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1+X”实用英语交际证书(VETS)“课证融通”实施路径探究——以“What’s in a name?”单元教学设计为例论文

“1+X”实用英语交际证书(VETS)“课证融通”实施路径探究——以“What’s in a name?”单元教学设计为例论文

11

2024-05-15 14:19:36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与制度创新,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被纳入教育部第四批“1+X”证书改革试点,书证融通是其精髓所在。笔者从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推进“课证融通”的必要性出发,先阐述了“课证融通”的设计路径,然后以教材《THINK3》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具体实施课程内容融入VETS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设计融合VETS“突出应用,服务职场,驱动发展”的设计理念,为“课证融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1+X”证书制度是“职教20条”确定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与制度创新,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被纳入教育部第四批“1+X”证书改革试点,书证融通是其精髓所在。笔者从高职院校外语教学推进“课证融通”的必要性出发,先阐述了“课证融通”的设计路径,然后以教材《THINK3》第三单元的教学为例,具体实施课程内容融入VETS典型工作任务,课程教学设计融合VETS“突出应用,服务职场,驱动发展”的设计理念,为“课证融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1+X”(VETS)证书;高职英语;“课证融通”;教学设计

  1研究背景

  2022年2月,教育部发布年度工作要点,提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持续推进“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举措。“课证融通”是“岗课赛证”综合育人体制的一部分,也是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关键环节(毛少华等,2021)。大学英语教学更要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束定芳,2020)。VETS是“1+X”证书中唯一的外语类证书,对接国际专业标准,注重语言能力与职业能力的全面融合,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作为高校课程覆盖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要推进书证融通(康平平,2021),进一步提升学生用英语完成工作的技能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本文将从“What’s in a name?”单元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以“1+X”实用英语交际证书(VETS)为依托,以2021级市场营销专业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探索高职公共英语“课证融通”的实施路径。

  2高职英语教学融合“1+X”(VETS)证书的设计思路

  2.1工作过程导向,模块化重构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实践选取的课程范围来自笔者所

  在院校高职英语新一轮教改使用的剑桥出版社原版教材《THINK 3》第三单元“What’s in a name?”,英语语言能力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CEFR)B1水平,大致对应VETS职业技能等级中级。笔者结合单元教学内容和《实用英语交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21年2.0版),聚焦实用英语交际(中级)“业务推广”典型工作领域,将原教学内容重构为12个课时的三大工作任务,即“市场调研”“广告宣传”和“产品推介”。之后笔者以营销行业的“4Ps”基本理论及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英语能力的要求为依据,将三大工作模块进一步分解为六个分任务,分别为“调查问卷”“挑选产品”“制作广告”“销售展示”“线上宣传”“直播营销”。六个任务层层递进,也是“业务推广”的岗位工作流程要求。

  2.2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串联学情

  学情分析贯穿教与学的全过程(黄晓玲,2019)。学期初课程开始前,教师综合多方数据和信息分析学生情况,包括:学生高考英语成绩,剑桥领思英语语言能力测评成绩、问卷调查。学期进行中单元开课前,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串联学情分析,运用动态观察法、作业分析法、问卷调查、访谈、随堂测试、诊断性测试等多种分析方法,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提升“教”与“学”的有效性。

  2.3行动导向教学助力综合素养提升

  《新职教法》把职业行动能力作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而行动能力与“行动导向教学”有密切的联系(赵志群,2022)。本单元教学基于VETS且由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业务推广”工作领域三大工作任务六个分任务贯穿始终,以教学目的和学情分析为依据开展的分任务教学以学生行动为主线,自主探究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并对自身表现进行评价,教师全程参与指导作为辅助。教学任务由教师提出并导入分任务作为开端,学生分组搜索与任务相关的信息,自主尝试产出任务。教师引导学生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输入解决各子任务的知识和技能点,然后教师和学生讨论工作计划,并以此为依据完成任务,最后检查完成成果,做出合理评价与判定。

  2.4以信息化为依托实施多模态教学

  自2018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来,我国教育信息化行业发展步伐加快,数字资源、智能化教学管理平台等越来越多地被高校教学提倡并应用。本单元将信息化融入教学,这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符合学生学情的举措。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实施多模态教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李文丽,2013)。通过“活页式”的补充教学材料、图片、音视频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感官积极性,并且利用物理空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演讲展示等,以多变的教学活动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靶向消除教学重难点。同时在评价环节,赋能多元评价主体,丰富评价要素。评价主体方面,学生对自身和同学的评价和教师评价一并记入评价系统;评价要素方面,学生“业务推广”的“业绩”,即社会面对作品的肯定,也将作为新成员和传统评价要素一起全面评估学生的单元学习情况。

  3“课证融通”单元教学实践

  笔者选取教材《THINK 3》第三单元“What’s in a name?”内容重构后的分任务四“销售展示”开展教学实践,共计两个学时。开展教学之前,学生已经完成了之前三个分任务“调查问卷”“挑选产品”“制作广告”的学习,在“业务推广”这个大项目中,确定了各自团队的产品(包括产品标识、命名、定位等)和广告产品的制作,为“产品推介”环节的三个分任务“销售展示”“线上宣传”“直播营销”实施提供了保障。以下是分任务“销售展示”的教学实践。

  3.1教学目标

  素养目标:培养团队相互配合协同合作的精神;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养成批判性思维的良好习惯;唤起对民族品牌的重视,传播民族品牌向上力量,铸就文化自信。

  知识目标:掌握描述产品的形容词以及产品销售的常见词汇;掌握(don’t)have to/ought to/should(n’t)/must,had better(not)的语法规则及基本用法;了解结构要素及表达先后顺序的连接词;熟悉产品销售的开场白句型及常见表达。

  能力目标:能够使用合适的词汇、语法描述产品,表达相应的观点;能够掌握“销售展示”的语言产出结构并构思表达框架;能够分析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并灵活使用先后顺序连词实现语篇的通畅连贯。

  教学重难点:“销售展示”的构思结构及结构要素间连词的使用;“销售展示”的语言句式灵活运用。

  3.2学情分析

  3.2.1课前学习起始阶段

  通过观察发现,学生对新兴事物兴趣浓厚,易于接受视频、直播,喜欢团队协作作业。问卷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和升学关注最多,期待英语学习能对专业学习有帮助,能助力未来职场或学业升学。同时,学生认为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形式有助于课堂融入及知识理解。教师通过课前对学生的整体了解和对上一单元的产出成果分析得知,学生对学习的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掌握充分,但知识应用于岗位的能力稍弱;学生能对单元话题展开讨论,但产出缺乏逻辑,同时母语思维导致英语口头输出受限;学生具备一定的共情能力,但思想没有从“个体”升华至“集体”“国家”的高度。

  3.2.2课中学习状态追踪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展开动态观察,由此发现,学生的学习受自我情绪、学习兴趣、内容难度等个体差异影响;同时也会受天气、上课时间、搭档对象等外部因素影响。同时,教师根据学生随堂测试练习及学生活动的产出质量分析可知,课堂表现活跃并愿意提问题的学生的学习产出效果较佳,有少数固定学生群体,不愿参与课堂。

  3.2.3课后学习结果分析

  课后,教师通过测试练习结果分析了学生的显性学习结果,口语仍然是大多数学生的痛点,且学生重视新学语法的使用,却忽视简单的语法点如单复数、首字母大小写等。教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了解学生的隐性学习结果,学生喜爱多元化教学和智慧化课堂,学生不论基础强弱,均期待教师的精神鼓励和支持,在被认可中逐渐积累学习热情。

  3.3教学设计与实施

  任务教学选取教材《THINK 3》第三单元“What’s in a name?”分任务四“销售展示”,以“课前驱动—课中促成—课后拓展”为主线,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课堂内外联动学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全程动态分析学情变化,以期灵活调整多模态教学。

  课前教师可让学生初步尝试如何展示产品,制造“任务饥饿感”,激发学生课程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观看“超星平台”发布的微课,自学产品销售相关词汇与语法并完成相应开放性练习,鼓励其将知识点应用于如何展示产品的任务中,为学生课中学习积累语言基础。

  课中以行动导向教学方式为主,按“目标导航—探究学习—展示评价—课堂延伸”的步骤,让学生回归课堂主体,通过“情境”“协作”等手段探索、分析并找到任务实施的方法。本着能够出色展示产品的任务初衷,学生讨论探究三个子任务,教师根据学情的动态追踪,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并且引导学生靶向消除“障碍”。之后利用教室物理空间,组织学生展示成果,结合自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全面了解任务完成情况,最后以教师的总结结束课中的学与练,以此加深学生对民族产品及品牌的价值认知,进一步深化民族情感及文化自信。

  课后学生优化方案后,完成最后一步,将视频形式的产品宣传上传至国际电商平台和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将点赞和回复的数量作为检测任务完成质量的要素之一,实现评价主体和评价元素多元化,至此评价环节全部结束,同时也为后续“线上宣传”和“直播营销”任务的学习做好前期铺垫。

005XpTbZly1hoypump1caj30u00u0dvj.jpg

  3.4教学实施成效

  3.4.1入“情”入“理”,将信息化融于教学实践

  学情分析覆盖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课前课后的包含问卷等信息化的学情分析方法有助于教师完成学生个性化诊断和教学设计的优化,课中的以信息化在线教学平台为主的课堂活动为知“情”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并且为教学资源、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三方面的多模态课堂教学提供了载体。

  3.4.2双“评”双“飞”,呈现精准化与增值性

  学生、生生和教师三方主体参与评价,给学习者提供了多角度审视任务结果的机会,能够精准化的诊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且培养其作为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助力思维“放飞”。教室和课后多场景的变换保证了传统课堂内评价元素和电商平台、社交媒体互动式的评价元素相统一,实现任务应用于生活以及评价结果的增值性,追求人才价值“腾飞”。

  3.4.3“职场化”的模块任务教学,推动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培养

  教学结合“1+X”(VETS)和市场营销专业面向岗位群,明确以工作领域“业务推广”开展教学,按照职场的岗位工作流程,确定三大任务,并进一步细分为六个分任务,任务教学层层铺垫,逻辑清晰,满足岗位职业能力的需要,符合时代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5反思改进

  3.5.1学情分析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撑

  学情分析综合了多种分析方法,从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了解学生,然而分析结果覆盖范围有限,后续仍需探索更加普适高效的方法。

  3.5.2学生个性化的评价需要提升且可追溯

  团队开展的课堂教学重视团队整体的任务实施及完成情况,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人的能力和需求受个体差异和课堂时间限制,无法逐个得到满足,个人的学习状态也不能实时追踪。后续的教学中,教师致力探索信息化和智能化设备、平台,实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确保学习效果,利用充分的数据支撑学生知识地图的构成。

  4结语

  此次单元教学从所授班级学生专业面向的岗位群出发,融入“1+X”(VETS)典型工作领域,确定了单元内容的模块化重构;通过贯穿始终的行动导向教学发现、讨论并解决任务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体验并反思学习行为,获取用英语从事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行动能力,这是课程与“1+X”(VETS)“突出应用,服务职场,驱动发展”设计理念的融合;以信息化为载体的多模态教学和三阶段学情分析有助于促成理实一体,提升教学实践性,实现课程与“1+X”(VETS)的深度“融通”。然而在实践过程中,学情分析覆盖不全面,学生个性化需求无法及时满足等问题也随之出现。今后在“课证融通”的探索路上,需要拓宽信息化运用于学情分析和教学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为了解每一位学生做好充分的数据支持,从而更好地服务班级个体,实现高职英语课和“1+X”(VETS)证书的双向奔赴。

参考文献

  [1]黄晓玲.校本课程实施中学情分析的现状及改进策略[J].新课程研究,2019(27):36-39.

  [2]康平平.“三教”改革背景下基于“1+X”(VETS)证书的高职英语课证融通——以《新标准高职公共英语》第四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21(52):100-102.

  [3]李文丽.大学英语教学的多模态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3(19):85-86.

  [4]毛少华,李治.“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证融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职教论坛,2021,37(12):47-51.

  [5]束定芳.大学英语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J].外国语,2020,43(5):8-20.

  [6]赵志群.基于职业教育学理论学脉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理念——新《职业教育法》学习心得[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9):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