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法明晰度视角下浅析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的语序问题论文

2024-04-12 14:45:3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关于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 如“ 办公室主任张三”)的研究已经持续了 一个多世纪 。 围绕其语序问题,部分学者在理 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的主张各有千秋
摘 要:关于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 如“ 办公室主任张三”)的研究已经持续了 一个多世纪 。 围绕其语序问题,部分学者在理 论框架和研究方法上的主张各有千秋,至今仍未有 一个统 一 的说法 。文章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 一步探讨现代汉语同指语 结构的语序问题,试图为当前的争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文章采取的理论框架是认知语法,理论工具是明晰度 。经过内省的研 究方法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后,文章得出结论:认知语法的明晰度在分析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的语序问题上具有高度的合理性,明晰度高的内部词项大多居于同指语结构的后位。
关键词:认知语法;明晰度;同指结构;语序
An Analysis of the Word Order of Modern Chinese Co-referential Structures by Specificity in Cognitive Grammar
Sun Luolin
( Tianjin University , Tianjin , 300350)
Abstract: Researches on special noun phrases in Chinese , such as“ Bangongshizhuren Zhangsan”( Office director Zhang San ) ,have been lasting for nearly a century. Around the issue of word order, scholars have adopted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frameworks and research methods , but there is still no unified statement.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further explore the word order of the co-referential structure of modern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in an attempt to provide new research ideas for the current debate. The adopted theoretical framework by this paper is cognitive grammar, and the specific theoretical device is specificity After detailed data analysis using the introspection method ,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specificity of cognitive grammar is highly reasona⁃ ble in analyzing the word order of co-referential structure , and the internal terms with high degree of specificity are mostly in the rear position of it.
Key words: cognitive grammar; specificity; co-referential structure; word order
文章所要研究的特殊结构,一方面,在形式上至 少有两个直接组成成分,且成分之间不存在任何其 他成分(包括标点符号);另一方面,从语义上讲,其 所有的内部词汇项都拥有相同的指称含义,换句话 说,它们都是同指的 。例如,“办公室主任1 张三2 ”(两个直接组成成分)和“人家1 宰相2 刘罗锅3 刘墉4 他5 老人家6 自己7 一个人8 ”( 八个直接组成成 分)。 目前能发现的,现在汉语同指结构中最多能 拥有八个内部词项 。关于这类特殊名词短语的研究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其类别和语序问 题也是热度一直居高不下的热点话题 。学者们对这两类研究话题及其子类问题的探讨催生出了大量的文献成果,在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研究结论等方面 的主张和说法各有千秋,目前仍未能有一个统一 的 说法 。文章在此认同将这类名词短语的类别归为 “ 同指语结构”的说法,旨在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进 一步探讨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的语序问题,所运用 的具体的理论框架是认知语法,选取的具体理论工 具是明晰度,试图为当前的争论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一、现代汉语同时语结构语序问题的研究现状
对语序的研究问题,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现代汉 语同指语结构的产生过程和决定其语序最终结果的 因素或规则 。这两个方面激发了前人各式各样的研 究 。以往的研究聚焦同指语结构的生成过程,在此 可将前人研究的结果分为三类:显性中心词、隐性中心词和在线生成。
首先,显性中心词主张在这种结构中选取一个 特定的词项作为该短语内部句法结构的显性中心 语,其他词项则分别起到修饰语和补语的作用 。例 如,“他们那几个孩子”,中心语是“那”,修饰语是 “ 他 们 ”,补 语 是“ 几 个 孩 子 ”。然 而,刘 探 宙 (2016) [1] 和邓盾(2021) [2] 指出,这种显性中心语分 析的局限性是无法处理那些拥有较多内部词项的同 指语结构的产生过程(超过三个)。其次,隐性中心 语 的 思 想 主 要 以 邓 思 颖 ( 2010 ) [3] 和 邓 盾 (2021) [2]534为代表,他们认为这类名词短语的中心 语是零形式,其前者是修饰语,后者是补语 。由此, 邓盾(2021) [2]541 在自己的文章中总结出来“精准项 居后原则”用以解释所有同指语结构的语序规律。 刘探宙(2016) [1]284是“在线生成”思想的唯一代表。 她认为,同指语结构语序问题的本质是在线包装。 提出说话者先想到并说出已知的信息 NP1 , 接着为 了使该信息更加真实和充实,又说出相关的一面或 几面信息在线包装过程”[1]74 。由此,在观察和描写 了大量的语料之后,总结出了“居末项能力极差序 列”。此序列在本质上与邓盾( 2021) 的原则相同,可以理解为指称性越准确的词项,居于结构末位的能力越强 。邓盾( 2021) [2]541 的原则也是对刘探宙(2016) [1]284极差序列的修正和完善。
这三类关于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语序问题的前 人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内省法 和观察与描写法 。前两个的分析都是在生成语法的 理论框架之内,因此,可以说是对生成语法理论的内 省 。而刘探宙( 2016) [1] 则是基于对近乎全面的语料的观察,总结其语序规律,这是观察与描写法。
二、认知语法的明晰度与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的语序问题
文章采用的理论框架是认知语法,隶属于认知 语言学的范畴 。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都是认知 科学的一部分,他们都同意语言是一种认知能力,但 是,与隶属于形式语言学的生成语法不同,认知语法 主张语言能力是一般的认知能力,并不独立于其他 认知能力之外 。而形式语言学则认为语言能力是完 全自治的认知能力,与其他认知能力无关 。认知语 法有三大原则:意义是核心、语法也是有语义的以及 语言是以使用为基础的( Langacker, 2008) [4] 。由此 可见,认知语法主张用概念意义去解释问题,而不是严密的“原则与参数”( Radford ,2014) [5] 。
以认知语法的视角去分析这个经典议题的原因 在于生成语法的二分思想,作为目前主流的分析方 法,存在不妥之处 。邓思颖( 2010) 首先把用于分析 并列结构的二分思想应用于这一特殊的名词短语, 将其称为一种特殊的并列结构 。然而,邓盾( 2021) 和刘探宙( 2016) 都详细地描述了联合结构和同指 结构之间的本质区别,尽管在形式上它们有一些相 似之处,从而证明了这种分析的不合理性 。邓盾 (2021) 提出的新方法与其他方法相比有很大的优 势,但尽管如此,文章仍然发现了他的分析中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
( 一)明晰度
明晰度首先是认知语法理论工具—概念观照 (识解)的一个维度 。在认知语法中,概念观照是一种普遍的认知能力,具体指的是人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对同 一个情景进行设想和描绘的能力( 董粤 章,2014) [6] 。而在观察一个情景时,人们所能看到 的有时会取决于人们距离这个情景的远近,这就可 以理解为明晰度 。具体来说,明晰度的概念是指在 描述一 个 意 义 时 精 确 度 的 高 度 和 细 节 数 量 的 多 少 [6]26 。描述得精确度越高,细节越多,明晰度程度 也就越高 。根据 Langacker ( 2008) [4]56 专著中的解 释,明晰关系( eloborative relation ) 是既包括词汇元 素也涵盖任何大小(长度)的表达式的,如各类小句 ( clause) 。这就构成了明晰度程度的等级分类,如 例句(1) 就分别表示了名词和动词的明晰度等级关 系(用大于号头表示前一项的概要度高于后一项, 明晰度则相反),从前往后明晰度程度逐渐提高;例句(2) 则是小句的明晰度的等级关系,与上同理。
(1) 东西>衣服>裙子>女士短裙>高腰女士短裙>A 字高腰女士短裙
(2) Something happened. > A person perceived a rodent. > A gril saw a porcupine. > An alert little gril wearing glasses caught a brief glimpse of a ferocious porcupine with sharp quills. ( Langacker, 2008 , pp.56)
这和刘探宙( 2016) [1]284 和邓盾( 2021) [2]541 思 考问题的出发点在本质上不谋而合 。而下面文章将 从认知语法明晰度的角度探讨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的内部语序问题。
( 二)明晰度解读同指语结构的内部语序
当人们从明晰度的角度来看同指短语时,会发 现它们是动态生成的,而不是只是提供静态的信息。 这种精细化的关系表明了一种向更高明晰化程度转 变的语言编码过程 。当说话者产出一个同指短语 时,他/她首先想到并表达一个 NP1 。接着产出一个 NP2 , 为的是向前面的表达式添加更多描述细节。 在一个同指短语中,不同的 NPs 从不同的角度或程 度上可以对同 一 个概括性较强的事物 ( schematic thing) 进 行 阐 述,形 成 了 一 个 等 级 链 ( hierarchical chain) 。从这个意义上说,由于说话者认知方式的差异,同指称短语与现代汉语中其他类型的类似结构是有区别的。
例 1 可是一 出家门,李二和就迅速转换到工作状态,变成铁面无私的刑警李二和。
例 2 刑警李二和今年五月再次荣立二等功。
例 2 的结构是一个有两个直接组成成分的同指 短语,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精细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 刑警”→“李二和”。第二种表达方式通过提供警 察的名字,使听话人在认知概念上更加接近警察。 然而一开始他们并不知道警察的名字,从而“李二 和”增加了这个短语描述的精确度,也因此“李二 和”的明晰度程度较高 。反之,在例 1 里的词组, “ 刑警”只是表达一个众多职业中的一种,而“李二 和”则只是表达一个独立的人,二者之间并不存在 绝对的相关关系 。而在例 2 中,说话者预设听者在 他们的头脑中存在“李二和”这个表达的概念,因而 才用“刑警”这个表达来修饰已知的信息,这样 一 来,相对例 1 而言,例 2 就提供了一个在认知上的限制条件。
例 3 今天1 星期六2
在这个结构中,两个名词项 N1 和 N2 指称的是同 一事物,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具体阐述 。并且,从明 晰度的角度来看,可以合理解释将其视为主谓短语 还是同指指短语的问题 。主谓结构的认知过程在于 主谓之间的陈述关系,说话人通过主语和谓语的结 合提供一个事件描述,而同指称短语的意义只对应于它所指称的事物,如下例句所示。
例 4 今天星期六就该好好休息。
=今天就该好好休息。
= 星期六就该好好休息。
例 5 今天星期六让我很兴奋。
≠今天让我很兴奋。
≠星期六让我很兴奋。
在例 4 中,“今天星期六”是一个同指短语,其 明晰度程度呈增加趋势,因为内部词项“星期六”使听话人更加接近说话人想要指称的确切对象 。这是对语义概括性程度更高的词汇“今天”的进一步阐 释 。然而,在例 5 中,认知上被检索的对象是不同 的,结构并没有呈现出一个向更高明晰化程度移动 的语言编码过程 。正在被讨论的是“今天是星期 六”这件事,而不是“今天”或“星期六”这一既定存 在事物或概念 。虽然对星期几的判断提供了更多关 于“今天是星期几”这件事的描述细节,但它并不是 为了放大来检索“今天是星期六”这一事件 。也就 是说,说话者关注的是事物或者认知概念本身,在编码过程中,两种成分都不先于另一种出现。
刘街生( 2004) [7] 指出,同指短语的直接组成成 分之间存在着一种并列关系( coordination) 。这种句 法关系既存在于并列结构中,也存在于同指短语中。 那么,它们之间的区分就需要从它们的认知过程来 理解 。虽然同指短语的直接成分在形式上具有并列 的地位,但它们在语义上也存在着一种精细的关系,这种关系在并列结构中是不存在的 。如下所示:
例 6 父亲当兵与他的父亲我的爷爷有很大关系。
由于这两个名词短语指的是同一个人,所以容 易被误解为一个同指的短语 。然而,后一个组成成 分并没有增加前一项的精确度或者描述细节,因为 它只提供了一种来自常识的描述,当传递相同的信 息时,则可以省略这种描述 。而听话人也无法通过 后一项名词短语了解更多关于老人的信息 。此外, 交换并列短语中组成成分的位置对短语,对这个短 语本身,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意义上并没有产生 任何的影响,这表明在这个结构中,任何一个组成部分都可以在认知上先于另一个。
总之,同指短语与其他结构的区别在于其内部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是由认知过程决定的 。同指称短语的明晰度在结构语序上从前往后上有不同 程度的增加,以更加精准地描述被指称对象,这种情况不会发生在其他类似的短语结构中。
三、结论
文章采用认知语法为理论框架,选取明晰度为 分析工具,以内省的方法对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内 部语序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基于前人文献给出 的语料,分析同指语结构内部词项的语序与其语义 明晰度高低的关系 。最终,文章得出结论,采用认知 语法的明晰度可以很好地解释现代汉语同指短语直 接组成成分之间的语序问题,一个总的趋势是内部 词项语义上的明晰度程度越高,这个内部词项就越倾向于居于短语的后位。
参考文献:
[1] 刘探宙.现代汉语同位同指组合[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 3-317.
[2] 邓盾.现代汉语同指语结构的句法构造与生成[ J] . 当代语言学,2021 ,23(4) :531-554.
[3] 邓思颖.形式汉语句法学[ M] .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4-314.
[4] Langacker R. C ognitive grammar [ M] . Oxford : Oxford Uni⁃ versity Press ,2008 : 3-400.
[5 ] Andrew R. Minimalist Syntax: Exploring the Structure of English[ M] . C 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4 : 1-374.
[6] 董粤章.泛域认知过程与现代汉语宾语的多重论元实现[ D] .南京:南京大学,2014 : 1- 154.
[7] 刘街生.现代汉语同位组构研究(华中语学论库)[ 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