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忠诚”理论下科技文本英汉翻译的逻辑再现论文

2024-04-03 14:18:41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科技英语是促进各个科技领域内前沿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环环相扣,逻辑严谨。在汉语译文中再现原文逻辑,有 助于达成科技文本翻译的目的—— 改变受众的认知状态
摘 要 : 科技英语是促进各个科技领域内前沿信息交流的重要载体,环环相扣,逻辑严谨。在汉语译文中再现原文逻辑,有 助于达成科技文本翻译的目的—— 改变受众的认知状态,能够更好地传播知识,促成科技信息的跨文化交际。文章以德国功能 主义目的论中“功能+ 忠诚”原则为指导,通过分析科技英语文本汉译的实例,归纳总结出英汉翻译中逻辑再现的技巧,以期为科技英语汉译的逻辑再现提供借鉴方法。
关键词 : 科技英语 ; 逻辑再现; “功能+ 忠诚”; 汉译
Logic Representation in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of English for Science andTechnology under the Guidance of“Function Plus Loyalty”
Yang Jing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Henan,450000)
Abstract: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 important vehicle for the exchange of cutting-edge information in various fields of technology,is interconnected and logical.Therefore,representing the original logic in the translated Chinese text is of great help in achie- ving the following purposes : changing the audience’s cognitive state,better disseminating knowledge,and facilitating cross-cultural com- munic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formation.This article,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Function Plus Loyalty”,analyzes examples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exts,and summarizes the techniques for representing logic in English-Chi- nese translation,with the aim of providing references concerning logic representation in E-C translation.
Key words :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logic representation; “Function Plus Loyalty”;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每一个时代的开启必然伴 随科学技术的进步。近代以来,英美等国率先崛起, 加之英语自身表达逻辑清晰的特性,英语逐渐成为 科技领域交流的重要载体。 因此,对英语科技文本的汉译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英语科技文本汉译的研究可分两大类,一类是 特定领域内英文使用的特点剖析及翻译策略的探 讨,如立足于土木工程领域[1]、核电领域[2]、光电技 术领域[3]等,这类研究多涉及语言中词、句的特点 及英汉翻译中的词、句层面的处理技巧 ; 另一类为翻 译理论指导下翻译实践的开展,各院校 MTI 学生的翻译实践报告属于该类别。
然而,笔者发现,大部分科技文本英汉翻译的研究停留在词汇与句子层面的翻译技巧上,较少涉及 语言逻辑的再现。但是,科技英语作为基础英语的 变体,句子之间关系复杂,语法结构严谨,同时科技 类文本具有推理与解释的需求,因而科技英语具有 极强的逻辑性。所以,在英汉科技翻译中再现原文 本的逻辑,能够更有效地传达原文的信息,从而更好 地实现科技信息传递的目的。 同时,笔者认为,德国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代表人物诺德提出的“功能+ 忠诚”理论可以为科技文本的英汉翻译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在文章中,笔者从科技英汉翻译文本中选例,探 讨在诺德翻译理论的指导下,通过使用增译、分译、还原所指等翻译技巧,如何更好地在译文中呈现逻辑关系。
一、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功能主义翻译目的论( 以下简称为“目的论”) 诞生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在此之前,翻译 的准则始终落脚于“对等”。 然而,在本质上,翻译 是一项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不同语言不同文 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因而“对等”是不可能完全 实现的。 同时,人类行为理论、接受美学以及交际理 论等理论的快速发展,为目的论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理论源泉。
目的论主要代表人物有 : 凯瑟琳娜· 赖斯、汉 斯·弗米尔、斯特·霍斯·曼塔莉与克里斯汀·诺 德。其中,赖斯主张将“功能范畴引入翻译批评”, 由此目的论雏形诞生,随后赖斯进一步探讨了文本 类型与相应翻译策略选择的问题 ; 弗米尔首次明确 提出“skopos theory”这一概念,并且主张忠实原则从 属于连贯原则,但二者均应从属于目的原则,即“目 的决定方式”; 曼塔莉提出翻译行动理论,进一步发 展了目的论 ; 诺德是该理论的第二代领军人物,她对 目的论前三位代表人物的理论进行整合,同时对功 能理论存在的不足进行思考,一方面提出“功能+ 忠 诚”翻译理论,从而有效避免了译者在实际翻译过 程中为了达到目的而采取改写或重写原文的激进手 段 ; 另一方面诺德对赖斯的文本分析理论进行深化,提出了以翻译为导向的原文分析模式。
诺德将“功能+ 忠诚”理论中的“功能”定性为 “翻译活动以翻译目的为纲,关注译文所要实现功 能,而翻译目的是由翻译纲要(translation brief) 来决 定的。理想的翻译纲要应该明确或暗示包括文本功 能、译文对象、译文接受的时间与地点、传播媒介等 方面的内容,以帮助译者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4]。 而“忠诚”的核心则在于“译者要综合考虑翻译委托 人、源文作者和目的语读者,照顾到他们从各自的文 化角度对译文产生的不同期望”[5] 。诺德强调了原 文和译文必须具备某种联系,但是这种联系的质量 和数量由预期译文功能确定,它同时也决定了处于 特定语境的原文中哪些成分可以保留,哪些则可以或必须根据译语语境进行“调整”甚至“改写”。
依据诺德的翻译理论,科技英语的文本功能为所指功 能,目 的在于“改变文本接受者的认知状 态”; 科技文本的翻译属于工具型翻译,应采用“等 功能翻译”策略。 同时,科技英语具有独特的语言 特征,比如词汇含义灵活多变、用词简洁、长句较多、 语法复杂、逻辑性强、条理清晰等[6] 。 因此,译者一 方面应完整准确地传递出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灵活 运用翻译策略,在尊重源文信息的前提下适应目标语环境,更有效地达成传递科技信息的翻译目的。
二、科技英语逻辑性分析
文章中所探讨的“逻辑”即语言逻辑,研究主要 针对语言表述与思维存在之间的关系,关注科技英语中词、句、篇章的逻辑重点与逻辑内涵。
首先,词汇构成了英语文本逻辑性的根基。科 技英语中存在大量的专业术语,常出现一词多义、熟 词生义的情况。 同时,英语表达倾向于“避免不必 要的重复”[7],因此会采用替代、省略、变换等方式 处理同一含义的术语,但是在译为汉语时,如果采用 完全对译的方式,会造成逻辑上的前后不对称,给目 标读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惑,不能很好地完成传递科技信息的翻译目的。
其次,科技英语中常使用长句,比如使用各类从 句,这些从句与主句之间一方面依靠连接词实现语 法上的衔接,一方面又存在深层次的逻辑关系,因 此,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理清各个成分之间的关 系,灵活运用增益、分译等翻译策略,充分再现隐含的逻辑关系。
最后,科技英语文本中 的各论点、论据相互依 存,形成严密的逻辑网。所以在句子以上层面( 即 “语篇层面”) ,科技文本相较于普通英语文本呈现 出更为严谨的逻辑性。语篇层面的逻辑会依靠明显的逻辑连接词来呈现,也会暗含在语言背后。
三、英汉科技翻译中逻辑再现的策略
( 一) 深挖词、句凸显逻辑
判断出某个句子中的主要词汇,通常为实词,然 后在译文中进行语序上的调整或者语法成分的转 换,从而突出句子的逻辑重点。 同时,根据上下文的 关系,可将一些暗含在语言中的因果、转折等关系译出来。
例 1: New research has revealed the secret of how plants make linmonoids ,a group of valuable organic chemicals. These chemicals , which include bee-friendly insecticides, have potential use as anti-cancer drugs.
译文 1:新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如何制造柠檬苦 素(一组有价值的有机化学物质) 的秘密。这些化 学物质包括对蜜蜂友好的杀虫剂,有可能用作抗癌药物。
译文 2:新的研究揭示了柠檬苦素在植物中的 生成机制。柠檬苦素是一组重要有机化学物质的统 称,包含一些对蜜蜂无害的杀虫成分。该类物质有望成为抗癌药物。
该例句出现在一篇针对柠檬苦素的研究报道 中。在 例 1 中,主 要 词 汇 为“limonnoids ( 柠 檬 苦 素) ”,而 后 面 出 现 的“a group of valuable organic chemicals(一组重要有机化合物质) ”是其同位语, 故可将这部分译为汉语中的判断句 ; 同时,后一小句 虽然使用“these chemicals”作为主语,但依 旧是对 “柠檬苦素”做进一步的解释,为了保证译文的连贯 性,可将这一小句的主语也处理为“柠檬苦素”。 如 果使用译文 1 中的完全对译的方式,第二个小句就 会出现新的主语“这些化学物质”,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读者抓住文章主旨。
在该例句中,“bee-friendly insecticides”如果按 照表面含义译为“对蜜蜂友好的杀虫剂”,那么汉语 读者会产生困惑。译文 2 通过挖掘“bee-friendly” 的深层含义以及考查“insecticide ”的英语释意 (a chemical used for killing insects) ,故译为“对蜜蜂无 害的杀虫成分”,从而更符合汉语的逻辑表述。
( 二) 巧用增译显化逻辑
增译法,即“译者将甲语文化信息转换为乙语 时,为解决形意矛盾与供需矛盾在译语增加表达形 式,是实现完整再现原语文化信息或满足译语读者 需求的翻译方法”[8] 。英语文本中有些逻辑信息并 不体现在语言的表层结构中,而是经由语言的深层 次传递出来。那么,为了促成科技信息的跨文化传递,需要将隐化的逻辑通过增译的方式再现出来。
例 2: There are marked regional variations in sur- vival following resuscitated out -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 ( OHCA) ,which are attributable to resources,personnel ,and infrastructure in addition to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译文 1: 在院外心脏骤停( OHCA) 复苏后,存活 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 这些差异可以归因于资源、人员和基础设施,以及患者特征。
译文 2: 院外心肺骤停( OHCA) 患者接受心肺复 苏抢救后,其生存概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导致 这一差异的四大因素为 : 医疗资源、医护人员、基础设施以及患者个人特征。
该例句原文摘自权威医学期刊 The Lancet 。原 文结构为主句+ 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其中从句解释 说明的对象为“marked regional variations( 明显的地 区差异) ”。 如果按照译文 1 的译法不增译“患者”, 那么汉语表述就会出现逻辑上的混乱: “存活率”无 法作“院外心脏骤停复苏”的逻辑主语。译文 2 中 根据语境增译“患者”,将第一句的逻辑主语统一为“患者”。
同时,在该例句中,考虑到译文前后的衔接问 题,增译出“导致”; 为了便于读者获取科技信息,译 文 2 增译出数字“四”。 这样的调整既忠诚于原文 作者、译文读者以及作为译文发起者的译者自身,同时也有效再现原文的语言逻辑。
( 三) 合理分译重组逻辑
分译法主要用于英语中长句的翻译,可以更加 清楚传递原文的意义,同时又使得译文符合汉语的 表达逻辑。分译法即“改变英语原文的结构,把英 语原文中某个只有或某些成分从原来的结构中分离 出来,译成一个或数个独立成分或者小句”[9]。
例 3: To propose a site for a new dam,geo-elec- trical geophysical survey should be conducted to inves- tigate the subsurface conditions,where caly ey layers of connsiderable thickness are indicated to underlie the area ,and the site is suitable for dam construction due to the impermeabre nature of the clays.
译文 1:为了确定一个新水坝的选址,应进行地 电地球物理勘测以调查地下情况。在这里需要存在 相当厚度的黏土层,并且黏土的不透水性质使得该选址适合水坝建设。
译文 2:在确定新水坝的选址时,研究人员必须通过地电地球物理勘测对该地的地下条件进行评估。其中由于黏土具有不透水性,所以某选址下方 的黏土层 只 有达到一定厚度时,该地才适合建设水坝。
例 3 中,“where”引导非限定性定语从句,是对 前文内容的补充说明,等同于“in which”,字面可译 为“在 这 里/ 在 那 里 ”。 然 而,通 过 分 析 可 知, “where”在此处暗含“只有”的含义,故将“在这里/ 在那里”的本意分译为: “其 中”与“只有”。 同时, “where”从句由两个并列小句构成,语法上属并列结 构,但分析意义可两小句属于因果关系叠加条件关 系,故 将 原 因 部 分“the impermeable nature of the clays( 不透水性) ”分译出来作为后文推论的先导条 件,而剩余部分译为条件句。
( 四) 还原所指梳理前后逻辑
由于英语文本中倾向于避免使用同样的词汇, 所以在表达相同含义时,常会使用替代、省略等方 式。如按照表面译为对应的汉语,就会造成逻辑缺 失。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深入了解这些语言使 用规则,在“忠诚”原则的约束下,还原所指,使得语篇能够前后呼应,最大限度地传递信息。
例 4: However ,it is the frequent changes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 F Region that present the greatest challenge ; these demand skilled radio operators or the most up-to-date equipment ,which emits signals to probe the ionosphere to determine its state.
译文 1:然而,F 区结构的频繁变化是最大的挑 战 ; 这些需要熟练的无线电操作员或最新的设备,这些设备发出信号探测电离层以确定其状态。
译文 2:然而,最大的挑战就是 F 区经常发生的 结构变化。为应对此类变化,我们必须雇佣技术娴 熟的无线电操作人员,或使用最先进的探测设备,从而可以更好地发射信号以测定电离层状态。
在例 4 中,如果按照译文 1 的译法,“these”按 照字面译为“这些”,指代不明确,逻辑不够严谨,没 有很好地实现信息交流的目的。根据上下文分析可知“these ”一 词 指 代 上 文 中 出 现 的“the frequent changes”,同时第一句话也界定出“the greatest chal- lenge”即“the greatest challenge”。 所以在第二个小 句的翻译中,可将代词“these”进行所指还原,译为 “该挑战”,也可以译为“此类变化”。 此外,为了更 好地与前文衔接,在这“此类变化”或“该挑战”前增译出“为了应对”。
四、结论
文章的语言逻辑对传达科技信息具有重要意 义。在英汉科技翻译中,不论是词、句层面,还是篇 章层面,都需要采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对逻辑进行再 现。只有深入把握文章的逻辑,才能准确传达原文 的风貌,才能创造出可读性更高的译文。科技的发 展离不开科技信息的国际交流,高质量的译文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科技的发展。
参考文献 :
[1]陈天照.土木工程英语的语体特征及翻译[J].中国科技 翻译,2021(4) : 1-3.
[2]胡伟仪,贾晓庆.核电英语语言特征及其汉译策略[J].中 国科技翻译,2021(4) : 10-14.
[3]陈晶晶.光电技术英语的特征和翻译策略[J].中国科技 翻译,2020(3) : 1-3.
[4]田璐,赵军峰.新世纪的功能翻译理论——— 克里斯蒂安 ·诺德教授访谈录[J].中国翻译,2018(4) : 86-90.
[5]王京平,杨帆.德国功能翻译理论学者克里斯蒂安娜·诺德采访录[J].德国人文研究,2021( 1) : 43-46.
[6]何其莘,仲伟合,许钧.科技翻译[M].北京 :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1-2.
[7]连淑 能.英汉对 比研 究[M].北 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173.
[8]朱英丽.增译研 究述评 : 名实之辩[J].社会科学 战线,2021(9) : 266-270.
[9]任朝迎,李桂丽,刘芳.科技英语翻译实用教程[M].杭州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1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