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中国文化外译中基于读者意识的翻译策略——以《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英译本为例论文

中国文化外译中基于读者意识的翻译策略——以《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英译本为例论文

18

2024-05-09 15:26:0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中国文化外译是促进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让中国优秀文化作品在海 外市场得到更高的接受度,译者应有意识地向读者靠近。本文通过对比

  [摘 要] 中国文化外译是促进中国文化向外传播的重要途径,为了让中国优秀文化作品在海 外市场得到更高的接受度,译者应有意识地向读者靠近。本文通过对比《全球化与文化自 觉》原文与施晓菁英译本,研究译者采取的基于读者意识的翻译策略,包括省译、改写、添 加注释等,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充分考虑读者的文化背景、接受心理和阅读习惯等,采 取相应的翻译策略,从而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关键词]《全球化与文化自觉》;翻译策略;读者意识

  1 中国文化外译中的读者意识

  周晓梅( 2018 )指出,翻译中的读者意 识是指译者以读者的阅读感受为中心,在忠实 于原文的基础上尽力提升作品的可读性和可接 受性。读者意识包括两方面的内涵:一方面, 译者对译文读者以及原作者负责,做到对原文 忠实;另一方面,译者需要遵循文本内部规 范,找到合适的方式,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 文中的文化信息,比如习语、引语、谚语等。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的经济得到了迅 速发展,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国际社会开始 对中国文化输出有所需求,中国优秀文化“走 出去”既响应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需求, 又是中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建构中国文化外译 体系的重要策略,其中,文学外译是中国优秀 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方式。

  王永亮( 2018 )认为, 中国文学外译的 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文 学翻译选材以经典文学为主,没有考虑到目的 语读者的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因而翻译出来 的作品对目的语读者缺乏吸引力与感染力;第 二,译者缺乏对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 偏好的了解,执着于原汁原味呈现原文而忽略 了读者的阅读感受。由此可见,研究并了解目的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与审美倾向,选择合适的 文本与翻译策略是促进中国文化更好“走出 去”的重要手段。本文以方李莉的《全球化与 文化自觉》中文原文与施晓菁英译本作为研究 对象,分析译者在译本中采取的基于读者意识 的翻译策略,以期对中国优秀文化对外传播有 些许借鉴意义。

73811FD2-9332-42eb-852F-2BA553A83015.png

  2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英译本中基于读者意 识的翻译策略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收集了费孝通先 生有关“文化自觉”以及“各美其美,美人之 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学术论文和演讲 谈话等,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不同文明之间互相 尊重、彼此欣赏的文明共存理念对于世界文化 交流与共生共存有重要意义。此书的英译本有 助于将费孝通先生的理念和思想推向世界,提 升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

  《全球化与文化自觉》中涉及的文化意象 数量众多,为了使此书的英译本得到西方读者 的接受和广泛认可,更好地推动中国优秀传统 文化“走出去”,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充分考虑 了西方读者的文化背景、接受能力和审美偏好 等,采取了基于读者意识的翻译策略,包括省译、改写、添加注释等,使目的语读者有更加 深刻的阅读感受。笔者在下文中结合《全球化 与文化自觉》中的中英文实例,具体分析译者 的读者意识在其所使用的翻译策略中的体现。

  2.1 省译

  刘晓东等( 2023 )指出,省译是译者常 用的一种翻译策略,它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 中对原文或部分原文进行省略不译的处理方 式。笔者通过研究《我叫刘跃进》汉英子库中 句子层面的省译情况,发现美国著名汉学家葛 浩文在处理对英语读者会造成阅读障碍和认知 障碍的内容(比如带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表达) 时,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需求,频繁地采用了 省译策略。译者施晓菁在《全球化与文化自 觉》英译本中也采取了省译这一翻译策略,为 西方读者减轻阅读困难。

  例1:在古典人文思想中,“心”是个人 自我体验和修养的一个核心概念,如“山光悦 鸟性,潭影空人心”……

  译文:In classical thinking, heart-and- mind was a key concept in the practice of self- cultivation and reflection...

  对比例1原文和译文可以发现,译者在翻 译时省译了原文中的诗句“山光悦鸟性,潭 影空人心”。周怡珂等(2022)分析葛浩文的 翻译语料库,发现其省译现象主要可分为“语 内省译”和“语外省译”,但不论是“语内省 译”还是“语外省译”,都是译者为读者考虑 的体现。戴若愚等(2019)通过对《射雕英雄 传》原文及郝玉青英译本双语平行语料的分 析,发现郝玉青英译本采用的删减和改写的方 式,降低了中国文化密度,为读者降低了阅读 难度,符合读者的审美期待,因此取得了较好 的读者接受度。例1原文中的诗句被省译,一 是由于删除的诗句在原文中是以例句的形式出 现的,诗句删除后并不影响读者理解,二是译 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接受能力, 为读者减轻阅读困难,改善读者阅读感受。

  2.2 改写

  改写是译者主体性在译文中的体现,沈 春华(2016)认为,翻译中的改写受多种因素 制约,如国际政治和国家利益、意识形态和民族感情、文化差异和期待视野、赞助力量和翻 译目的等。考虑到中西方文化差异,当文本中 出现含有文化因素的表述时,译者可以在翻译 时采取改写的方式,来重新组织语言以达到重 现原文含义的目的。译者施晓菁在《全球化与 文化自觉》的英译本中,充分考虑到读者的文 化背景和期待视野,对部分文本采取了改写的 方式。

  例2:说明文化不仅仅是“除旧开新”而 且也是“推陈出新”或“温故知新”。

  译文:In other words, culture is formed not only by “rooting out the old to bring in the new” but also by “reviewing the past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 .

  由例2可以看出,译者对原文进行了明显 的改写。首先,译者考虑到英汉两种语言的 差异,在译文中加了逻辑连接词in other words 来承接上文,符合英文的写作特点。刘晓东等 (2023)指出中文属于意合语言,不需要时刻 使用逻辑连接词,译者在使用连接词时要考虑 目的语的语言特点,避免译文表达生硬。此 处,译者添加的in other words使译文增添了流 畅性,表明了译者有意向目的语靠近。其次, 译者将例2中的“推陈出新”与“温故知新” 直接译为reviewing the past to understand the present,此处也是明显的改写。由于“推陈出 新”与“温故知新”在意义上并无本质区别, 译者将二者改写为一句并不会影响原文意思的 传递,且避免了信息重复,为目的语读者提供 了更好的阅读体验。

  例3:我的风格嘛代表当时的知识分子, 大概高中程度的知识分子都看得懂我的文 章……

  译文:My own personal style is typical of an intellectual of my particular generation.

  In those days, anyone with a middle school or university education could read and understand me...

  译者将例3原文中的“当时”改写为of my particular generation,以便读者理解“当时” 的具体指代,另外,译者考虑到中西方教育制 度和教育学年制度的不同,将“高中程度”译为with a middle school or university education, 有助于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传达的含义, 以及增强译文的可读性。

  2.3 添加注释

  为了保证读者获得愉悦的阅读体验,译 者在《全球化与文化自觉》的英译本中添加了 大量的注释,为读者补充背景信息。曹明伦 ( 2005 )认为,由于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习 俗、宗教等的不同,尽管有的时候某段文字的 翻译做到了文体相当、语义对等、风格接近, 但仍然不能让目的语读者真正读懂译文,没能 实现翻译的目的。注释是译者为了达到翻译目 的而采取的一种重要的手段。

B094FE01-4D40-4243-9C89-0BBE51E92D4C.png

  2.3.1 直译加注释

  由于语言的思维共性,在中英语言中存 在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语,直译可以准确传达 原文含义,同时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4:我意识到中国正走上了小平同志所 指出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通过四个 现代化,开创出一个新的精神文明。

  译文:I realize that China is following Deng Xiaoping’s dire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s building a new spiritual civilization through the “four modernizations” . (脚注:Modernizations of industry, agriculture, national defense,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例4是费孝通在北京大学重点学科汇报会 上所讲的话。译者将“四个现代化”译为four modernizations,没有将其具体指代在译文中 列出,而是采取了直译的翻译策略,使译文紧 凑连贯。同时,译者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文化 背景,在脚注中为读者解释了“四个现代化” 的具体含义,以使读者拥有良好的阅读感受, 更好地理解原文中提到的“通过四个现代化, 开创出一个新的精神文明”的含义。

  例5: 中国古代有“不食周粟”“苏武牧 羊”的故事……

  译文:We have in China the ancient stories of “refusing to eat the grain of the tyrant”, and “Su Wu from the Han court became a shepherd rather than bow to the Hun” ...(脚注:The Han dynasty spans from 206 B.C. to 220 A.D. )

  针对例5原文中的“不食周粟”和“苏武 牧羊”两则中国历史典故,译者采取了直译的 翻译策略,直接在译文中为读者简单阐述两则 历史典故的含义,以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保 证原文信息的完整传递。另外,译者在脚注中 对Han进行了解释,以便让读者了解汉朝起始时 间,从而更好地理解译文中出现的苏武宁愿牧 羊也不愿向匈奴投降,同时也方便感兴趣的读 者进一步查找相关信息,了解汉朝与匈奴之间 的战争,从而更好地理解“苏武牧羊”背后的 含义。

  2.3.2 音译加注释

  由于历史事件专有名词在目的语文化中 无法找到对应词,译者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 式,音译体现中国民俗特色,详细的注释帮助 目的语读者理解文化含义。

  例6:去年我到了长沙,参观了马王堆, 那里出土了一大批竹简……

  译文:Last year I went to Changsha (in Hunan province) and visited Mawangdui from which a large number of inscribed bamboo slips have been unearthed.(脚注:Ancient Western Han dynasty tomb from 100 B.C. )

  译者将例6原文中出现的“马王堆”音译 为Mawangdui,此处译者用汉语拼音音译以 保留中国文化特色,体现异国风情,满足读 者的审美期待。考虑到音译无法使读者理解 Mawangdui的具体含义,译者又通过脚注对其 进行注释,向目的语读者简要介绍马王堆,让 读者了解马王堆是汉朝墓葬,以便读者理解原 文中提到的从马王堆中出土竹简等细节。

  例7:在商务印书馆编的《辞海》的编辑 者中还有他的名字。

  译文:His name is still listed among the editors of the Ci Hai published by that Press.(脚 注:Ci Hai: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mi- encyclopedic Chinese dictionaries. )

  例7是费孝通谈论其外祖父时的原句, 译者没有将“《辞海》”译为a Chinese dictionary,而是音译为Ci Hai,为读者呈现具 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译文,同时又在脚注中为读 者解释其具体含义,使读者能够准确理解译文,译者为Ci Hai添加注释也是译者在译文中 的“现身”,译者在脚注中向读者解释《辞 海》是中国最大的集百科和语言条目的词典之 一,让读者了解到作者外祖父辞去清朝官员的 职位,成为商务印书馆编辑之后的成绩,与原 文中提到的作者外祖父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是 一个新潮的人等相呼应,由此帮助读者更好地 理解原文。

  2.3.3 意译加注释

  意译无法与原文的行文风格 、格式对 应,失去了原文的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但另 一方面,意译可以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 文并读懂译文。

  例8:将“心”比“心”

  译文:empathy(jiang xin bi xin )

  周怡珂等( 2022 )指出,针对成语的翻 译,葛浩文主张五种方法:首选直译,其次采 取意译,三是根据语境意义而求取功能相当, 四是如有目的语中的现成说法,直接套用,五 是省译。例8中作者在处理“将心比心”这一 成语的翻译时,并没有将成语中的意象“心” 直接翻译出来,而是根据其整体意义,采取意 译的方法将其译为empathy,虽然失去原文的 意象指代,但与“将心比心”意思相近,更加 贴近读者,有利于提升读者的阅读感受。

  另外,译者没有根据成语意象进行大篇 幅的解释也是考虑到此处“将心比心”是原文 第十六章第六节的标题,译为empathy可以使 标题简洁明了,保证译文的可读性和读者的阅 读体验。同时,译者在文内夹注了“将心比 心”的汉语拼音,这有利于保留原文的异域文 化特色,满足读者对异域文化的审美需求,激 发读者的好奇心。

  3 结语

  《 全球化与文化 自觉 》包含 了费孝通 对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的思考,是一部蕴含 深厚中国文化,体现东方智慧的优秀文学作 品。通过上文中的原文译文实例对比分析可以 看出,译者施晓菁采取的基于读者意识的翻 译策略如省译、改写、添加注释等,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文化背景、接受心理和阅读习 惯,为读者降低了阅读和理解难度,从而使 译文更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为了让更多 的中国优秀文化作品走向世界,促进中外文 化交流互鉴,文化外译应有意识地向读者靠 近,并基于读者意识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 曹明伦 . 谈谈译文的注释[J] . 中国翻译,2005(1):88-89.

  [2] 戴若愚,陈林. 舍得之道:论郝玉青《射雕英雄 传》英译中删减的“合规性”[J]. 外国语文,2019(3):117-123.

  [3] 刘晓东,李德凤,周祥艳. 翻译过程中省译策略的 运用及其认知研究[J]. 外国语文,2023.39(1):143-150.

  [4] 沈春华. “改写”:新闻翻译无形之手[J]. 青年记 者,2016(32):34-35.

  [5] 王永亮.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海外出版之旅——聚焦 读者的文化意识及翻译作品出版的营销策略[J]. 出 版发行研究,2018(4):59-63.

  [6] 周晓梅. 中国文学外译中的读者意识问题[J]. 小说评 论,2018(3):121-128.

  [7] 周怡珂,周领顺. “滥用成语导致中国小说无法进 步”?——葛浩文广义成语译者行为批评分析[J]. 中国外语,2022.19(3):104-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