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图形背景理论下《雨中的猫》中的概念隐喻论文

图形背景理论下《雨中的猫》中的概念隐喻论文

6

2024-05-08 14:38:1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本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小说《雨中的猫》标题中的两个线索“猫”和“雨”进行 研究。对应于小说情节中“猫的出现”“猫的消失”和“猫的得到”

  [摘 要] 本文基于图形背景理论,对小说《雨中的猫》标题中的两个线索“猫”和“雨”进行 研究。对应于小说情节中“猫的出现”“猫的消失”和“猫的得到”,小说的解读经历了图 形背景、图形背景逆反和新图形背景三个阶段。图形背景的变换导致“猫”和“雨”这两个 概念隐喻含义的突显也发生了改变。作者留下了两种关于“猫”的解读方式供读者选择:妻子 可能会妥协于命运,接受现状;妻子坚决不放弃,继续与丈夫争夺话语权。

  [关键词] 概念隐喻; 图形背景理论;《雨中的猫》

  1 研究背景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人们仅将隐喻视 为一种修辞手段。直到Lakoff et al.( 1980)提 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才有力地阐述了隐喻的 运作机制,学者们逐渐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 知和思维方式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学者们 开始将概念隐喻与文学作品相结合,为文学 作品的赏析和主题的挖掘提供新的视角,呈 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雨中的猫》是海明威( 2004 )的早 期代表作之一。故事不长,情节紧紧围绕着 妻子、丈夫、旅店老板和旅店侍女的对话展 开。语言简洁而含蓄,凝练有力,情节也相 对简单。故事讲述了一对美国夫妇在意大利 海边旅店住宿的经历。 一个雨后的午后,妻 子静坐在窗前,偶然看见窗外有一只猫蜷缩 在咖啡桌下躲雨。她对这只猫产生了怜悯之 情,于是决定冒雨去找它。与此同时,丈夫 却毫无反应,专心地沉浸在手上的书中。妻 子空手而归后,她开始向丈夫抱怨和感叹。 就在这时,房间的门铃轻轻响起,旅店老板

  请女服务生送来一只猫,故事戛然而止。这 个故事以简洁的语言和紧凑的情节勾勒出了 人物之间微妙的关系,给读者留下了无数的 想象和解读空间。作为该小说的标题和贯穿 整个故事的两大线索,“猫”和“雨”充满 了隐喻,对它们进行隐喻分析,有助于深入 剖析小说主题的潜在意义。

  图形背景概念的引入为人们解读《 雨 中的猫》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根据Talmy ( 1 97 5 )的理论, 图形被认为是可移动和 可变的物体,而背景则是相对静止且提供稳 定参照点的环境。在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 中,人们通常将所观察到的对象作为凸显的 图形,而将周围环境视为背景,这种观察方 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事物。在 小说中,图形和背景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 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这种转换促进了 “猫”和“雨”的隐喻意义的变化,从而提 升了小说的主题,并创造出令人难以捉摸的 结尾。海明威的作品中很少出现女性主角, 因此《雨中的猫》中的女性主角引起了学者 的浓厚兴趣。然而,较少有学者从图形背景理论的角度来解读这部小说。

51D6F11E-FAB2-41e7-88C9-A85E5495A0F3.png

  2 文献综述

  鲁宾在 1915 年首次提出了图形背景 (figure-ground)的概念,后来完形心理学家 对其进行了进一步完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当人们观察一个图景时,他们往往将其划分为 图形和背景两部分。图形通常具有清晰的轮 廓,看起来离观察者更近,在视觉上突出,更 容易被人们注意和记住。而背景则位于图形的 后方,通常没有明显的形状,较难被人们注意 和记忆。图形背景组织原则成为心理学中视觉 组织的重要原则之一。

  Talmy(2000)提出,背景的定义性特征在 于其作为具有确定性的参照物,具备位置相对 稳定且体积较大的特点。相反,图形的定义性 特征则是未知的、待定的,容易移动且体积较 小。背景与图形之间存在一种基本关系,即背 景作为确定性的事物为不确定性的事物提供参 照和定位。这些特征揭示了图形和背景之间的 关系,为人们深入理解场景感知和空间认知的 过程提供了线索。人们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于 文本研究时,需要考虑主体认知差异和图形与 背景的动态变化关系,以进行准确、全面的文 本分析。Ungerer et al.(2013)指出,主体的认 知差异对于确定图形背景关系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主体或不同的认知角度可能导致对图形 背景的解读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称为“图形 背景逆反”,因此所谓的“图形”也会有所不 同。此外,Stockwell(2002)认为,在文本情 节的演进过程中,图像与背景之间的关联并非 静态不变,而是持续动态变化的。随着情节的 推进,图形背景之间的关系可能会发生转变, 从而对文本的理解产生影响。这种动态变化的 图形背景关系在研究中也需要得到充分考虑。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图形背景关系并非文本 分析的主要焦点,而是为了实现对文本的“从 解释到发现”的目标(熊沐清,2012)。

  目前,学者们大多将图形背景理论应用 于诗歌研究,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相对而 言,较少有学者将其运用于小说研究中,而针 对《雨中的猫》展开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女性 主义视角和冰山理论方面。因此,本文从故事 情节出发,根据情节的发展,从图形背景、图 形背景逆反、新图形背景这三个层面探讨《雨 中的猫》中“猫”和“雨”的概念隐喻含义,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文本间的联系,揭示故事 的主题意义,并解读结局所带来的悬念意义。

198FB588-F30B-4676-AB30-130F0F9690E5.png

  3 “猫”和“雨”的概念隐喻分析

  《雨中的猫》的两个主要元素是“猫”和 “雨”,以猫的出现、消失到再次出现为故事 的脉络进行描写。“猫”和“雨”作为图形和背 景,并不是静态不变的存在,而是通过图形背景 逆反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并最终形成了具有新 概念隐喻含义的“猫”和“雨”。

  3.1 图形背景下“猫”和“雨”的概念隐 喻分析

  小说的第一部分描述了故事发生的背 景。天空中细雨轻启,雨点跳跃着落下来,在 砾石小径上形成了一潭湛蓝的积水,宛如一幅 诗意的画作。雨水使海水奔涌向岸边,掀起一 道波浪,然后沿着沙滩回溯,再次向前冲击。 稀密的雨点轻轻地拂过,勾勒出一幅朦胧的水 墨画,为整个故事营造出忧郁悲伤的氛围。这 时,“猫”登场了,妻子站在窗边凝视着外 面。在窗户下方,有一只猫蜷缩在一张淋湿了 雨水的绿色桌子下,它拼命地将自己的身体缩 紧,不让雨水滴在自己身上。在持续降落的小 雨背景下,这只无家可归、引起妻子关注的 “猫”立刻成为突出的图形。因此,在这一环 境中,“猫”和“雨”构成了文章开篇的图形 与背景的关系。这段描写通过丰富的细节和意 象,将“猫”和“雨”巧妙地融入故事中,创 造出一种深情的氛围。雨水的落下和猫儿的姿 态相互映衬,为故事的开始带来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同时,也预示着“猫”和“雨”在接下 来的情节发展中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猫”和“雨”分别作为图形与背景 的视角下,对于“猫”和“雨”的解读可以有 以下四种:

  首先,“猫”和“雨”其实隐喻了“妻 子”和“丈夫”。在猫消失之前,妻子是作为 图形被凸显的,妻子在看到小猫后,渴望得到 那只小猫,在她的潜意识里,小猫和她一样, 孤寂无援,渴求温暖和关爱。因此,此处猫隐 喻了妻子。而丈夫在这一部分只对妻子想要捉 猫的要求只有两句简单的回应“我来去捉吧” 和“别淋湿了”。因此,丈夫和冰冷无情的雨 相对应,在这一部分作为背景。

  其次,“猫”和“雨”也隐喻了妻子的 “渴望”心理与丈夫的“冷漠”心理。妻子欲 望的爆发是由看到猫引起的,“我要下去捉那 只小猫”,“这可怜的小猫在外边竭力躲在 桌子下,不让自己淋湿”。但对于妻子对猫的 渴望,作为背景的丈夫只不咸不淡地回应了两 句,便继续看起书来,可见丈夫对于妻子情感 变化的漠视。

  再次,“猫”和“雨”隐喻了妻子“女 性意识的觉醒”和丈夫“男权思想的主导”。 正如前文所说,作为背景的丈夫冷漠敷衍,对 妻子的诉求不理会、不关心,在那个特定的 历史时期,可以观察到男性主导的男权意识形 态在社会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影响。而在这样的 时代大背景下,妻子的女性意识开始觉醒,作 为图形凸显出来,在听到丈夫要为自己去捉猫 时,她回答道“不,我去捉”,主动要求由自 己去捉猫。

  最后,“猫”和“雨”也隐喻了“和谐 的婚姻”与“婚姻中的危机”。在猫消失前, 作者向我们展现的妻子与丈夫间的对话还是比 较自然正常的。在妻子提出要捉猫时,丈夫也 以主动为妻子去捉作为回应,之后还叮嘱妻子 别淋湿。到此为止,作者将和谐的婚姻作为图 形凸显给读者。但如果深究丈夫的回应,正如前文提到的,丈夫在面对妻子要独自捉猫的提 议时,“枕着两个高高的枕头在继续看书”, 展现出了十足的漠不关心。若他真的在乎自己 的妻子,怎么会让她独自冒雨前往不熟悉的地 方寻找那只猫呢?因此在和谐的婚姻关系的表 面下,暗藏着不容忽视的危机。

  3.2 图形背景逆反下“猫”和“雨”的概 念隐喻分析

  在第一部分妻子提出要下楼捉猫后,雨下 得更大了,妻子认为小猫应该就在这周围,却 发现“桌子就在那儿,可是那只猫不见了”。 因此,在第二部分猫的消失中,原本在第一部 分中作为图形的“猫”不见了, 原本为背景 的“雨”通过图形背景逆反跃升为这部分的图 形。那么在这部分被凸显为图形的“雨”和被 弱化为背景的“猫”的概念隐喻义也随之发生 了变化。

  首先,在第一部分作为背景的“丈夫” 此时已然通过图像背景逆反成为了图形,妻子 成为了背景。这一变化可以从丈夫与妻子的对 话中体现。在面对妻子不断地强调对于猫的渴 望,渴望小猫“坐在我膝头上,我一抚摸它, 它就呜呜叫”,“我要是不能留长发,又没有 其他乐趣,总该有只小猫吧”时,丈夫的回应 则是“唉,住口,找点书报看看吧”。随后, 丈夫不再听她说话,又在看书了,足以看出妻 子如消失的猫一般,没有得到丈夫任何的注 意,诉求一如从前般被漠视,甚至话语权也被 剥夺。

  其次,由于丈夫成为了图形,妻子成为了 背景,随之而来的便是丈夫的“冷漠”也逆反 为图形,在这一部分凸显给读者,而妻子对于 猫的渴望被弱化为这部分的背景。在妻子的一 系列欲望中——想要那只猫;想将头发留长, 在后脑勺扎个大髻儿;想用自己的银器吃饭; 想点上蜡烛;想要现在是春天;想要几件新衣 服等等,丈夫的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虚伪被 赤裸裸地放大在读者的眼前,凸显为图形。

  再次,在上一部分作为背景的“男权思想”此刻也成为图形,而妻子刚刚觉醒的女性 意识成了背景,无处施展。在男权社会里,男 人是社会中的主体,被视作是家庭的权威、 力量的代表以及尊严的化身,而女人则处在整 个社会的边缘。她们处在被男人主宰的社会地 位,是次于男人的“第二性”,几乎无法在社 会中获得发言权。她们无法真正获得自由,愿 望更是难以实现,本该属于自己的独立地位也 如浮萍一般。正如丈夫对于妻子想要留长发 的诉求全然忽视,由于“我喜欢你现在的样 子”,妻子便只能放弃这个想法。这表明,女 人想要在男权社会中展示独立和自我十分艰 难,即使付出万般努力也不过是白费功夫,轻 则遭到丈夫、周围人的漠视,重则被反对、被 打击。如此种种,弱小的女性怎能和与自身力 量差距过大的男性进行抗争?

  最后 ,之前作为背景的 “ 婚姻中的危 机”在此刻凸显出来,成为图形。在小说中, 旅店老板角色的塑造也值得探讨。他并不是小 说的陪衬,反而是主角丈夫的绝对对立面。作 者以妻子为线索,描写了旅店老板的体贴细心 赢得了妻子的青睐与心动。在与旅店老板的互 动中,女主人公不再被敷衍被忽视,而是实现 了自我价值。这个老板使她“刹那间觉得自己 极其了不起”,旅店老板对她女性身份的尊重 战胜了以丈夫为代表的男权社会。作者连续使 用8个“喜欢”来强调旅店老板对她真诚且热 情、尊重且友好,激化了她对丈夫的不满和排 斥,婚姻关系更是危机重重。

  3.3 新图形背景下“猫”和“雨”的概念 隐喻分析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旅店老板让侍女给 妻子送来一只猫,尽管对此猫是否为之前妻子 想要捉的猫一事众说纷纭,但最终妻子得到了 一只猫。因此,在经历图形背景逆反后,猫又 回归为图形,雨回归成为背景,这一小插曲终 于要落幕了。在这一部分,作者通过猫的得到 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如果读者认为这只猫就是之前妻子想要的那只猫,那么猫就可以隐喻为妻子会坚持自 己,哪怕在如雨一般冰冷的、冷漠的丈夫的大 背景下,哪怕在危机重重的婚姻关系里,也 会实现自己的渴求,在今后的道路上继续争夺 话语权,为提高自己的地位而努力奋斗。如果 读者认为这只猫是另一只猫,那么猫也可以隐 喻为妻子对于命运的妥协,将永远生活在寒风 细雨中。正如她那时的喃喃自语:“我要是不 能留长发,又没有其他乐趣,总该有只小猫 吧”。由此,作者留下伏笔给读者自由发挥的 空间,任读者自己选择想要相信的“猫”的隐 喻含义。

  4 结语

  本文尝试运用图形背景理论解读海明威 《雨中的猫》小说中的“猫”和“雨”的概念 隐喻含义,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图形背景的交 错运用来推动情节发展,进而设置结局悬念 的。“猫”和“雨”作为小说中两大重要线 索,具有丰富的概念隐喻含义。“猫”代表了 妻子、妻子对于丈夫的关心和爱护的渴望、 妻子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和谐的婚姻关系。而 “雨”隐喻了丈夫、丈夫对于妻子的漠不关 心、丈夫男权思想的主导地位和危机重重的婚 姻关系。

  通过将“猫”和“雨”轮流凸显为故事 的图形,故事的情节也随之发展,在结局处, 妻子终于得到了一只小猫,“猫”又被前景化 为图形,作者借此设下悬念,留给读者想象 的空间。妻子是否得到“猫”以后就会放弃抵 抗,接受命运的安排?还是以“猫”为起点, 继续为自己争夺话语权,实现真正的独立?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JOHNSON M .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STOCKWELL P . Cognitive poetics :a n introduction[M]. London:Routledge ,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