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演讲交替传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论文

2024-03-13 14:33:54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结合公众演讲这一特殊话语模式的语域分析,探究公众演讲交替传译所面临的难点,并基于 以往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在公众演讲交替传译这一语域下
摘 要:文章结合公众演讲这一特殊话语模式的语域分析,探究公众演讲交替传译所面临的难点,并基于 以往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总结在公众演讲交替传译这一语域下,译者发挥主体性作用的具体呈现方式,并 结合现实 口译案例,阐释说明公众演讲交替传译中译者主体性体现的实践方法,其中包括文化斡旋、矛盾协 调、解读重构、氛围营造等具体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公众演讲;交替传译;译者主体性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gister analysis of public speaking , a special discourse mode ,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difficulties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of public speaking. By referring to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crete presentation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of public speaking , and explains the practical methods that embody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of public speaking with practical interpreting cases .
Key words: Public speaking; C 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一、引言
国内外对口译员角色的认知一直呈现动态发展 的态势,口译员不再只是单纯的“传声筒”,而应扮演 起丰富的角色,进一步发挥主体性意识,参与交际双 方的对话互动之中。在此背景下,对公众演讲交替传 译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也充分体现了译者角色的演 变过程。在公众演讲这一特殊语境下,译者通常会站 在演讲者旁边,共同处于听众眼前,演讲效果的呈现 需要通过译者进行二次演绎,其主体性地位进一步凸 显,不仅要承担起信息传播、信息把关的作用,而且需 要发挥出“第二演讲者”的角色[3] 。
二、公众演讲语域下的交替传译
( 一)公众演讲的语域分析
以韩礼德为代表的语言学家建立和发展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因其独特的社会语境视角,被广泛 运用于语言研究的各个方面,而系统功能语言学的 相关理论作为口译分析框架的具体路径,在口译研 究领域也具有适用性[5] 。韩礼德在阐述不同语境 的决定性变量时就引入了语域的概念,语域是语言 使用者随着语言场合或环境的不同而产生的不同 话语变体,受语场、语旨、语式三大变量的影响 。语 场指产生话语的环境,包括讨论的具体话题等内 容;语旨指参与对话的人,侧重于描述话语双方的 社会关系和说话人语言活动的目的;语式指语言活 动所采用的具体表达方式,包括书面语、口头语等。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着重强调了语言的社会功能,在 不同的社会语境下,语言使用者的意义呈现方式都 会有所不同。
语域分析的方法可以用来研究公众演讲这一 话语模式的特点 。在语场上,演讲者通常会站在讲 台前,面对一定数量的听众,译员会站在演讲者身 旁,与演讲者以交替形式共同产出源语和目的语。 在语旨上,公众演讲就是要在听众中产生共鸣,让 听众认同演讲者所说的内容 。在语式上,公众演讲 普遍采用口语交流的方式,其特点是语言的单向输 出性,但听众同时也会反馈非语言形式的信息,如 鼓掌、笑声或者专注的表情。
( 二)公众演讲交替传译的特色与难点
语域分析的方法厘清了公众演讲交替传译的 特色,也凸显了译者在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 首先,演讲口译的语场因素决定了在听众面前实际 存在着双重话语主体,即演讲者本人和 一 旁的译 者,译者被安排在与演讲者同等的地位上呈现在听 众面前,一方面,会给译者带来比传统口译工作更 大的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 要求 。其次,从语旨角度来看,公众演讲的最终目 的是要使听众与演讲者之间产生共鸣,但现实情况 中,双方之间的共鸣感只能通过译者的居中协调才 能实现 。最后,从语式的角度出发,由于公众演讲 的语言单向输出性,译者一直在做持续性的单语输 出,译者需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产出译文,确保 源语和目的语交替生成的流畅性 。 由此可见,公众 演讲语域下的交替传译工作因其自身的语域特色, 给译者带来了诸多难点与挑战。
三、主体性视角下的译者身份构建
( 一)译者主体性的再认识
对口译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最早见于美国社会 学家安德森的相关研究,他提出译员“ 垄断着交流 手段,因而得以施展权力”,并且会“ 对整个形势的 结构产生非常大的影响”[1] 。美国学者辛西娅 · 罗 伊则进一步提出“ 口译员的角色并不局限于‘ 仅仅 翻译 ’或‘仅仅口译 ’”,并强调口译活动需要包括译 员在内的各方都积极参与交际活动中[2] 。
相较于国外学者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重点集 中于译者在口译活动中角色地位的转化,国内学者 更加倾向于从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视角来考察译 者在口笔译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 。正是由于翻译 研究的文化转向,源文本的权威遭到挑战与质疑, 传统的忠实观被重新定义,译者的作用得以强调, 其能动性也进一 步显现[7] 。解构主义范式的译学 理论则在完全消解语言规则及文本固定意义的同时,赋予了译者随意创造文本意义的绝对权力[4] 。 尽管目前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并没有形成统 一 的标准,但查明建、田雨所做概念定义较为全面, 也为后来的诸多学者提供了有益借鉴,他们认为: “ 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 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 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 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9] 。而随 着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进入后现代视域,解构主 义、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视角 下的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但在张扬的同 时,译者主体性仍然受到多方面的制约,所以“译者 主体性是两种文化张力中的存在”[5] 。
从以往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成果可以看 出,越来越多的学者已经认可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 体,译者的主体性是客观存在的 。在交际过程中, 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对谈话双方交际的参与程度受 到多重参数影响而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这些影响参 数往往涉及文化冲突、话语环境、意识形态等多元 因素,在这些因素影响下,译者在一定的限制范围 内彰显自身的主体性作用 。 因此,笔者认为,口译 活动中的译者主体性是译者作为一个真实可见的 主体参与会话过程时所迸发出的内在创造动力,这 种内在驱动力会促使译者主动厘清所处话语环境 中对口译工作产生影响的参数变量,提高自身跨文 化意识并掌握跨文化口译策略,运用积极灵活的处 置方法,在必要的时候以显身的姿态参与会话,主 动发挥协调重构的作用,从而合理地处理口译中出 现的各种交际困难和挑战。
( 二)公众演讲交替传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
口译译者的主体性在公众演讲交替传译这一 话语形式中得到了集中的展现 。公众演讲在各语 域变量上有其独特之处,这对译者发挥其主体性特 征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首先,公众演讲语场下,译 者作为“第二演讲者”对演讲者原文具有足够的解 构权力,但这种权力同时也意味着译者有更多义务 去传递演讲者的演讲效果 。例如,演讲者原文中的 一些“包袱”在源语听众中形成强烈的反馈效果,如 哄堂大笑,但译语听众却无法理解其中的笑料,这 对译者的信任将是巨大的打击 。所以,随着译者在 口译过程中被赋予“第二演讲者”的主体权力,他也 必须发挥足够的主体性作用,为译文听众提供理解 演讲原文“包袱”的途径,帮助听众跨越语言认知障碍和文化交流的鸿沟。
其次,公众演讲的语旨在于让听众接受演讲者 的观点,形成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共鸣,这种强烈 的目的性也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双方沟 通出现文化障碍、认知困难甚至意识形态方面冲突 时,译者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作用,帮助听 众跨越障碍,让演讲者的核心思想顺利进入听众的 认知视野 。同时,演讲现场的环境氛围也是提升演 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在适当的情况下,译 者可以故意选择一些烘托气氛的词句,进一步衬托 演讲者原有的幽默效果。
最后,公众演讲的语式特色决定了译者在演讲 信息单向传递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与思考,形成协调后的译文产出,而无须担心听众 会对这些调整后的译文做出反馈 。这些调整都是 为了协调潜在的文化冲突等问题,或是增加演讲效 果,烘托演讲氛围,这些译者的介入行为本质上属 于译者主体性的具象体现。
综上,在公众演讲交替传译中,译者因与演讲 者共同出现在讲台,其“第二演讲者”的身份被充分 聚焦,译者被赋予足够的权力去解构演讲原文,甚 至参与演讲过程 。同时又因为译者肩负着传递演 讲效果,协助听众克服交际障碍的职责,所以译者 的主体性作用并非毫无限制,而是带着明确的语旨 目的,以期做到打破文化壁垒、协调认知矛盾、跨越 语言障碍、烘托营造氛围,从而形成译者作为“第二 演讲者”既张扬其主体性作用,又配合演讲者充分 实现演讲效果的角色身份。
为进一步说明公众演讲交替传译中译者主体 性的实践策略,文章将选取部分演讲口译的研究案 例,通过实例充分说明译者主体性的彰显与聚焦 。 四、演讲交传中译者主体性的实践策略:案例分析
(一)文化斡旋
在口译活动中,译者不仅要扮演语言的翻译 者,而且要扮演文化的斡旋人,从而沟通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 。文化斡旋的原则深刻体现了公众演 讲活动中译者的主体性,口译员不仅要有敏感的跨 文化意识,能够发现双语之间的文化差异,同时能 够采取适当的跨文化策略,这样才能最终克服双语 障碍和文化鸿沟,提高口译产品的质量水平[8] 。
例 1:传统的毛笔不但是古人必备的文房四宝, 而且在表达中华书法、绘画的特殊韵味上具有与众 不同的魅力。
It represents one of the four treasures of study , which also include paper, ink and ink stone. It's also a most effective tool that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unique spirit embodied in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 文房四宝”一词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在 口译时译员充分认识到了这里的文化差异,所以在 翻译出 four treasures of study 的基础上,继续增添了 文房四宝的具体内容,为听众详细解释了这一具有 中国特色的文化称谓,从而实现了文化斡旋,让听 众理解得更加清楚。
(二)意义协调
在源语中有些词汇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虽然 在目的语中该词汇有固定的译法,但在目的语语境 中,该译法往往并不适用于特定的语境,造成意义 的错位,因此译员应该从听众的视角出发,抛开固 有的词汇译法,选取适合特定语境的译文表达,从 而协调不同意义之间的潜在矛盾。
例 2:如果政治文明不跟进、社会发展不协调、 环境保护不落实,经济发展将会受到更大制约。
Our economic growth will be significantly restrained in the ab sence of political progress , of coordinate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在汉语中人们经常会碰到“物质文明”和“精神 文明”这样的词汇,但是这里的“文明”一词是否可 以直接译为 civilization 呢? 显然是不行的,这里的 “ 政治文明”实际指的是政治的发展与进步,而英语 中 civilization 一词是与“野蛮、未开化”相反的一种 状态,只有在描述诸如“古埃及文明”这样的概念 时,才能使用 civilization 一词,但在“政治文明”一词 的语境中就出现了意义的错位,所以译员在这里发 挥了自身的能动性,选用了 political progress 的表 达,不仅协调了不同意义之间的矛盾,也更加贴近 说话人的真实意图。
(三)解读重构
解读重构的原则体现了译者在信息单向流动 过程中的把关作用,汉语作为意合语言在表词达意 上往往缺少体现逻辑关联的词汇,依靠意义的联想 将短句聚合在一起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者不做 任何处理,依照原来汉语短句的意思直接翻译,必 然会使听众感到费解,造成 一 定的认知障碍 。 因 此,译者在口译过程中对原文结构和表达方式的进 行解读重构,其实是通过译者的主体性作用,降低听众对演讲原文的理解难点。
例 3:追求天人和谐,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追求 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努力实现我们城市 发展的和谐统一。
We are committed to achieving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 , in people - to - people relationships , a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societies .
这里的汉语句子中出现连续的四字格情况,这 是典型的汉语意合特色,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会显 得信息重复且非常的冗长,使得译文失去了原文的 气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译员充分发挥自身的能 动性,对原文做了结构上重新解读,提炼出原文中 的核心词汇 harmony , 从而将译文转换为在三个不 同方面的“ 和谐”,译者通过解读重构,实现了简明 清晰的译文表达。
( 四)氛围营造
良好的演讲效果离不开现场氛围的营造,在一 定情况下,译者也可以在口译活动中配合演讲者, 对演讲氛围的营造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例 4:我们的宣传手册仅仅介绍了一小部分产 品,我们的展台在 2 号展厅,您可以去看看我们的 展品,相信一定有适合贵公司的产品。
Our brochure only covers a few products . We will be very honored to have your presence in our booth in Pavilion No . 2 for more exhibits . I am sure you can find products in your interests .
演讲者希望邀请听众到自己的展台观看自己 的产品,尽管没有使用特别恳求的语气,但在演讲 中还是体现了自己诚恳的态度,所以译员在这里适 当增添了 be honored , have your presence 等非常正 式的词汇,烘托出了诚挚邀请的氛围,使情感色彩 上实现了与原文的一致。
五、结语
公众演讲交替传译因其独特的语域变量,使得译者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介入演讲过程 。译者所扮 演的“第二演讲者”角色使其有责任帮助演讲者突 破文化壁垒,化解认知障碍,烘托演讲效果,这也是 公众演讲交替传译中,译者主体性体现的动力源泉 和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Anderson R , B ruce W. P erspectives on the Role of Interpreter ( 1976 ) [ A ] . In F. Pöchhacker , Miriam Shhsinger ( ed . ) . The Interpreting Studies Reader [ C] . London and New York : Routledge , 2002.
[ 2 ] Roy C B . Interpreting as a Discourse P rogress [ M] . Oxford : Oxford Press , 2000.
[3] 蔡好雨,张洁.受众视角下公众演讲交替传译中 译 者 角 色 分 析 [ J ] . 海 外 英 语,2018 ( 15 ) :102- 103 .
[4] 陈伟.机器翻译对译者主体性的解构—兼论人工翻译的未来落脚点 [ J ] . 外语研究,2020(2) : 76- 83 .
[5] 葛 校 琴.后 现 代 语 境 下 的 译 者 主 体 性 研 究[ M] .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
[6] 刘泽权,丁立.多身份译员的意义协调与危机处理—系统功能视角的口译个案自我分析[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9(5) : 746- 759 .
[7] 石红梅.论译者的显形—对后现代语境下译者主体性的哲学反思[ J] . 中国翻译,2016( 3) :15 - 19 .
[8] 殷东豪.话语互动范式下的译员主体性地位—从跨文化视角出发[ J] . 当代外语研究,2014(11) : 56 - 62.
[9]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 位 的 边 缘 化 谈 起 [ J ] . 中 国 翻 译,2003 ( 1 ) :17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