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学视角下《红楼梦》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论文

2024-05-08 14:59:55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翻译家的《红《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在叙事学 框架下译者的决策过程和策略选择。研究发现,杨宪益注重外貌描写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翻译家的《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探讨在叙事学 框架下译者的决策过程和策略选择。研究发现,杨宪益注重外貌描写,霍克斯注重内在性格 和情感表现,这反映了两位译者在叙述要素上的取舍和权衡。总体而言,叙事学理论为理解 《红楼梦》翻译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对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 叙事学;《红楼梦》; 英译本;对比研究
《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的巅峰之作, 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精湛的叙事技巧和丰富 的文学内涵而蜚声中外。然而,在文学传播的 过程中,原著的叙事复杂性给翻译带来了挑 战,译者面临着独特而复杂的考验。从不同文 化和语境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叙事结 构,探讨其在翻译中的呈现,这已经成为学术 界和该作品翻译实践中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对《红楼梦》 的翻译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然而,对于 叙事学视角下的翻译问题,特别是杨宪益和霍 克斯这两位杰出翻译家的译本,相关研究尚显 不足。本文基于叙事学的理论框架,深入分析 杨宪益和霍克斯两位翻译家在面对《红楼梦》 复杂叙事时的决策过程和翻译策略选择,探讨 他们在文学转译中的取舍与权衡以及这些选择 对最终翻译效果的影响。本文旨在为文学翻译 领域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并在跨文化传播中更 好地保持原著的叙事精髓。
1 叙事学翻译理论
最早提出叙事学概念的是法国文艺理论 家托多罗夫,他将叙事学定义为对叙事文本 和叙事技巧的研究( Baker ,2006 )。H · 伯特 · 阿波特(Abbott ,2007)认为叙事是事件 的再现,包括故事和叙述性话语,故事是事 件或事件的顺序,而叙述性话语则是这些事 件的再现。
叙事学的发展可以分为经典叙事学和后 经典叙事学两个阶段。经典叙事学关注叙事文 本本身,后经典叙事学将叙事作品看作文化语 境的产物,强调作品与文化语境的关联,关注 语境和读者在叙事中的作用,将叙事视为一个 动态过程。由于这一特点,后经典叙事学的研 究逐渐拓展到其他学科和领域,形成了多个分 支,如女性主义叙事学、修辞叙事学和认知叙 事学等。叙事学翻译理论对文学翻译的深刻影 响在于它为译者提供了精妙的理论框架和实用 方法,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处理和传达原 作的叙事结构。
这一理论注重叙事的连贯性,着力保持 原作故事的结构和流畅性。此外,它引导译者 更加注重原作的语言风格和独特特色,致力于 在目标语言中保留原作的文学风貌和作者的 个性。叙事学理论强调叙述者所带来的影响, 促使译者深入理解并传达原作叙述者的独特观 点,确保目标语言读者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相似 的叙事体验。
对文化差异的处理更是叙事学翻译理论的一大亮点,译者需要在目标语言文化中找到 能传达相似意义的元素,以保持原作文化内涵 的一脉相承。总体而言,叙事学翻译理论提供 了一种更为深刻且系统的方法,有助于确保翻 译作品在叙事层面上忠实于原作的精髓,为读 者带来更为一致的、令人深思的阅读体验。
2 叙事学在《红楼梦》译文中的具体应用
选择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 源于多重因素的综合考虑。
首先,两位翻译家皆享有卓越的学术声 望,他们的学术底蕴和翻译历练也为他们的译 本赢得了学界广泛认可。其次,杨宪益和霍克 斯在语言运用方面表现出色,能够准确传达原 作的文学美感和深刻内涵。他们对于古典文学 和中国文学的深厚理解有助于捕捉《红楼梦》 中独特的语言风格。
其次,两位翻译家注重保留原作的诗意 和文学品味,努力确保英语读者更深刻理解中 国文化和古典文学的精华。
最后,杨宪益和霍克斯的译本在一段时 间内备受推崇,或许是因为它们在一定程度上 满足了读者对于《红楼梦》的期待,为英语读 者提供了更易沉浸于这部文学巨著的独特体 验。本文基于叙事学的理论框架,主要从文化 元素与背景、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以及叙事结 构与组织三个角度来展开分析。
2.1 文化元素与背景
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元素, 如习惯、传统、信仰等。在翻译过程中,译者 需要处理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进行文化元素 的转换,以确保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并感受原 作中的文化内涵。而且,叙事作品通常受到特 定历史和社会背景的影响。译者需要了解并传 达这些背景信息,以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 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行为。
例1: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安分 随时,自云守拙。
杨译:Her lips needed no rouge, her blue- black eyebrows no brush…but circumspect as she was she prided herself on her simplicity.
霍译:He saw no hint of luxury or show, only a chaste, refined sobriety…but she herself saw in conformity the means of guarding her simplicity.
第八回中,宝玉来探病,彼时薛宝钗正 坐在炕上做针线活。首先,原文在宝钗的描写 中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杨宪益的译本通 过no rouge 、no brush等生动的描写,试图传达 出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的淡雅之美。然而,在 翻译“安分随时”时,杨宪益选择强调宝钗的 谨慎而自负的性格,着重于心理描写,以此展 现文化差异。
相比之下,霍克斯的译本更注重内在品 格的呈现,通过a chaste, refined sobriety等诗 意的表达,突显了宝钗的贞淑和高雅。他对 conformity这一词的使用显示了更多的灵活 性,不仅保留了原文中“自云守拙”的内涵, 还试图通过这一词语传达出宝钗遵循传统、守 旧的一面,更贴近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此外, 叙述结构上的差异也体现了译者的文化传达策 略。霍克斯注重剖析宝钗的内在品格,而杨宪 益则更注重对宝钗外貌特征的描写,突出了传 统审美观。
总体而言,两个译本在文化元素与背景 的处理上呈现出差异。杨宪益强调外貌描写, 突出个体心理特征,而霍克斯更注重内在品格 的塑造,通过诗意的表达和灵活的翻译手法更 贴近原作的文化内涵。这些差异反映了译者对 文学作品的不同理解和关注点,同时也展示了 在文化传达中如何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2.2 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
文学作品通常具有独特的语言风格,包 括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在翻译中,保持原 作的语言风格对于传达作者的独特声音和感觉 至关重要。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起着强化表 达和感染读者的作用。译者需要巧妙地传达原 文中的修辞手法,以确保翻译作品能够保留相 似的效果。文学作品的独特语感往往与语言风 格和修辞手法密切相关。
译者需要在 目标语 中重新创造这种语 感,以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体验到原作中的 情感和表达。在实际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保留原作精神的同时,灵活运用不同的翻 译策略,以克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这 包括直译、意译、文化调整等手段的运用, 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中能够有效传达原 作的意义和情感。
例2: “倒像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两个 都扣了环了,那里还要人去说合。”
杨译:“I found they were clinging together like an eagle sinking its talons into a hawk. They didn’t need any help.”
霍译:“It was like the kite and the kestrel holding hands: they were positively locked in a clinch! No need of a peacemaker that I could see.”
第三十回中,张道士向贾府提亲导致黛 玉、宝玉二人心生嫌隙,后宝玉向黛玉赔不 是,二人和好如初的场面被王熙凤看见。原文 中“黄鹰抓住了鹞子的脚”的比喻,形象地描 绘了黛玉和宝玉之间亲密却又微妙的关系。杨 宪益的译文采用了直译,表达了二人像鹰抓住 鹞子那样紧密相连,但这样的翻译可能仅从字 面出发,没有完全传递出原文中的情感色彩。 相较之下,霍克斯的译文在保留原著意境的同 时,更注重英语语境。
霍克斯使用了like the kite and the kestrel holding hands这样形象生动的比喻,使得读者 更容易理解并感受到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同 时,霍克斯使用了they were positively locked in a clinch来描述二人和好如初的场面,这个表达 在传达情感时更富有力度,更强调了二人关系 的牢固和亲密,传递出更加明确和戏剧化的情 感,使得读者更容易投入情节中。
综合而言,两个译本在语言风格和修辞 手法上的选择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杨宪益的译 文相对保守,更偏向直译,而霍克斯的译文则 灵活地运用了富有想象力和戏剧性的表达,更 符合英语语境,更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原作中 情感和意义的丰富层次。
2.3 叙事结构与组织
若文学作品采用线性结构,译者应确保 在目标语中维持相同的时间顺序,以保持故事 的逻辑流畅性,并须关注原作中的关键情节元素,包括起承转合、高潮和结局。这涉及对情 节元素在目标文化中的等效性的判断和处理。 有时译者需要确保原作中的人物角色在目标语 中能够保持一致性。这涉及对角色特征、语言 风格和发展轨迹的细致理解和传达。作者的 语言风格直接影响叙事的氛围和读者的情感体 验。译者需努力在目标语中再现相似的语感, 以保留原作的独特风格。总体而言,在叙事学 翻译理论中处理“叙事结构与组织”这一主题 时,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作的叙事脉络、情节 安排、人物关系,同时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 略,以确保翻译作品在目标语中能够传达出与 原作相似的叙事效果和文学价值。
例3: 凤姐儿见贾母喜欢,也忙留道: “我们这里虽不比你们的场院大,空屋子还有 两间。你住两天罢,把你们那里的新闻故事儿 说些与我们老太太听听。”
杨译:Xifeng also pressed Granny Liu to stay, seeing what a liking the old lady had taken to her. “Though our place here isn’t as large as your farm we have a couple of empty rooms,” she said. “Do stay for a day or two, and tell our old lady some of your village news and stories.”
霍译:Xi-feng could see that Grandmother Jia took pleasure in the old woman’s company and added her own persuasion. “It’s probably not as roomy here as your farmyard, but I expect we’ll manage to tuck you in somewhere. And you’ll be able to tell our old lady all the village gossip.”
第三十九回中,刘姥姥去贾府给贾母送 自己种的瓜果蔬菜,贾母便留她小住几天。在 翻译凤姐对刘姥姥的邀请时,杨宪益、霍克斯 的表达方式有些差异。杨宪益的译文以直译 为主,强调了凤姐的主动性和热情。他使用了 pressed Granny Liu to stay这一表达,明确展示 了凤姐强烈地邀请刘姥姥的态度。在描述房间 的情况时,杨宪益的译文较为直白,强调了空 房间的可用性。相比之下,霍克斯的译文更注 重语境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他使用了could see和took pleasure in这样的表达,强调了凤姐 对贾母和刘姥姥互动的观察和欣赏;通过tuck you in somewhere的描写,使译文更富有想象力,给人一种更亲切、温馨的感觉。
在语言风格和用词选择上 ,霍克斯的 译文更注重情感描绘,采用了更加委婉的表 达方式,使得场景更加生动。他选择了took pleasure in一词来描述贾母的愉悦之情,而不 是像杨宪益那样直接使用pressed表达凤姐的邀 请。此外,霍克斯在描述房间时使用了更富有 情感的词语,强调了凤姐的关切和主动参与。 总体而言,两个译本在叙事结构和组织上的选 择呈现出明显的差异。杨宪益的译文更加直 接,强调了凤姐的主动性,而霍克斯的译文更 注重语境的描绘和情感的传达,使得场景更具 生动性和亲切感。
3 结语
对于《红楼梦》这部中国文学的经典之 作,翻译所面临的挑战在于如何准确而富有表 现力地传达原著的深厚内涵、叙事技巧和文学 风格。本文基于叙事学翻译理论的视角,深入 分析了两位杰出翻译家杨宪益和霍克斯在面对 《红楼梦》复杂叙事时的翻译决策过程和策略 选择,以及这些选择对最终翻译效果的影响。 叙事学理论为人们理解故事、叙述和叙述结构 提供了多元化工具,为探讨《红楼梦》翻译问 题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视角。
在具体应用中,本文从文学、语境、文 化和情感等多个角度考察了杨宪益和霍克斯的 翻译版本。通过对比两位翻译家的表达方式, 本文发现在处理原著中的叙述结构和人物描写 时,杨宪益更注重对外貌和形象的描绘,而霍 克斯更关注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情感。这体现了 两位翻译家在叙事学的框架下对叙述要素的取 舍与权衡,以及他们对文学转译中目标语读者 的需求的不同考虑。
在《红楼梦》的翻译中,叙事学理论提 供了一种有力的分析工具,帮助人们理解翻 译家在面对文学作品时的决策过程和策略选 择。本文对杨宪益和霍克斯的翻译版本的深 入剖析,不仅加深了人们对《红楼梦》原著 的理解,也为今后的文学翻译提供了新的理 论视角。在跨文化传播中,叙事学翻译理论的运用不仅有助于更好地保持原著的叙事精 髓,也为文学翻译领域拓展了更为丰富和多 元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 ABBOTT H P. The Cambridge introduction to narrative[M] . Beijing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 BAKER M. Translation and conflict :a narrative account[M]. London:Routledge,2006.
[3] HAWKES D. The story of the stone[M]. 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
[4]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2017.
[5] 陆云绪,陈萍. 叙事学理论与翻译研究——以杨必 译《名利场》为例[J]. 作家天地,2022.(23):135-137.
[6] 马浩琼. 《红楼梦》整本书阅读“人物分析”专题 教学研究[D]. 开封:河南大学,2023.
[7] 邵璐. 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叙事文体学趋势[J]. 外语研 究,2011(4):86-92.
[8] 杨宪益,戴乃迭. A dream of red mansions[M]. 北京: 外文出版社,20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