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投稿/征稿

欢迎您!请

登录 注册

手机学刊吧

学刊吧移动端二维码

微信关注

学刊吧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关于我们
首页 > 学术论文库 > 英语论文 二语写作与教学背景下的写作声音论文

二语写作与教学背景下的写作声音论文

4

2024-04-03 13:51:36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声音一直被认为是写作教学和写作评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二语写作中写作声音的研究数量逐 渐增多。在不同视角下,声音由不同的语言要素体现

  摘 要 : 声音一直被认为是写作教学和写作评估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二语写作中写作声音的研究数量逐 渐增多。在不同视角下,声音由不同的语言要素体现,其中,第一人称被认为是最能够凸显写作者个人声音的要素,模糊限制语、 语气加强词等立场标记语也为声音的构建做出了贡献。在梳理研究者对写作声音认知的历时发展后,文章对二语写作领域中声 音构建语言要素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做出总结,较为全面地对国内外现有文献进行了批判性回顾,文章提出了未来写作声音研究的几个潜在发展方向,并强调了声音在二语写作学习和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 : 写作声音 ; 声音构建 ; 二语写作

  Writing Voice in Second LanguageWriting and Teaching

  Li Yuqian

  (Shandong 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100)

  Abstract : Voice has been considered to be an important factor in writing teaching and writing assessment,and the past two decades has witnessed an increase in research on writing voice i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voice is embodied by differ- ent linguistic elements,among which the self-mentions are considered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ne to highlight the authorial voice,and stance markers such as hedges and boosters also contribut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voice.After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different un- derstandings of writing voice,this paper critically reviews the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studies related to the linguistic elements of voice construction in the field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proposes several potential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on writing voice,and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voice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Key words : writing voice ; voice construction ;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写作声音这一概念最早由 Bakhtin 提出,代表着写作者在文章中的存在[1] 。在声音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了写作声音与写作质量之间的相关性,并认为某些声音构建要素可以预测写作水平[2],这使得写作声音成为写作教学与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频繁出现在写作研究和教学中[3] 。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二语写作中的写作声音受到越来越多关注。2001 年,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期刊设立专栏,围绕二语写作声音的概念展开讨论,引发了 声音研究的新一轮热潮,成为二语写作声音研究的里程碑[4]。

  如今,大量研究者们注意到了二语作家在声音 建构上的独特表现,并试图将写作声音与二语写作 教学联系起来[5][6][7][8] 。对二语作家来说,写作中 声音的建构不仅反映了他们的二语水平,也反映了 他们对二语身份的接纳程度以及融入二语话语群体 的能力[9][10] 。然而,他们的母语文化背景往往会给 他们在构建二语写作声音上带来困难,这是二语写 作教学中面临的新挑战[11] 。在这样的背景下,了解 二语写作中有哪些语言要素直接或间接参与了声音 构建,可以帮助二语教师与二语学习者更直观地理 解写作声音并掌握文本内的声音构建方式,是值得研究者广泛关注的话题。

  一、写作声音的概念

  写作声音概念进入语言学领域后,学者们对不 同语境下的声音概念有了不同的理解,争论主要围 绕声音是个性化的还是社会化的展开,学者们根据不同的主张被划分为两个阵营。

  表现主义者强调声音是私人的、个体的,是作家 个性的充分表现。Elbow 认为,声音可以“在纸面上 捕捉个人的声音”[12],因此是“个人主义的理想隐 喻”[13],是 个 体 表 达 其 真 实 内 在 自 我 的 实 践。 Bowden 持相同的观点,认为声音是一种隐喻性的概 念,指的是读者在阅读时所感知到的 作 者 的 存 在[14] 。个性化的声音在早期的实证研究中也有体 现,一些学者关注“individual voice( 个人声音) ”,强调作者在声音建构中的主导作用[15]。

  随着语言学界普遍进行的社会性转向,更多学 者开始质疑表达主义对声音的理解。一些学者认为 声音的绝对个性化带有西方个人主义意识形态的偏 见[16] 。更重要的是,表现主义者忽略了影响声音构建过程中的其他影响因素,当他们将声音结构归因于作者自身时,他们未能解释写作文本中的共同特 征[11]140 。这些学者被称为社会构建主义者,他们认 为写作声音根植于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Ede 认 为,即使是同一个作者,在不同的写作情景中也会选择不同的声音,就像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衣服一样[17] 。Ivanic(ˇ)认为,“社会群体之间的界限和差异”有助于在构建“discoursal-self( 话语自我) ”的过程中传达作家的话语可用声音[18]。

  在两个学派的辩论中,研究者们对写作声音的 理解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与完善。声音的互动性本质 逐渐 被 学 者 认 可,并被视为写作声音 的 核 心 特 征[19][20] 。这种互动性又被称为“对话性”,意为声 音的构建在社会、作者和读者之间的对话中完成。 Matsuda 将声音定义为“声音是语言使用者有意或 无意地从社会中可用的、不断变化的语言库中选择 的话语和非话语特征而产生的综合效应”[21] 。这一 定义突出了互动的声音,兼顾了个性化与社会化,在后来的实证研究中被广泛接受。

  通过对声音概念发展历程的梳理,可以看出研 究者们对写作声音的理解逐渐清晰,声音的互动性 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这些对声音定义的讨论拓展 了研究者对写作声音的研究视角,将声音与更广阔的研究领域紧密联系起来。

73811FD2-9332-42eb-852F-2BA553A83015.png

  二、写作声音的语言要素构成

  写作声音是一个复杂而又不断发展的概念,尽 管目前学界已就其互动性达成普遍共识,但不同学 者从各个视角出发,仍对声音概念持有不同的理解。 由于其内涵的丰富性,写作声音如何在文本中通过 语言要素直观体现成为研究者们感兴趣的话题。 中 外学者对各类语言要素,尤其是元话语标记进行了 全面的研究,试图在语言层面将声音勾勒出形状,让声音在写作教学与学习中的应用更加便利。

  相关实证研究主要探讨作者如何运用各类语言 要素在写作中呈现声音。Hyland 提出的互动性声 音模型(interactional voice model) 总结了以互动式元 话语要素为切入点,归纳出九类参与声音构建的语 言要素[22],为研究者提供了参考。这类研究中最常 见的元素有三种 : 第一人称代词 ; 模糊限制语、语气 加强语等修饰语 ; 连词、指示语、引语、疑问句等[23]。

  文章根据声音研究的最新情况作了进一步的划分。

  ( 一) 自我提及

  自我提及直接显示了作者在文本中的存在,与 写作者的身份认知息息相关,因此成为研究中最经 常出 现 的 语 言 元 素,尤 其 以 第 一 人 称 代 词 为 主[24][25] 。一般来说,第一人称代词对声音的强度 有增强作用,Stotesbury 声称,第一人称代词被认为 是作家在写作中存在感最强的信号[27] 。此外,第一 人称代词的使用也与写作质量有关,体现着写作者 的语言能力与水平。Wang 发现,中级英语学习者使 用第一人称代词的频率变化与议论文写作质量成正 比[26] 。不同语言水平的学习者使用第一人称代词 的方式也不同,语言水平越高的学习者使用第一人 称代词的频率越高[28] 。 由于这些原因,研究者们对 二语学习者在第一人称使用上表现出的特点格外关 注。在比较母语作者和二语作者使用第一人称的频 率时,学者发现,以英语为第二语言(ESL) 的学习者 更倾向于使用“我们”,并且第一人称代词在他们的 写作中具有多重功能[29] 。然而,对第一人称代词的 重视也引起了一些反对意见。Stock 和 Eik-Nes 就 认为,对第一人称代词的关注似乎减少了关于“I” 使用上的争论[3]1.Stapleton 也曾批评写作研究过分 强调第一人称代词“I”作为声音表达的关键。但即使如此,他们也承认第一人称在声音研究中的重要性[30]。

  其他形式的自我提及同样有研究关注。欧阳护 华和唐适宜以中国大学生英语作文中人称代词“I ( 我) ”和“you( 你) ”的使用为例,发现自我提及是 影响英语写作中作者声音强弱的关键因素[31] 。其 他代指作者本身的名词,如 the author、the writer、this article,经常被用来代替“I”的使用,这使写作者能够以更含蓄的方式传达自身的存在及立场。

  自我提及有时与西方个人主义强调个体自由的 观点联系在一起,随着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中外写 作者在表现自身存在时有着不可忽视的区别,二语 写作教学也应当有针对性地教授学习者如何恰当展 现自我存在,如何在展现学术自信的同时保留开放讨论的空间。

  ( 二) 模糊限制语

  虽然有许多研究试图探索模糊限制语和声音之 间的联系,但两者之间的关系尚未得到明确的结论, 需要更多的研究论证。一方面,Helms-Park 和 Sta- pleton 认为模糊限制语是声音弱势 的标 志[15]255 。 Zhao 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这一观点,她发现一些审 稿专家认为较少使用模糊限制语是作者强势声音构 建的标志,表明作者对他们的研究观点有信心[32]。 另一方面,Gross 和 Chesley 声称,在学术文章中使用 模糊限制语可能是作者遵守科学行为规范的一种方 式,他们选择谨慎地呈现研究结果,允许怀疑主义存 在的可 能[33] 。 当然,也有一些折衷 的 结论,比 如 Pho 发现模糊限制语在摘要的不同语步中发挥了不 同的作用,其对声音构建的作用需要具体分类讨论,不能一概而论[34]。

  在许多研究中,模糊限制语并不作为一个单独 的元素出现,而是与其他元素一起加入讨论。根据 Hyland 的模型,声音构建需要考虑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互动,因此需要存在有助于体现作者-读者关系的语言要素,如模糊限制语、语气加强语与态度标记 语。吴格奇指出,在英语和汉语论文中,态度标记语、模糊限制语和自我提及存在显著差异[35]。

  模糊限制语为更多的讨论与可能性打开 了空 间,代表着作者非确定性话语立场 ; 语气加强语则代 表着作者对所说内容的笃定与强调,是确定立场的 体现 ; 态度标记语代表着作者对话语内容的情感倾 向与态度。这三类元话语标记时常一同出现在研究 中,某种程度上,它们对写作声音的贡献从作者立场出发,是作者视角下的声音构建。

  ( 三) 引用

  引用可以为读者提供背景知识,也可以展现对 他人观点的赞同或批判,以提高自己文本的可信度, 从而成为学术写作中声音构建的重要元素。 引用的 目的之一是说服读者,要求信息丰富和有说服力。 Baynham 通过研究作者的声音如何被纳入引文以使 陈述获得权威性,强调了这种作者-读者互动关系, 同时也揭示了引用使用的学科差异[36] 。McCulloch 认为作者声音与引用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这意味 着对原始资料的不良使用是“作者声音软弱并明显 缺乏论证的症状”[37] 。而 Peng 则对博士论文中的 文献综述部分进行了分析,探讨作者声音是如何在 引文中构建的[38] 。Sun 等人发现,学生写作中的引文通常起到展示其知识的作用[39]。

  由上述研究可以发现,引用的使用与作者-读 者互动关系密不可分。 当写作者正确使用引用时, 恰当的写作声音就被构建出来 ; 而存在引用过度或 缺乏引用的问题时,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会失衡,表 现为作者的过度弱势或过度强势,这都会对声音构 建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引用的使用策略应该被二语写作教育重视。

  ( 四) 其他特征

  除了上面提到的三个占主导地位的语言要素 外,一些研究还提到了其他语言特征。 比如,从句的 使用也与声音密切相关。Hewings 和 Coffin 认为 it- 从句有时也可以表达客观立场,传达权威声音[40]。 Parkinson 以社会科学研究文章为数据,考查其作者 如何在文章中表达自己的声音和他人的声音,结果 表明 that-从句是构建自己声音的重要方法[41] 。杨 晨姣和高霞借鉴了 Sinclair 关于 averral( 声言) 和 at- tribution(援引) 的框架,分析了中英文议论文中 的 N-that 结构,并解释了其作者的声音结构[42] 。他们 的研究发现,中英学者在构建声音时使用的策略不同。

  立场标记语和介入标记语作为整体也可以被看 作是声音构建的语言元素。徐昉发现,总体而言,学 生论文中介入标记语的使用明显少于期刊论文,只 有指示词的使用多于期刊论文[43] 。立场标记作为 作者的存在,常常被视作声音的同义词,但 Pho 则指 出作者的声音和作者的立场是相对独立的,某些语 言特征的结合可以帮助区分这两个 抽 象 的 概 念[34]232 。Thompson 认为,立场是声音的一个方面, 有助于在文本中反映作者的声音[44] 。在该研究的 基础上,Hyland 进一步阐明了声音与立场之间的关系,指出声音比立场更广泛[45]。

  综上所述,关于构成写作声音语言要素的研究 内容十分丰富,但由于研究者们对声音的理解不同, 相关研究中关注的语言要素也会因写作文本的体裁 或学科差异而有所不同。 以往的研究结果证实,在 一定程度上,作者的声音在写作文本尤其是学术写 作中的有效表达,取决于学术作者是否知道如何选 择合适的语言资源,而学科因素、文化因素和语言能力等外部因素会导致学术话语中声音的语言成分出现频率的差异。 因此,各类语言要素在声音构建中 的使用情况背后所体现出的,正是写作声音的社会性,表明声音构建由各类因素影响。

F329D513-107F-4cba-9F2C-72B190A9E916.png

  三、结论

  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研究者对写作声音认识的发 展历程,并以“声音的语言要素构成”和“影像声音 构建的因素”为两个主要话题,总结了相关的理论 探讨与实证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声音研究 的大体方向。综述证明,国内对声音的关注相对落 后,研究数量和研究话题的宽度广度都与国际学界 有一定距离,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同时,声音在二 语写作教学领域尚未形成具有实践意义的研究体 系,大多教学探索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在未来可以进 一步深入研究。文本认为,未来的写作声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开展。

  第一,动态的语音。 由于语音的建构受内外因 素的影响,需要考虑文化背景、语言背景、文本类型、 作者自我定位等诸多因素,因此同一作者在不同文 本、不同写作阶段的语音都可能是动态的。在二语 写作领域,写作声音的动态性更是二语写作者语言 习得过程的一部分。研究者在关注语音的静态成分 时,应顺应当前语言习得的动态转向,将写作语音的 建构视为一种动态发展,而目前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较少。

  第二,互动的声音。声音具有对话性,是作者和 读者在文本基础上共同建构的,这表明声音构建应 考虑到作者与读者双方。遗憾的是,目前大多数研 究都是从写作者的角度出发,而忽视了读者方面。 在写作教学或评估中,只有一方( 写作者或读者) 对 学生或研究新手的文本进行声音评估,缺乏双方视 角的结合,这就很容易因双方立场的不同而导致声音感知的错位,从而无法进行有效的声音教学,不利于写作教学的开展。

  第三,教学法的改进。对写作声音的研究最终 应回归到写作教学上来,既然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 了声音建构与写作质量之间的联系,那么下一步就 应探索如何引导二语学习者( 学生或学者) 在写作 中正确建构自己的声音。英语是国际学术交流的通 用语言,国际学术核心期刊也只接收英文文章,因 此,中国学者有必要重视自己的英语声音构建,让自己的“声音”被国际学界听见,获得更大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

  [1]Bakhtin M.The dialogic imagination : Four essays[M].Austin :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1.

  [2]Zhao C,Llosa L.Voice in high-likes L1 academic writing assessment : Implications for L2 writing instruction[J].Assessing Writing,2008(3) : 153-170.

  [3]Stock I ,Eik-Nes N.Voice features in academic texts—A review of empirical studi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6(2) : 1-11.

  [4]Tardy M.Voice and identity[A].In M.Manchón ,& K. Matsuda ( Eds.) , Handbook of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Writing (pp.349-363) .Berlin : De Gruyter Mouton,2016.

  [5]Canagarajah A S.“Blessed in my own way”: Pedagogical affordances for dialogical voice construction in multi-lingual student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5(2) : 122-139.

  [6]Jwa S.Negotiating Voice Construction Between Writers and Readers in College Writing: A Case Study of an L2 Writer[J].Journal of Language ,Identity & Education,2018( 1) : 34-47.

  [7]Xu L ,Zhang L J.L2 doctoral students ’experiences in thesis writing in an English-medium university in New Zealand[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9(41) : 100779.

  [8]Mochizuki N,Starfield S.Dialogic interactions and voice ne- gotiations in thesis writing groups : An activity systems anal- ysis of oral feedback exchange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21(50) : 100956.

  [9]Botelho de Magalhaes M,Cotterall S,Mideros D.Identity, voice and agency in two EAL doctoral writing contex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19(43) : 4-14.

  [10]Li Y , Deng L. Disciplinarily capable and personally unique : Voicing disciplinary identity in personal statement writing[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21: 100949.

  [11]Matsuda P. Identity in written discourse [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5: 140-159.

  [12]Elbow P.Writing with Power[M].New York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3]Elbow P.Individualism and the teaching of writing: Re- sponse to Vai Ramanathan and Dwight Atkinson[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3) : 327-338.

  [14]Bowden D.The Mythology of Voice[M].Portsmouth : Boy- nton Cook Publishers,1999.

  [15]Helms-park R , Stapleton P.Questioning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ized voice in undergraduate L2 argumentative writing: An empirical study with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3(3) : 245-265.

  [16]Ramanathan V,Atkinson D.Individualism,academic writ- ing ,and ESL writer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9(2) : 45-75.

  [17]Ede L.Work in Progress : A Guide to Writing and Revising (2nd ed.) [M].New York : St.Martin’s Press,1992.

  [18]Ivanic(ˇ) R. Writing and identity: The discoursal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M].Philadelphia : John Benjamins,1998.

  [19]Prior P.Voice in text ,mind ,and society: Sociohistoric accounts of discourse acquisition and use[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2) : 55-81.

  [20]Tardy M.Voice construction ,assessment ,and extra - textual identity[J]. Research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2012( 1) : 64-99.

  [21]Matsuda P.Voice in Japanese written discourse : Implica- tions for second language writing[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1(2) : 35-53.

  [22]Hyland K.Disciplinary voices : Interactions in research writing[J].English Test Construction,2008( 1) : 5-22.

  [23]赵冠芳.国外写作声音研究 : 回顾、分析与启示[J].外语界,2013(40) : 67-76.

  [24]Hyland K.Authority and Invisibility: Authorial Identity in Academic Writing[J].Journal of Pragmatics,2002( 34) :1091-1112.

  [25]李娜,李忠庆.学术文章中的“写作者声音”——— 基于语 料库的跨学科和语言的对比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4) : 17-23.

  [26]Wang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oice Development and the Quality of EFL Writing: A Study on First-Person Pro- nouns in the Revision Process[J].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15( 1) : 110-127.

  [27]Stotesbury H.From interdisciplinaryto intradisciplinary and beyond : subfield -specific differences within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economic science[J].Linguistic In- sights -Studies in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2006(3) : 79-97.

  [28]杨欣然.二语学术写作中的自我指称与作者身份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 : 50-56.

  [29]Leedham M,Fernandez-Parra M. Recounting and reflec- ting: The use of first-person pronoun in Chinese,Greek and British students,assignments in engineering[J].Jour-nal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7: 66-77.

  [30]Stapleton P.Critiquing voice as a viable pedagogical tool in L2 writing: Returning spotlight to idea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2(3) : 177-190.

  [31]欧阳护华,唐适宜.中国大学生英语议论文写作中的作者身份[J].解放军大学学报,2006(2) : 73-76.

  [32]Zhao C.Measuring authorial voice strength in L2 argumen- tative wri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n analytic rubric [J].Language Testing,2013 ( 2 ) : 201- 230.

  [33]Gross A G,Chesley P.Hedging,stance and voice in medi- cal research articles[J].In K.Hyland ,& C.S.Guinda ( Eds.) ,Stance and voice in written academic genres (pp.85-100)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2012.

  [34]Pho P . Research article abstracts in applied linguistics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 study of linguistic realizations of rhetorical structure and authorial stance[J].Discourse Studies,2008(2) : 231-250.

  [35]吴格奇.英汉研究论文结论部分作者立场标记语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4) : 46-50.

  [36]Baynham M.Double-voicing and the scholarly‘I ’: On in- corporating the words of others in academic discourse[J]. Text & Talk,1999(4) : 485-504.

  [37]McCulloch S.Citations in search of a purpose : Source use and authorial voice in L2 student writ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Educational Integrity,2012( 1) : 55-69.

  [38]Peng J.Authorial voice constructed in citation in literature reviews of doctoral theses : Variations across training contexts[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19(37) : 11-21.

  [39]Sun O,Kuzborska I,Soden B.Learning to construct autho- rial voice through citations : A longitudinal case study of L2 postgraduate novice writers [J ]. System ,2022( 106) : 102765.

  [40]Hewings A ,Coffin C.Writing in multi-party computer conferences and single authored assignments : exploring the role of writer as thinker[J].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2007(2) : 126-142.

  [41]Parkinson J. Representing own and other voices in social science research artic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2013(2) : 199-228.

  [42]杨晨姣,高霞.学术论文作者声音构建对比研究——— 以 N-That 型式为例[J].外语 电化教学,2020 ( 4) : 51-58.9.

  [43]徐昉.二语学术写作介入标记语的使用与发展特征 : 语料库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3(2) : 5-10.

  [44]Thompson P. Achieving a voice of authority in PhD theses[A].In K.Hyland ,& C.S.Guinda ( Eds.) , Stance and voice in written academic genres ( pp.119 -133) .New York : Palgrave Macmillan,2012.

  [45]Hyland K.Disciplinary Identities : Individuality and Com- munity in Academic Discourse [M ].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