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青岛旅游景区英译问题探析论文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青岛旅游景区英译问题探析论文

27

2024-05-08 14:04:2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本文以国内著名学者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青岛各旅游景区英译 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景区翻译中现有的语言形式转换不当

  [摘 要] 本文以国内著名学者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基于青岛各旅游景区英译 现状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对景区翻译中现有的语言形式转换不当、 文化交互不足、交际功能缺失等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综合使用依归、补建等生态翻译策略提 出相应的改译方案,并为青岛旅游景区英译的规范化提供了建议。

  [关键词] 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青岛旅游景区

  1 研究背景

  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国务院,2021),在国家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 重要的作用。旅游业的发展在推动经济增长与文 化传播的同时,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吸 引力,向世界各国展现着中国独特的壮丽山河和 浓厚的文化底蕴。但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也面临着 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旅游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是 阻碍对外旅游业实现突破性发展的重要障碍。因 此,如何走出旅游文化中的翻译困境,进一步向 外国游客推广中国旅游品牌,准确传达旅游景点 信息,更好地向世界宣传中国文化,已成为旅游 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岛是一座海滨旅游城市,地理位置优越, 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有着丰富的旅游 资源。然而,青岛各旅游景区英译存在语言形式 转换不当、文化信息转换错误、交际功能缺失等 弊端,不利于外国游客了解景点的基本信息和文 化底蕴。本文在生态翻译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究青 岛旅游景区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以期为青岛旅游景区的英译提供借鉴。
       2 生态翻译学理论

  生态翻译学理论是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 授于2001年提出的,作为一种全新的翻译理 论,它指出“生态翻译学立足于翻译生态与自 然生态的同构隐喻,是一种从生态视角综观翻 译的研究范式”(胡庚申,2013)。生态翻译 学认为翻译生态就如同大自然生态一般,各个 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译者在进行翻 译活动时应考虑多方因素,并依据这些因素、 文化环境以及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

  生态翻译学的基础理论将翻译方法概括 为“三维”转换,即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 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是对语言形式进行取舍,从而确保语言形式的 准确性。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意味着译者 应该重视对源语和译语文化内涵的解读。交际 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则主要考虑译文是否达到 了交际目的,关注源语与译语的交际意图。三个维度互通互联,相互影响。

06C9DE57-2F21-4dbb-8CDE-A3C6EA2491E8.png

  3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青岛旅游景区英译现存问 题及改进方法

  生态翻译学理论认为翻译是基于语言 维、文化维、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多维 转换过程,译者在翻译实践中关注两种语言之 间对等转换的同时,还要考虑到源语和译语之 间的文化交互和交际目的的实现。本文从三个 维度分别探讨青岛旅游景区英译的现存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改译方案。

  3.1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 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胡庚申,2008)。由于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 印欧和汉藏两大不同语系,有各自的语言文化 体系和语言环境,两者在词汇、语法及表达方 式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同,而这些差异性极易 导致译者在两种语言的转换过程中出现失误。 例如:

  例1:明霞洞

  原译文:Mingxia Hole

  在崂山风景区内 , “ 明霞洞 ”被译为 Mingxia Hole。虽然hole有“洞,洞穴”的意 思,但它通常是指a space dug in the surface of the ground,即从地表挖掘而出的空间,且多 用来形容动物的巢穴、洞穴等。而明霞洞又称 斗姆宫,地处上清宫北部的昆仑山下,洞内高 度高于人的站立高度,面积达10平方米,显然 与hole的所指不符。在英文中,“洞,洞穴” 除了可译为hole之外,还可译为cave 。cave通 常指a large hole in the side of a hill or under the ground,符合明霞洞的实际特征,此处显然选 择cave更为贴切,因此,笔者认为“明霞洞” 的译文应改为Mingxia Cave。

  例2: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

  原译文:The rebuilding of the Jiayuguan Pass has taken a tremendous amount of labor and material resource.(辛志娟,2006 )

  例2译文中存在一些语法错误和翻译不准 确的现象,未依归译语生态,根据译语的语法

  规则和固定搭配等要求,做出适当的转换。首 先,现在完成时一般用以强调过去发生的动作 对现在造成了影响或产生了某种结果,但原文 的重心在于陈述一件过去的事情,不强调对现 在产生的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将译文中的现 在完成时改为一般过去时,即将has taken改译 为took。

  其次 ,根据原句含义 , “ 物力 ”应指 “砖、瓦、泥、石”等建筑材料。笔者查阅 《牛津词典》发现, resource通常指a supply of sth. that a country, an organization or a person has and can use, especially to increase their wealth ,多用来描述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 而material则表示a substance that things can be made from,如building materials,因此,笔者 建议将material resource直接改译为materials。

  最后, an amount of用以修饰不可数名 词,而materials为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因 此,a tremendous amount of建议改为a large quantity of 。此句修改后的译文为“The rebuilding of the Jiayuguan Pass took a large quantity of labor and materials.”。

  例3:请勿在景区内乱扔果皮、纸屑及塑 料袋等杂物。

  原译文:Don’t leave about the waste of fruit, paper or plastic bags in the scenic spot.

  在例3中,原文的目的在于禁止游客做某 事,通常这类指示牌的语言风格要简洁明了。 而例3原译文机械地直译了原文,既冗长又不 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译者可以直接采用“依 归”的翻译策略,借用英语国家中非常普遍的 说法No Littering,即可地道、简洁地表达“请 勿乱扔……”之意。

  综上所述,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不 当主要是由于源语和译语在词汇、语法及表达 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引起的。不同语言具有不同 的特征,存在诸多差异,这些差异使得各语 言之间在词汇选择、句子结构和行文习惯等方 面都存在极大不同。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实 践时需要有扎实的源语和译语语言功底,采取 “依归”的生态翻译策略,根据译语特征适当 调整译文的语言形式,确保词汇选择准确、语法使用规范、表达方式恰当,使译文适应译语 的生态环境。

7737D020-C892-490d-B6B9-FA58BB6E870D.png

  3.2 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受地域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思 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上存 在巨大的差异。旅游文本往往会涉及历史事 件、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专有名词,而由于文化 差异,这些名词在英语中通常并没有与之完全 对应的词汇。不恰当的译文会导致文化交互不 足,使外国游客无法理解原文中体现的中国文 化。例如:

  例4:五四广场为纪念五四运动而得名。

  原译文:The May 4th Square is named in honor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在例4中,由于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并 不十分了解,译者如果将“五四运动”简单 译为May 4th Movement,译文便无法适应英 语生态环境,使外国游客感到不知所云。因 此,笔者建议进行语义增补,改译为“The May 4th Square is named in honor of the May 4th Movement, an important cultural and political movement in modern China in 1919.”,这样外 国游客便可直观地了解五四运动的内涵。

  例5:五代时期,后唐同光二年,刘若拙 自建“驱虎庵”供奉老子像。

  原译文: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in the second year of Tong Guang in later Tang Dynasty, Liu Ruozhuo built the “Tiger-expelling Hall” to enshrine the statue of Lao Zi.

  例5中的“同光二年”“刘若拙”以及 “老子”等词汇对汉语读者来说自是不难理 解,然而对于不熟知中国历史文化的大多数 外国游客来说便会理解困难,因此,译者都 应采取增补的方法对其做出解释,便于外国 游客理解,即the second year of Tong Guang in later Tang Dynasty (924 A.D.) 、Liu Ruozhuo, a famous Taoist priest以及Lao Zi (a philosopher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founder of Taoism)。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翻译中存在众 多文化缺失现象,译文往往因此难以顺利适应 翻译生态环境。“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选择译文的过程,如果译文不能适应翻译 生态环境,则译者需要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技 巧来改善、补建翻译生态环境。”(程建山, 2021 )因此,译者在实践过程中要充分认识到 翻译的跨语言、跨文化交际特性,适时使用恰 当的生态环境补建策略,采取增补、释义等方 法,增添必要的文化信息,有效实现跨文化交 际的目的。

  3.3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要求译者除语 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把选 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层面上,关注源语 系统中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语系统中得 以体现、是否传递给了译语读者(胡庚申, 2008)。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语言交际 的过程中,对同一交际行为的理解、解释、判 断往往不同,互相之间就容易产生误解或沟通 不畅。例如:

  例6:请爱护太清宫内的花草树木。

  原译文:Take care of the flowers and plants in the palace.

  在例6中,原文所隐含的交际意图是不要 破坏花草树木,但take care of代表“照顾、照 料”之意,因此将take care of 用在此处显然不 合时宜。译者应在深入了解原文交际意图的基 础上进行翻译,例6可改译为“Don’t pick the flowers and plants in the palace. ”。同时,中国 向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为表达交际中的礼 貌谦和,笔者建议将其改译得更加柔和一些, 如“Please do not pick the flowers and plants in the palace. ”或“Please stay away from the flowers and plants in the palace.”。

  例7:当心落水。

  原译文:Fall into water carefully.

  在例7中,译文所表达的含义为“小心翼 翼地落水”,而原文的交际意图则是提醒游 客注意周围环境,不要掉入水中,两者所表达 的含义大相径庭。译者需要深入了解原文的交 际意图,适时对译文做出调整,将其改译为 “Danger!Drowning!”。

  综上所述,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 同的思维模式,人们对同一行为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与表达。因此,译者在交际维适应性选 择转换的过程中,应该深入分析原文的深层含 义,并尽可能地使之在翻译中“再现”,即在 翻译时对原文语气、含义和句式进行转换,成 功实现沟通交流的目的。

  4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青岛旅游景区英译规范化 策略

  4.1 发挥译者主体性,合理运用“三维” 转换

  生态翻译学认为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主 体,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两种语 言、文化的切换者,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 (丁艳宾,2021 )。英语和汉语分别属于印欧 和汉藏两大不同语系,两种语言在措辞和句法 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其文化、思维方式和 价值取向更是相差甚远。因此,译者应充分发 挥主观能动性,从语言形式、文化内涵、交际 意图等多个维度出发,依据翻译生态环境做出 与其相适应的选择转换,呈现出整合适应选择 度最高的翻译。

  4.2 发挥各主体助推作用,改善翻译生态 环境

  任何的翻译活动都不是由单一主体进行 的,而是各种因素、各主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因此,青岛旅游景区英译质量的提高需要政 府、景区、译者、读者等的共同努力。首先, 政府和相关管理部门应出台相应的翻译规范并 在整个翻译过程中做好管理和监管,严格把控 翻译质量。其次,译者应根据景区翻译规范, 凭借翻译知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翻 译质量。最后,景区应建立相应的问题反馈平 台,让游客能够进行问题反馈,起到监督和帮 助的作用。

  5 结语

  本文分别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 探讨了青岛旅游景区的英译问题,采取恰当的 生态翻译策略和技巧提出了相应的改译方案。 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指导青岛旅游景区的翻译对于提高翻译效率和翻译质量而言具 有重要作用,生态翻译学不仅为人们评判青岛 旅游景区翻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标准,同 时也提醒人们利用多方合作来改善整个翻译生 态环境的重要性。青岛旅游景区翻译质量的提 高能促进青岛旅游产业的发展,助推青岛国际 旅游胜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程建山.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阈的旅游景点介绍文 本英译探析[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2021.222(2):81-88.

  [2] 丁艳宾.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区公示语英译实 证研究——以香桥岩溶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 现代 职业教育,2021.250(24):38-39.

  [3] 国务院.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 划的通知[EB/OL].(2022-01-20)[2023-05-02]. 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22-01/20/ content_5669468.htm.

  [4] 胡庚申. 翻译适应选择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 社,2004.

  [5] 胡庚申. 从术语看译论:翻译适应选择论概观[J]. 上 海翻译,2008(2):1-5.

  [6]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 出版社,2013.

  [7] 商静.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旅游景区公示语翻译的 “三维”转换[J].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2(4):42-46.

  [8] 武俊辉,邹霂瑾.关于生态翻译学若干问题的反思[J]. 上海翻译,2021.160(5):17-22.

  [9] 夏蕊蕊. 基于生态翻译学视角的红色旅游外宣文本 英译研究[J]. 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38(3): 83-89.

  [10] 辛志娟,TURNER T. 旅游景区英译亟待规范—— 以青岛旅游景区翻译为例[J]. 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 报,2006(2):54-57.

  [11] 薛红果. 生态翻译学视域下旅游景点公示语英译问 题研究[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22.30(4): 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