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论文

“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论文

12

2024-05-19 23:21:3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外语课程思政中,能有效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本文以“三全育人”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口译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构建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摘要]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外语课程思政中,能有效助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本文以“三全育人”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以口译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从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个维度构建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三全育人;地方文化;口译;课程思政

  1研究背景

  2 0 17年,《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三全育人”为我国高校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解决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困境提供了新方案——课程思政。课程思政是指在各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教育部,2020)。课程思政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让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只是思政课程的任务,其他各门各类课程也应充分发挥育人功能,积极进行课程思政的有益探索。文秋芳(2021)认为外语课程思政对于坚定文化自信、促进文明互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有着独特的重要作用,作为外语类专业核心课程,口译课程思政的探索尤为必要。

  地方文化是某一区域的民众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历史传统与价值观念,是当地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庞莹,2022)。地方文化是一种优质课程思政资源,本文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以口译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探索将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

  2“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三全育人”是在当前新形势下构建思政大格局的重要举措,其本质是凝聚各类思政教育资源,调动各方积极力量,将德育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课程思政”是将思政教育融入思政课程以外的各类课程之中,以实现“三全育人”的教育教学改革举措。本文探索如何将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是从微观层面践行“三全育人”的具体实践和有益探索。

  2.1“三全育人”视域下口译课程思政的核心要义

  “三全育人”视域下的口译课程思政应该准确把握三点核心要义:

  第一,口译课程思政要厘清“为什么教”的根本问题。“为什么教”体现了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在“三全育人”的格局下,口译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归根结底是培养出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译者职业道德,兼具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高素质口译人才。

  第二,口译课程思政要回答好“教什么”的核心问题。“教什么”体现教学内容的设计与选择。在“三全育人”的视域下,口译课程应承担起技能提升、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任务。因此,口译教学工作者应该重点关注口译素材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重构,将育人目标、思政元素与口译课程目标深度融合衔接。

  第三,口译课程思政要解决好“怎么教”的关键问题。“怎么教”指教学方式,口译课程思政应围绕教师、教材、教法进行推进。教师应提升自身素养,丰富、优化教材内容,创新教学形式,构建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协同育人模式,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新模式。

  2.2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地方文化是一笔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融入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有深刻的现实必要性。

  首先,这有利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地方文化作为口译课程思政资源,最接近地方高校学子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其真实性、鲜活性和感染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教师通过将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地方文化的魅力,塑造其精神和价值追求,增强其对地方、对国家的认同感。

  其次,这有利于化解当前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脱节的尴尬局面。当前,我国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种种问题,如培养出的外语人才对地方文化知识掌握不足,无法胜任地方文化相关的外事翻译活动,从而导致高素质本土化口译人才的匮乏。教师通过将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能够加深学生对地方文化的理解和掌握,增强学生的地方文化外译能力。

  最后,这有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地方高校是地方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主阵地,地方高校学子是地方文化的守护者、继承者和创新者,将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能够发挥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建设地方文化的社会功能。

  2.3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可行性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是服务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反过来,地方高校的发展也依托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地方文化历来是地方高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教育资源,地方文化在融入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首先,地方高校在办学理念与学科教学上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为地方文化的引入提供了便利。

  其次,口译课程本身的人文性与工具性使地方文化的融入成为必然。口译教学的目标就是为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培养合格人才,将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的举措正迎合了地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培养的初衷。

  再次,地方高校聚集了一大批研究该区域地方文化的专家和学者,这些专家和学者围绕地方文化著书立说,热衷于为地方文化的传承发展贡献力量,这就为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提供了人才之便。

  最后,国家大力提倡将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地方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极其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是顺应新时代教育潮流的正确举措。

5dbb3c9c254a426db2602adcc030660c.jpeg

  3“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路径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实施地方文化与口译课程思政的融合必须兼顾宏观和微观、整体和细节、校内和校外各个维度,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的德育价值,走出口译教学的现实困境,以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渗透为抓手,探索出一条独具地方特色的口译课程思政路径。

  3.1多方联动——全员参与课程思政

  “三全育人”的全员参与性决定了口译课程思政不应只是口译教师的任务,上至高校领导班子、院系负责人,下至普通教师和学生,以及学校教务处、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学校德育中心、学工处都应积极贡献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一方面,分管领导、院系负责人、口译课程组应该联合学校各方相关力量做好口译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发挥好引领与协同作用,为口译课程思政做好机制体制的保障。另一方面,口译课程思政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口译任课教师首先应该自觉加强地方文化素养,充分探索地方文化与口译课程思政的融合点,并对教学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推进口译课程思政的落实。

  此外,口译课程思政实施的成功与否体现在育人成效上,因此,在口译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实际需求应该得到充分的考虑,学生对地方文化的兴趣点,对口译课程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未来职业规划都应该被纳入考虑因素。地方高校应立足学校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特色以及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实际需求,结合学生实际特点与需求,多方联动,“全员”参与,稳步推进口译课程思政建设。

  3.2立体教学——全过程融入课程思政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地方文化与口译课程思政融合中起着关键作用。有的放矢地设计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制定评价标准,是保证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重要条件(李国娟,2017)。在将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的过程中,教师应实施立体化教学,坚持课前主题导入、课中旁征博引、课后实践巩固的全过程思政育人。

  口译课程的核心知识一般包括口译技能、语言知识和百科知识等,除口译技能训练外,其他知识的学习一般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这些主题包括礼仪祝词、外事接待、商务谈判、旅游观光、饮食文化、教育科技、国际关系等。在课前,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观看视频或者阅读相关材料,建立相关话题语境,进行主题导入。在课中,教师应该旁征博引。针对不同主题的口译教学,口译教师应该充分联系地方实际,引经据典,挖掘地方文化中的同类元素。例如,在教育科技这个主题的口译课中,教师可适时介绍当地自古以来在教育科技方面的成就,分享相关名人事迹;在观光旅游这一主题的口译课中,教师可以引入当地相关名胜古迹、介绍地方旅游景点等。这种融地方文化于口译课堂的教学设计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此外,口译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依赖于课前的预习导入和课中的知识传授,还需要通过课外实践来巩固。因此,在课后,教师应该趁热打铁,以各种课外活动为载体,充分巩固并拓展课内所学。例如,教师可以举办“用英语讲好当地故事”“英译地方名人堂”“‘译’起游某地”等以地方文化为主题的系列口译活动,这一方面能够锻炼学生的口译技能,另一方面能加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增强他们的地方文化自信。

  3.3多措并举——全方位渗透课程思政

  要实现地方文化的有效融入口译教师除了要从全员参与和全过程融入上下功夫,还需要在育人维度、育人空间以及方式方法上实现全覆盖,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全方位育人。

  首先,教材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源泉,课程思政与口译课堂教学的融合有赖于口译素材的选取和教学内容的重构。将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编写出一套以地方文化为依托的新编实用口译校本教材,并将其作为权威口译教材的补充。因此,地方高校应统筹各方人力物力,邀请地方文化专家学者以及外语教学人才集中精力深挖地方文化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对校本口译教材进行编写,并以此教材为蓝本,从源头上促进地方文化融入口译课程思政。

  其次,高校要积极拓展口译课程思政网络教学空间,打造“云”课程思政教育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思政可以实现融合,地方高校应积极筹建以慕课、SPOC等为主要形式的口译课程思政网络精品课程,将地方文化思政资源融入其中,结合翻转课堂的形式,打造地方特色口译课程。网络课程具有高效、快捷和可移动性,能够使学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口译学习以及接受潜移默化的德育熏陶。

  最后,高校应升级优化口译课程考核评价机制,将思政考核纳入其中。长期以来,口译课程的考核多以口头形式进行,以学生的口译质量作为评价依据。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纳入口译课程的考核评价细则中,制定更加精细的评价指标,采取动态灵活的评价机制,更加注重包括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在内的综合评估和过程评估。

  4结语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愈发频繁的交往,为各国各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为搭上国际交流的快车,我国内陆地级城市作为对外交流的后起之秀,在充分挖掘地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各方优势的基础上纷纷打出地方特色文化牌(方立,2020),希望凭借地方特色文化的优势,抓住全球化的契机,走上发展的高速路。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尤其是胸怀祖国、热爱家乡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以地方文化为切入点,以口译课程思政为研究对象,从“三全育人”的视角,探索将地方文化融入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口译课程思政的创新路径,以期为地方口译人才培养和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方立.基于真实项目的本土化外事口译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汤显祖戏剧节暨国际戏剧交流月活动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9(2):114-119.

  [2]李国娟.课程思政建设必须牢牢把握五个关键环节[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28-29.

  [3]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6-08].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eqid=97bb09e 300111a29000000056426eb6f.

  [4]庞莹.地方文化与高职英语课程思政的融合探究——以连云港市为例[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1):107-109.

  [5]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架[J].中国外语,2021(2):4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