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隐喻视域下中医典籍中的隐喻及翻译策略研究论文

2024-04-11 14:53:5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中医是 一个兼具哲学、文学和抽象思维的瑰宝,融合了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中医语言富有隐喻,既抽象又复 杂,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独特风格 。
摘 要:中医是 一个兼具哲学、文学和抽象思维的瑰宝,融合了深厚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中医语言富有隐喻,既抽象又复 杂,体现了中国古代智慧和文化的独特风格 。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深入学习和传承 。《黄帝内经》作为中 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其中隐喻现象不胜枚举 。隐喻性语言构成中医典籍特色的同时,也加大了理解及翻译的难度 。文章从认知 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分析《黄帝内经》中的概念隐喻现象并提出相关的翻译策略,旨在为相关领域的翻译提供 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概念隐喻,《黄帝内经》,隐喻,翻译
A Study of Metaphor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Texts from the Conceptual Metaphorical Perspective—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Medicine as an Example
Zhao Han , She Dan ∗
(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 Chongqing, 400016)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a treasure that combines philosophy , literature , and abstract thinking, integrating profound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ical idea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nguage is rich in metaphors , both abstract and complex , re⁃ flecting the unique style of ancient Chinese wisdom and culture. It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deserves in-depth learning and inheritance. The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Medicine , as the earliest medical book in China, contains numerous metaphors. While metaphorical language constitutes a characteristic feature of Chinese medical texts , it also increases the difficulty of com⁃ prehension and transl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nceptual metaphor phenomenon in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Medicine from the theo⁃ ry of conceptual 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and proposes relat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 aiming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ranslation in related fields.
Key words: conceptual metaphor; Yellow Emperor's Classic ofMedicine; metaphor; translation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民族文化 的瑰宝 。中医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其语言具 有哲学性、文学性、抽象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大量隐 喻的运用便是其中体现 。隐喻的运用体现了传统中 医理论的建构方式—取向比类,即通过宇宙万物 属性的类比推理,从整体上和宏观上把握和认识人 体生理病理现象的共性及规律 。中医映射着中国传 统文化和思维模式的光辉,但隐喻性语言的抽象和 复杂也加大了理解的难度 。享有“ 医之始祖”盛称 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内含大量隐喻 。例如,疾病机制上的“上寒下热,外寒内热”;脏腑学说中的“肝 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等 。如何准确理解并翻译 这些隐喻,对传承和弘扬中医文化,促进其海外传播 和交流意义重大 。传统中医隐喻研究中,学者大多 聚焦于修辞学范畴的解读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 的发展,众多学者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隐喻进行 新的研究 。如学者冯蓁等人[1] 从意象图式理论出 发通过对中医隐喻中对应的三种主要图式分析指出 相应翻译策略,认为“意象图式理论指导下的中医 隐喻翻译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中医隐喻中的‘意 ’和‘象 ’,体会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方式”;赵丽梅[2] 以体验哲学为背景对《黄帝内经》进行认知翻译研 究,重点探讨了语言中的认知基础和翻译过程中 认知的转换 ,提出对等映射、舍喻体译喻底等方式 进行翻译 ,深度挖掘其中认知翻译机制 。认知科 学视角的解读为中医隐喻提供了新的视野和研究 路径。
文章拟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 《黄帝内经》中隐喻所蕴含的概念映射机制及其认 知识解过程,并提出相应的翻译策略,以期为相关领 域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是隐喻在认知范畴的深度发展 。起源 于古希腊时期的隐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主要集 中于修辞学范畴的研究,为当时的诗歌以及文学领 域服务,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修辞学》和《诗学》中均 将隐喻阐释为语言的修辞现象 。随着认知科学的不 断发展,隐喻研究扩大至概念认知层面,“ 隐喻不仅 被看作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工具,一种内 化于人脑的认知资源”[3]。十八世纪末期,莱考夫 和约翰逊提出概念隐喻这一概念,开启了隐喻性语 言认知的新纪元 。他们认为“ 隐喻是无处不在的, 它不仅存在于人类的语言中,也存在于思想和行为 中,人 类 的 概 念 系 统 就 是 建 立 在 隐 喻 基 础 之 上 的”[3]9 。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他们提出“概念隐喻由两个概念域 组成,即源域( source )和目标域( target),源域到目 标域之间进行跨域映射(mapping),这一过程就产生 了隐喻”[3]87-88 。简言之,概念隐喻需具备两个不同 范畴的概念要素,将两者中的一未知概念映射至另 一 已知概念,且相互映射的概念要素之间存在相似 关系 。如“Time is money( 时间就是金钱)”,在人类 普遍观念中“ 时间”和“金钱”都具有“珍贵,贵重 ” 的特性,两概念要素之间存在相似关系,通过映射, 可使概念具像化和明晰化 。就分类而言,莱考夫和 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即结构隐喻( structural metaphor)、方位隐喻( orientational metaphor)和实体 隐喻( ontological metaphor )。概念隐喻的提出是认 知语言学发展历史上的飞跃性的存在,其将认知语 言学的发展推向了新高度,也为中医典籍隐喻研究 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黄帝内经》中的概念隐喻
( 一)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是指在经验主义的范围内 ,用 一 个 高度结构化、清晰明确的概念与隐喻本体构建联 系[ 3]119 。结构隐喻从宏观出发 ,通过清晰的概念系 统对抽 象 的 概 念 结 构 进 行 构 建 ,从 而 帮 助 理 解。 隐喻中始源概念域的结构可系统地转移到目标概 念域中去 ,使得后者可按照前者的结构来系统地 加以理解[4]。结构隐喻使读者以自己熟悉的概念 理解未 知 概 念 ,以 此 提 高 对 未 知 概 念 的 心 理 接 受度。
《黄帝内经》中的结构隐喻可见于以不同结构 系统阐释器官功能及病情变化等 。《素问 ·灵兰秘 典论篇》中表示,“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 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5]。该句通过借用中国古 代君臣关系说明五脏六腑的相互关系,心如君主一 般,是主心骨且处于中心地位,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动都由此而出;肺如相傅一般,是君主的左膀右臂, 辅佐君主且处于外缘地位,主一身之气而调节全身 的活动,体现出了“ 中心—外缘”的层级结构关系。 此外,结构隐喻也同样用于表达身体及病情好坏。 《素问 · 玉机真藏论篇》中表示,“帝曰,然则脾善 恶,可得见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 见”。此处借用表述个人品行的“善恶”来表示“脾 脉的正常或异常表现”。(如图 1)
( 二)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也称“空间方位隐喻”,指根据空间 方位构成的隐喻概念 。空间方位如上下、左右、深 浅、中心、边缘等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本概念[6]。 空间方位感是人类基本的感知能力,即生活中常说 的“东南西北,上下左右”,这一空间概念可作为域映射至某一抽象概念域中,通过对立体空间的清晰 构建和各种关系及性状跨域投射,帮助人们理解非 空间的性状和关系。
《黄帝内经》中的方位隐喻常用来阐释生理病 理现象及病情走势等 。例如,《素问 ·灵兰秘典论 篇八》中“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以为天下则大昌”一句,用方位中的“下”来表示等 级关系中的“下属,百姓”,即君主明智,下属也会安 定,以此来养生,则可长寿,以此来治理天下,则会使 国家昌盛繁荣 。又如,《黄帝内经 · 素问 · 脉要精 微论篇》中“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 下”一句,以空间概念“上—下”来表示人体生理和 机能活动走势,“上”和“下”分别代表上行和下行的 趋势,整句意为从冬至到立春的四十五天中,人体中 的阳气会上升,阴气会下降 。(如图 2)
( 三)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指将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状态等 抽象无形的要素描绘为具体有形的实体[7] , 即借由 某一具像化实体来理解抽象概念,架起抽象与具象 概念之间的认知桥梁,从而形成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黄帝内经》中实体隐喻多见于对抽象的中医 概念的阐释 。例如,《素问 ·五脏别论篇》中有“ 胃 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该句将胃的功能映 射至自然界中的海之上,海可纳百川,人们所摄取的 食物储藏在胃中,经过胃的储存和脾的运化可以充 养五脏之气 。又如,《素问 ·痿论篇》中描述“肺者, 脏之长也,为心之华盖”,即肺是各个脏器的统帅, 又是心脏的保护,将“肺的作用”这一抽象概念映射 至具体有形实体“华盖”之上,以此来说明肺于心脏 而言就像马车上的伞盖保护帝王一般起到保护心脏 的作用 。(如图 3)
三、概念隐喻视角下《黄帝内经》中隐喻的翻 译策略
( 一)直译喻体
由于生物学的共性,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相似或 相同的背景和认知方式 。《黄帝内经》中包含的许 多隐喻在中西文化中背景相似或共通,对此类隐喻 可采取直译的方式,保留喻体,使读者能够直观理解 其中的内涵及意义。
例 1: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译文:The stomach is the sea of food and water and the major souroeof the Six Fu - Organs.( 李 照国)
例 1 中以实体“海”来映射“ 胃”的器官功能, “ 海”这一概念在中西文化背景下有着相同的认知, 故译者采取直译,形成具像化认知,使读者清晰理解 胃的功能这一抽象概念。
例 2:肺者,脏之长也,为心之华盖。
译 文:The lung is the leading one among the Zang-Organs and is the canopy of the heart.( 李 照国)
例 2 中以华盖之于帝王的保护作用映射肺之于 心脏的作用,华盖即帝王马车上的伞盖,中西文化之 下的“盖”皆有保护作用,故此处译者将华盖直译为 “ canopy”, 既还原了本体形象,又保留了中医特色, 实现了源语文化的有效传递。
( 二)意译喻体加注释
不同文化之间因为背景不同会产生认知和表达 上的差异,若直译,易造成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偏差或 错误,故译者采用意译加以注释的方式,增强目的语 读者对源语文本的深层理解。
例 3: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 以为天下则大昌。
译文:If the monarch( the heart )is wise( normal in functions ),the subordinates( the other organs )will be peaceful( normal functions ).(李照国)[8]110-111
例 3 中以方位概念“下”表示“下属,百姓”,译 者在这里对原文中的“上”和“下”的具体含义译出, 同时将“上,下”所映射的目标概念在括号中加以注 释,使读者对典籍中所传达的意思一 目了然,避免了 理解上的偏差。
例 4: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译文:During the forty-five days from the Winter Solstice( to the B eginning of spring),Yangqi is gradu ally ascending while Yinqi is gradually descending. (李照国)[8]204-205
例 4 中的“上—下”方位概念跨域映射上行和 下行趋势,译者将此译出,使目的语读者对文本内容 有了清晰的了解,更加准确地传达文本内涵。
( 三)喻体转换
由于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黄帝内经》中的一 些隐喻,即源语概念在译入语文化中文化缺省或文 化真空的现象,为了使目的语读者更加准确地理解, 翻译时可对喻体进行意译或转换,以目的语读者熟 悉和习惯的方式来理解文本,使文本通俗易懂。
例 5: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译文:The heart is the organ[ similar to ]a monarch and is responsible for Shenming( mental activity or thinking).The lung is the organ[ similar to ]a prime minister and is responsible for Zhijie( management ). (李照国)[8]108-109
例 5 中以君臣关系映射器官联系,译者在对其 中的“相傅之官”进行翻译时,采取了转喻的方式, “ 相傅”即为“丞相”,是仅低于君主的官职,为“一人 之下,万人之上”,而在西方文化中不存在这 一 概 念,属于文化概念缺失 。 因此,译者在此处将“ 相 傅”这 一 概念转换至目的语文化概念中的“ prime minister”进行文化认知层面的转换,便于目的语读 者理解。
例 6:帝曰:然则脾善恶,可得见之乎? 岐伯曰: 善者不可得见,恶者可见。
译文:Huangdi asked ,“C an normal[ states ]and abnormal[ changes of the pulse of] the spleen be felt?” Qibo answered ,“ The normal [ states of the pulse of the spleen ] cannot be felt , but the abnormal[ changes of the pulse of the spleen ]can be felt.”(李照国)[8]246-247
“ 善恶”通常用来表示人的品行,而此处借用这 一概念来表示脾脉机能的正常与否 。译者在此处对 喻体进行转换,将善恶译为具体语境下的“normal 和 abnormal”,帮助目的语读者从深层次理解文本。
四、结论
文章以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理论为指导,分析 了《黄帝内经》中的三种隐喻类型,并据此提出相应 翻译策略,即直译,意译喻体加注释及对喻体进行转 换的方式来处理典籍中的隐喻,一定程度上传递中 医典籍的文化内涵,使译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语言 特色,从而扩大中医文化的海外影响力,并更好地弘 扬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冯蓁,刘皓,吴青.基于意象图式理论的中医隐喻翻译及教学启示[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 2):30-33.
[2]赵 丽 梅.体 验 哲 学 视 域 下《黄 帝 内 经》的 认 知 翻 译 研究[ 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22.45(4):75-79.
[3]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 M].Chi⁃ cago: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0.
[4]王寅.认知语法概论[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405-410.
[5]谢华.黄帝内经[ 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
[6]胡奇军,韦国兵.认知语言学隐喻观下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 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1(2):103-105.116.
[7]贾春华.中医学:一种基于隐喻认知的语言[ J].亚太传统医药,2009.5(1):11-12.
[8]李照国.《黄帝内经 ·素问》英译版[ M].西安:世界图书 出版公司,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