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自建语料库的英汉视译副语言现象研究论文

2024-04-11 14:59:4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作为 口译产品中的 一种特殊表征,副语言的存在影响 口译质量,同时也体现了 一定的 口译策略 。文章基于自建语料 库,对比分析学生译员与教师译员英译汉视译产品
摘 要:作为 口译产品中的 一种特殊表征,副语言的存在影响 口译质量,同时也体现了 一定的 口译策略 。文章基于自建语料 库,对比分析学生译员与教师译员英译汉视译产品中的副语言信息,包括语速、填充词与段首停顿三个指标 。研究发现,学生译 员段落语速与平均语速差距大于教师译员的表现;资深译员倾向于使用策略性填充词“ 呢”,且在段首停顿中更多采用补充性衔 接的停顿方式。
关键词:副语言;语速;填充词;段首停顿;视译
Studyon the Phenomenon of Paralanguage in English-Chinese Sight Translation Based on Self-built Corpus
Lu wei1 , 2
(1. 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9; 2. Hebei University , Baoding, Hebei , 071000)
Abstract: As a special representation of interpreting products , paralanguage affects the quality of interpreting and reflects certain in⁃ terpreting strategies. Based on the self-built corpus ,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paralinguistic information in English to Chinese sight transl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 including speed , fillers and pre-paragraph pau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ap in paragraph speed and average speed of student interpreters is larger than that of teacher interpreters. The experienced interpreters are more likely to use strategic fillers and to use complementary pauses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paragraph.
Key words: paralanguage; speech speed; fillers; pre-paragraph pause; sight translation
语言是人类交往过程中最重要、直接的手段。 伴随语言产出的同时也有一部分非语言行为 。副语 言研究则关注非语言行为对语言意义构建的作用与 影响机制 。语言与副语言相互渗透、弥补,交际才能 有效进行[1] 。近年来,副语言信息在口译活动中的 重要性逐渐凸显,口译副语言信息的界定与功能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口译副语言研究概述
( 一)副语言概念
Trager 在 1958 年正式提出“副语言”的概念,将 其划分为音质与发声两部分;其中,发声包括三个子 类,分别是发声特点、发声限定与发声区隔[2] 。李春光认为副语言应分为声音特性(音调、语速、重音 等)与意义表达( 停顿、沉默等)两种类别[3] 。杨平 将副语言定义为“超出语言特征的附加现象”,包括 声调、音量、停顿和犹豫四个指标[4] 。P oyatos 也提 出了副语言的四个子类,包括基本音质( 音色、响 度、音高、节奏等),限定音( 呼吸、喉音、模糊音等), 区分符(笑、哭、呃、啊、嗯等),替代码(舌头咔哒声、 鼻音、啧啧声等)[5] 。以上可以认为是狭义的副语 言研究 。广义的副语言不仅包括语音特征,还涵盖 体态特征,如面部表情、指示手势、身体位置和动作 等,并强调这些身势语不仅能够传递情感,还可以协助构建完整的言语意义[6] 。
( 二)口译中的副语言研究
口译是人们突破语言与文化藩篱而进行的一种 交际活动 。副语言作为言语交际活动的重要组成部 分,不仅存在于口译活动的发言人层面,还存在于口 译产品层面 。发言人的副语言信息( 如语音、语调、 发声间隔等)传递给译员,而译员通过自己的理解 和表达,在传递语义的同时也附带一定的副语言信 息(如语速、停顿等)。据此,有学者关注发言人的 副语言特征对译员的影响并找寻应对办法 。但更多 的研究侧重译员的副语言信息对口译产品的影响, 如探讨语调、有声停顿与语速三个副语言指标对同 声传译效果存在强相关[7] ;以及不同口译方向下的译员副语言信息表达的差异性研究[8] 。
对于口译产品质量而言,影响口译产品流畅度 的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与副语言现象重合 。国内外多 位学者均就此开展过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 个方面:第一,关注非流利现象描述分析 。流畅性指 标一般包括呼吸及声音、姿势与口音、译语时长、停 顿及未完成的句子等,判别标准主要依据译文要听 起来便于理解 。第二,从用户对口译质量的期待角 度来考察口译中的流畅性 。部分学者通过设计实验 或调查问卷的方式,来确认用户对译语的质量认可 程度,结果表明用户期待与口译产品实际表现存在 差距 。部分用户倾向于通过译语流畅性与声音质量 来判断口译表现;但也有用户更加看重内容,而非这类形式性的因素,如语法、语音、声音质量等。
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口译产品中的 副语言信息的价值,认为口译产品的特征之一是其 口语性,对集中体现口语性特点的副语言信息的研 究与标注也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尤其对口译语料 库中副语言信息的标注有助于发现口译普遍性特征,从而对提升口译质量起到促进作用[9] 。
二、自建语料库描述
目前,对口译产品的副语言现象的研究大多集 中在个体感悟或经验总结,缺乏大规模客观数据支 持 [10] 。鉴于此,文章采用自建英汉视译口译语料 库,通过对比分析学生译员与教师译员具体的副语言信息使用情况,发现其映射出的具体问题并提供改进建议。
( 一)语料描述
视译 材 料 原 文 为 英 语,题 目 为 What makes a global top 10 university?( 世界前十大学如何炼成?)共计九个段落,412 个英文单词。
该自建语料库包括两名教师译员( 男、女各一 名)与二十五名学生译员( 一 名男性,二十四名女 性)的英译汉视译语料录音 。两位教师译员均为高 校口译教师,且有三年以上的口译实践经验,主要进 行同声传译实践 。二十五名学生均来自北京某高校 口译专业三年级学生,且均已修习了一学期的视译训练课程,掌握了一定的视译技巧。
( 二)语料录制
提前五分钟将英文原文发给语料录制者,让其 提前阅读,自由准备 。准备时间结束,即开始在语音 室进行英译汉视译同时录音,录音者的录音长度为3 ~ 5 分钟不等,录音效果良好。
( 三)语料转写
使用“讯飞听见”电脑客户端导入全部 27 条录 音,并对其进行语音转写,且要求不过滤语气词 。并 通过网络在线对转写内容进行重新听辨、修改与下 载,共得到 27 个完整的 Microsoft Word 文档( 兼容 Word2007 及以上版本)转写结果,并将转写结果按照原文段落进行了分段处理。
三、副语言现象分析
针对语速、填充词、段首停顿三个指标,使用 Microsoft Excel 软件对转写的语料进行相关的统计分析。
( 一)语速统计及分析
张威[10] 专门就语速测算进行了规定,其中,平 均语速=译文文字数量/译文时长;具体段落语速 = 具体语段文字数量/具体语段时长;他认为第三个测 量指标应该是上述两种语速的对比值 。由于此次口 译产品是英译汉视译译文,所以不涉及原语发布的 语速影响,因此直接统计篇章语速、段落语速以及两 种语速的比值,可以客观地反映译员的真实口译加工效率值。
测量① 所有英译汉视译录音转写语料,分别统计篇章字数、录音时长、全篇平均语速、段落平均语 速以及语速提升百分比 。结果表明,在全篇平均语 速方面,教师译员与学生译员的输出字数相当,分别 是 219 字/分与 222 字/分;但是在段落平均语速指 标中,学生译员的译语发布速度(249 字/分)明显高 于教师译员(220 字/分)。另外,通过对比全篇平均 语速与段落平均语速可以看出,教师译员语速完全 没有变化(0%),而学生译员的对比值呈明显上升 趋势,其均值为 8% ,其中最高变化幅度为 22% ,最低为 0%。
结果显示(如图 1),教师译员整体译语输出速 度保持平稳,随原语语段难易程度而变换译语发布 速度幅度较小;学生译员的段落平均语速较之全篇 平均语速有所提升,说明某些段落存在突然变速的 情况 。教师译员语速更为稳定,而稳定的语速便于 听者理解语言信息,不会因突然变化的译员节奏而 对译文失去耐心[7]。
另外,该折线图呈现另一突出特点,即教师译员 段落语速最慢的两个段落为第一段与第六段,而学 生在这两段的语速却不是其所有语段速度最慢的两 段 。第一段是起始段,通常会奠定整篇文章的基调, 教师译员在本段减慢速度可以推断为下文做预测分 析,以便明确下文段落中可能出现的语意走向 。第 六段是全篇最短的段落,只有一句话,语意清楚,句 子结构相对简单 。教师译员并没有因此而加快速 度,反而是放慢了速度,即借由简单的间隙来缓解认 知压力 。而反观学生译员的表现,在第四、五段连续 语速下降的前提下,在第六段突然提速,缺乏对正常 口译输出的把控能力,不利于把握时机及时调整脑 力资源分配。
( 二)填充词统计及分析
言语自然产出过程中,在短语间的停顿片刻,人常会发出“um”,“er”,或“ah”的声音,这种不自觉的 发音似乎表明处于激活状态的言语运动器官等待继 续活动的指令[11]。而作为言语产出的一种形式,口 译产品( 此处指视译的汉语译文)中的“ 呃”“ 嗯 ” “ 啊”等词的存在,通常被归为口译填充,是译员口 译策略的一种体现 。有学者将其总结为调整源语信 息、思考输出表达的延缓策略与发现遗漏或错误时 所采取的过渡策略[12]。实际上,在英汉视译任务 中,口译填充词的使用常受到原语文本的语块切分 的影响,有助于译员争取时间调整思路,为语意信息传达铺好道路。
统计每篇转写的英译汉视译语料中出现的填充 词(如图 2),并分别对其出现的语境进行分析,发现 语料中出现的填充词可以分为自然填充与策略性填 充两类,其中自然填充主要包括三个音:“ 嗯”“ 呃 ” “ 啊”;策略性填充则主要指虚词“ 呢”的应用 。 自然 填充多出现在复杂句式、生词、概念等处,而策略性“ 呢”则出现在回指与概念表达时。
由于“嗯”“ 呃”“ 啊”在本次语料中基本为自然 言语产出过程中的有声停顿,因此将这三个音的出 现总次数归为一类,即自然填充词;而“ 呢”字的语 法功能包括问句的末尾提示符,因此在统计过程中, 图 2 中保留的“ 呢”字次数均为去除掉译语中必然存在的两处“ 呢”字计数。
在填充词使用的次数方面,结果表明教师译员 (18 次)与学生译员( 17.36 次)的自然填充词使用 次数相当;而策略填充词“ 呢”字的使用次数,教师 译员(13.5 次)远远超过学生译员(0.04 次)。这表 明教师译员倾向于使用“ 呢”字来划分语块,通常涉 及概念表达或回指,他们以讲述的方式,自然稳定地将原文语意信息传达给听众。
例 1 :
原文:The next biggest factor—“citations per faculty”—looks at the strength of research in universities ,calculated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times research work is cited by other researchers.
T1 译文:第二个最大的因素就是每位老师他的 引用量是多少,这个指标它关注的是大学的研究的 力量和实力,它的计算方法呢就是看啊每一个每一个研究者他的研究成果被引用的次数。
T2 译文:那另外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啊每一 个员工他们的被引率,这些呢是要去看这个大学当 中的研究科研的能力 。而这个呢主要也是通过嗯到 底这些这些啊其他的这个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研究的引用次数。
例 1 两个译文中,教师译员均在回指“citations per faculty”(单位教职科研成果被引量)因素与该指 标的计算方法这一概念时,采用了虚词“ 呢”,以调整节奏,明确语意重点,利于听众跟上译文节奏。
例 2 :
原文:These three elements , reputation , research citations and staff ratios , account for four-fifths of the rankings. And there are also marks...
T1 译文:那么所有的这三个因素,就是学术的 声望、呃科研的采用、引用量以及师生比,这三者呢 是占据了排名的五分之四 。同时呢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 ……
T2 译文:而这三个元素,名声、研究、引用,还有 啊人员比,这个呢大概是会占到整个排名的这个嗯五分之四 。嗯当然呢如果 ……
例 2 两个译文中,由于主语关键词(“ 三个元 素”)之后进行了具体分述(声望、科研引用量与师 生比);按照顺句驱动原则,原文的动词汉译时也必 然与主语关键词相距较远,因此,为了使译文更加容 易理解,教师译员采用重复主语关键词与动词(“ 占 据”)进行搭配处理,为了使句子听起来平衡,故将 虚词“ 呢”放置在重复的主语关键词之后与动词区隔,便于听众高效理解译文。
( 三)段首停顿方式及分析
英译汉视译录音时,所有录音者手中均持有打印的纸质版英语原文语料,该纸质版视译语料清楚 地为九个段落做了序号标记 。然而通过语料录音听 辨,发现学生译员的段落间无明显停顿,而教师译员的段落间均有停顿,且采用了填充词作为衔接手段。
表 1 为教师译员段首停顿方式的标记情况 。原 文段首如自带衔接词,则在表中用“ ∗”标明,译文 相应段首的衔接词用“ ∗∗”标明;原文段首若无衔 接词,则在表中用“0”标明,译文相应段首若同样无 衔接词,则在表中用“00”标明;若译文相应段首添 加了衔接词、策略性填充词或解释性语句,则在表中用“++”标明。
教师译员在视译译文段首停顿中,主要采用了 三种方式,分别是添加衔接词、添加策略性填充词以 及添加解释性语句 。T1 译文段首停顿时使用了“排 名呢”“但是”“那么”“第二个”“ 同时呢”“那么 ” “ 那么”“但是呢”。T2 译文段首停顿则使用了“全 世界前十的大学都有什么样的资质?”“但是”“在 QS 排名当中最大的单一 的一个因素呢”“那”“ 而 ” “ 那”“嗯去看到这些大学排名的这个缺点呢”。教 师译员在每段开始前采用补充性衔接手段的口译策 略,能帮助听众有效区隔段落大意,承上启下,为自 己思考争取时间,及时调整口译中的不足,使译语流畅自然。
然而,学生译员的段首停顿时基本按照自然气 息流进行口译或完全没有停顿,同时,他们鲜少运用 连接词去表明上下段的关系,一 味追求顺句驱动的 原则,导致译语发布语速不够稳定,缺少必要有利的机会去整理思路,预测下文。
四、结论
文章基于自建英译汉视译语料库,就英译汉视 译译文中的副语言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同时比对教 师译员与学生译员的译语发布语速、填充词的使用次数以及段首停顿方式,发现教师译员在口译产品控制和口译策略使用方面有较大优势,而学生译员 的口译策略使用比较单一机械,对口译产品加工的 效率缺乏有效控制。
本研究结果提示我国口译学习者,第一,在英译 汉视译过程中应该注意采用合理手段调整语速,如 文章首段可相对放慢速度,遇到简单的句子或段落 也不要欣喜若狂,乱了节奏 。第二,清晰流畅表达的 能力是确保视译行为成功的因素之一 。因此口译学 习者应减少自然填充词的使用,以保证视译语言的 清晰和流畅 。但同时也要注意策略性填充词的使 用,以便及时减压,调整思路 。第三,由于视译面对 的是书面原文,在不受源语发言的各种听辨困扰的 有利条件下,要在口译产品中明确体现段落间的停 顿,以便听众能够轻松地区分段落语意信息,达到更好理解原文的目的。
另外,文章并未讨论音质方面的副语言信息,包 括音色、音高、响度、节奏等具体测量指标;感兴趣的 研究者也可利用 Pratt 语音标注软件就上述指标进 行分析,争取进一步挖掘副语言信息对口译策略的选择以及口译质量的影响。
注释:
①学生编号为 01-25 , 教师编号为 T1-T2.录音时长用秒表示,语速以每分钟的字数计算,语速提升比以百分数表示,计算公式为:( 九段平均语速-全篇平均语速)/全篇平均语速。
参考文献:
[1] 梁茂成.副语言初论[ J] .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2) : 128- 130.
[2] Johar S. Emotion , Affect and Personality in Speech : The Bias of Language and Paralanguage [ M ] . Switzerland :Springer,2016.
[3] 李春光.副语言问题研究[ D] . 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4.
[4] 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 J] .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 ( 3) :1-6.
[5] Poyatos F. Nonverbal C ommunication and Translation: New Perspectives and Challenges in Literature , Interpretation , and The Media[ M] . Amsterdam/ Philadelphia: John Benj a⁃ mins Publishing Company , 1997.
[6] Martinec R. Gestures which co-occur with speech as a sys⁃ tematic resource: The realisation of experiential meanings in indexes [ J] . Social Semiotics ,2004 , 14(2) : 193-213.
[7] 谭心芽.副语言与同传效果评价初探[ J] .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19 ,40(3) : 128- 133.
[8] Welnitzova K , Durackova B. Paralanguage system and its importance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C] ∥7th SWS International Scientific C onference on Arts and Humanities ISCAH 2020 ,2020 :231-238.
[9] 邹兵,王斌华.口译语料库中副语言信息的转写及标注:现状、问题与方法[ J] . 山东外语教学,2014(4) : 17-23.
[10] 张威.中国口译学习者语料库的副语言标注:标准与程序[ J] .外语电化教学,2015(1) :23-30.
[11]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 [ 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2] 郭静.资深译员交替传译副语言特征探究[ J]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3) : 82-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