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翻译转换理论在侦探小说汉译中的应用—— 以爱伦·坡的《莫格街疑案》两汉译本为例论文

翻译转换理论在侦探小说汉译中的应用—— 以爱伦·坡的《莫格街疑案》两汉译本为例论文

18

2024-04-03 14:07:3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莫格街疑案》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对其译本的研究较少。文 章以此侦探小说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焦菊隐译本和曹明伦译本

  摘 要:《莫格街疑案》被认为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侦探小说,对其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方面,对其译本的研究较少。文 章以此侦探小说为研究对象,选取了焦菊隐译本和曹明伦译本,用实例说明翻译转换理论在侦探小说汉译中的实用性,以期丰富该小说的译本研究,提高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重视,进而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和中外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 : 翻译转换理论 ; 侦探小说 ; 汉译本 ; 焦菊隐 ; 曹明伦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in Translating Detective Novels—A Case Study of Two Chinese Versions of The Murders in theRue Morgue Written by Edgar Allan Poe

  Xiong Ying,Chen Huijun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Beijing,100083]

  Abstract: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is known as the first detective novel in the true sense.However,the research on it mainly fo- cuses on literature,and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on their translations.This paper takes the detective novel as the object of study,selects Jiao Juyin’s translation and Cao Minglun ’s translation,and uses examples to illustrate the ap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in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detective novels.The purpose is to enrich the translation study of 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to increase people’s attention to Catford’s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exchanges of sino-foreign cultures.

  Key words : translation shifts theory ; detective novels ; Chinese versions; Jiao Juyin ; Cao Minglun

  《莫格街疑案》是爱伦· 坡在 1841 年发表在 《格雷姆杂志》( Graham’s Magazine) 上的一部短篇 小说,被认为是全世界最早出现的推理小说,是现代 文学中第一部真正的侦探小说。这篇小说影响了后 世许多作家,大大拓展了小说的写作范围和表现形 式,为后人进行侦探推理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爱伦·坡创造了“侦探小说”这一新的文学体裁,使 侦探小说在小说之林中开辟了一块立足之地[1]。 21 世纪以来,国内对爱伦·坡及其作品的研究热情 持续高涨,数量众多的翻译作品、评论文章等相继出 版、发表,并且主要集中在对爱伦· 坡小说的译介 上[2],而对爱伦·坡小说作品的分析研究又主要集中在《厄舍府 的倒塌》等哥特式风格 的小说上,对 《莫格街疑案》的研究相对较少,且研究视野较窄, 大多停留在文学角度,主要集中在艺术特点、作品分 析方面,分析作品的主题、人物、艺术特色等,鲜有学 者从翻译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特别是通过译文对比研究翻译理论在侦探小说汉译中的应用。

  笔者从时代背景、译作地位、译者倾向等方面考 虑,选择了焦菊隐译本和曹明伦译本,研究卡特福德 翻译转换理论在其中的应用,深入分析汉译过程中 在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两个方面的语言特点,比较 该侦探小说两个译本的不同翻译风格,对典型例子进行分析,以期能给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的相关研究和外国侦探小说翻译带来启示,提高侦探小说中译本的翻译质量,促进中外文学的交流。

  一、翻译转换理论在侦探小说汉译中的应用

  ( 一)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基本概念

  1965 年,卡特福德( Catford) 发表了《翻译的语 言学理论》(A Linguistics Theory of Translation) 一书, 从现代语言学的角度阐述了翻译问题。在本书中, 卡特福德首次提出了“转换”的概念,他认为“转换” 是在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翻译的过程中离开形式 的对应。他将这种“转换”又划分为层次转换( level shift) 和范畴转换( category shift) 。前者是指一种语 言层面上的译出语可以转换成不同语言层面上的目 标语 ; 后者是指不同的语言范畴可以实现译出语和 目标语之间的转换[3]。

  卡特福德认为,在翻译实践中,最重要的是找到 与源语言同等的文本内容。两种具有相似语言结构 的语言在翻译时可以概括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即语 法、词汇、词形和语音[4],并且他认为层次转换只发 生在语法和词汇的相互转换中。而如果两种语言在 语法或语言结构上差异很大,就会导致很难找到相 同的文本内容,在翻译过程中源语和目的语就无法 保证形式上的对应,这时就需要进行范畴转换,而范 畴转换之下包括结构、类别、单位和内部系统方面的转换。

AF94AA65-A28B-40b3-959B-A98D4A7C1370.png

  ( 二) 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是指用语法表达的源语言在另一种语 言中则用词汇表达出来。 以时态在中英文中的表述 为例,在英语中,时态是一种语法,可以由不同的动 词形式表示,如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和一般时、进 行时、完成时。但在汉语中,却不会用语法范畴来表示时态。

  例 1

  原 文 : I have already spoken of his abstract manner at such times[5]120 .

  译文 : 他一到这种时候,态度就变得什么事都心 不在焉,这是我早就谈到过的[6]41 。

  我 已经谈到过他在这种时候那副心不在焉的 神态[7]178 。

  从例子中可以看出汉译过程中的时态翻译。例

  1 的时态是现在完成时,但在汉语中,并没有改变动 词形式来表示时态的语言。 因此,在英译汉过程中, 一般用时间副词和时间助词来表现时间范畴。正如 在焦菊隐和曹明伦的翻译中,用“刚才”“早”“过”和“已经”来表示过去时。

  例 2

  原文 :...together with a series of livid spots which were evidently the impression of fingers[5]115 .

  译文 : …… 还有许许多多发青的地方,那显然是 手指甲的印子[6]35 。

  …… 并有一串显然是指印的青黑色斑点[7]174 。

  数量在英译汉过程中的翻译也体现出了层次转 换。英语中名词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可数 名词有单数和复数两种形式。例 2 中的“spots”就 是具有复数概念的单词。但这种复数概念在汉语中 没有相应的解释,我们通常使用特定词汇、内部逻 辑、语言顺序等来表达复数的意思。 焦 菊 隐 将 “spots”翻译为“许许 多 多 ”,而曹明伦则译为“一串”,即用特定的词修饰名词来表达复数的意思。

  在时态方面,中文通常会借用虚词或副词来完 成相应的表达。在数量方面,中文大多使用叠词或 带有复数概念的特定词语。这些都是英汉翻译中的 常见的层次转换。虽然焦菊隐和曹明伦在翻译过程 中选择了不同的词语,但他们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目 的是相同的,也反映了在汉译过程中运用层次转换的必要性。

  ( 三) 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中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等值关系可以 建立在任何恰当的等级上,范畴转换被划分为结构 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系统转换四种。其 中内部系统转换是发生在体系内部的转换,在该侦 探小说的翻译 中并不突 出,因此在文章中暂不做讨论。

  1.结构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在范畴转换中最常见的是结构转 换,主要涉及的是语法结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由于思想基础不同,这两种语 言之间的语言结构各不相同。通过对比分析两个汉译本,可以发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结构转换的不同形式,如从非人称到人称、从否定结构到肯定结构。

  例 3

  原 文 : There was no escape from this conclu- sion[5]123 .

  译 文 : 在 这 个 结 论 上,我 是 一 点 也 不 放 松的[6]46 。

  这个结论没有漏洞[7]180 。

  英文强调物而中文强调人,从而造成了英语的 非人称主语和汉语中人称主语的差异。这种差异主 要反映在主语和动词上。在英语中,“there be”句型 十分常见。例 3 中,“there”是形式主语,真正的主 语是“conclusion”。 但焦菊隐的译文中主语是“我”, 整句话也较难理解,不符合中文逻辑。相比之下,曹 明伦将“这个结论”作为主语,逻辑通顺,简单易懂,没有歧义。

  例 4

  原文 : It had no contents beyond a few old letters, and other papers of little consequence[5]110 .

  译文 : 柜子里 除去几封旧信和一些不重要的文件 以外,空无所有

  箱 里 只 有 几 封 旧 信 和 一 些 无 关 紧 要 的 票据[7]171 。

  在英语中的否定词语在结合整个语境时不一定 表达否定的意思,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将原文的否定 结构转换为更符合中文习惯的肯定结构。在例 4 中,“no...beyond”是“除了 …… 之外没有”的否定意 思,焦菊隐遵循原文直接译为“除去 …… 以外,空无 所有”,而曹明伦则是将其转换为肯定结构,译为 “只有”,不仅使翻译更加简洁有力,也将重点前移,放到了“旧信”和“票据”上,符合原文表达。

  2.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也就是词性的转变。英语和汉语有着 不同的结构和形态,例如,英语是静态语言,常用以 名词为核心的形容词-名词结构,而汉语与之相反, 属于动态语言,常用以动词为核心的动词-宾语结 构。正如奈达(Nida) 所说,翻译的对等是一种动态 对等,是为了追求内容或意义上的对等,而不是保证 译文与原文形式上的对等[8] 。 因此,词性的转换在英汉翻译中是必不可少的,如从名词到动词、从形容词到动词。

  例 5

  原文 : Whist has long been known for its influence upon what is termed the calculating power ; and men of the highest order of intellect have been known to take an apparently unaccountable delight in it,while esche- wing chess as frivolous[5]101 .

  译文 : 惠斯特牌戏,一向因为它极有影响于人的 所谓计算力而著名 ; 凡是智力最大的人,也都显然对 这种牌戏发生无穷的兴趣,绝不去摸盘棋,认为那种 游戏太肤浅[6]17 。

  惠斯特牌一向因其对所谓的计算能力有影响而 闻名,而那些智力出众者素来爱玩惠斯特而不下无 聊的象棋也为众人所知[7]166 。

  由于英语和汉语使用偏好的不同,在英译汉的 过程中从英语的名词到汉语的动词的转换是不可避 免的。在例 5 中,“delight”是名词词性,焦菊隐保留 原本的词性,将其翻译为“兴趣”整句话的翻译也并 不流畅,令人难以理解。而曹明伦根据卡特福德翻 译转换理论,将名词转换为动词———“素来爱玩”, 不仅保 留 了 原 意,易于理解,也反 映 了汉语 的生动性。

  3.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也就是等级转换。英语中等级包括词 素、单词、短语、句子和段落[9] 。但在汉语 中,基本 的语言等级是由字和词组成的。 因此在英汉翻译过 程中,会出现低级单位和高级单位之间的相互转换, 比如英语的一个单词翻译成汉语时就成为一句话,英语的一句话翻译成汉语时就成为一段话。

  例 6

  原文 : Many other persons ,neighbors ,gave evi- dence to the same effect[5]111 .

  译文 : 许多别的人物,许多邻居,所供的也全大 致相仿[6]30 。

  众 证 人,均 为 邻 居,提 供 了 同 上 相 似 的 证词[7]172 。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10] 。语言学家经常把 英语中的句子结构比作树状结构,把汉语中的句子结构比作竹状结构,即英语注重句子结构的凝聚力,汉语注重句子意思的连贯性。小说中,在简要描述 莫格街案情之后,罗列了一些证人的证词。结合上 文 内 容 可 知 英 语 中“neighbors ”是“ many other persons”的同位语,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也就是这 些证人都是邻居。基于对原文的理解和英汉两种语 言的差异,曹明伦在翻译时将“neighbors”这一个英 文单词补充翻译为一句话“均为邻居”。 而焦菊隐 的翻译则忽略了英汉差异,将“many other persons” 和“neighbors”并列,译成了许多别的人物和许多邻居,与原文的意思相反。

BD9559EF-627C-44b8-A629-549C6A668F99.png

  二、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看出翻译转换理论在《莫格街 疑案》汉译过程中有相似的应用,也有许多不同之 处。在层次转换方面,二者都选择使用特定的目标 语来表达源语中的时态和数量,这不仅仅表现在文 章分析的文本中,在其他英汉翻译中也很有可能出 现。在范畴转换方面,二者则有着不同的翻译倾向。 笔者认为造成译本差异的原因如下 : 第一,两位译者 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焦菊隐倾向直 译,曹明伦则在吸取前人翻译经验后,采取意译的方 法,其译文优雅易懂,结构灵活,较为成熟 ; 第二,所 处的历史背景不同,焦菊隐的翻译活动主要集中在 新中国成立时期,当时我国的翻译理论和翻译作品 还不够成熟,而我国现在的翻译研究在不断进步完 善,曹明伦的译作要在信、达的基础上不断追求雅 ; 第三,翻译目的不同,焦菊隐是中国早期译介爱伦 · 坡及其作品的翻译家之一,他翻译的目的是为国内 引进和介绍爱伦·坡作品,因此需要尽量维护原文 的内容和形式,曹明伦的翻译则是为了进一步推动 爱伦·坡译介研究的进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在读 者了解内容的基础上促进现代读者对美学的感悟, 符合新时代读者的阅读需求。但由于受笔者能力和 文本篇幅的限制,文章所举例子较少,无法充分说明 以上结论。 同时,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是处于微观层面的翻译方法理论,在翻译时,译者还需考虑影响翻译活动的文化因素等宏观层面。

  文章试讨论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爱伦·坡 某短篇侦探小说汉译中的应用,从而对其两汉译本 进行了实例分析和比较研究。为侦探小说的研究提 供更多的可能性,希望可以提高人们对侦探小说及 其翻译作品的关注,增强人们对卡特福德翻译转换 理论的理解,同时促进该侦探小说有更多符合中国 读者阅读习惯的优秀译本出现,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传播。


参考文献 :

  [1]朱振武,吴妍.爱伦· 坡推理小说源流考论[J].外语教 学,2008.29( 1) : 63.

  [2]朱振武,高莉敏.中国爱伦·坡研究卅载回眸[J].中国比 较文学,2009(2) : 43.

  [3]Catford J 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Oxford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4]穆雷.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西安外国 语学院学报,1990(2) : 40.

  [5]Allan P E.The Murders in the Rue Morgue and Other Tales[M].London : Penguin Books,2012.

  [6]焦菊隐.爱伦·坡故事集[M].北京 : 晨光出版社,1949.

  [7]曹明伦.爱伦·坡暗黑故事全集[M].长沙 :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

  [8]Nida E A,Taber C 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69.

  [9]穆雷.评卡特福德的《翻译的语言学理论》[J].西安外国 语学院学报,1990(2) : 39.

  [10]连淑能.英汉对 比研 究[M].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