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

2024-05-09 15:14:2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而富有活力的一部 分,其精髓集中在多样化的文化旅游资源上。长白山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要走向世界
[摘 要] 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起源之一,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独特而富有活力的一部 分,其精髓集中在多样化的文化旅游资源上。长白山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要走向世界,需 要高质量的外宣翻译作为支撑。本文以长白山文化为依托,对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现状进 行研究,探讨现存问题,提出建设性的外宣翻译提升策略,以期对长白山文化旅游及吉林省旅 游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进一步践行国家文化“走出去”发展战略。
[关键词] 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旅游资源;文化差异
长白山 , “ 中华十大名山 ”之一 ,作 为吉林文化的根脉,以气势雄伟、高峻挺拔 而闻名。长白山文化,即以长白山命名的文 化,是吉林文化乃至东北文化的象征,也是 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长白山 区域是我国古人类赖以生存的摇篮之一,据 史料记载,自古以来,约有近百个民族在此 生存、迁徙、演变、融合和发展,共同造就 了史诗般的长白山文化底色。长白山区域秀 美的自然景观、悠久的人文历史和丰富的文 化形式,孕育了绚烂的长白山文化。长白山 先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长白山 文化是多民族融合凝聚的智慧结晶,体现了 鲜明的历史、民族和地域特色。
长 白 山森林文化 、渔猎文化 、游牧文 化、曲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都是长白山标志 性特色文化。长白山文化不仅是吉林特色文化 的引领者,也是吉林特色经济品牌的标志,是 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多元区域文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观念及语言表达等方面 的潜在差异,长白山文化在世界旅游市场上的 知名度受到极大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发掘与传播(佟晓梅, 2010)。外宣翻译作为外国游客了解中国文化 最直接的窗口,对于地方人文环境和国家整体 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长白山文化旅游外 宣翻译有助于实现长白山文化与吉林省经济发 展的互利双赢,以及国家文化“走出去”发展 战略的进一步推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 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现状
1.1 对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重视程度有待 提升
长白山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 分,饱含极具吉林特色的文化元素,大力弘扬 和对外传播长白山文化对于我国文化“走出 去”战略的深入推行具有重要意义(蔡娇娇, 2021 )。城市外宣翻译质量与该城市对外交 流水平及人文环境建设息息相关(刘铁梅, 2017)。现阶段,吉林省文化旅游外宣工作已 取得长足进步,特别在文化发掘、保护与推广 方面成效突出,但对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 的重视程度有待提升,尚未建立有针对性的、系统相对完善的翻译标准和管理规范(蔡娇 娇,2022 )。
目前 ,文化旅游外宣翻译水平参差不 齐,语言错误、文化缺省等问题频现,部分译 者缺乏对外国文化的深入了解,对翻译内容和 策略的研究不够透彻,导致误用典故案例或翻 译肤浅生硬等,译文难以精准传播文化精髓和 人文价值,使外国游客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部分 认知存在较大偏差(梁玉 等,2019 )。
例如 ,旅游英语 中一则关于长 白 山 的 英文介绍为:“The Crater Lake: It nestles on Baitoushan...and is also a border lake between China and Korea. ”。众所周知,长白山位于中 朝边境,此处Korea的表述欠妥当,“朝鲜” 应译为DPR Korea。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必 须避免类似的语言错误,否则极易使外国游客 对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译文的专业性和准确性 产生怀疑,进而影响文化信息的有效传播。
此外,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料的整理和收 集工作量大,部分外宣译文不完善或缺失严 重。整合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并形成规范全面 的语料库,对后续的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工作具 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1.2 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表达方式差异较大
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存在跨文化翻 译问题的通病,即由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 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性,影响了译文的连贯 性。西方国家往往倾向于使用直接坦率的语言 表达方式,在词句选择方面,力求实用、避免 堆砌;在逻辑安排方面,置于句首的是最重要 的信息点,便于受众快速接收。相比而言,我 国文化博大精深,文化旅游的语言表达方式 趋于保守、深刻、内敛,具有独特的历史文 化属性,而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文本更是讲 究辞藻,表达婉转,为游客逐步进入佳境作 好铺垫。
这种源语与目的语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 差异必然会导致某些外国游客无法理解“中 式思维”的译文。因此,译者应尽量避免此类译文。例如, 一则关于“长白瀑布”的外 宣表述“Apart from Changbai Waterfall, more than ten smaller waterfalls are also available in the mountain. ”中available一词的使用,精准地 道,符合外国游客的表达方式,起到了画龙点 睛的作用。
译者只有充分考虑到汉语与其他语言表 达方式的差异,并根据目的语的语言习惯对译 文进行深度处理,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外宣译 文的规范输出,满足外国游客对于长白山文化 旅游的期望。
1.3 翻译方法生搬硬套,翻译准确性欠佳
文化旅游外宣译者往往单一地将中文外 宣文本直译为目的语,没有经过仔细而全面的 修改和审校,在翻译具有深刻文化内涵或复杂 意义的词句时,容易出现用词不当、句式混乱 等错误。长白山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既 是吉林省地方民族特色的体现,也是中华文化 和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过程中,由 于种种原因,某些译者未能及时调整所选用的 翻译方法或运用更有效的翻译技巧,而是机械 地继续使用相对落后的翻译方法,使外国游客 对长白山文化产生理解误区。例如,一则关于 “长白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外宣表述为:“By Natural Geological Relics Protection Leading Group to confer it as the Natural Geological Park... ”。由于认知结构的差异,译者应采取 适当的认知处理和灵活的翻译方法,以保持原 文的认知效果,使译文通俗易懂。
笔者建议将其改译为“Changbai Mountain Natural Reserve was conferred by Natural Geological Relics Protection Leading Group as the Natural Geological Park... ”,这样会使得外宣 效果更佳,有助于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的对外 传播。
外宣译文准确度不高,往往是因为译者没 有灵活变通的能力,部分译者生搬硬套翻译方 法,也容易使译文丧失艺术性和简洁性,无法体现长白山文化旅游的观赏价值。外国游客在 阅读外宣译文时无法全方位领略长白山文化的 特色和魅力,这不利于我国文化旅游产业的推 广和跨文化交流。
2 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质量提升策略
2.1 梳理文本内在逻辑,重组概念逻辑系统
不同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逻辑思维习 惯不尽相同。为使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丰富的 长白山文化内涵,外宣译者应确保外国游客在 阅读外宣译文时所获取的信息准确而客观。 在进行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时,译者应尽 量避免受汉语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通 过梳理翻译文本相关概念之间的内在逻辑,对 外宣文本进行合理的逻辑性解析,且力求以接 近译文受众的文化逻辑和思维习惯的方式,进 行语言表达的深度调整和合理重组,最终使 外宣译文符合外国游客的语言规范和行文习 惯,更加通顺易懂,以降低外国游客的理解难 度,同时还原原汁原味的文化底色(李文辉, 2021 )。
此外,译者可适当对外国游客所需的关 键信息进行合理分类,使外宣译文条理清晰, 并在必要时给予注释,更准确而全面地呈现长 白山文化的观赏价值和文化价值。否则,在 “中式思维”的影响下,因逻辑不匹配造成信 息传播受阻的现象会不断涌现。例如,一则关 于“长白瀑布”的外宣译文为: “The famous Changbai Waterfall is formed by Heavenly Lake water running from an exit gently for about 1. 200 meters (0.74 miles)...”。
译文对度量单位进行了加注增译,符合 外国游客的表达习惯,降低了外国游客的认知 难度,长白山文化的观赏价值得以充分体现。 为了有效实现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的信 息传输,译者必须理清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文 本的深层逻辑架构,并将含蓄的中国式逻辑进 行合理的概念逻辑重组,使其尽可能与外国游客的逻辑思维相融合,从而真正达到对外宣传 的目的。
2.2 寻找潜在文化关联,填补异域文化空位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独 特的社会化、集体化交流行为。因此,在文化 旅游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保证译文的可理 解性以实现不同文化之间的有效交流。长白山 文化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承载着独特鲜 活的文化传统,译者要想实现长白山文化在世 界范围内的有效传播,首先需要应对的是异域 文化背景之间的“文化认同”问题。异域文化 双方通常在社会历史、生存环境、思维习惯、 价值理念等多方面存在明显差别,这在一定程 度上增加了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的难度。
在外宣翻译过程中,译者要合理解读长白 山文化的深层意蕴,找寻其与异域文化之间的 关联性,同时充分了解外国游客的言语表达习 惯,尽量以其可以接受的方式实现有效的文化 转化,避免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理解障碍。如旅 游中国网中出现了与地域文化相关的专有名词 “温泉煮蛋”,翻译后的表述Hot Spring Boiled Eggs,直观简约,会使外国游客产生内在认知 归属感。译者如果将其译为Hot Spring Eggs则 容易使人误解,影响文化旅游外宣效果。
长白山文化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习 俗及意识形态下应运而生,外国游客对其极易 产生内在认知缺失感,以至于面临大量的“文 化空位”。也就是说,由于长白山文化的独特 性,很多词汇或表达并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英文 表述,译者只有在外宣翻译时激活了这些所谓 的“文化空位”,并通过“文化空位补位”的 方式,绑定现有的文化关联信号,接收更多相 关联的文化信息,外国游客才能产生浓厚的观 赏兴趣,快速理解文本内容,深入理解长白山 文化的精髓,以此促进异域文化双方之间的有 效交际,达成外宣翻译的核心目标。例如,译 者可以通过填补描述性限定词、解释性表达等 方式,在异域文化之间构建关联,填补外国游 客理解上的“文化空位”,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传播。
2.3 增强外宣译文时效,尊重地域文化特色
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文本的受众一 般都是外国游客,译者实际上无法及时了解外 国游客对外宣译文的接受程度。因此,在外宣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时刻关注国外语言发展动 态,及时进行文化信息反馈,进而作出必要的 译文校准,以增强译文的时效性,使外宣译文 饱含时代气息。
此外,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长白山文 化旅游吸引外国游客的关键因素。长白山文化 体现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其在漫长而曲折的 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到了地理环境、生产方 式和民族导向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继而衍变出 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这也是长白山文化的魅 力所在。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地域特色显著, 译者要想实现跨文化交流与传播,一方面需要 深入了解长白山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 准确地掌握长白山文化的特点,另一方面需 要重视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化资料的完 好保存,以便输出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外宣 译文,从而加速长白山文化传播的国际化进 程,为吉林省经济发展创造效益。如“谷底林 海(underground forest)”“珍禽异兽( rare animals)”等特色词汇的翻译,译者须对原 文信息进行准确的理解,结合外国游客的认知 水平恰当选词,从而向外国游客准确传递文化 信息。
长白山文化的传承及发展与吉林地域文 化特色密不可分,译者在外宣翻译过程中应尊 重和传播地域特色文化,掌握其中的地域文化 元素,这对于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具有重 要意义。
3 结语
长白山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内涵深 刻,独具特色。不断开发和传播多样化的长白 山文化旅游资源,并输出高质量的外宣译文, 不仅可以增进吉林人民发展文化产业的信心,
也将为世界人民体验多层次的物质和精神追求 提供方向(张涛 等,2010)。在旅游业飞速 发展的今天,长白山文化旅游外宣翻译现状急 待改善,外宣翻译质量也将加快脚步、不断提 升。长白山文化正逐步成为中华文化拓展的重 要驱动力量,为国家文化“走出去”提供前进 动力。
参考文献
[1] 蔡娇娇,左丹.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吉林省冰雪文 化外宣翻译初探[J]. 对外经贸,2022(6):84- 86+90.
[2] 蔡娇娇. 吉林省民俗资源及其外宣翻译的现状调查[J]. 文教资料,2021(6):53-54.
[3] 李文辉.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黑龙江冰雪旅游文化外 宣翻译策略研究[J]. 对外经贸,2021(5):66-70.
[4] 梁玉,胡志勇. 生态翻译视角下哈尔滨旅游外宣翻译 浅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3(1):88-90.
[5] 刘铁梅 .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岭南文化外宣翻 译——以广东博物馆为例[J].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7.30(4):158-160.
[6] 佟晓梅. 旅游资料中的跨文化冲突与翻译策略研 究[J].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49-152.
[7] 张涛,刘晓倩. 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思路与对策—— 以成都为例进行SWOT分析[J]. 人民论坛(中旬 刊),2010(6):156-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