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识解理论对古诗翻译过程的解释力探析——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翻译为例论文

识解理论对古诗翻译过程的解释力探析——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翻译为例论文

2

2024-05-08 14:12:58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认知翻译学认为既要尊重翻译的客观性,也要重视翻译的主观性。本文在认知翻译 学中识解理论的指导下,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翻译为例,从辖域/背景、视 角

  [摘 要] 认知翻译学认为既要尊重翻译的客观性,也要重视翻译的主观性。本文在认知翻译 学中识解理论的指导下,以《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翻译为例,从辖域/背景、视 角、突显、详略度四个方面探讨了古诗翻译的主观性,证明识解理论对古诗翻译过程的解释 力,以期为更加科学系统地从事和研判翻译活动带来启发。

  [关键词] 认知翻译学;识解理论;主观性

  1 研究背景

  翻译理论与语言学具有紧密又错综复杂 的关系,一个语言学方向的翻译理论也因而必 然受到这个语言学流派的理论的制约(丁国 旗,2011 :1 )。结构主义语言学促进了对比 语言学的发展,后者把翻译的目标定义为寻找 “对等物”,并把“对等物”理解为“恒定的 意义”。生成主义语言学主张自然语言在深层 结构上是相同的,而差异则产生于从“深层结 构”到“表层结构”的转换过程中。生成主义 语言学认为不论认知环境如何,任何信息都可 以被翻译给任何接收者。可见,结构主义语言 学和生成主义语言学都把语言与人类的其他认 知能力分割开来,把意义视为客观的、独立于 语言使用者的认知加工之外的东西(丁国旗, 2011:2 )。

  以上两者对翻译的启示意义是有限的, 而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原理可以弥补上述理论的 不足,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类认知的一部 分,语言的意义具有主观性、体验性和百科 性。认知语言学主张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即 译者使用目的语来重现源语所表达的概念化场景。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来探讨 柳宗元的代表诗作《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 亲故》的翻译,旨在为中国古诗的英译研究和 实践提供一些启示。

B5A5444B-92F4-4d5f-92A2-C49F2D45FF54.png

  2 识解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和语言形式不可分 割。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否定意义是完全客 观的、独立于语言使用者的认知之外的东西, 强调意义的主观性。翻译指译者基于自己的 体验和认知对原文本传递的信息进行重构和选 择,再使用目的语来表达原作者欲表达的信 息。意义的建构离不开识解。对文本的任何 一种解读都是一种识解,因此翻译也是一种 识解,且必然涉及语言形式的变化( Lakoff et al. ,1989 :106)。译者对原文本的识解对于 跨语言翻译至关重要。识解是人类认知的一种 方式,用来解释人们对于同一场景的不同理解 和语言表达。识解主要包括五个要素:辖域、 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识解理论为翻译 的主观性提供了理论基础,在翻译实践和研究 中具有广泛的应用性(王寅,2013 )。

  3 识解方式对古诗翻译的影响和制约

  诗人柳宗元仕途不顺,屡遭贬谪,在改 任柳州刺史后,他心中充满对险恶环境的忧恐 和对远方家乡的思念。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 子,柳宗元与朋友浩初和尚一同登山望景,写 下诗作《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以 表达自己对家乡及家乡亲友的浓烈思念之情 (孟俏 等,2020)。诗文如下: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

  笔者结合识解理论,以此诗为例,选取 杜洪峰、张智中、Burton Watson和孙大雨的译 文,从辖域/背景、视角、突显和详略度来探 讨译者的认知机制和古诗翻译的主观性。

  3.1 辖域/背景

  辖域/背景指的是译者在进行翻译时需要 调用的认知域所构成的概念网络(丁国旗, 2011:49),包括译者具备的背景知识,具有 百科性。例如,要了解什么是“丈夫”或“妻 子”,我们首先要了解“夫妻”的概念,“夫 妻”这一概念为我们提供了认知范围。这一识 解因素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 英译中体现如下:

  ( 1 )海畔

  “海畔”的字面意思就是海边。要翻译 该词,译者就要了解柳州的地理位置。柳州位 于南海之畔,接近海域,但并不直接靠海,距 离直接靠海的北海市有四百多公里的距离, 其位置并不处于真正意义上的海边。而诗人使 用“海畔”一词来描述柳州的方位,在一定程 度上使用了夸张的手法,意图突出其所居之地 的荒凉遥远。也有人将柳宗元诗句中的“海” 理解为佛门的“苦海”。柳宗元对佛学颇有研 究,他屡遭贬谪,身陷南蛮之地,远离故乡而 不可归去,可谓身处“苦海”。在此诗的英译 中,四位译者都是根据“海畔”的字面意思来 翻译的。

  有三位译者将“海畔”译为seaside。《牛 津英语词典》对seaside的释义为an area that is by the sea, especially one where people go for a day or a holiday/vacation,即“(尤指人们游玩、度

  假的)海边,海滨”。而柳州作为内陆地区, 将其称作“海边”或“海滨”似乎并不完全准 确。还有一位译者对柳州的地理位置了解得更 清楚,将“海畔”译为not far from the sea (离 海不远的地方),这更符合柳州地处南海之 畔,离海不远,但并不靠海的地理方位。

  (2)割愁肠

  “愁肠”指愁苦的心情,出自晋代傅玄 的《云歌》:“青山徘徊,为我愁肠。”广西 独特的地理风光之一便是奇特突兀的山峰, “海畔尖山割愁肠”便是描述柳州的“尖山” 似“剑铓”般不断地“割”着诗人的思乡愁 肠。此处诗人通过隐喻映射,生动形象地描 绘了自己的思乡之痛。杜洪峰将“割愁肠” 译为exacerbate my homesickness(加剧思乡之 情),传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将原诗的隐 喻用更加直白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降低了 目的语读者的理解难度,但未能再现原诗的 意境。张智中和Burton Watson采用了归化的 方式将“割愁肠”分别译为cut the heart和stab my grieving heart,其中“愁肠”都被译为heart (心)。这两位译者虽然替换了原诗的意象, 但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英语常用heart指“心 灵、情感”, 因此heart更便于目的语读者理 解,且动词cut和stab还原了原诗的隐喻,译文 跟原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孙大雨采用了异化 的方式将“愁肠”直译为sad bowels,忠实于 原诗的认知域,但因英语bowel主要指人体器 官,鲜少用来表达愁绪,这样的译文虽忠实于 原诗的认知域,但难以激活目的语读者的情感 域,译者如不解释其中的文化背景,可能会给 读者的理解和共情带来障碍。

8BA65E8B-D024-43e1-A4F1-674BE5F96C46.png

  3.2 视角

  视角指的是观察和理解问题的角度,是 识解过程中最显而易见的方面,我们无时无刻 不是处在一定的位置之中,并从特定的位置去 识解(丁国旗,2011 :70)。在翻译中,译者 可能从作者的视角和立场来组织语句,也可能 从词类、成分、句型、人称、肯定和否定、主 动和被动等方面来进行视角转换。

  汉语重意合,句子各成分之间或句子之 间的结合多依靠语义的贯通,中国古典诗词就常常省略主语,但读者往往可以根据语境确定 主语。英语重形合,讲究句子结构的完整。 因此,译者在翻译省略主语的中国古诗时,需 要重新选择视角,以确定句子的主语。在古诗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诗人虽 未言明主语,但根据标题及“割愁肠”“望故 乡”等词可以确定诗中的观察者是诗人自己, 即诗人是从自己的视角来进行创作的。

  在“若为化得身千亿”一句的翻译中, 四位译者选择的视角就有所不同。

  杜洪峰译文: Should there be a spell turning from one into quite a number,

  张智中译文:If transformed into millions of bodies,

  Burton Watson译文:If I could change into a million selves,

  孙大雨译文:How could I be turned into a million selves,

  可见,杜洪峰增译了a spell(咒语)作为 主语。“化得身千亿”是佛教典故,译者基于 自己对佛教的认知,基于佛通过念咒语使自己 形成千百亿化身这一概念,增译了a spell这一 细节,便于读者理解。其他三位译者均以I为 主语,张智中和孙大雨采用的是被动语态,而 Burton Watson采用了主动语态。

  3.3 突显

  突显指的是人们在感知事物时所关注的 焦点。当一个场景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人 们总会注意到某些部分比其他部分更突出。得 到更多关注的部分则被称为图形,得到较少关 注的部分则被称为背景。

  人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会受到感知的 影响,突显图形,而弱化背景。人们在看到同 一场景时,因不同的人感知不同,其眼中的图 形与背景就不同,人们所使用的语言表达也不 同。例如,人们在看到半篮子苹果时,由于注 意力集中点不同,使用的语言表达可能有:

  a. The basket is with apples in it. b. The apples are in the basket. c. The basket is half-full.

  d. The basket is half-empty.

  从例句中可见,a句突显的是篮子,b句突显的是苹果,c句突显篮子装有苹果的部分,d 句突显的是篮子半空的部分。

  在古诗《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中,“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中 “海畔”为背景,“尖山”在“海”的上方,有 完整边缘,更加细节化,因此“尖山”为诗人突 显的图形(孟俏 等,2020)。“秋来”指正值 秋天,为时间背景描写,给人萧瑟和忧愁之感。 “似剑铓”把尖山的锋利突显无疑。“愁肠”说 明诗人思乡之情的浓郁沉重。在这幅图画中,柳 州的“尖山”像“剑铓”一般突显在读者的眼 前,在这萧瑟的秋天,不断地“割”着诗人的哀 肠,给人惊心动魄、逼仄险急之感(孟俏 等, 2020)。“割愁肠”进一步突显了柳州的“尖 山”之利及诗人的盼归不能之痛。四位译者对这 两句诗的译文分别为:

  杜洪峰译文: Not far from the sea rises a train of mountain peaks as sharp as the tip of a saber, in autumn especially, they seem to exacerbate my homesickness as an impressive reminder.

  张智中译文: Blade - like are seaside pinnacles, which cut the heart when fall comes.

  Burton Watson译文: Mountains by the seaside—sharp pointed swords; when autumn comes, wherever I look, they stab my grieving heart.

  孙大雨译文: Shrill, seaside peaks like poniards pointing skywards. In this fall day everywhere my sad bowels pierce.

  在第一句的翻译中 , 四位译者分别用 as sharp as the tip of a saber 、blade-like 、sharp pointed swords 、shrill描述了柳州似剑铓般锋利 的“尖山”,这些译文虽用词不同,但都在识 解上跟原文保持了一致,突显了“尖山”。

  在第二句的翻译中,杜洪峰采用了意译 的方式将尖山译为impressive reminder,将 “割愁肠”译为exacerbate my homesickness, 虽突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但弱化了原诗对 柳州“尖山”之利的突显。杜洪峰、 Burton Watson、孙大雨三位译者分别采用了cut 、stab 和pierce来还原原诗的“割”字,进一步突显了柳州的尖山割愁肠的痛楚,更加接近诗人的 识解。

  3.4 详略度

  详略度是指人们在识解和描述事物时的 详细程度。人们可以选取不同详细程度的词汇 来描述概念化的实体。例如,人们在描述一朵 玫瑰花时可以选取不同抽象化等级的词汇: thing>plant>flower>rose。在此排序中,后一个 词较前一个词更“精细化”,以更高的精确程 度来描述相关的事物(丁国旗,2011 :59 )。 人们也可以使用不同详细程度的句子来描述 同一个场景。例如:“The student is reading a book.”>“The student is reading an English book.”>“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 is reading an English book.”>“The primary school student is reading an English book carefully. ”,后一句 在前一句的基础上更加细化,详细程度逐渐递 增。这一识解方式在翻译上主要体现为译者对 原文信息的增减。译者对译文详略度的处理不 同,呈现给读者的认知世界自然不同。

  在《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的 译文中,详略度的选择在词汇和句子层面都有 体现。在标题的翻译上,杜洪峰从诗人写诗的 目的着手,将标题译为In Remembrance of My Family in the Distant Capital,取怀念远在京城 的家人之意,比原诗标题更为简略。张智中的 A Mountain View,主要取原标题中的“看山” 二字,比原标题更为简略。 Burton Watson的 A Poem to Send to Friends in the Capital主要取 原标题的“寄京华亲故”,同样删减了原标题 的部分内容。仅孙大雨的翻译On Sighting the Mounts with the Bonze Haochu, Lines Written to My Kin and Friends in the Capital在详略度上跟 原诗保持了较高程度的一致。

  “秋来处处割愁肠”的“处处”在Burton Watson和孙大雨的译文中都有体现,分别被译 为wherever和everywhere,但在杜洪峰和张智 中的译文中被省略。此外,杜洪峰在“若为化 得身千亿”的翻译中增译了a spell,在“望故 乡”的故乡前增加了distant (遥远的),在诗 的最后增译了“Praying for family reunion over and over. ”,这些增译均是基于译者对原诗的解读,译文在原文的基础上增加了内容,比原 文的详细程度更高。

  4 结语

  众所周知,翻译受到语言、社会、历史 和习惯的规约,是具有客观性的,译者在翻译 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保留原文欲传达的客观信 息。但受译者的个人经验、认知能力和语言水 平的影响,翻译同样具有主观性,而这一点在 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生成主义语言学中常常被忽 略。翻译在本质上是一个权衡抉择的过程,译 者需要运用自身的认知能力对源语言的信息进 行非常精细化的考察,才能在保留和舍弃中进 行合理的妥协和折中,尽可能地通过目的语传 达出源语言欲传达的信息,在此过程中,译者 的主观能动性扮演着不可忽略的角色。

  本文在认知翻译学的指导下,从辖域/背 景、视角、突显、详略度四个方面探讨了翻译 的主观性,即译者对原诗的识解与重构对古诗 翻译的影响,发现识解理论有助于译者更好地 认识到翻译的主观性,理解意义的本质和翻译 的过程,更加科学和系统地从事和研判翻译实 践(丁国旗,2011 :85 )。


 参考文献

  [1] LAKOFF G ,TURNER M. More than cool reason: a field guide to poetic metaphor[M] .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9.

  [2] 丁国旗. 认知语法视角下的意象分析与翻译[M]. 杭 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3] 孟俏,刘元粉. 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柳宗元山水 诗的认知分析[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34(1):83-86.

  [4] 王寅. 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 语言教育,2013(1):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