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翻译学在政治外宣文本英译中的运用探究论文

2024-04-07 15:33:52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政治文献是世界了解中国政治立场和 方针政策的媒介之一,对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 要 :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逐渐走向世界,而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国。政治文献是世界了解中国政治立场和 方针政策的媒介之一,对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发挥着重要作用。和合翻译学是新兴的翻译理论研究方向,是一项跨学科的交叉 研究,是人文思想与科学理论的碰撞。文章通过分析和合翻译学在政治外宣文本中的运用,赏析具有代表性的外宣文献,总结政治文本英译的特点和规律,以期为和合翻译学和外宣翻译提供新的参考思路。
关键词 : 和合翻译学 ; 翻译策略 ; 外宣英译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Harmonizing Heterogenesis Translatology i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Political Publicity Texts
Ma Ting
(Yunnan Minzu University,Kunming,Yunnan,650500)
Abstract : With the continuous enhancement of national comprehensive strength,China is going to the world,and the world needs to understand China.Political literature is one of the media for the world to know China’s political stance and policie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shaping a good international image.The harmonizing heterogenesis translatology is a new research area of translation theory,an in- terdisciplinary study and a combination of humanistic thoughts and scientific theories.By analyzing the application of harmonizing hetero- genesis translatology in political texts,this paper appreciates representative political texts and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ule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it,aiming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harmonizing heterogenesis translatology and political texts translation.
Key words : harmonizing heterogenesis translatology; translation strategy; publicity translation
政治外宣翻译是对外宣传的重要渠道,同时也 是构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手段。而对外宣传活动无 法离开翻译这一工具,要想提高对外宣传的效果,改 进翻译质量是必要条件。总结政治外宣翻译的原则 与策略,形成政治外宣翻译独特的一套翻译方法,有 助于提高外宣翻译的质量和效果,从而更有效地从 正面宣传中国,减少以及纠正西方国家对我国的误 解和曲解,在国际上获得更平等的地位,更有力地发 出中国声音,全面提升我国国际形象,促进各国的合作与和平发展。文章从和合翻译学的视角下分析《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 英译版,探索政治文 献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为政治外宣翻译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和合翻译学的理论综述
和合翻译学,涉及“和合学”和“翻译学”两个领 域。“和”“合”二字早在金文和甲骨文中就有记载, 在《易经》《尚书》《论语》等多部经典著作中都有迹 可循。“和合”被定义为“是把自然、社会文明中诸 多元素、要素的相互冲突、融合,与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各元素、要素和合为新结构方式、新生命、新事物的总和”[1]53-54 。进入 21 世纪,钱继芳、张丛益、吴 志杰等多位学者将和合学运用到翻译学的领域。其 中吴志杰在《和合翻译学纲论》中,正式构建起了和 合翻译学的系统框架,从“意”“适”“诚”“心”“神” 五个维度来对翻译本体观、翻译伦理观、翻译认识 观、翻 译 审 美 观、翻译文化生态观 进 行 分 析 和 阐释[2]。
“意”指的是翻译的语言属性,所探讨的是翻译 的本体观。翻译的本体指是语言之间的转换,其中 包括信息的转换、功能的转换、效果的转换等。语言 转换过程需将所有语言的因素进行综合的考虑和分 析,最终将一种语言输出为另外一种语言,这体现了 和合的翻译思想。本体论主张的是客观存在的根本 要素同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各个要素都不是孤立 的个体。 因此,翻译活动中的各个要素也是相互关 联影响的,即 : 原作品、原作者、译者、译文和译文读 者。这些要素不是静态的,是不断变化的 ; 不是孤立 的,是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若割舍任何一个要素,翻译的本体行为便不复存在。
“适”指的是翻译的文化属性,所探讨的是翻译 的文化观。 中西方文化和思维方式都有着巨大的差 异性,在审美上也迥不相同。这体现在文章的行文 用字、篇章布局和修辞等。这就需要译者具有和合 的翻译精神,将两种语言及其背后文化的异同之处 进行梳理与整合,从而产出合格的译文。和合学主 张“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和谐的环境能够促进 万物的生长,但如果完全一致,则无法继续发展。 因 此,译者应该采取适度的翻译策略,达到各文化之间的平等交流,从而实现翻译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平衡。
“诚”指的是翻译的伦理属性,所探讨的是翻译 的伦理观。译者作为整个翻译系统当中的连接者, 应当对原作者负责,对读者负责。译者应当将翻译 制度的道德规范以及伦理原则内化于心,外化于翻 译实践活动中的伦理底线,不断促进自身的自律意 识。和合翻译的伦理观要求译者不仅仅只是语言文 化的转换者,更应该将翻译工作同个人道德品质和 修养联系起来,这才能更好地处理翻译中存在的伦理关系。
“心”指的是翻译的思维属性,所探讨的是翻译的认识观。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做出了科学的揭 示,即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应,而认识 的目的是获得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性。从哲学的角 度来看,翻译可以被视作是一种认识活动。主体在 对客体的认识过程中会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因文化 的差异、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等对客体产生独 特的认识。 因此,译者自身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和经 验会直接或间接地对客体的认识产生影响。和合的 翻译观要求译者在遵从翻译本质规律的前提下,努 力发挥能动作用,挖掘蕴含在原文中的生机,并以开 放、包容且积极的心态综合处理好作者、原文、译文 和读者之间的关系,走 向 翻 译 的“和 合 生 生 ” 旅途[3]。
“神”指的是翻译的审美属性,所探讨的是翻译 的审美观。 审美是一种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 境,是超越有限时间和空间的境界。译者的审美能 力会对译作产生重大影响。张立文认为,和合艺术 审美境界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融突中,“无 我之境”超越“有我之境”而化生[4]。“有我之境”是 指审美主体对客体情感和智慧的投入; “无我之境” 是指审美主体超越自我生命情感、智慧,达到无我无 物的艺术审美自由之境。 因此,翻译的创作必然是 意与境混、人与天通,好的译作需让读者感受到极具 神韵的和合精神[5]。
二、官方政治文本英译案例分析
中国政治外宣文献中存在大量的中国特色词 汇,例如一些成语、俗语等,很难在英语中找到对应 的表达。如何协调这一重大问题,对准确完整传达我国政治理念和态度至关重要。
( 一) 成语
汉语“成语”在《现代汉语词典》( 第五版) 中解 释为: “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义精 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在英文的语言文化中, 并不存在同中文成语定义一致的表述,且其中蕴含 的典故也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 因此,在处理成 语翻译时,不能简单粗暴地进行字对字翻译,要求译 者应当对成语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后,根据语境,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调和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矛盾,使译文达到平衡、协调。
例 1:
ST: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我们都要汇聚万众一 心、勠力同心的民族力量[6]44 。
TT: Regardless of how times may change ,we must pool the indomitable national strength that unites us all[7]89 .
“万众一心”“戮力同心”两个成语分别出自《后 汉书》和《左传》,表达的意思是人与人之间的团结 与合作。 中文政治文献喜爱使用语意重复的成语进 行强调,但英文则偏向于直截了当、语言简 明。在 “和合”的视角下,调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将 两个成语合二为一,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译为“strength that unites us all”。
例 2:
ST: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能听到不同声音不是 坏事[6]219 。
TT: Listen to both sides and you will be enlight- ened ; heed only one side and you will be ill-informed. It is not a bad thing to hear conflicting voice[7]612 .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于汉·王符《潜夫 论· 明暗》,表达的是人们在对事物进行认知和判 断时,要多听取各个方面的意见,不能仅仅只考虑某 一方面,避免犯下片面性的错误。这一短语蕴含着 中国的历史典故,而在英文的语言文化中不存在这 一典故之说,如果全篇直译,则无法达意。此译文兼 具了“意”“适”“神”的翻译标准,在完整传达“意” 的基础上,采用 同原文一样排比对仗的句型达到 “神似”,对“兼”与“偏”,“明”与“暗”采用了意译的 翻译方法进行文化调适,将中国特有的成语典故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 二) 熟语
在《汉语熟语大辞典》( 1991) 中马国凡先生认 为熟语就是用来指代各种形式的固定短语或词组的 总和。熟语是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对生活 现象对简单总结,更是深刻且极具哲理性的思想成 果。领导人在发言时,或多或少都会引用到大众所 熟知的谚语,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来谈政治,使之更加接地气,从而有效反映群众的呼声和心愿。
例 3:
ST: 多 打 大 算 盘、算 大 账,少 打 小 算 盘、算 小账[6]28 。
TT: Build a strategic vision and think about the o- verall situation,rather than being short-sighted and fo- cusing only on local interest[7]45 .
这一熟语带有强烈的中国特色,如果简单地按 照字面意思“硬译”,会让外国读者不知所云。“算 盘”是我国特有的一种计算辅助工具,“打算盘”则 出自《七侠五义》,比喻一种心里活动,指一个人在 心里进行算计或想各种办法获得好处和利益。 由于 文化的空缺,外国读者无法理解“打算盘”“小算盘” 其中包含的意思。 因此这里直接采用归化的翻译策 略,将原文蕴含的深刻道理转述出来后再用英文来 表达。译文深刻地诠释了和合翻译学中“意”“诚” “心”“神”“适”五点核心范畴,即意义的转换、译者 的伦理修养、译者的认知秉性、译文的审美把握以及 文化的调试,将译文的“意”与“神”准确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
例 4:
ST: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6]241 。
TT1: All things live in harmony and grow with nourishment[8].
TT2: All things must b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to grow,and obtain from nature to thrive[9].
TT3: All beings flourish when they live in harmony and receive nourishment from nature[7]506 .
这一经典熟语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 和第三卷中均有出现。在第二卷中的翻译为: “All things live in harmony and grow with nourishment.”; 第 三卷中译为: “All things must be in harmony with na- ture to grow,and obtain from nature to thrive.”。 第二 卷中的翻译并未提及“nature”一词,在第三卷的翻 译中则进行了改进,将蕴含在原文典故中看不见的 喻体呈现 出来,即万事万物生长的根源: “obtain from nature”。 而在第四卷中,为了使译文更加简洁 明了,将两个句子意义整合,合二为一,得到了最新 的译文: “All beings flourish when they live in harmony and receive nourishment from nature”。“和合”文化
指出事物因存在差异和不同,才能产生新的事物,才 能不断发展。翻译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进步 的,是一种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社会活动。这与中 华传统文化思想理念相符合。正是因为中西方语言 文化存在的差异,促就译者不断提高自身认知能力,不断提高处理矛盾的能力,使得译文不断发展完善。
( 三) 新词新语
新词新语,是指近年来产生或被吸收到普通话 中来的词语,主要来自一些外来词、方言词、专业词、 新造词语以及原有词增添新的义项等。例如 : 碳达 峰、共享经济、刷脸、新常态等。新词新语的产生是 各种语言的普遍现象,对待新词新语这种流行文化 现象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充分认识,兼收并蓄,积极吸纳。
例 5:
ST: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6]37 。
TT1: from the people and to the people.
TT2: come from the people and serve their inter- ests[7]67 .
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路线的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在前三卷中也有出现。但随着译者的不断提 升以及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译文也发生了改变。在 2020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译为“from the people and to the people”,但在 2022 年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 政》第四卷中出现的译文为“come from the people and serve their interest ”,将“到群众 中去”意译为 “serve their interests”,更加直接地表达了“到群众中 去”的内在含义,使得读者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 一政治理念的含义,融合原作和目的语读者间的理 解障碍,这体现了和合翻译学中强调事物是不断发 展的理念。译文结合“和合”思想的“生生”核心理 念以及“融突”方法论,很好地处理了“内部融合”和 “外部融合”的关系,最大化实现“忠”与“不忠”的平衡,最终生成和合统一体,延续原文的生命力。
三、结论
文章运用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和合翻译学来分析中国政治文献外宣的翻译策略,从“意”“神” “适”三个维度对翻译本身进行阐释,从“诚”“心” 两个维度来对译者素养提出要求,分析如何处理好 原作、译者、译作的关系,提高三者的融合度。翻译 实践要处理好原作的客观含义、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和目的语读者期待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一方面, 政治翻译必须力求准确无误,忠实翻译中国的政治 立场和思想 ; 另一方面,又要处理好中西方语言文化 差异,用读者能接受的语言来表达原作的思想。 以 “和合”思想为基础和底色,探究翻译生态系统中各 个复杂要素,寻求最佳的“融突”方法,走向翻译的 “和合、生生”旅途,从而提升政治外宣翻译能力,让世界客观地了解中国,理性地读懂中国。
参考文献 :
[1]张立文.和合哲学论[M].北京 : 人民出版社,2004.
[2]吴志杰.和合翻译学论纲[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34( 1) : 100-103.
[3]吴志杰.和合翻译研究刍议[J].中国翻译,2011.32(4) :5-13.96.
[4]戴玉霞,刘建树.和合翻译理论的哲学之思[J].外语学刊,2016(2) : 98-102.
[5]张立文.和合学[M].北京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6.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 : 外文出版社,2022.
[7]Xi J.The Governance of China Ⅳ[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22.
[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 : 外文出版社,2017.
[9]Xi J.The Governance of China Ⅲ[M].Beijing: ForeignLanguage Press,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