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层面的词汇空缺现象及其翻译策略论文

2024-05-09 15:10:4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翻译不仅是各国间语言沟通的桥梁 ,也是思想和文化交流的必要 途径。受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摘 要]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 ,翻译不仅是各国间语言沟通的桥梁 ,也是思想和文化交流的必要 途径。受不同的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两种语言中往往没有完全对应或对等 成分, 由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词汇空缺现象。本文从语义层面分析词汇空缺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探讨 如何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处理不同类型问题,进而消除跨文化交际障碍。
[关键词] 语义;词汇空缺;翻译策略;跨文化交际
1 词汇空缺简介
语言,是一个国家和地域文明传递其文化 的“ 巴别塔”, 因此不同国家的语言存在诸多 差异 。源语所表达的形式和意义,在目的语中 不对等或根本不存在, 这就会导致翻译困难。 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 C. F(1954) 在20世纪 50年代提出了“ lacuna ”一词 ,意思为“ 不对 等”。 这种“ 不对等 ”在语义学术语中被称为 词汇空缺 ,后又被引入翻译领域 。然而翻译过 程中最基本的要素不仅仅是单词 ,还有表达和 搭配 , 因此词汇空缺问题不仅涉及词汇的意义 ,还涉及翻译的表达方式 。例如 , look af- ter、run out 等短语都是由多个单词组成 。词 组如果被分割它的意义就会被分割开,翻译结 果会出现很大差别 ,如果译者处理不当, 可能 会给目标语读者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影响跨文 化交际。
英汉词汇之所以产生差异,是因其语言背 后所渲染的文化因素具有差异 ,可归结为地域 差异、宗教差异 、风俗习惯、构词方式和表达 方式等不同 。针对不同影响因素 ,本文将从语 义的角度分析词汇空缺现象及产生原因 ,并探 讨不同类型应采取何种翻译策略。
2 词汇空缺的语义分类
王寅(2001) 教授指出,说话者接触客观 事物后,在脑中形成了对其反映的认知 ,这便 是思维 ,这种思维即“ 语义”,是人们交际语 言的中心所在 。释义论将语言翻译划分为三个 层 次 , 语义 层次 在该 理 论 指 导 下 的 翻 译 方 法—“脱壳”, 即脱去源语外壳,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应该将源语SL(source language) 语言 中的内核含义梳理、剔出,再选用适合目的语 读者习惯的语言进行翻译 。这里的TL(text langue) 也不必只拘泥于语言的形式 ,但是在 翻译过程中也切忌毫无根据地天马行空 。 因 此,语义是翻译研究的一大重点, 同时也是一 大难点 。基于许多语言学家和翻译学家前期已 经做了大量的理论性研究 ,其中, 英国语义学 家Geoffrey Leech(1974) 从功能角度研究 ,首 次提出语义七分法 ,将常见的语义按功能分为 不同的七种类型 。根据语义分类 ,可以将词汇 空缺分为两类: 文化零对等和语义空缺。
2.1 文化零对等
每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词汇 ,零对等是指 用源语于表达意义的语言形式,在不同的语言 和文化背景下的目的语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 部分 。概念空缺 ,指源语言中一个词汇单位所 表达的概念在目的语中缺失 , 即目的语的文化 中不存在对等物 。例如 , 四合院 、粽子等词汇 有着浓厚的东方色彩, 是典型的中国文化产 物 ,英语中根本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 。这种语 言间找不到对等的文化意象和词汇互译便是文 化零对等。
2.2 语义空缺
语义空缺主要是表现在词语的内涵意义上 无法对等 , 即“ 同词不同意”。 一词多义的现 象不论是在英语还是汉语中都较为常见 。这些 词表面上指的是同一事物 ,究其实际意义很可 能“ 南辕北辙”。例如 ,“孤儿 ”一词在中国的 字典中所查到的意思是一个孩子失去了他或她 的双亲 ;而在英国,“孤儿 ”不仅可以指孩子, 还可以指失去母亲的小动物 。在翻译过程中, 一位好的译者不应仅靠字面意思传递源语词汇“ 赤裸裸 ” 的表面意义 ,而应充分了解这个词 有哪几种不同含义 ,结合具体语境选择适当的 词义 ,脱去源语外壳传递词汇所表达的内在更 深层的含义 。颜色在英汉双语中的使用都非常 频繁 ,但是这两种语言对颜色词的含义表示却 大相径庭 。例如 ,黄色在中国象征着权力和地 位 ,汉语成语“ 黄袍加身 ”(be acclaimed em- peror) 代表着皇帝登基 。在古代中国,为了区 分皇室贵族和普通老百姓 ,黄色衣服在民间不 可以随便穿着 。黄色在我们的意识中, 还带有 色 情 的 含 义 , 比 如 黄 色 电 影 (pornographic movies) 等; 在英语中“ 黄色 ”则意味着死亡 和危险 ,如黄热病(yellow fever) 等。
中国文化意象中的“ 岁寒三友 ”——梅、 松、竹,经常被文人墨客所创作 ,具有伟大的 精神象征; 如果让英语母语者去深挖这三种植 物背后的内涵意义 ,他们也仅仅看到的是三种 植物而已 。英国人甚至对竹子知之甚少 , 因为 他们那里不生长这种植物。
3 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
词汇空缺产生的原因可以从文化差异 、构 词方法不同、暗喻修辞等方面进行研究。
3.1 文化差异
地球上的国家因地势气候等方面各不相 同, 因此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地理特征,进而产 生了不同的文化 。各语言中的词都可以指明所 属地理特征 ,例如 ,泰晤士河 、密西西比河、 考拉等 。此外,中国人认为朝南的方向可以接 受更多的阳光 ,通常称为“ 阳面”。 因此, 当 我们说“ 阳坡 ”时指的是朝南的斜坡 ,但外国 人关于南北朝向则完全相反 , 因此也没有这个 概念。
中 国 菜 烹 饪 方 法 多 样—— 煎 、 煮 、 炸 、 炒、烹、炝 、熘等;英语则没有如此丰富的表 达 , 因此有关食物和菜肴的汉英翻译则更难。 中国特有的食物如锅贴、老豆腐等外国人没有 品尝过,在英语中根本无法找到直接对等的词 汇 ,需要译者音译后再增加注释来解释该食物 的食材或者烹饪方式 ,以便英语母语者理解。
3.2 非物质文化差异
非物质文化也称为社会文化, 包括历史和 宗教等方面 。美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事件, 诸如美国革命、《独立宣言》、 奴隶制等专有名 词都反映在美式英语的词汇中 。倘若中国读者 对美国历史一无所知 ,那么这些专有名词就毫 无意义 。中国有很多成语来自历史事件 ,如焚书坑儒 、三顾茅庐等 。如果想把这些成语翻译 成英语 ,那么就必须让目标语读者知晓成语背 后的典故。
宗教对语言的影响广泛而深刻 。中国古人 信奉佛教, 因此产生了许多有宗教色彩的词 汇 ,如观音 、如来佛祖等 。还有些表达借用宗 教色彩 ,如临时抱佛脚 、借花献佛等 。 同样, 西方人崇尚基督教,《圣经》 中也有丰富的表 达,人们常常在自己的作品和演讲中引用 《圣 经》 中的习语和故事 。许多基督教词汇和短语 已经成为日常用语 ,如“ 上帝 ”一词出现频率 颇 高 , 当 他 感 到 惊 讶 时 , 他 会 说 “ Oh my god!”当危险过去时,他会说“ Thanks god!”
3.3 构词方法不同
不同语言的构词方式不同 。英语通过词缀 构词 , 因此有丰富的词缀库 ;汉语的词缀数量 少 ,导致词类变化有限 。即使当多个词缀叠加 在一个词根上时, 英语组合的仍然是一个单 词 ,而汉语则不能。
3.4 暗喻修辞不同
隐喻是最常用的修辞格之一 。 由于文化内 涵的差异 ,有些词汇的隐喻用法无法直译 。来 看语音修辞和双关的例子 , 比如:
蝶恋花 to the tune of Tieh Lien Hua 答李淑 一 Reply to Li Shu-Yi
我失骄杨君失柳 。I lost my proud Poplar and you your willow.
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 Poplar and Willow
soar to the Ninth Heaven.
问讯吴刚何所有? Wu Kang, asked what he can give.
吴 刚 捧 出 桂 花 酒 。 Serves them a laurel brew.
诗中的“ 杨 ”不是真正的白杨树 ,“ 柳 ” 也不是真正的柳树 。此处“ 杨 ”和“ 柳 ”是双 关语 ,用两种植物的名称暗示革命烈士杨开慧 和柳直荀的姓氏 ,可见词汇的暗喻用法是翻译 词汇空缺问题时的一个难点 ,也是一个值得关 注的重点。
4 词汇空缺的翻译策略
4.1 音译
音译是指根据发音翻译单词 ,包括直接音 译、音译加注释等方式 。直接音译法对于翻译 专有名词 ,诸如人名和地名时最为常用也最为 有 效—— 例 如 孔 子 ( Confucius) , 太 极 (Taichi) 等 。随着各个国家间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 ,许多源语中保留着民族特色的词汇和短 语被目的语国家的人所接受 ,甚至成为目的语 的一部分 。 目的语中如果没有对应的词来表达 源语中特定的文化概念 ,则必须通过音译的方 式创造新词以弥补空缺 。译者若想最大程度还 原原文的风采和特色 ,音译法既可以最大程度 保留不同文化间的外来文化,也可以使目的语 更加丰富多彩。
4.2 直译
当一种语言中的某些词语和表达式是本语 言所特有,译者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的现成的词 汇时,译者适宜采取直译法 , 即将源语中的词 汇形式完全照搬到目的语中 。直译可分为直接 翻译和注释翻译, 直译既要保留源语的字句, 又要保留源语的风格情感 。例如:
(1) 源语: 贾母 因 问黛玉念何书 。 黛玉 道:“ 只念了‘ 四书 ’。”
目的语 :Then her grandmother asked Daiyu what books she had studied.“ I have just finished the Four Books. ”said Daiyu.
分析:“ 四书 ”是 《大学》《论语》《中庸》 《孟 子》 四 部 著 作 的 总 称 , 因 此 用 “ Four Books” 可以完全表达源语意义 ,并保留了源 语的特有的文化色彩,译文所体现的文化内涵也可引起目的语读者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2) 源语: 宝玉笑道:“ 请君入瓮。” 大 家笑道:“这个典用的当。”
目 的 语 : Baoyu quipped, “ Please get into the jar, sir. ” The rest laughed and cried, “ very apt!”
分析:“请君入瓮 ”一词起源于唐朝的一 个历史故事 。译者采用直译的方法 ,使目的语 读者可以从语境理解其延伸的文化内涵 。此 处 ,直译使用简洁明了的对等词来代替解释冗 长的历史故事。
4.3 释义
译者在翻译时要时刻注意“ 脱离源语外 壳 ”这一翻译核心 , 即翻译时要“ 神形兼具 ” 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精神 ,而不是复制原文的 句式或修辞方法 。这种方法即释义法 ,也称意 译法 ,常用于源语不能时直译, 或者习语的翻 译。必要时要增加对词汇的词义注释。例如:
源语: 雨村因干过, 叹道 :“ 非晚生酒后 狂言 , 若 论 时尚 之 学 , 晚 生 也 或 可 充 数 沽 名—— ”
目的语:“ Don ’t think this is just drunken talk, ”he said.“ I am sure I could acquit myself quite creditably in the examinations.
分析:使用释义法时,译者需要对词汇进 行解释或删减省略部分翻译。“时尚之学”一词 实际是指政治 ,统治者所推崇的封建治国之学。 古代文人对政治感兴趣 ,尤其是当下的政治环 境和主张 。这里表现的是酒席上的即兴时评, 如果我们译为“ 时尚艺术”,则显然和源语词 义背道而驰 。其核心含义都是为了表达贾雨村 心中伟大的抱负,此处适合使用释义法翻译。
5 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以技术和信息为主导的时 代,翻译使各国间跨文化交际更进一步, 地域 距离越来越小 。各个国家经过历久弥新的文化 积淀 ,其不同的文化特征因素造成了词汇空缺 现象 。在学习英语或者进行翻译活动时, 就需 要对词汇空缺产生的缘由进行分析和追溯, 同 时熟知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 。词汇空缺也是一 种跨文化翻译的现象,对于词汇空缺的翻译如 果不当,将为两国跨文化交际带来障碍 。译者 在翻译过程中充当着理解 、转换多个环节的重 要角色 。因此在处理词汇空缺问题时, 提倡译 者采用文中所提到的多种翻译技巧 ,并灵活选 择,力求使译文更加生动传神 ,做好跨国交际和多国间文化传播的“ 巴别塔”。
参考文献
[1] HOCKETT C F. Chinese verses english [M]. Amer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54.
[2] JACKBSON R. On linguistic aspects of translation[M]. Beijing: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2.
[3] LEECH G. Semantics :the study of meaning[M]. Amer- ica :Penguin Books ,2004.
[4] NEWMARK P.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 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81.
[5] 曹雪芹. 红楼梦[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
[6] 郭爱先. 词汇空缺及其可议性[J]. 解放军外语学院学 报, 1998(5): 16- 23.
[7] 贾德江. 英汉词语的文化内涵及其翻译[M]. 湖南出 版社, 1998.
[8] 廖七 一 . 文化观念与翻译, 载郭建中 《文化与翻 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9] 王寅. 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 育出版社,2001: 110- 113.
[10] 赵文学. 文化差异和语义词项空缺[J]. 吉林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 1998(3):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