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续译的教学机制探究论文

2024-05-20 16:56:16 来源: 作者:huangyuying
摘要: [摘 要] 目前,读后续译教学环节的界面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具体来看,教学环节处于教学 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交互界面,并且从侧面体现教学机制。基于此,本文从怎么读、怎么
[摘要]目前,读后续译教学环节的界面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具体来看,教学环节处于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交互界面,并且从侧面体现教学机制。基于此,本文从怎么读、怎么续、怎么译三个教学环节深入阐释读后续译的教学机制。研究表明,读是前提条件,续是关键,译是应用环节。读后续译突显了阅读的延续功能、译文的对比功能、语言的校准功能、语感的识记功能,其协同促学效果在最后的翻译环节非常显著。
[关键词]读后续译;读;续;译;教学机制
读后续译是外语教学中“续”理论的一 种,由我国学者王初明提出。读后续译的具 体做法包含翻译教学的七个步骤,“挑选译 作、划分原作、理解原作、默译原作、对照阅 读、续译后文、对比译文”(王初明,2018: 37)。近年来,读后续译的效果研究得到了很 多研究者的关注,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岳 祥云,2020 ;王明玲 等,2022;杨炎雨 等, 2022)。目前,读后续译教学环节的界面研究 还有很大的空间。
具体来看,教学环节处于教学理论和教 学实践的交互界面,是有效实施翻译教学的必 要条件,并且从侧面体现教学机制。基于此, 本文从怎么读、怎么续、怎么译三个教学环节 阐释读后续译的教学机制,以期进一步拓展读 后续译教学的质性研究。
1 怎么读
阅读是读后续译课程教学的基础。英国东安格利亚大学教授Clive Scott非常重视阅读 与翻译,他“将文学阅读视为一种语内翻译行 为,认为翻译是译者向自身和其他读者展示自 我的过程”(谢辉 等,2019 :15)。在翻译实 践中,阅读对于充分理解原文,熟悉原文的语 气、语域、口吻、文体、情感、叙事等具有重 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到阅读对翻译 的促进效果,探索阅读与翻译相结合的具体方 式。例如,四川外国语大学的“读译一体化” 模式,“充分证明了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阅读 课程对学生在翻译整体理解和表达上均有强烈 的推进作用”(朱玉珊,2013 :165)。又如, 上海外国语大学“读—思—练”翻译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翻译意识和思辨能力。
结合读后续译的教学环节来看,阅读环 节既包括对原文的阅读,还包括在结束第一阶 段的翻译实践之后,对优秀译者的译文、学生 续译的译文和他人译文的对比阅读与分析。 基于此,读后续译的阅读既包含通读原文、理 解原作,也包括精读译文、辨识语言。从目标倾向来看,读后续译中的阅读是产出导向的, 并且是两次(或多次)不断升级的产出导向。 从实现条件来看,读后续译过程中阅读的复杂 性、阅读难度的适度性、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 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读后续译的译文质 量。从操作程序来看,读后续译的读译过程比 一般翻译过程更为丰富。首先,学生先阅读并 翻译第一阶段的篇章,形成第一个层次的阅 读—翻译过程。其次,学生将自己第一阶段的 译文与已有的优秀译文作比较,形成第二个层 次的阅读—校准过程。最后,学生在第二阶段 重复之前的步骤,形成新一轮的阅读—翻译过 程。在这些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比优秀译文, 自主评价自己的译文,找到差距,分析原因, 然后采取有效方法,提高翻译质量,逐渐向优 秀译者的翻译水平靠近。
具体到课堂教学,笔者以古典文学《聊 斋志异》的读后续译为例展开分析。教师让学 生在课前阅读《聊斋志异》的中文原文。在课 堂上,学生先分享阅读的收获,然后教师给出 支架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内容做深度思考。 教学支架可分为方向型支架、任务型支架、情 境型支架、资源型支架、交互与协助型支架 等。方向型支架促使学生明确阅读的目的是给 翻译打下基础,引起学生对阅读和翻译的双重 关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任务型支架引导 学生明确阅读任务、翻译任务的要求,并在读 后续译环节激励学生为实现余下的翻译任务而 努力。情境型支架和资源型支架一方面来自学 生对原文的阅读,另一方面来自学生对已有优 秀译文的阅读,前者有助于为学生的翻译实践 提供有效的学习情境,后者有助于学生合理应 用在优秀译文中所学的语言知识、翻译技巧和 方法,高质量地完成后续翻译任务。交互与协 助型支架是指学生要学习如何在阅读和翻译之 间交互、在自译和他译之间交互、在前译和后 译之间交互。
整体来看,阅读与翻译的深度交互可以 培养学生明确的问题—解决方案意识,有利于 培养学生的翻译协同能力。
2 怎么续
“续”是读后续译的关键环节。王初明 (2021 :3 )的研究表明,所有基于续论的续 作均要求学习者在自主创造过程中模仿前文, 这是解决外语学习根本性问题的有效途径,被 称为“创造性模仿”。在读后续译中,“续” 是让学生通过对比自己的译文和优秀译者的译 文,总结分析自己的翻译实践和优秀译作的差 距,找到原因,学习自然、地道的语言表达方 式。学生通过识别和模仿,在后续的翻译任务 中,恰当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学生在续译阶段 既要观察原文的特征也要学习优秀译文的表达 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分享阅读原文之后获取的 感知与体验,并通过对比来模仿优秀译文的行 文特点与语言细节。在对比的过程中,学生逐 渐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解决方案框架。 读后续译一般将同一篇文章分成两个部分,遵 循前长后短的原则,学生先阅读并翻译第一部 分,沿着前文思路预测后续内容,对比优秀译 文学习翻译技巧;因为第二部分与前文共享语 境,所以学生可以将在优秀译文中学到的词 汇、句法知识合理应用于第二部分的翻译中。
在《 聊斋志异 》的《 娇娜 》《 罗刹海 市》《婴宁》等章节的读后续译中,教师先让 学生提前阅读原文,熟悉原文的内容、主题、 文体和风格。然后,教师选取约1200字的片段 作为读后续译材料。教师先让学生阅读并翻译 800字的原文片段,接着教师将知名汉学家对 这部分内容的翻译发给学生,让学生比较分 析,总结其中的翻译方法。根据课堂观察来 看,学生的反馈集中在词语语境化、语义阐释、语义替代等方面。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 考翻译中的概念整合。随后,教师将余下的 400字作为学生的课堂翻译练习,并回收学生 的译文,再次分析学生的翻译效果。为了保证 “续”的质量,学生在第二次翻译前的对比和 分析非常重要。在这个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深 入思考自己译文与优秀译文存在差距的根本原 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区分哪些是因学生的惯 用法意识不足而导致的译文不当,哪些是因学 生对语场、语旨、语式的误读而导致的译文不 当,进一步学习汉学家译文在词汇的概念意义 与情感意义、句法以及语篇衔接方面的可借鉴 之处,以便学生能在后续的翻译实践中合理地 运用翻译方法与技巧。
由于续译内容在语境方面与前文有一致 性,学生很自然地就能将前后文联系在一起, 对语域的理解也是前后连贯的,这有利于提高 后续语篇的翻译效果。例如,《娇娜》中有 “落拓不得归”,其中“落拓”的翻译是很有 难度的。在优秀译文对比中,学生学习了如 何结合语境来翻译,因此,学生使用down and out来翻译“落拓”,使得译文自然又地道。 通过续译,学生学会了规避汉语思维的影响, 可见学生通过译文对比增强了语言表达能力。
3 怎么译
具体到怎么译,研究者从不同的研究视 角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例如,为了加强互动效 应,教师可以考虑采用多轮续译(王初明, 2019)。又如,在设计怎么译的环节时,教师 要考虑翻译指令以及学生的年龄和语言水平等 (张朦,2019)。结合教学实践,笔者对怎么 译的环节又有一些新的思考。
首先,阶段性。第一个阶段的翻译要突 出语言转换能力。学生要尽可能深入而全面地 理解原文,完成英译中的类别转换、单位转换、视角转换等。学生需根据自己已有的语言 储备,最大限度地实现等效的英汉互译。第二 个阶段是学生在对比自己的译文和优秀译者之 后,翻译后续文本。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模 仿自己在译文对比阶段学习的词汇、语法、句 法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合理地组织译文语言。 如果说第一阶段的重点是语言转换能力,第二 个阶段的重点则是语言组织能力。
例如,《罗刹海市》中有一句“忽忽三 年,红尘永隔;盈盈一水,青鸟难通”。“青 鸟”原指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学 生对原文有充分了解,所以不会轻易将其翻译 为bluebird,而是取其功能,译为messenger, 少部分学生即便将其翻译为bluebird,也会在 后面加上注释。在对比优秀译文之后,学生发 现汉学家在翻译这类词语时,有时会将重要概 念提取出来并组合在一起,于是也采用这种方 法,将“青鸟”翻译为letter-bird。这个译法涉 及的概念整合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学习 到的,学生能活学活用,这样的学习效果超过 教师先讲解概念整合然后让学生做翻译实践的 教学模式。
第二,有序性。读后续译的翻译环节一 般有两轮。这两轮的翻译实践应体现出由易到 难、循序渐进的特征。翻译任务的复杂程度是 影响翻译效果的一个因素。因此,在第一轮翻 译中,教师应该选择难度适中的片段,以便学 生在没有参照的情况下顺利完成译文的产出, 同时激发学生对后续翻译的兴趣和信心。在第 二轮翻译之前的译文对比阶段,学生获得了自 主学习的契机,对如何解决翻译问题有了更为 明确的想法,所以教师可以在第二轮翻译中适 当增加难度,但同时教师也要注意第一轮和第 二轮翻译中原文的连贯性、翻译任务的衔接性 等方面。
例如,对于《婴宁》这个作品,教师选 择其中相对较容易理解的叙事部分作为第一轮阅读与翻译的材料,选择余下的正文和叙事评 价部分作为第二轮阅读与翻译的内容。从内 容上看,正文部分故事情节连贯,叙事评价部 分则侧重于对故事的评论;从语言表达形式来 看,第一轮的材料主要为叙事文,第二轮的材 料有叙有议,语言风格有了新的变化。这样就 形成了第一轮和第二轮之间的有序升级,这有 利于稳步提高学生解决翻译问题的能力。
第三,交互性。读后续译应特别突出交 互性。不论是在预读、精读、聚焦性阅读环 节,还是在前后两轮的翻译实践环节,学生都 需要不断创建问题与解决方案之间的思维框 架。例如,学生通过观察前文和对比优秀译文 获得翻译解决方案,这些方案能对续译产生积 极作用。在读后续译中,阅读与翻译之间的交 互是多重的,阅读前文与翻译前文的交互、优 秀译文与学生自己译文的交互,都对续译产生 影响。
例如,对于《婴宁》中的“房中植此一 种,则合欢、忘忧,并无颜色矣”,学生在 翻译其中“颜色”一词时,没有简单处理为 color,而是补足了该词在上下文中的语用意 义,即would not leave much of an impression, 使译文既传达了原意也符合英文的表达习惯。 类似的用法在优秀译文中有出现过,学生将习 得的翻译方法合理运用于续译环节,实现了前 期的译文知识学习和后续翻译方法应用的交 互,取得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4 结语
在读后续译的教学环节中,读是前提条 件。学生需要结合预读、精读、回溯性阅读来 分析原文语境,学习翻译方法。续是关键,因 为学生在续的环节能基于比较和对照,自主学 习翻译知识,以便将其应用于后续翻译之中。 译是应用环节,在这一环节,学生基于问题—解决的框架,提炼出具体的翻译方法,并应用 于第二轮的阅读和翻译实践之中。本文所列举 的教学实例有限,读后续译的教学机制研究还 需进一步的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 聊斋志异详注新评[M]. 赵伯陶,注评. 北 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2] 王初明. 续译——提高翻译水平的有效方法[J]. 中国 翻译,2018(2):36-39.
[3] 王初明. 运用续作应当注意什么?[J]. 外语与外语教 学,2019(3):1-7.
[4] 王初明. 续论高效促学外语的内在逻辑[J]. 外语界, 2021(6):2-7.
[5] 王明玲,丁立福. 接受美学视角下多轮“续译” 在旅游翻译中的作用[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2
(3):68-71.
[6] 谢辉,SCOTT C. 阅读即翻译:Clive Scott教授访谈 录[J]. 外国语文研究,2019(2):10-17.
[7] 杨炎雨,胡海峰. 续译在涉外警务文本翻译教学 中的协同效应研究[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2
(2):21-27.
[8] 岳祥云. 基于云班课的大学英语翻译续译教学模式探 究[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24):114-115.
[9] 张朦. 翻译指令、年龄和英语水平对读后续译质量的 影响[J]. 蚌埠学院学报,2019(4):82-86.
[10] 朱玉珊. 读译一体化——基于自主学习的翻译专业阅 读课程建设[J]. 外国语文,2013(S1):163-1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