翻译“月也”时,通过音译 加注法,不仅保留了源语特色,同样也使外国 读者对该词所蕴含的侗族文化内涵有了更深层 次的了解。

  例6:侗族大歌

  译文:KgalLaox, Dong’s big folk songs

  “侗族大歌”在侗语中也称为“嘎 老”,其中“嘎”代表着歌,而“老”则意味 着宏大和古老。在翻译成英语时,有的译者直 接将其译为Dong’s big songs,又或者直接按照 侗语发音将其音译为Kgal Laox。这两种译法 要么无法体现侗族文化的民族特色,要么让国 外游客费解。因此,译者不妨将两种译法结 合,通过音译加注法,使译文既保留了侗语的 语言特色,又传达了原文内涵。

  例7:月地瓦

  译文: We ex dih wa gx, group social activities for young men and women in villages

  “ 月地瓦 ”又称为 “ 种公地(种植作 物,护理作物)”,它指的是在侗族村落与村 落之间,寨与寨之间年轻男女的一种集体社交 活动。“月地瓦”所体现的是侗族文化在劳 动、恋爱、婚姻等方面的特色,也是侗族一种 十分古老的婚恋习俗。在将“月地瓦”进行英 译的过程中,译者无法在英文中找到与之相对 应的表达方式。为了保留侗语的语言特色,译 者采用音译加注法,不仅让国外游客了解其实 际意义,同时也让他们熟悉侗语的表达方式及 其发音,促进民俗文化的传播。

  3.3 混合译法

  在侗族文化中,很多民俗文化词语为特 有指称,外国友人很难理解其意义,若单独使 用某一种翻译方法,译文可能无法达成文化传 播目的,导致目的语读者难以理解以及信息 传达不对等等情况。因此,在对民俗文化进行 英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根据情况采取混合译 法,将多种译法相结合,以便更有效地传达源 语文本的深层次含义。

  例8:三月三

  译文:San Yue San Song Contest Festival, a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Guangxi ethnic minority to convey love for all

  农历三月初三也称为“上巳节”,是侗 族也是整个广西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人们表 达对家人、朋友以及生活的爱意与感谢的日 子。在这一天青年男女相聚一起,载歌载舞, 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以及外出踏青等活动,庆祝方式多种多样。在翻译时,译者如果直 接译为March 3rd,外国友人可能并不能理解 其真实含义。因此,译者在英译时,应该说明 “三月三”的文化背景知识,通过音译加意译 加注释的混合译法,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了解 这一传统文化节日,达到外宣的目的。

  4 结语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传统的文化现象,是不 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 富,对于增强社会凝聚力、塑造民族身份认同 以及文化多样性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传 播和弘扬我国优秀的民俗文化是一项具有深远 意义的任务。然而在对民俗文化进行翻译的过 程中,文化缺省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对文化缺 省进行翻译补偿是在翻译过程中尤为重要的一 步。译者必须做到这一点,才能让中国走向世 界,让世界了解中国。  


参考文献

  [1] 安文婧,侯荣英. 目的论视角下的广西侗族民俗 文化翻译研究[J].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53-56.

  [2] 李家春,崔常亮. 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 与文化补偿策略[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7-119.

  [3] 卢静. 中国民俗文化英译中的缺省及补偿策略[J]. 河 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1):57-63.

  [4] 王东风. 文化缺省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 外国语, 1997(6):55-60.

  [5] 杨燕. 民俗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补偿策略[J]. 兰 州交通大学学报,2021(6):159-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