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浅析钱钟书“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论文

浅析钱钟书“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论文

17

2024-05-07 14:29:1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化境论 ”是钱钟书先生于 1964 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 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 一 。 目前译者将关注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 ,对文言文和英语之间的翻译研究有所忽略

  [摘 要] “ 化境论 ”是钱钟书先生于 1964 年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 , 是译学界的重要理论之 一 。 目前译者将关注重点放在现代汉语和英语翻译之间 ,对文言文和英语之间的翻译研究有所 忽略 。该文主要通过三篇常见的文言文分析文中的翻译实例 , 对照同一文章的两个不同译本, 探究其中的“ 化境 ”现象 , 以及实现“ 化境 ”所运用的翻译策略 。得出“ 化境论 ”与文言文英 译的适配度 ,并且进一步挖掘“ 化境 ” 的潜在价值 , 为文言文英译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 “化境”;翻译理想;文言文英译

  1 研究背景

  钱钟书( 1981 )先生在《林纾的翻译》 中 曾 说 过 , 文 学 翻 译 的 最 高 理 想 可 以 说 是 “化 ”。把作品从源语言转换成目标语言 ,既不 能因为语言习惯的差异而使译文显得生硬刻 板, 又能完美地展现原著的风采 ,此为“ 化 境 ”。这样的译文好比原作的“投胎转世 ”,形 变而神在 ,如能够达到“化境 ”也就是达到了 翻译的最高理想 。但钱钟书先生也曾有言 ,完 全和彻底的“化 ”是不大可能的 ,但从侧面我 们通过得当的方法 、缜密的推敲 、入微的观察 可以无限接近“ 化境 ”,从而达到最高理想。 现代汉语译成英语达到此理想尚且不易 ,何况 简练的文言文译成英语 。如何使用翻译策略与 处理细节首先需要译者掌握两国语言的差异。 同时 ,更需要译者分析文言文自身注重典故、 骈俪对仗 、音律工整的特点来达到“ 化境 ”。 对此 ,本文选取了苏轼的 《前赤壁赋》、 王羲 之的《兰亭集序》 以及白居易的《琵琶行》共 三篇文言文 ,并针对每篇文章选取两个不同版 本的译文 ,探究其“化境 ”的实现。

B90315EE-DBC2-442f-96B5-9430768CBE70.png

  2 实例分析“化境论”与文言文英译的适配度

  笔者以为 , 既然不同的文学体裁有各自 的文学翻译策略(潘珊珊 ,2013), 那特点各 异的文言文在达成 “ 化境 ”这一最高理想的 前提下所适用的方法也会有所出入 。故本文 选取三篇不同体裁的文言文进行分析 , 以下 分别为诗歌 、序和赋。

  2.1 《琵琶行》 英译——杨宪益 、戴乃迭 与许渊冲版本

  《琵琶行》 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此诗 通过对琵琶女高超技艺的赞美以及对其遭遇的 同情 ,来感慨诗人自己怀才不遇 ,仕途受挫的 境遇 。从 “ 同是天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 识 ”可以看出诗人与琵琶女的共情之处。

  ( 1 )原文: 弦弦掩抑声声思 … …

  译 文 : Then note on note she struck with pathos deep and strong...(许译)

  Each chord strikes a pensive note... (杨 、 戴译)

  杨 、戴所表述的恰如其分 ,运用拟人修辞 以 pensive 形容音符 , 实际则是寄悲于诗 ,来 说明琵琶女的不得志 ,琵琶女少时也是炙手可 热的 ,可惜时运不济 ,飘零至此 。细读许译我 们发现在描述 “ 弦弦 ” 时 ,许采用了 note on note , 意为一个音符接着一个音符 , 以形化 音 ,生动刻画了琵琶女撩拨琴弦时的姿态 , 同 时在此处做了增译 ,用 deep and strong来表现 琵琶女弹奏时的深沉有力 ,与 pathos对照 ,更 能表明琵琶女此刻的沉重思绪 。而在杨 、戴所 译版本中 ,each cord虽然也能体现每一根弦的 画面 ,但笔者以为缺少了许译版本中的音韵 感 ,在许译版本中读者可以感受到诗歌的优美 节奏和深远意蕴 ,能够真切地感受到琵琶女的 悲痛与无奈。

  (2 )原文 :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 枪鸣。

  译文 : Suddenly we heard ..., The clash of spears and sabers coming from afar.(许译)

  ...is smashed, their swords and lances clang!(杨、戴译)

  此句是该文描述琴声的经典之一 ,在原诗 中的“破 、迸 、出 、鸣 ”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形 象地展示了琵琶曲的荡气回肠 、惊心动魄 ,从 侧面展示了琵琶女技艺的高超 ,也将听者的思 绪瞬间带至高潮 。许用了 suddenly来表示琵琶 声瞬间如水破银瓶般在耳中绽开 ,后将“刀枪 鸣 ”模糊处理成 coming from afar (孙晓苹 , 2012), clash一词也正好体现了刀枪剑戟碰撞 声的激烈 , 这符合许译的翻译特征 , 运用意 译 ,展现出了“音美 ”,而 heard这一动词更好 地译出了听者此时的心理过程 ,着重突出了听 的感受 。杨 、戴的译文 ,采用直译法 ,将乍破 后的银瓶水浆迸发之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传神 地刻画了古战场上刀剑相向 ,金革之声四起的 场景 , clang 一词为拟声词 ,在此处与宏大的 场景结合 , 耳眼联动 , 极具氛围 。两个版相 比较下来 , 杨 、戴所译非常细致 , 在感官与 场景的联想方面描写得淋漓尽致 ,更能体现 出作者此时醉心于琵琶当中 ,许译版也基于 文章 , 从作者内心出发 , 使读者感同身受 , 故而有“化境 ”之感。

  2.2 《兰亭集序》 英译——罗经国与林语 堂版本

  《兰亭集序》 是一篇书序 ,是中国书法大 家王羲之的代表作 ,全文分三段 ,前两段主要讲述与会者相聚赏景之乐 ,而后由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转入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对前人的敬 仰 , 以抒发不同的人生态度 ,形成共鸣 。该文 不仅文字灿烂 、字字珠玑 ,且打破常规 、独辟 蹊径 ,隽秀雅致 ,更聚集了大量传统典故和惯 用语 ,其意蕴深远 ,寄情于景 ,情景交融 。作 为经典文学作品的翻译,《兰亭集序》 英译文 为其他许多文言文英译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意 义 。该文写景之处让人身临其境 ,抒情之笔 亦让人颇有同感 。笔者窃以为以 “ 化境论 ” 观之 ,更能体会当中的情与景。

  ( 1 )原文 :此地有崇山峻岭 … …

  译 文 : ...high mountains and lofty ridges which are overgrown with ...(罗译)

  Endowed with great mountains and lofty peaks ...(林译)

  对于兰亭周围的山 , 二者都以 lofty 来形 容 ,但在林译版本中采用 endowed with可谓神 来之笔 , 笔者窃以为 “ 此地 ” 会被翻译成 There be句型 ,但是林译版直接译成了“被赋 予 ”,点出这崇山峻岭的浑然天成 , 鬼斧神 工 ,也说明了此处得天独厚的地势 , 由此可见 作者对此地的欣赏 , 同时也隐约透露出作者为 选对了会友佳地而暗自庆幸 ,译景的同时还能 传情 。再来看“崇山峻岭 ”为四字结构 ,罗译 以定语从句的方式来说明此处植被茂密 ,林则 直 接 将 great mountains 译 为 “ 崇 山 ”; lofty peaks为“ 峻岭 ”,以连词连接 ,这既忠实原文 内容 ,也遵循了原文结构 ,如此英语国家的人 读来朗朗上口 , 句式也如同汉语文章中的排 比 ,带有中式修辞 ,可见此译文没有因为语言 习惯的差异而露出丝毫生硬牵强的痕迹。

  (2 )原文: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齐彭殇为 妄作。

  译 文 : ...though I know that it is absurd to identify life with death and long life with early death.(罗译)

  Now I come to realize that it has been ridicu- lous for me to equate death with life...(林译)

  该句引用“ 彭殇 ”这个典故 ,“彭 ”指的 是彭祖 ,庄子的《逍遥游》 中有“上古有大椿 者 ,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意为彭祖的寿命堪比大椿 , 以长寿闻名 ,“殇 ”意指早夭 ,其实这句的前半 句和后半句意思相同 ,都在表示将生死混为一 谈是无稽之谈 ,将长寿和夭亡看作一致更是荒 谬至极 。二者版本都采用了意译法 ,读来分差 不大 ,但罗译版本着重对“彭殇 ”做了尾注, 阐明了此典故的由来 ,要知道 , 中国历史源远 流长 ,其他语言国家的读者未必能知晓其中含 义 ,而英译文言文最为细致之处是能够让读者 充分理解这篇文章 , 即使翻译成另一国语言, 译文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 ,仍然保留了其固有 的文化内涵。

  2.3 《前赤壁赋》 英译——杨 、戴和葛瑞 汉版本

  《前赤壁赋》 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名篇, 此为苏轼在遭贬黄州 ,官场失利的困难时期所 作 。那段时期 ,纵使有万千烦恼丝 ,其文章也 是汪洋恣肆 , 明白畅达 ,这也符合苏轼豪放一 派的写作特征 , 文体上 “ 以文为赋 ,骈散结 合 ”,整篇文章读来既有诗歌的声韵美 ,也有 散文的笔调 ,使得文章抑扬顿挫 。此外 ,作者 对赤壁的夜景也是极尽描摹 ,笔者读来已是身 临其境 ,该文英译若能达“化境 ”理想 ,便是 实现其英译价值的绝妙体现。

  ( 1 )原文: 浩浩呼如冯虚御风 , 而不知其 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

  译文: ... feelings as free as if we were rid- ing the wind bound for some unknown destina- tion, as light as if we had left the world of men and become winged immortals.(杨、戴译)

  ...as though we were leaning on the void with the winds for chariot, on a journey none know where, hovering above as though we had left the world of men behind us and risen as im- mortals on newly sprouted wings.(葛译)

      这句是苏轼对月色之下赤壁之景的一个总 的感悟 ,也是为了弥补之前平面描写无法给人 带来置身当中的遗憾 ,面对如此良辰美景 ,苏 子油然而生一种“ 羽化 ”“遗世 ”之乐 ,飘飘 然宛若仙人一般 ,俨然一股道家的“无为 ”之 感 , 从 “ ...feelings as free as if we were riding the wind ”就可以看出那种自由之感 ,杨 、戴 在此处采用异化的策略 , free 一词让人畅然,“冯数虚御风 ”指的是驾风凌空飞行 ,但对于 大多数英语国家的人而言 ,风无形飘渺 、无所 可依 ,故葛在译文中运用增译 ,将 chariot当作 一种实体(李建梅 ,2007), 在便于理解的同 时 ,该词更是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的战 车 ,这也会让读者由自身的特色文化自然而然 联想到此处的“御风 ”之感 ,体会东方式的神 话 。在杨 、戴的译文中显然有虚空之感 ,只是 对于虚空而言 ,杨 、戴简化成了 unknown des- tination ,而葛则运用归化法 ,用 void这样带有 西方韵味的词汇将虚空具象化 、实体化 ,让异 国读者有联想的载体 。而对于后半句的羽化登 仙 , immortals 专指古希腊当中的西方众神 , 都为西方人理解东方宗教文化提供了捷径 ,但 笔者注意到的是杨 、戴意译为 become winged immortals——成为长着翅膀的神仙 ,没有突出 凡人脱胎换骨的羽化之感 ,而葛在此增添 risen 和 sprouted ,risen本身就有“ 复活 ”“使飞起 ” 之意 , sprouted本意是发芽 ,此处为新长的翅 膀 ,与原文羽化十分契合 ,将苏子此刻醉情山 水 、无为清净 、飘飘欲仙之感完全展现出来 。 笔者认为 , 葛译的此句无限地接近了 “ 化 境 ”,将具有东方韵味的笔调结合西方特有的 文化 , 既能够让西方人立足自身文化理解文 章 ,又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底蕴。

  (2 )原文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 曾不能以一瞬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则物与我 皆无尽也。

  译 文 : If you look at its changing aspect, the universe passes in the twinkling of an eye; but if you look at its changeless aspect, all crea- tures including ourselves are imperishable.(杨 、 戴译)

  For if you look at the aspect of changes, heaven and earth cannot last for one blink; but if you look at the aspects which is changeless, the world within and outside you are both inexhaustible.(葛译)

  该句诗意盎然 ,蕴含哲理 ,从变与不变、 瞬间与永恒的关系当中阐发对宇宙人生的思 考 ,也凸显出诗人此刻心灵的转化 , 已然将自 己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杨 、戴将“天地 ”译为universe , 对自己与宇宙的关系则用 all crea- tures including ourselves 来 阐 述 ( 李 建 梅 , 2007), 读来就仿佛将自己与宇宙合二为一一 般 ,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 ”的思想境界 ,但 宇宙浩瀚 ,无穷无尽 ,人类渺小 ,更无法企 及 ,这“物我合一 ”之境在国人眼中是由古至 今的崇高理想 ,但在西方人眼中 , 以他们对于 事物与自己两相独立的思维来看 ,显然跨度很 大 。对此葛译仍然用了具象化的 heaven and earth , 从那种物我相分的西式思维出发 , 而 heaven除了“ 天堂 ”之意以外 ,也有“诸神 ” “ 与上帝同享永福 ”之意 ,符合西方宗教文化 意义上的“ 天 ”,也符合文章本身所带有的道 家韵味和东方宗教色彩 。而对于“物与我皆无 尽也 ”,葛译则用 the world within and outside you are both inexhaustible , outside you 可以看 出译者在此处没有选择视自身和世界为一体 , 而是用了 within 展示出 “ 物与我 ” 的从属关 系 , 同样符合西式思维 ,但句式处理又能让读 者理解其属于这个世界 。如此苏子心态的转变 显而易见 ,此句前一段讲述的是交谈的客人抛 出人生短暂 、转瞬即逝 、人类在宇宙尺度下如 蜉蝣般朝生暮死的悲叹 ,而苏子则引申他的观 点 ,提出了这句极具相对主义和辩证主义的观 点 ,“变者 ”则反映绝对运动的观点 ,万事万 物 , 瞬息万变 ,永不停歇 ;“不变者 ”则是相 对静止的观点 ,人与世间 ,永生共存 ,万古不 变 。“变与不变 ” 的话题始终是哲学家们探讨 的重点 ,而苏子正好以此回答他们 ,没有必要 纠结是否可以寿与天齐 、羽化登仙 ,而是更应 关注眼前 、活在当下 。此刻读者得以窥见葛译 之高明 ,既符合西式思维 ,又深析原文 ,也能 在译文当中发现蕴含的哲理。

E9F9CDA2-11AB-4be9-894D-866DCD6932E7.png

  3 结语

  通过探究以上三篇文言文著作译文当中 “化境 ” 的实现和特征 ,我们可以发现 ,相对 于其他翻译理论 ,“化境 ”可以最大化诠释文 言文的美 。 因为大部分文言文都存在以景写 情 、叙事抒情 、寄情于景的目的 ,故而涉及情 感方面的译本 ,大多采用意译的方式 。在诗歌翻译当中 ,“化用 ”是一种有效传递诗歌文化 内涵的翻译方法 ,也要求译者以独特的见解配 合适当的增译 ,直译法可以更好地译出细节 , 意译法能让读者通过译本领悟原文 ,从而接近 “化境 ”。对于序(以 《兰亭集序》 为例), 其 体裁与现代散文结构相似 ,形散而神不散 。从 上文可以看出 ,场景的描写借助直译的方法可 以更好地还原 ,译文忠实文章本身结构 ,符合 文章特点 ,并且在运用典故之处加以补充注 释 ;对赋而言 ,虚实结合 ,译者可以采用“归 化法 ”, 以实译虚 , 以此体现文章隐藏的细 节 。事实上 ,没有哪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可以实 现文言文英译的 “ 共享 ”,就文言文本身而 言 ,其语言言简意赅 ,含义深刻 ,佳韵天成 , 译者不仅要深刻把握文章本身的内涵 ,还要考 虑读者对不同文化的感知能力 , 以不同视角对 待译本 ,充分发挥自身对译本的创造性和主动 性 ,让译本读起来百读不厌 , 能够细品 。诚 然 , 现代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也应按此要 求 。笔者认为 , 以“化境 ”这种翻译理想来要 求译者才最能体现文言文英译的价值 ,也有学 者说“化境 ”难以企及 ,但“化境 ”的潜在价 值早已超越了那种条条框框的翻译要求 ,面对 文言文英译 ,笔者认为达到或是趋近“化境 ” 的翻译理想才是对中华典籍的尊重 ,才能为文 言文的英译贡献更多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 1] 罗经国 . 古文观止精选[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 ,2005.

  [2] 李建梅 . 典籍英译批评与译者主体研究——《前赤 壁赋》 英译两篇对比分析[J]. 山东外语教学 ,2007(5): 79-83.

  [3] 潘珊珊 . 论文学翻译中“化境 ”的实现问题[J]. 海 外英语 :翻译研究 ,2013( 1): 137-139.

  [4] 钱钟书 . 林纾的翻译[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81.

  [5] 孙晓苹 . 浅析 《琵琶行》 中认知隐喻的翻译[J]. 语 文学刊 :外语教育教学 ,2012(10): 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