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翻译学视域下《传习录》陈荣捷英译本“ 义体气”三合探究论文

2024-03-19 15:15:50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以文章翻译学为视角,探究“译文三合义体气”在《传习录》译文中的应用,为中国哲学典籍 英译提供中国路子与智慧。
摘 要:文章以文章翻译学为视角,探究“译文三合义体气”在《传习录》译文中的应用,为中国哲学典籍 英译提供中国路子与智慧。
关键词:文章翻译学;译文三合;中国哲学典籍英译
Abstract: This paper takes C ompos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perspective ,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 Three Matching in M eaning , Genre and Gusto ”in the translation of the Chuanxilu , and provides the Chinese way and wisdom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s.
Key words: C ompos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 three matching in meaning , genre and gusto;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ext
一、引言
经史子集是中国文化的精神命脉,了解经史子 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保持文化自信,是当代中国 翻译工作者的历史使命与立业之本 。正如习近平 总书记所说:“是经史子集四个部分,全面支撑起了 中国文化这座恢弘的殿堂。”因此,文章选取中国传 统哲学经典作品,来自“子部”之“诸子类”属下的 《传习录》为原文文本,探究陈荣捷英译本在“文章 翻译学”视角下“义体气”三合的具体实践性与契 合度。
文章翻译学(原名“文章学翻译学”)由华东师 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首次提出,是中国传统的翻 译学,“文章”涵盖了一切用文字写成的东西,基于 “ 文章学”的翻译学其研究对象也涵盖了除口译之 外所有书面语的翻译 。涵盖了人想区分但又纠缠 不清的文学翻译与非文学翻译,对典籍翻译尤其适 用[1] 。文章翻译学执“信达雅”之说为其道,“译文三合义体气”为其器,指导翻译过程与翻译批评,为 中国 古 代 典 籍 翻 译 提 供 了“ 道 器 并 重 ”的 中 国路子[2] 。
《传习录》主要汇辑王阳明讲学语录及论学书 札,其“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等思想代 表了儒家哲学思想的又一高峰 。陈荣捷是美籍华 人学者,被欧美学术界誉为“把东方哲学文化思想 最完备地介绍到西方的中国大儒”。陈荣捷翻译的 《传习录》一经推出,受到西方学界的广泛认可,堪 称中国阳明哲学翻译领域最佳译本,具有深刻研究 价值 。陈荣捷认为:“若不完整阅读此书,无人能够 充分理解中国思想文化。”[3] 然而,目前国内学界对 《传习录》英译本的研究薄弱,重视不足,检索中国 知网,搜索关键字“《传习录》英译”总共十五篇,相 关研究甚少,因此,作为翻译学习者,须为饥作浆,为冥作光,为旱作润,为往圣继绝学。
二、文章翻译学总论
潘文国先生重拾中国文章学之精粹,在厚洋薄 中、全盘西化的现在,其思想与主张难能可贵,其学 术态度具备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乃中国翻译界的一 股清流 。他提出文章翻译学的“形上”目标为“信、 达、雅 ”。潘 文 国 先 生 对“ 信、达、雅 ”的 定 义 是, “信”要求译者品德良好,忠诚于翻译事业,“达”是 原文意思的完整表达,“雅”要求译文用最正最雅的 语言达到最好的效果 。“信、达、雅”是文章翻译学 的核心,可适用于所有翻译理论,具有全局性[1]。 古之典籍都是“文章”,均讲究“义理、考据、辞章”, 因此要以写文章一样的态度对待翻译[4]。“义体气 三合”,则是文章翻译学针对翻译实践提出的具体 要求与更具实操性的理论。
“ 义合”要求译文和原文在字、辞、句、篇各方面 的意义必须相合,使原文与译文在内容主旨上不偏 不倚,遥相呼应 。“体合”强调形式上对应,潘文国 先生认为,中国古代文章主要有四大语言要素,即 “ 韵、对、言、声”,译文与原文须掌握并表现以上要 素,做到相互呼应。[5]“气合”乃文章翻译学之灵魂, 使文脉气韵流动,犹如灵动的水在行文间来回环 绕,生出文之风骨气韵,具体 细 分 为“ 神、气、脉、 味”[5]。翻译人要做到“信、达、雅”兼备实属不易, 译文做到“义体气三合”也要求中英文语言功底与 文化基础深厚,但正因为有这一高标准,才能最大 限度提升译文的质量。
三、意义相合,文以足言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道:“篇之彪炳,章无疵 也;章之明靡,句无玷也;句之清英,字不妄也。”[6] 可见,一篇文采焕发的文章,是由于章节毫无瑕疵; 章节结构明了、内容细腻,是由于句子行文通畅没 有缺点;句子清晰英挺,是因为文字准确无误,没有 虚妄 。故译文翻译须从字句章篇逐一斟酌,把握细 节的同时眼观整体 。《传习录》中有许多富含中国 特色的哲学术语,翻译时需了解其内核意义,方能 译得准确 。另外,《传习录》中有蕴含大量哲学之 理,字中所无,理在其中,须译者仔细品读,在翻译 时增译阐释 。译者只有透彻了解《传习录》之哲学 思想,以核心思想为轴眼画圆,才能使字、句、章、篇 浑然一体,不偏不倚。
例 1:格物:investigation of things
以上选取《传习录》中出现频次较多、最能代表 王阳明思想的字辞为例,着眼于探究准确翻译字辞 的重要性,哲学典籍着重于思想与观点的表达,一 字误译,很可能影响读者对句子、全篇,甚至原作作 者观点的误解。
首先,“格物”二字单独拆分看,均有不同的意 义,陈荣捷将“格”译为“investigate”,王阳明文中解 释为:“格者,正也 。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也。”即研究 事物本身的道理,方能使事物各得其正 。牛津字典 中将“investigate ”释义为“仔细探究以发现事物的 道理与事实”,investigation of things 与原意匹配,做 到了字辞义相合 。在之后的译文中,译者将“格者, 正也”译为“To investigate is to rectify”,“rectify”有 纠正之意,也进一步深化了“格物”的意义。
例 2:心即理:The mind is principle
“ 心即理”译为“The mind is principle”。要判断 陈荣捷的翻译是否与作者的本意相符,必须了解在 中国哲学中“心”的含义 。心学开端于孟子,孟子以 “ 孺子入井”为例,阐释人们看到不认识的小孩掉入 井里,必生惊恐哀痛之心,情不自禁想要救他,孟子 将这种心解释为怵惕恻隐之心,是打破形骸间隔的 悲悯之心,乃仁之端也 。王阳明心学上承于孟子心 学,认为驱使人们行动的是心的力量,心是生命情 感在孺子入井的那一刻不由自主的呈现,不是源于 头脑的理性推断 。中国哲学自孟子以来讲的“心 ” 是生 命 情 感 的 住 所,并 不 是 英 文 中 的“ mind ”, “ mind”在牛津字典中解释为“ 思考能力、智力、思 想、心智状态”,是心理科学的研究对象,而孟子与 王阳明“心”超出了心理学的层面 。 由于英国哲学 走经验哲学道路,其中并没有中国哲学“ 心”的概 念,因此英语中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翻译“心”,只 有德 国 哲 学 中 可 以 找 到 与 之 匹 配 的 翻 译,即 “ Gemüt”,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个人的存在 方式就是思想,思想的主体就是‘Gemüt ’心灵。”这 与王阳明对心的理解不谋而合 。因此,笔者建议, 将 mind 后加上“( gemüt)”,这样有助于西方读者真 正理解“心”的本意,以此达到义合的效果。
例 3 原文: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 理,有不能尽 。”
译文:I said:“ If the highest good is to besought only in mind ,I am afraid not all principles of things in the world will be covered.”
译者翻译时,巧妙地增补了中文里暗含的逻辑 关系与主语,将条件句明晰地译出,语内翻译此句 意为:“如果至善境界只在人心里去追求,恐怕并不 能穷尽天下所有的事理。”中文尤其是古文,文字与 句子皆崇尚简洁,如何灵活把握句式的转换,对句 子中的组织意义进行“补缺”“关联”“抉择”,乃中 籍英译的关键一步,这就要求译者具备优秀的中文 素养,久炙于中国文化之中,在一笔一译间,自然而 然地实现原文与译文语法意义相合。
四、以形化境,方成体合
文章翻译学中的“体合”强调原文与译文文体 形式相应 。从翻译的角度看,只有内容的翻译,没 有形式的转写,就不是完整的翻译[1]。《传习录》共 有上、中、下三卷,上卷与下卷以语录体为主,记录 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口头语的书面呈现,语言生动 活泼,简洁易懂,话语间常带机锋 。中卷以书信体 为主,记录了王阳明的论学书信 。其文风清而不 杂,义直而不回,体约而不芜 。语录体与书信体相 较于其他文学文体来说口语性更强,与英语口语的 语言特色有相对共通之处,翻译时应避免冗词赘 句,须以共通的文体之形,化相同的语境,力求原文 与译文文体相合。
例 1 原文:问:“世道日降,太古时气象如何复 见得?”
先生曰:“一 日便是一元。”
I asked ,“ Civilization declines further and further.How can we see the condition of great antiquity again?”
The Teacher said ,“A single day is no different from a period of 129.600 years.”
在语言形式上,译者将原文一 问一答的写作形 式在译文中呈现,将语录体的文体形式充分展现。 在内容上,译文语言朴素,通俗易懂,将“一元”译为 129.600 年,直观地呈现一元的时间长度,以清晰简 明的方式弥合了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例 2 原文:《答顾东桥书》
来书云:“ 近时学者,务外遗内,博而寡要 。故 先生特倡‘诚意 ’一义,针砭膏肓,诚大慧也!”
译 文:LETTER IN REPLY TO KU TUNG -CH'IAO Your letter says ,
“ Recent scholars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ex⁃ ternal things and neglected the internal.They become broad but lack essentials.For this reason ,you ,sir , have purposely advocated the idea of the sincerity of the will[ to probe into the fundamental ].You are punching the needle into the most vital part of the body ,as it were .This is indeed a great benefit to us.”
明清时期,人们撰写书信相较魏晋南北朝与唐 宋时期来说,已经不再注意格式,而是直叙其事,与 现代的书信格式渐趋 一 致 。陈荣捷在翻译时,将 《答顾东桥书》译为英文书信格式,用英文大写明确 凸显了来信人与寄信人的身份,也做到中英文书信 文体上的相合 。从内容上看,书信内容往往最能流 露出作者的真情实感,直抒胸臆,畅所欲言,观点也 更为明晰化 。刘勰也认为:“ 书者,舒也 。舒布其言 陈之简牍取象于夬,贵在明决而已。”由此体现书信 乃人们表达内心情感,畅所欲言的工具 。该段译文 的写作融入王阳明的个人色彩,语言也呈现出口语 化的特点,例如,“you ,sir,”“This is indeed a great benefit to us”等 。原文与译文一致的书信体文体特 点在陈荣捷的译笔下完美呈现。
五、以气相合,文笔鸣风
如果说“义合”与“体合”是文章的血肉与骨骼, 那么气合则是灵魂 。义、体是语言层面的,气是艺 术层面的[2]。气合追求灵动的翻译效果,气犹如灵 动的水在文章间来回环绕,将作者的思想精神融入 于字里行间 。魏文帝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提出: “ 文以气为主。”一个人的气质或清或浊,各有其不 同的风格禀赋 。字辞语言锤锻得准确而难以移动, 声调韵 味 凝 聚 有 定 而 不 呆 滞,文 章 才 有 文 气 和 风骨。
《传习录》中不乏许多生动的教学片段,其语言 不仅限说理,而是把道理融入事例之中,言语的刻 画,表情的描写,一 笔 一 画勾勒出对话者的形象。 由于文中哲理之多,多以记录师生对话为主,故其 语言不像诗词讲究平仄起伏,骈散结合,声调与停 顿,因此译文中几乎不涉及字句与音节的调配 。以 下例子为气合中的“神”与“脉”在译文中的体现与阐述。
例 1 原文:源从旁曰:“此方是寻着源旧时家 当。”先生曰:“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
译文:Standing by the side of the Teacher,Yuan said ,“What he has found is my old stuff.”
The Teacher said ,“Your defect comes up again.”Yuan's face paled and he was about to argue.
此段生动地描绘出王阳明对学生孟源的教学 场景 。“尔病又发!”“源色变,议拟欲有所辨。”寥寥 几字便刻画出王阳明批评学生孟源,孟源听后瞬间 色变,不服气地想要辩解的场景 。满足气合中“神 ” 的要求,需要传达作者的口气,将自己置入对话场 景之中 。陈荣捷在翻译此片段时,同样以对话的形 式呈现,“Your defect comes up again”“你的毛病又 出来了”,活灵活现地传达出王阳明严肃责备学生 的口吻 。同时刻画出孟源的脸部表情,“Yuan's face paled and he was about to argue”中“pale”一词传神 地展现孟源被训诫后气得脸色发白的神情,令读者 一眼望向译文,脑海便生出画面感 。“议拟欲有所 辨”译为“he was about to argue”,用动词短语准确地 译出孟源意欲反驳的神情动态与其心中不悦的心 情,译者翻译时将自己代入语言场景,尽可能地做 到一言 一 语 皆 如 出 其 口 中,达 到“ 传 神 ”的 翻 译 效果。
例 2 原文: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 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叶而后 花、实。
译文:To make up one's mind and to exert effort are like planting a tree.At first there are only roots and sprouts but not yet the trunk.When there is a trunk there are not yet branches.When there are branches then come the leaves and when there are leaves then come the flowers and fruits.
此句将立志用功生动形象地譬喻为种树的过 程 。王阳明通过观察事物本质深层的联系,用树木 生长的自然过程比作立志用功的过程,将抽象的道 理具体化呈现 。语言连贯、思想畅通,寓意做事要 专一用心,循序渐进,不要带功利之心 。译者在翻 译时,也观察到作者的中心思想与语言的脉络,译 文连贯流畅且自然,文脉清晰 。先用“At first”引出种树先有根芽,随后用时间状语“When there be... there be...”和“When there be...then come the...”十 分自然地衔接起根芽干枝,叶花果实的先后顺序, 将文字与思想内在的脉络串联,一气呵成。
《传习录》文以载道,文中讲述之理不但不乏 味,还运用大量的譬喻,润饰文本的同时,也不至于 掩盖其思想的锋芒 。故在翻译时,须有意识地将 “ 气合”的标准融入,力求做到译得传神,把握作者 的思想脉络,探寻文辞之韵味。
六、结语
综上所述,“译文三合义体气”对译文质量有着 极高的要求,笔者将此翻译标准置于中国古代哲学 典籍《传习录》陈荣捷的英译本中,以期探寻文章翻 译学在中国传统哲学语录体文本中的指导性与实 践性,抛开“ 以西律中”的观念,开拓中国丰富的文 化、学术资源 。与中国古代文学诗词不同的是,中 国古代哲学思想蕴含古人的世界观、宇宙观与价值 观,其治世的思想与智慧更是中国人几千年来所面 对的基本问题的高度提炼与根本思考,浸透了时代 与历史的内容,代表了中国文化的精髓与内核,更 加值得去翻译、研究与思考 。中国智慧需要走中国 路子去探索与发现,“文章翻译学”的提出,正是为 中国典籍外译指明了基于本土特色的翻译之道。
参考文献:
[1]潘文国.中籍英译通论[ M].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21:341 ,348.357.368.370.
[2]林元彪.道器并重的“ 中国路子”—论潘 文国“ 文章学翻译学”的理论与实践[ J].外语教学 理论与实践,2015(2):73.76.
[3]刘孔喜,许明武.《传习录》英译史与阳明学西传[ J].中国翻译,2018(4):28-35.
[4]潘文国.文章翻译学的名与实[ J].上海翻译,2019(1):1-5.24.94.
[5]潘文国.译文三合:义、体、气—文章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 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6):99-100.
[6]( 梁)刘勰.文心雕龙[ M].龙必锟,译注.贵 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