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论异化翻译与阐释学交融的历时与共时—基于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承上与启下论文

论异化翻译与阐释学交融的历时与共时—基于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承上与启下论文

8

2024-04-11 15:11:58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基于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发展脉络,探究异化翻译策略的来源与蜕变,并阐明归化与异化的 原始形态,即宽松翻译法与适应翻译法

  摘 要:文章基于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发展脉络,探究异化翻译策略的来源与蜕变,并阐明归化与异化的 原始形态,即宽松翻译法与适应翻译法,且归化与异化的概念由韦努蒂命名提出 。与此同时,异化翻译策略与现代阐释学相生相 成 。异化翻译以阐释学为基础 。 由此,根据施莱尔马赫对阐释的分类,即将阐释分为“语言阐释”和“ 心理阐释”,探究异化翻译 策略与阐释学的关系 。进而根据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原始要终,论述异化翻译策略基于阐释学的历时来源与现代阐释学融于翻译的共时发展。

  关键词:施莱尔马赫;现代阐释学;异化翻译策略;语言阐释;心理阐释

  On Diachronic and Synchronic Integration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and Hermeneutics—Based on Sc hleiermacher's Translation Thoughts of“E nlightened by P redecessors and Enlighteni ng Successors ”

  Chen Lu

  (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 Harbin , Heilongjiang, 150080)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sequence of“enlightened by the predecessors and enlightening the successors”, this paper ex⁃ plores the deri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 illuminates the original modalities of domesticating translation and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 namely the lax approach and accommodating approach as well as expounds the fact that the concepts of domes⁃ 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re named by Venuti , Lawrence. Meanwhile ,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interwoven and intertwined with modern hermeneutics. Hermeneutics underpin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Therefore , based on Schleiermacher's classification of interpretation ,namely“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and hermeneutics. Based on Schleiermacher's translation thoughts pertaining to“ enlightened by the predecessors and enlightening the successor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iachronic origin of the course where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is underpinned by herme⁃ neutics and the synchronic evolu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hermeneutics into translation.

  Key words: Schleiermacher; modern hermeneutics; foreignizing translation strategy;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与启下”的发展脉 络诠释着异化翻译策略的来源与蜕变 。“ 承上”的 来源给予了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思想的原形与灵 感,“启下”的蜕变成就了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思想 的沿袭与变革 。异化翻译策略的来源以现代阐释学 为基础,发展亦与现代阐释学一脉相承 。异化翻译 与阐释学交融的历时与共时赋予了异化翻译理论层 面与实践层面的双重内涵,衍生了新的可能性 。翻 译问题进入阐释学领域,与现代阐释学的创立同属 一个时代,翻译实践、翻译理论与阐释学融合交织, 体现在施莱尔马赫的思想构建之中,且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和阐释学互相印证[1] 。

  一、承上与启下

  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上承赫尔德、歌德,下 启本雅明、韦努蒂[2] 。此“承上启下”的发展脉络诠释着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思想的来源与蜕变。

  ( 一)上承赫尔德、歌德

  赫尔德所提出的宽松法与适应法为施莱尔马赫 的翻译思想提供了启发,歌德的翻译三分法推动着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观的形成。

  1 . 赫尔德对施莱尔马赫的影响

  赫尔德的翻译思想对包括施莱尔马赫在内的众 多德国翻译理论家产生了重要影响 。赫尔德将翻译 方法分为两类:宽松翻译法( lax approach) 和适应翻 译法( accommodating approach) 。而施莱尔马赫正是 受到赫尔德的深刻影响,延续了赫尔德宽松翻译法 与适应翻译法的思想[3] , 从而超越了严格的字对 字、意对意、直译、意译、忠实等问题,提出了“ 陌生 化”与“顺化”的翻译方法[4] 。而施莱尔马赫更为重 视的是异质文化的价值,他期望能够将源语文化引 入目标语之中,实现源语与目标语的结合,如此,在 保证译文中保留源语文化的同时,亦能够达到充实、丰富目标语的目的 。宽松翻译法与适应翻译法是“译文贴近读者”“读者适应作者”的原始形态,亦是归化与异化的原始形态。

  2. 歌德对施莱尔马赫的影响

  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亦受到德国自歌德以来的浪漫主义传统的影响[5] 。歌德提出翻译三分法:①散文化翻译( prosaic translation) ; ②仿译( parodistic translation) ; ③偏硬的直译( 近似于逐行对照 译本 close to interlinear version) [6] ;但歌德更加倾向 于偏硬的直译,运用这样的翻译方法,译者需着重考 虑源语语言的文化意义、概念特征,且并非要使译文 取代原文,而是使得译文与原文共生,而二者结合所 产生的新的结构亦丰富着源语和目标语语言[6] P132 。 这样的翻译丰富了德语的表达形式,传播德国文学, 使得德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交融与交汇 。歌德认为, 译文应将原文的节奏、韵律等进行体现,以便读者能 够欣赏异质文化的独特之美[7] 。歌德所提出的翻 译三分法对翻译学界影响甚深,支撑着归化与异化 翻译策略的形成 。三分法中,仿译着重考虑目标语 语言的表达方式,而散文化翻译与偏硬的直译皆注 重异质文化的影响,推动了施莱尔马赫偏向于异化翻译的思想主张。

  ( 二)下启本雅明、韦努蒂

  基于德国翻译传统基础,施莱尔马赫所建立的 翻译理论是西方翻译理论中的宝贵资源,本雅明、韦努蒂等人深受施莱尔马赫的影响[8] 。

  1 . 施莱尔马赫对本雅明的影响

  本雅明所提出的“纯语言”哲学观受到德国浪 漫主义的影响[9] , 亦同样重视对异质文化的吸纳与 融合,注重异质文化的价值,异质文化的语言表达形 式为目标语注入了新的血液,衍生出新的表达,进而 借助异质文化充实目标语语言 。由此可见,本雅明 并不支持归化的翻译方法,这与施莱尔马赫更加倾 向于异化的翻译思想相契合 。在施莱尔马赫吸纳异质文化价值的观念基础之上,本雅明亦将不同语言间的文化意义融合纳入其撰写的序言《译者的任 务》之中,将文化互补考虑在翻译活动中[10] , 以陌生 的元素赋予语言新生 。本雅明延续了施莱尔马赫对 异质文化的融合思想,以不同文化间的融合、不同语 言间的语意交织,成就了“纯语言”哲学观的形成。 “ 纯语 言 ”的 形 成 与 翻 译 的 过 程 异 曲 同 工,一 脉相承。

  2. 施莱尔马赫对韦努蒂的影响

  韦努蒂在《译者的隐身》中将施莱尔马赫的两 种翻译方法命名为“异化”与“归化”[11] 。异化翻译 源于施莱尔马赫对韦努蒂的影响 。韦努蒂借鉴吸收 “ 陌生化”和“顺化”的对立思想提出“异化”和“归 化”的概念 。韦努蒂更加倾向于“异化”翻译策略, 提倡“存异”而非“求同”[12] , 以凸显译者对原文的 理解,以译入语的文化立场、语言立场翻译原文,摆 脱源语风俗文化、意识形态的禁锢,将源语与目标语 的差异内化为提升目标语表达的基石,转逆境为顺 境 。韦努蒂虽倾向于“异化”,强调译者的地位,但 “ 归化”与“异化”作为翻译策略,相生相成,和谐共 生 。虽为两个方向的翻译策略,即偏向作者或偏向 读者,但翻译并不要求仅单独运用异化或归化,可灵 活运用异化与归化,将二者的优点结合发挥到极 致 [12] P450 。韦努蒂提出的“异化”与“归化”概念是施 莱尔马赫的两种翻译方法“读者适应作者”“译文贴 近读者”经过陌生化、顺化的最终呈现 。时至今日, “ 异化”与“ 归化”翻译策略仍在翻译实践中广为受用。

B094FE01-4D40-4243-9C89-0BBE51E92D4C.png

  二、历时与共时

  异化翻译策略与阐释学思想相生相成,异化翻 译策略的来源以现代阐释学为基础,其发展亦与现代阐释学相辅相成。

  ( 一)论异化翻译基于阐释的历时来源

  施莱尔马赫的思想是现代翻译理论阐释学派的源头 。施莱尔马赫的阐释学思想聚焦于话语语法和主体心理 。由此,将阐释分为“语言阐释”( linguistic interpretation) 和“心理阐释”( psychological interpretation) [13] 。话语既是一种心理活动,也是语言的配 整的结果 。施莱尔马赫认为,翻译时应兼顾语言配 整与主体陈述 。而所谓语言配整,如同施莱尔马赫 所提倡的注重不同语言间的文化差异,将不同语言 间的意义差异衍生出全新的表达 。“读者适应作 者”与“译文贴近读者”的翻译方法皆以阐释学为基 础而提出[2] P74 。“异化翻译以阐释学为基础,其 一 为作者中心论,其二为人和语言的双重关系。”基于 阐释学的作者中心论,提出了异化翻译中偏向作者 的翻译思想;基于人和语言的双重关系,树立了异化 翻译中向源语语言倾斜的方法论[1] P109 。由此可见, 阐释学所蕴含的两方面理论基础促进了异化翻译策 略的诞生,给予异化翻译充分的方法论支撑 。异化 翻译所具有的阐释学基础赋予了异化翻译理论层面与实践层面的双重内涵。

  ( 二)论现代阐释融于翻译的共时发展

  翻译本身属于阐释学现象,翻译的过程就是在 诠释、解释、阐释原文意图的过程,将原文翻译为目 标语读者习惯的语言以传播原文的语言表达,思想 内容[1] P110 。阐释学发展的同时,翻译亦得到进一步 发展 。牛文君( 2022) 认为:“ 翻译问题进入阐释学 领域,与现代阐释学的创立同属一个时代,翻译实 践、翻译理论与阐释学融合交织,体现在施莱尔马赫 的思想构建之中,且施莱尔马赫的翻译理论和阐释 学互相印证[1]108 。”施莱尔马赫提出了方法论阐释 学,伽达默尔推动方法论阐释学发展成为本体论阐 释学 。以阐释学为基础的异化翻译在经历适应翻译 法、读者适应作者、陌生化、异化的蜕变历程中,伴随 着施莱尔马赫偏向于异化翻译的思想形成 。方法论 阐释学至本体论阐释学的转变中,伴随着现代阐释学与翻译思想的交融 。阐释学与翻译虽属于不同领域的概念,但却相得益彰,于发展之中展现内在联 系,运用各自深层次的价值,衍生出彼此发展中不同的可能性。

73811FD2-9332-42eb-852F-2BA553A83015.png

  三、结论

  文章基于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的承上与启下, 论述了异化翻译与现代阐释学交融互涉的历时与共 时,阐述了翻译策略与阐释学方法论的兼容并蓄。 在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承上”的来源中,赫尔德所 提出的宽松翻译法与适应翻译法为施莱尔马赫的翻 译思想提供了启发,歌德的翻译三分法推动着施莱 尔马赫异化翻译观念的形成 。在施莱尔马赫翻译思 想“启下”的蜕变中,本雅明、韦努蒂等人深受施莱 尔马赫的影响,成为施莱尔马赫翻译思想重要沿袭 与变革 。异化翻译策略与阐释学思想相生相成 。施 莱尔马赫所提出的两种翻译方法,“读者适应作者 ” 与“译文贴近读者”皆以阐释学为基础而提出,阐释 学的方法论给予异化翻译充分的理论支撑 。历时来 源之路,异化翻译以阐释学为基础 。共时发展之中,现代阐释学与翻译得以交融。


参考文献:

  [1] 牛文君.理解、诠释与翻译—基于施莱尔马赫和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翻译理论[ J] .哲学研究,2022(12) : 105- 115.

  [2] 王东风.国外翻译理论发展研究[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3] 王雪,刘蕾.赫尔德翻译语言观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翻译理论家的影响[ J] . 天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4 ,16(4) : 345-348.

  [4] Munday J , Pinto S R , Blakesley J.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5th edition) [ M] . Lon⁃ don & New York , Routledge ,2022.

  [5] 谭福民,张志清.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观述评[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 ,26(1) : 103- 106.

  [6]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91.

  [7] 辛广勤.歌德翻译思想中的伦理蕴涵[ J] .外国语文研究,2016 ,2(4) :50-55.

  [8] 刘军平.施莱尔马赫异化翻译策略之历史文化成因探究[ J ] . 武 汉 大 学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2015 , 68 ( 2 ) :114- 120.

  [9] 吴长青.“何为翻译”的哲学审视—兼论本雅明对“ 翻译”定义的贡献[ J]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48(3) : 133- 142 , 177.

  [10] 马成慧.论翻译专业教育的人文转向—以施莱尔 ·马赫与本雅明的翻译理论为视角[ J] . 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8) : 101- 104.

  [11] 刘孔喜,许明武.经典诠释学翻译观的当代再诠释—《重读施莱尔马赫:翻译、认知与文化》评介[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 ,27(3) :90-93.

  [12] 王雪,胡叶涵.施莱尔马赫对当代西方译论的影响[ 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449-452.

  [13] 韩宁.施莱尓马赫的翻译思想的本质与当代发展[ J]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1 ,27(2) :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