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导游口译”课程中 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译教学探究论文

“导游口译”课程中 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译教学探究论文

4

2024-05-20 15:26:57    来源:    作者:huangyuying

摘要:[摘 要] 专有名词是名词的一种,表示特定的、独一无二的人或物,与普通名词相对应。汉语中 存在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其背后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

  [摘 要] 专有名词是名词的一种,表示特定的、独一无二的人或物,与普通名词相对应。汉语中 存在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其背后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文选取高等职 业院校旅游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导游口译”中的真实教学案例,浅析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译的有 效策略,以期为“导游口译”课程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译教学研究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 导游口译; 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译策略;教学案例

  1 研究背景

  专有名词是名词的一种,表示特定的、 独一无二的人或物,与普通名词相对应。常见 的专有名词包括人名、地名、国家名、组织 名、公司名、书名、期刊名、电影名等。世界 上任何一种语言都包含大量的专有名词,受文 化差异、认知差异、生活方式差异等诸多因素 的影响,专有名词的翻译始终是不同语言之间 互译的一大难点。如果译者在翻译时没有对专 有名词进行深究,翻译出来的东西就可能误导 目标语读者(陆世雄,2021 )。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 数千年文化不断演进和汉语语言持续发展中, 诞生了大量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 较为常见的包括人名、地名、书名、物品名、 历史事件名等,其背后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 内涵。译者在将这些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翻译成 英语时,如果仅采用直译或意译等常用翻译方 法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充分挖掘其背后的文 化因素,并采取有效策略进行恰当的英译。传 统文化专有名词的英译,无论对于翻译研究学者,还是对于高校翻译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者来 说,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命题。

  自2013年12月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 级考试对考试题型做出重大调整,其中翻译题 变为长度为140到160个汉字的整个段落汉译英 翻译,翻译内容限定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经 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其中不乏对中国传统文 化专有名词翻译的考查(韩雪文,2014)。这 一题型变化至今已施行了十年的时间,给广大 翻译研究学者和翻译教学工作者留下了大量研 究素材,同时也助推了对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 译教学策略的研究与思考。

  笔者在2022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 考试结束后即时对174名参加了此次考试的英 语专业本科和专科层次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有多达164名学生认为“词汇量不 足”仍是制约其在翻译题上取得更好成绩的主 要因素,占比高达94.3%;这其中,又有 126 名学生认为在翻译中专有名词的翻译难度最 大,占比高达72.4%。这一调查结果也在提醒 着广大翻译研究学者和翻译教学工作者,尽管 在校学生的语言功底和翻译实践经验相对比较薄弱,但仍然不难看出,与抽象的翻译理论和 复杂的翻译技巧相比,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构 成要素,依然是决定翻译效果和翻译质量的首 要因素。因此,教师必须加强对传统文化专有 名词英译的教学,这对于提升中国文化外译质 量,在国际社会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 声音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 “导游口译”课程中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 译教学的重要性

  “导游口译”是高等职业院校旅游英语 专业的职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较强的 英语口译交际能力,并使学生熟悉涉外旅游 服务流程,具备旅游接待、导游带团服务能 力,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涉外导游、景点景区 讲解、外事接待等岗位的任职要求(秦慈枫 等,2020)。作为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的重 要阵地,高等职业院校在专业和课程设置上 都更加注重实践性和可操作性,最大限度贴 近学生在将来走入职场后需要面对的真实场 景,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场技能。

  “ 导游 口译 ”是一 门实践性很强 的课 程,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需要尽可能模 拟涉外旅游活动中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对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人名、地名、景点 名、历史事件名等进行口译并介绍给外国游 客,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和跨文化服务能力。

  自2014年“课程思政”概念提出以来,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综合教育理念,如今 已在高等院校的教学活动中广泛推行。就英 语学科而言,教师要将思政元素融入语言知 识与能力培养中,发挥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 作用,关键在于深挖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找 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的思政元素,条理清 晰、深入浅出地将其融入大学英语教学设计 (米法利 等,2022)。“导游口译”课程与 旅游行业密切相关,教师需要帮助学生积累 更多与中国历史、地理、民俗等相关的文化 常识和知识,着重培养学生用英语介绍中国 传统文化,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和提升民 族自信心、自豪感。本文结合“导游口译” 课程中的真实教学案例,浅析中国传统文化 专有名词英译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导游口 译”课程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译教学研究提 供相关借鉴。

  3 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译教学案例分析

  3.1 合理使用音译

  在“导游口译”课程教学中,在讲解如 何翻译安徽地方特色文化时,学生曾就安徽博 物院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如何翻译展开了 讨论。“鼎”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一种青铜器, 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在西方语言中 没有对等的名称。在常见的翻译中,人们通常 根据其属性和用途,将“鼎”翻译为cooking vessel。但也有观点认为,可直接将“鼎”音 译为ding,从而更好地实现语言表达和文化传 播效果。

t0121f28c3a6f9ac132.jpg

  “鼎”是一个蕴含丰富历史和文化内涵 的专有名词,且其在汉语中是单音节,比起 将其翻译成cooking vessel这个由两个单词组 成的四个音节的英语词组,译者将其直接音 译为ding显然更加简洁明了,且便于记忆,更 能够促进“鼎”这一意象在国际社会中的文 化传播。在安徽博物院的官方英文介绍中, 其镇馆之宝“铸客大鼎”被翻译为Zhuke Ding Vessel,在音译的基础上兼顾对器物的性质和 用途的描述。

  事实上,在实际语言使用过程中,当源 语音节较少时,许多在华的外国人也习惯于 在口语中直接使用拼音音译而非英语译名来 描述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如gaokao(高 考)、laowai(老外)、baijiu(白酒)等。然 而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所描述的事物中文名称 比较长、音节比较多,那么直接按照汉语拼音 音译,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民族特质”, 但却难以实现对源语中的文化内涵、语境意义 的推广传递,因此不建议采用音译的方法(谢 媛媛,2022)。因此,学生采用音译的方法对 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进行口译时,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将其限定在合理的范围内。

  3.2 添加解释性说明

  由于文化差异和知识储备的限制,许多 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对中国地理、历史、文化 等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并不太了解。因此,在中 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翻译过程中,学生可适 当添加解释性说明,将相应的文化内涵简要传 递出来,从而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以“导游口译”课程教学中对“文房四 宝”的翻译讲解为例。湖笔、徽墨、宣纸、歙 砚被合称为“文房四宝”。如果按照字面意思 直译,这句话为:“Hu Brushes, Hui Inkstick, Xuan Paper and She Inkstand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 这 样的译文会给知识储备不足的英语读者造成困 惑,这里的Hu 、Hui 、Xuan和She究竟指的是 什么。而且,以歙砚( She Inkstand)为例, She本身在英语中还表示“她”的意思,这就 可能会让英语读者产生错误的联想,是否还有 He Inkstand。因此,此处对译文添加一些解释 性说明就显得很有必要。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这里的解释性说明 只需要告知英语读者,这里的Hu 、Hui 、Xuan 和She等代指的是产地即可,而无须详细地解 释这些地名具体在中国的什么位置,英语读 者也未必对此感兴趣。因此,这句话可以在 适当解释的基础上做如下翻译:“Hu Brushes,Hui Inkstick, Xuan Paper and She Inkstand are collectively known as ‘Four Treasures of the Study’ (Hu, Hui, Xuan and She all denote their places of origin).”。

  3.3 关注译名背后承载的意象

  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进行英译 时,译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专有名词背后所 承载的文化意象,并仔细体会译名能否准确传 达相应的文化意象,或在两种语言之间找到有 效的平衡点,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适应和转 换,从而达到既可以有效输出源语文化的精 髓,又可以使译入语文化的读者接受和理解, 形成整合适应选择度较高的翻译实例,促进中 西方的文化交流(汪静 等,2023 )。

  以“导游口译”课程教学中对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马头墙”的翻译讲解为例。“马 头墙”因其形状酷似马头而得名,是徽派建筑 中独有的特色,属于建筑领域中的传统文化 专有名词,背后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的建筑智慧 和美学意象。如果不假思索地将“马头墙”直 译为horsehead wall,由于wall一词过于普通, 英语读者会简单地认为这不过是一种很普通的 墙,其背后的美感与意象就会完全丢失,且无 法在英语读者中产生共鸣。

  查看一些英文外宣材料发现,“马头墙” 的常用译名为horsehead gable。笔者进一步搜 索gable一词的定义,发现其在英文语境中通常 指房屋顶部的墙体,一般为三角形,但也有其 他形状,且这种墙体兼具防火、防水和美学功 能。虽然gable一词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说的 “马头墙”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可能完全对 应,但两者之间拥有相似和相通之处。因此, 学生在进行传统文化专有名词英译时,要找到 一个相对较好的平衡点,在有效传达相应的中 国文化意象的同时,又能使译入语文化的读者 接受和理解,在译入语读者中产生共鸣。

  3.4 正确对待“一词多译”现象

  “一词多译”是指源语中某个词在译入 语中有多种不同的翻译形式,是一种常见的语 言现象(李成明 等,2023 )。许多与中国传 统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因为各种原因产生了 “一词多译”的现象。在“导游口译”课程教 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一词多 译”现象背后的内在原因,深入了解其背后的 历史文化因素,并结合实际情况正确使用相应 的译名,且避免使用带有歧视性的译名,从而 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歧义或争议。

  在2022年6月全国大学英语六级考试的翻 译题中,曾出现了一篇有关于“卢沟桥”的 段落介绍,要求考生将其翻译成英文。卢沟桥 是中国历史上一座富有传奇色彩的桥梁,也是 深受中外游客喜爱的一处旅游景点,在旅游活 动中对其进行英语口语介绍,是涉外导游应当 具备的技能。根据网络上所流传的参考译文版 本来看,大部分的译文均将“卢沟桥”翻译 为Lugou Bridge。从考试评分的角度分析,将 “卢沟桥”翻译为Lugou Bridge在评分上也可以得到满分。但英语语言的研究者和涉外导游 的从业者应该普遍知道,“卢沟桥”还有另一 个常用的英文译名,叫作Marco Polo Bridge。

  卢沟桥始建于金朝,得名于其所在的永 定河一带的古老地名。而西方人对于这座桥的 了解来自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马可 · 波罗的代 表作《马可 · 波罗游记》,因此又将其称作 Marco Polo Bridge。这也是这座桥的名称“一 词多译”的内在原因。从考试考查的角度来 看,大部分考生可能并不具备这样的历史文 化知识,因此在答题时翻译为Lugou Bridge即 可,“一词多译”也并非这里所设置的考点。

  但对于真实的涉外旅游活动来说,导游 应该掌握卢沟桥英文名称“一词多译”的现 象,正确使用卢沟桥的不同英文译名,甚至可 以有意识地向外国游客介绍Marco Polo Bridge 这一译名的由来,从而拉近与外国游客之间的 距离,让中国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英译被更广 泛地接受。在实际文化旅游活动中,还有诸多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存在“一词多 译”现象,表1展示了其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专 有名词“一词多译”现象。

  4 结语

  本文结合“导游口译”课程教学中的真 实教学案例,从实践的角度出发,深入分析 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英译策略,指出在不同 语境和情形下,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所产生 的译名分别具有怎样的优势和缺陷,从而帮 助学生正确对待和处理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 英译,通过选用表达效果好、有利于中国传 统文化传播的译名,使得中国传统文化获得 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和国际传播力,从而进一 步向世界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李书 影 等,2022 )。

  无论是对于翻译研究学者还是对于高校 翻译类课程的教学工作者来说,深入研究并 有效运用传统文化专有名词的英译策略,不 仅有助于提升中国文化外宣的整体质量,还 将进一步为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应有 的贡献。

t01d4049a6e7a7c6a0c.png


参考文献

  [1] 韩雪文.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翻译题型改革的应对策 略[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31(2):101-102+115.

  [2] 李成明,梁梦. 认知视角下的一词多义到一词多 译——以“素”为例[J]. 汉字文化,2023(4): 173-175.

  [3] 李书影,王宏俐. 基于读者接受的中华文化典籍 外译研究——以《孙子兵法》为例[J]. 出版发行研 究,2022(6):92-97.

  [4] 陆世雄. 文化传播视角下专有名词英译疑难的化 解——以《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为例[J]. 海外英语,2021(15):202-203.

  [5] 米法利,胡克文. 课程思政角度审视中华文化典籍外译:重现与再现[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22.35(6):182-183+186.

  [6] 秦慈枫,余青. “交际释意理论”在“导游口译” 课程教学中的运用[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 28(8):114-117.

  [7] 汪静,周廷慰.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中华文化专词英 译研究[J]. 蚌埠学院学报,2023.12(1):78-82.

  [8] 谢媛媛. “一带一路”倡议下徽茶文化外译与安 徽茶乡形象建构研究[J]. 池州学院学报,2022.36(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