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坦纳阐释学视角浅析翻译主体间性——以《时尚的受害者》为例论文

2024-05-20 16:41:19 来源: 作者:huangyuying
摘要:[摘 要]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 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 译
[摘 要] 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翻译研究从主体性走向主体间性。透过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视 角,本文分析译者这位特殊的读者和原作阐释者经历的完整翻译过程:信赖翻译对象、融入翻 译作品、输出翻译内容直至补足翻译信息。在充分彰显译者主体性的前提下,译者更须重视与 其他翻译主体即原著作者、原文文本及译文读者之间的交流互动。
[关键词] 乔治 · 斯坦纳;阐释学;主体间性;《时尚的受害者》
1 研究背景
随着历史车轮不断向前,学界关于何为 翻译的主体有过层出不穷的探讨。传统的翻译 观将译者置于相当边缘化的地位。但是,在大 量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译者是“仆从”,译者 在翻译中“隐身”“透明”等说法遭到怀疑与 批判,译者主体性的客观存在得到证实。而单 一主体论,即视作者、文本或译者单个主体为 中心,未免极端和片面。随着后现代主义哲学 蓬勃发展,其理论思潮席卷了译界,从而发展 出了翻译多元主体论,翻译研究亦发生了从主 体性到主体间性的转向。翻译活动“从传统的 以原作者为中心和无限度的读者阐释走向了作 者、译者、读者之间的积极对话”(许钧, 2009)。本文从乔治 ·斯坦纳阐释学理论视角 出发,结合翻译实例,浅析翻译过程中各主体 之间的交流互动关系,以期探寻该理论指导翻 译实践的具体策略。
2 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论
1975 年,阐释学派著名翻译理论家乔 治 · 斯坦纳( George Steiner )发表其专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继承和发扬了一个核心观点 —— “理解即为翻 译”,语言处于永恒变化之中,语言的产生 及理解即为一个翻译过程。其阐释学翻译理 论将语言的理解及阐释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即信任(Trust)、侵入(Aggression)、吸 收( Incorporation )和补偿(Restitution ) ( Steiner ,2013 )。
首先是信任。根据斯坦纳阐释学翻译理 论,理解,包括翻译,皆始于译者对原作的信 赖。在选择接纳原作的过程中,译者认为所选文 本言之有物、颇具价值,相信能够通过自己的认 知理解对原作进行阐释,并传递给预期读者。
其次为侵入。翻译是多元碰撞、多方会 谈,就翻译的各个主体而言,其文化背景、语 言环境和思想观念皆有差异,因此理解、认 知、阐释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攻击性。译者作为 中心和枢纽,携带自我特征,深入他者视界。 斯坦纳( Steiner ,2013 )引用了圣哲罗姆的一 个著名比喻——打破外壳,抽取内核。若无侵 入阶段,译者便无法获取原文的意义,亦可谓 不破不立。
第三是吸收 。也有学者将该步骤称为 “吸纳”或“合并”。在侵入并理解原文的前提下,译者将异质的形式与意义融入自我。译 者结合带回的信息,充分获取原文的隐含意 义,在目的语环境中凸显和外化隐性逻辑,锚 定意义的不确定,这好比将新的种子植入译文 土地,期待其焕发新生。
最后为补偿。源语和译入语在语言和文 化方面各具优势又截然不同,由于语言文化之 间的碰撞以及不同翻译策略的选取,不管是信 任、侵入还是吸收,翻译过程中每一步骤都有 可能会打破二者之平衡,造成整个翻译过程的 危险和不完全,而译者做出相应的补偿来恢复 平衡是翻译技艺与道德的关键。
3 翻译主体间性
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是建立在 主体性之上的一个概念,其定义为主体和主 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亦称“交互主体性”。 这种多元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哈贝马斯 ( Habermas ,1985 :2 )称之为“交往理 性”,其是一种乌托邦式的交流共同体,既允 许个体之间达成理解,又允许个体身份实现自 我同一性。在翻译语境中,主体间性是指主体 与主体之间彼此依存又互相影响,既传承发扬 翻译主体的独立个性,又注重翻译主体之间的 彼此共在,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沟通交流 关系。正如陈大亮(2005)所强调的,主体间 性“以一个新的角度来把握主体与主体之间的 关系,主张亦此亦彼、同时共存的关系”。主 体间性既然强调共生,势必就会打破传统观念 中主客二分的哲学基底和翻译理念。
翻译实践活动由多个主体参与,各主体 在语言文化层面进行分享与联络。在这种互动 行为中,翻译主体相互传达其精神内涵和思想 观念,从而形成某种普适的价值尺度与开放包 容的新兴视野。译者的身份地位在大量译者主 体性研究中得以确立,其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客 观实在。翻译主体间性的出场,并非预示着译 者主体性的衰落或湮灭,恰恰是承认了译者作 为重要主体的存在。翻译活动不再是译者独自 面对原作的活动,而成了翻译多元主体以平等 身份互动的行为(宋晓春,2006)。换言之,聚焦翻译主体间性对于译者主体性研究而言, 是一种理想与应然,包含着译者与原文作者、 源语文本及译文读者间友好交流、求同存异的 希冀。
4 从阐释学视角分析主体间性——以《时 尚的受害者》汉译为例
4.1 关于《时尚的受害者》
《时尚的受害者》(Fashion Victims: The Dangers of Dress Past and Present)的作者是 英国女作家艾莉森 · 马修斯 · 戴维( Alison Matthews David)。这是一本关于时尚服饰变 迁史的书,于2015年由Bloomsbury Visual Arts 出版社出版。作者基于对世界各大博物馆时尚 藏品及文本素材的实证研究,通过化学药剂、 病菌感染、事故频发、环境反思等板块探讨了 时尚服饰给那些制造者及爱好者们带去的伤 害。该书的汉译本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 于2017年由大写出版社出版,译者是赵睿音; 另一版本由重庆大学出版社于2019年出版,译 者是李婵。李婵的译本使用得更为广泛,由此 本文选取了李婵译本进行分析研究。
4.2 翻译中的主体间性
4.2.1 信任:与作者的对话
斯坦纳提出的“译者的极度慷慨”乍看 似乎意味着“信任”是一种译者指向原作的单 向度行为。与这种浅显的理解不同的是,学者 夏天(2009)指出“信任即(译者)自己的前 理解与作者意图以及文本字面意思交融互动之 后产生的结果”。也就是说,信任可以从另一 个维度理解,即译者信赖作者,作为翻译主体 链接到原文作者这个创作主体,而该文本开放 动态的结构,打开了交流与对话的可能,这样 一来,译者就能够准确揣摩作者的思想精神, 抓住其创作内核。
例1 :Copied from the type of fashion plate popular at the time on the left, it supposedly advertises a Dress à la Tuberculosis, from the workshops of Miss Vanity (Fig. 11).
译文: 左边的时尚宣传画是其原型,在 那个年代非常流行,但在查尔斯手中,它却变成了“虚荣工厂的肺结核盛装”。
例1是描述某一讽刺漫画的附言,译者将 a Dress à la Tuberculosis, from the workshops of Miss Vanity翻译为“虚荣工厂的肺结核盛 装”,在译文中选择隐去Miss这个词,模糊了 性别信息。原著作者艾莉森 ·马修斯 ·戴维, 是加拿大多伦多瑞尔森大学时尚学院副教授, 其时尚研究涉及诸多领域,包括时尚物品、医 学知识、阶级与性别等议题。书中插图原型是 一位穿着低领晚礼服的女性,而右侧漫画将其 改为身穿晚礼服的骷髅,作者借由插图和文本 传达的讽刺意味呼之欲出。纵观文本前后,有 大量诸如“公主王妃、女工、某位女士、女性 患者”等词汇皆特意指明了性别,因而此处亦 无须隐藏。作者意图表达时尚将女性作为一个 客体,投射以凝视的目光,甚至带来病痛死 伤,这不该被略去。因此,此处可改译为: “肺结核盛装,来自虚荣小姐工坊”。
4.2.2 侵入:与文本的沟通
按照伽达默尔( 2007 )在《真理与方 法》中的看法,理解者的视域不是封闭和孤立 的,理解者的任务就是扩大自己的视域,使 之与其他视域相交,即他所提出的“视域融 合”。文本意义自然不是静止不变的,亦非单 一浅薄的。就国内学者所言,文本是一个意义 复合体,包裹着形式的外壳,人们肢解文本, 提取他们所需要的、各有差异的部分(夏天, 2009)。而译者携带着自己的生活经历、理解 认知、审美体验、文化背景进入创作者留下的 源语世界,体验原文的风格节奏、内涵精髓, 竭力再现其内容形式,期望在阅读理解的过程 中达成某种同频共振。
例2:Their tangible, material beauty helped explain why male and female consumers desired (and still desire) garments that were dangerous to their health.
译文 :实验发现 , 正是这些有形的物 质,带来了所谓的美,却在同时将伤害反作用 于人体。从古至今,正是它们吸引了无数饮食 男女飞蛾扑火。
例2中,译者将male and female译成“饮 食男女”,就翻译动机而言,该译文显示了译者与文本的充分交流,意图以浓重的汉语色 彩来再现原文,较为遗憾的是,此处属于望文 生义、熟语误用。成语“饮食男女”泛指人的 基本欲求,而不是“男人女人”。原句括号中 and still desire是谓语desired的另一个时态,是 对谓语动词的补充,表示从前和现今都是如 此,译者显然也注意到了,由于汉语中谓语没 有时态变换,译者使用了“从古至今”的说 法。笔者认为这两处恰好可以合译为“古今男 女”,这样一来,措辞更为妥帖。总体而言, 译者肢解重组了原文结构,成语“飞蛾扑火” 比喻自寻死路、自取灭亡。原文并未直白地言 明这些服饰的致命程度,而译文使用这个隐喻 也恰到好处,韵味深长,两相对照,此处真是 妙不可言。
4.2.3 吸收:与读者的交流
译者将俘获的信息吸纳整合,带回到译 入语的世界进行具象化的呈现,增加的价值或 成果取决于接受者的期待视域及审美取向。为 此,译者主体与译文读者的沟通对话必不可 少。学者宋晓春(2006)提出,译者可以,也 有此可能,站到读者的立场体味读者的需求, 基于原作的形式、内容等,将自己感同身受所 获的灵感和冲击带给读者。译者自己本就是一 个身份特别的读者,在信任并侵入原作之后, 必然有所感知、收获,内化于心,外显于形, 因此面对译文读者的期待视域,译者拥有相互 沟通的地基,确能有的放矢。
例3 :The author calls the skirt an abomination, shocking, hideous, uncouth, amazingly absurd, ungodly, heathenish, incongruous, and immoral.
译文: 上文提到的那位作者用了 一系列 词语来形容这种裙子:“令人深恶痛绝”“使 人震惊的”“丑陋无比”“粗俗可憎”“荒 谬可笑”“违背人伦”“歪门邪道”“不协 调”“不道德”。
例3中谓语动词calls后接宾语补足语来修 饰the skirt。原文中宾语补足语词性多样,有 名词、形容词、副词修饰的形容词等。译者按 照译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选取了词性较为一 致的词语,表述精准,但同时,由于这些词在字数上不统一,且多为直译,译文虽然忠实但 不够雅致。考虑到此,笔者认为此处措辞以四 字格为佳,既能够兼顾形式、节奏及韵律,又 更贴合汉语读者的审美需求。该句实则是在传 达对于“裙撑”的强烈反感。这一系列描述性 的词语可改译为:“令人憎恶、骇人听闻、丑 陋粗俗、荒谬至极、亵渎神灵、异教色彩、不 合时宜、伤风败俗”。四字词语言简意赅,无 须过多注释,便能带来十足气势,铿锵有力, 同时更加贴合读者阅读习惯。
4.2.4 补偿:兼顾多元主体
无论是仰赖作者、靠近文本抑或是聆听 读者,如若仅遵循单个步骤,整个体系总会出 现偏差与失衡。斯坦纳提到的失衡也分成两种 情况:信任让我们偏向于原文文本;而剥夺 “他者”,加入自己的观点,会带来另一种倾 斜( Steiner ,2013 )。补偿这一规定性的步骤 试图给出解法,即兼顾多元主体的动态平衡: 译文读者能够了解到原文某种不言自明的意义 缺省,源语文本经由补充调整获得更加明晰的 展现,原文作者的价值理念得以完整传达。
例4:With the birth of what some scholars consider modern fashion behaviour in the Middle
Ages, clothing was even more fraught with moral peril. To dress with excessive luxury was considered sinful, and to be dressed soberly was to be impeccably dressed (which comes from the Latin for without sin).
译文: 至中世纪时期,出现了 一些被学 者称为“现代时尚”的衣着风格,服装规范越 发成为卫道士高举的大旗。过于奢华的穿着 被认为有罪,而朴素的打扮、则是“无瑕疵 (impeccably)”的标准。“无瑕疵”这个词 语来自拉丁语,意思是“无罪”。
考虑到后文在字里行间显露了这个时代 的服装时尚受宗教的规约,译者将“服装更 是充满了道德风险”(clothing was even more fraught with moral peril)创造性地译为“服装 规范越发成为卫道士高举的大旗”。“卫道 士”指为某些信念、事业及制度辩护的人,尤 指为基督教作辩护的人。原作与其意向读者之 间心知肚明的符合宗教规约的服装标准,放在汉语语境中其实是水土不服、意义缺失的,而 译者通过打这个“补丁”就能让熟悉该语词内 涵的译语读者了然于心,避免了作者意图落空 和文本语义缺损。
5 结语
本文从乔治 ·斯坦纳阐释学理论视角出 发,结合《时尚的受害者》中的翻译实例,对 翻译主体间性进行分析。为了保证译文的真实 可靠,译者需要介入阐释原文的过程之中,揣 摩作者意图,承袭其中的异域特质;填补原文 空缺,使其更加细腻明晰;体贴受众人群,令 其仿佛身临其境。只有尊重和维护每一个翻译 主体的个性,在多个主体之间都建立起沟通的 桥梁,翻译这项创生活动才会在和谐共融里绽 放无限生机。
参考文献
[1] HABERMAS J . 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ve action[M]. MCCARTHY T ,trans. Boston :Beacon Press ,1985.
[2] STEINER G. After Babel :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M] . New York :Open Road Integrated Media,2013.
[3] 陈大亮. 翻译研究: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向[J]. 中 国翻译,2005(26):3-9.
[4] 伽达默尔. 真理与方法[M]. 洪汉鼎,译. 北京:商务 印书馆,2007.
[5] 宋晓春. 论翻译中的主体间性[J]. 外语学刊,2006
(1):89-92.
[6] 夏天. 斯坦纳阐释运作理论的应用:问题与方法[J]. 外语研究,2009(3):81-87+112.
[7] 许钧. 翻译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