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策略探究论文

2024-02-06 10:57:47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主要以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策略探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汉英翻译能力的界定、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从文化意义不对应的变通处理、语用意义不同的变通处理、文化传真处理的音译和直译方法、直译、音译和解释结合方法、增释和脚注方法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最后,通过开展课堂双语比较、讲练语言对比性翻译、创建译文评析方式对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全方面发展,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摘要:文章主要以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策略探究为重点进行阐述。首先,对汉英翻译能力的界定、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必要性进行分析。其次,从文化意义不对应的变通处理、语用意义不同的变通处理、文化传真处理的音译和直译方法、直译、音译和解释结合方法、增释和脚注方法等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最后,通过开展课堂双语比较、讲练语言对比性翻译、创建译文评析方式对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进行培养,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全方面发展,旨在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资料。
关键词:汉英翻译,课堂教学,可操作性,文化处理,策略探究
Abstract: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exploration of operable cultural processing strategies in Chinese E 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Firstly,it analyzes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E nglish translation ability and the necessity of operable cultural processing in Chinese E nglish translation teaching.Secondly,it discusses and explores the meth⁃ods of handling cultural meaning inconsistency,different pragmatic meaning adaptations,transliteration and literal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cultural fax processing,and the combination of literal translation,translite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methods,interpretation and footnote method.Finally,by conducting classroom bilingual comparison,practicing language contrast translation,creating translation evaluation way it is 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Chinese-E nglish trans⁃lation ability,and to promote students'development of knowledge,ability,and literacy,aim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ated research.
Key words:Chinese-E nglish translation;classroom teaching;operability;cultural treatment;strategy inquiry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文化语言这一大环境中,要发挥语言对文化传播的载体作用,发挥各种文化对语言的传播、交流、发展价值。将汉语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不仅在文化载体方面发生变化,文化读者方面也发生一定变化,因此,呈现如下两种不同情况:第一,目的语言所对应语言表达源语产生的文化因素,出现词语内容的空区;第二,译文读者若是对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一定了解,或者采用自己理解的文化背景完成内容翻译,会出现错误理解。在传统翻译理解中,有两种方法处理文化:异化和归化。异化是以源语文化作为中心,关注点放在源语文化对译语文化读者方面,进一步实现对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在采用这一方式时,不足点在于给读者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在阅读速度、阅读节奏方面带来挑战。而归化是将译入文化作为中心,凸显读者的中心位置,渗透、整理源语文化的过程,不足体现在容易失去源语自身的特点。因此,在汉英翻译教学中,有必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翻译方式,做好文化处理工作,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奠定汉英翻译学习的坚实基础。
二、汉英翻译能力的界定
就汉英翻译教学而言,结合不同文献研究和多方教学经验,汉英翻译需要翻译能力作为支撑。简单来说,由“双语转换能力”和“翻译对策能力”组成。“双语转换能力”是对母语、外语多个方面知识的整理,如词汇、语法、篇章、写作能力、文化掌握程度等[1]。掌握知识和能力是译者必须具备的素养,也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其中,英语运用能力、汉英翻译能力、文化弘扬能力是汉英翻译的关键。“翻译转换能力”需要形成一定的翻译意识,关注词语、句子结构、文化元素之间的转化;开展翻译要形成完整性、一体性,培养学生发掘母语、外语自身所具备的特点,通过适合翻译技巧进行翻译,进而形成良好的转换能力。“双语转换能力”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听说读写等不同教学环节进行训练。“翻译策略能力”是运用合适的内容选取技巧和训练培训方式,进一步取得成效。高校在开展汉英翻译时,如何采用语法词汇开展教学,为学生制定应用能力形成的目标,对汉语、英语之间的关系进行平衡,深化母语、外语之间的对比性,进一步强化双语转换能力的提升[2]。
三、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必要性
汉英翻译是高校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也对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作出要求。例如,试题中的翻译部分检验学生是否可以将汉语中承载的文化信息,通过英语表达出来;同时,翻译内容趋于多元化,其中包含中国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状况等。从考试角度分析,汉英翻译逐渐和写作的比重趋近,由此,也可见汉英翻译教学的重要性[3]。但在汉英翻译教学中,并非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即可,也要让学生能够准确运用英语将我国文化内容表述出来,因此,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表达和理解能力。这也进一步凸显教师在汉英翻译教学中文化处理方式的重要性,好的处理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化内容。
现阶段,学生在汉英翻译学习中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双语对比能力、自身英语语言储备不够完善、汉英翻译缺乏指导性,这些都是造成学生英语运用能力较低的原因。学生在英语表达时,因为对中英文存在认知不足,常会出现中式英语、误译等情况。即使考试中已经对汉英翻译能力做出明确规定,但在教学实践中翻译教学仍采用零敲碎打,或者采用见缝插针的方式,缺乏对汉英教学的重视程度,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规范,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学生翻译水平较低,翻译技巧缺失,翻译能力不足。在对学生翻译能力检测时,发现翻译能力没有达到考试大纲要求,难以实现课堂教学与学生翻译能力发展的适应性[4]。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实践中,有必要做好汉英翻译文化处理,引导学生在理解中提升翻译能力。
四、汉英翻译教学中可操作性的文化处理策略探究
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大多包含在一些常用语言、句式中,也是一般词语包含概念意义、文化意义的关键原因,但某些句式存在语用意义。翻译时,需要对原文中存在的文化含义准确把握,恰当翻译,文化信息传递是存在的,文化信息也可能存在对等关系,进一步体现出奈达所提出的“功能对等”原则。其中,“对等”的含义不能理解成数学意义上的相同,仅代表“近似”含义[5]。奈达认为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将原文翻译成英文,并在内容、表达方式、语言、文化方面保持对等关系,为实现对等效果,需要教师在翻译教学中做好调整,处理文化因素经常采用的方式是文化传真,包含不同的种类和方式。
(一)文化传真处理的音译和直译
开展音译教学时,针对一些地名、人名,或者是体现新概念内容进行表示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音译方法进行讲解,让学生能够知晓译文中的相关文化因素。如,学习风水fengshui、功夫gongfu、胡同hutong等;甚至是人们熟悉的《红楼梦》作品中,霍克斯在翻译的时候,也将其中饺子也翻译成“jiaozai”,将炕翻译成“the kang”。汉英翻译教学实践中,在学习的短语概念、意义、文化意义等内容时,汉语和英语在语言方面存在统一性,可以采用直译,如:丢脸—lose face。再如,翻译朱自清作品《衰互生》中的一个段落:医生说只好等日子了。四月底在《时事新报》上见到立达学校的通告,想不到这么快互生就殁了。
译文:Thedoctorsaidtherewasnothinghecoulddobutwaitforthedaytoarrive.TowardtheendofApril,IcameacrossanobituaryissuedbyLidaSchoolinthenewspaperCurrentAffairs.Howquicklythedayhadarrived!汉译英时,将原文中的“等日子”翻译成“waitforthedaytoarrive”,结合上下文含义,可以轻松理解原文含义。之后在对“殁”字进行翻译的时候,采用“Howquicklythedayhadarrived!”,表达死的含义,进一步将文中包含的感叹语气进行传递,将“殁”字所蕴藏的含蓄保留[6]。
(二)直译、音译和解释结合
在汉英翻译时,会出现一些专有名词,单一采用直译,无法将其中的指代解释清楚。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添加范畴词表示类别,例如,golf-高尔夫球、spegetti-意大利面条等,这种翻译方式从文化交流来看,可以使用音译或直译。例如,学生熟知的chocolate就音译成巧克力,而不添加“糖”。
(三)增释和脚注
当原文词语所对应的目的语中包含表达概念意义的词语,但缺乏原文的文化含义时(即比喻性词语等),这种词语中的蕴含概念意义是手段,比喻意义才是教学目标。翻译教学中,可以发挥英语喻体优势,也可以意译结合脚注,对其中缺少的文化翻译进行补充[7]。
(四)文化意义不对应的变通处理
汉英翻译中,若译文影响文本的整体性或阅读速度,可以对译文做一些适当的改变。汉译英时,经常存在一些词语表达多种含义且包含联想意义,有时一些特定文化意义还会作为主要内容,这类词语无法匹配目的语对应的概念意义,如芳芳牌口红。还有一些即使可以在英语中找到概念高度相似的词语,但对应的文化内容存在真假变化。如,龙(高贵)-dragon(凶恶),在翻译这类词语时,需要特别关注某些词语所携带的反面联想意义,重点关注原文含义,避免错译。因此,教师在汉英翻译教学中,遇到反面联想要进行转化,优化成情感态度积极的译文。
(五)语用意义不同的变通处理
话语中蕴含的语用意义和文化环境紧密关联若失去文化环境,便难以重现原本的语用意义;甚至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也会产生不同意义。语言中包含多方面内容,如社会应酬、人际关系、民族文化精神等。同时,汉语存在很多尊谦语,但英语中缺少相应的文化含义。现代英美文化发展中注重平等,因而,极少存在自贬内容。翻译这类词语的原则是将尊谦语译成平语,进而表达出原有含义。
汉语和英语形成大量成语范围、言语范围、比喻方式。在结构方面、语义用法方面,都会受到一定文化环境的约束,进一步在文化、语言方面凸显差异性[8]。这种词语具有交际意义,也凸显强烈的文化特点,汉译英时要采用变通处理的方式,凸显其中的语用价值。
五、汉英翻译教学能力培养发展方向
汉英翻译教学中,要想学生用英语准确表达汉语文本,不仅需要教师做好文化处理工作,也要培养学生的汉英翻译能力,其中包含英语运用能力、英语表达能力、获取英语、汉语词汇表达、文化内涵差异性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汉英翻译中的转换能力。汉英翻译有一些特点,主要是因为语言产生和使用过程中地理环境、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些都会在语言中得以体现,也是语言凸显民族特点的关键。汉译英过程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过程,是一种学习技能,是学生将汉语、英语语言知识进行综合的体现。传统翻译教学大多将翻译技巧作为核心内容,但其取得的教育效果不够明显,学生掌握翻译技巧并不难,更大的学习难点是在训练和转化中提升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一)开展课堂双语比较
汉英翻译教学实践中,引入语言对比必不可少。语言对比是针对语言形式、语言含义、语言内容做出比较,引导学生发掘其中差异;后再将其中的文化进行对比,重点考查文化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同性,是否在文化方面存在空缺,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技巧对内容进行转化,或对缺失内容进行补充。将“双语转换能力”以及“翻译策略能力”当作学生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为学生设计教学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活动,提升汉英翻译教学的针对性[9]。汉英转换中,教学重点要放在中英文差异对比上,提升学生对英语的运用能力,有利于学生提升语言观察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二)讲练语言对比性翻译
教师开展汉英翻译教学时,应将如下两个方面作为重点内容:首先,汉语具体词汇、句法和语篇的分析;其次,词汇、句式结构具备的特点。不仅要在课堂中渗透翻译技巧,也要讲授汉英翻译的对比,如汉语词汇、句式的虚化、实化、显化、范化等,构建课堂译文的评析教学。
第一是虚化与实化。引导掌握学生对汉语词汇中的虚化、实化内容,提示学生解读汉语所表达的真实含义。在翻译词语时,不能过实也不能过虚,把握好译文虚与实的尺度。针对含义词汇,很多学生会将汉语中的一些名词当作成一种概念,在汉译英中,汉语包含的抽象词语可能涵盖在译语结构当中,或者是通过其他词语进行界定[10]。
第二是显化译法。汉字在句子表达时,更中意合,但在英语中,更重形合。通过显化法进行汉英翻译,能够清晰表述出汉语中包含的隐含信息,同时,在翻译中需要发挥连词、解释性词语的作用,实现含义表达的清晰性。
第三是范化译法。范化译法是通过有意识、无意识的方式弱化源语特点,充分体现译语的语言规范、思维模式。在语言层面进一步朝着译语方向翻译。很多文本内容和我国文化息息相关,需要采用范化译法来翻译,便于译语读者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三)创建译文评析环节
“译文评析这一环节”并非是教师与学生核对答案的环节,而是翻译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翻译技巧,最终获得学习能力。开展评析时,要包含词语、句子、段落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也要从不同角度展开评说,尤其是所涉及的语言文化。在汉英翻译方法中,汉英翻译具备一定的实际意义,如,虚化和实化、显化译法和范化译法都是在实践中为学生带来更好的翻译体验,从翻译方法入手,引导学生完成自主翻译。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到其中,促使学生对典型问题产生更深的认知,进一步形成全新的学习感悟。学生将感悟的内容转化成汉英翻译的能力,摒弃死记硬背的方式,而是通过译文评析方式实现能力提升。
六、结语
综上所述,对文本所包含的丰富文化内容进行翻译时,会涉及人类社会多个方面,开展英汉翻译时,要更加重视文化信息的处理,关注词汇包含文化因素引入的目的性,实现教学的语文化发展,最终提升文化交流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尚莹.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汉英翻译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论坛,2021(8):9-10.
[2]赵羽.“一带一路”背景下英语翻译教学中跨文化能力的培养[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7):30-32.
[3]阮俊斌,孙洁琼,殷沪.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线iWrite汉英译写教学探析[J].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5):41-42.
[4]杨明.浅谈汉英翻译中对动词的处理策略[J].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2021(4):67-67.
[5]汪斐王婧锦.基于语音信号处理和文本识别技术的汉英口语翻译自动评分方法[J].微型电脑应用,2021(10):39-41.
[6]秦智娟.汉英文化碰撞下高校英语翻译教学分析[J].现代英语,2021(58):75-76.
[7]唐洁.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背景下非英语专业学生文化翻译能力培养的思考—基于2013年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六级汉英翻译分析研究[J].海外英语,2022(14):2-3.
[8]朱静.“信,达,雅”学说在英译汉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和汉译英教学中的不可操作性[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22(9):3-5.
[9]倪筱燕.汉英翻译中的跨文化视角转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2(5):4-5.
[10]陈柳云,杨菲菲,黎皓晴,等.中国文化“走出去”语境下粤绣文化汉英翻译方法探析[J].海外英语,2021(12):13-14.通过相对熟悉简单的方式让读者接受,这一方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