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目的论视角下浅析严复《天演论·译例言》汉英翻译论文

2024-02-06 11:07:32 来源: 作者:heting
摘要:文章在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视角下,结合英汉语言对比浅析严复《天演论·译例言》的汉英翻译中的源语目标语之间的转换。文章主要先对《天演论·译例言》的翻译难点进行剖析,再以严复在文中提及的“信达雅”为例,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在译文接收者为英语母语者时如何对“信达雅”这一概念进行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转换,最后总结出对此类文本可采用的翻译策略。
摘要:文章在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的视角下,结合英汉语言对比浅析严复《天演论·译例言》的汉英翻译中的源语目标语之间的转换。文章主要先对《天演论·译例言》的翻译难点进行剖析,再以严复在文中提及的“信达雅”为例,用翻译目的论分析在译文接收者为英语母语者时如何对“信达雅”这一概念进行源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转换,最后总结出对此类文本可采用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严复,信达雅,翻译目的论,译例言,英汉语言对比
Abstract:This paper is an analysis of the conversion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Chinese-E nglish translation of Yan Fu's Evolution and Ethics-Explanatory Notes on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kopos theory.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difficulties that translators may encounter when translating this ma⁃terial with native E nglish speakers as the recipients of the translations based on E nglish-Chinese language compari⁃son,and then takes“Xin Da Ya”mentioned by Yan Fu as an example to analyze how to transform the concept of“Xin Da Ya”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kopos theory.Lastly,it conclud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at can be used for similar materials.
Key words:Yan Fu;Xin Da Ya;Skopos theory;explanatory notes on translation;E nglish-Chinese language comparison
一、引言
严复于1896年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并于1897年在《国闻汇编》刊出《天演论》。《天演论·译例言》相当于在现代译作的“译者前言”,说明了译者在翻译本书时所遵循的原则和翻译的宗旨,以便和读者沟通[1]。《译例言》是一种向读者所做的推介,严复在其中陈述了自己的翻译态度、翻译方法和翻译质量,为自己使用古雅的译语文体进行了辩解,介绍了原作的价值和译作出版的经过,并提到了自己对翻译的要求“信达雅”[2]。由于严复当时的写作目的是社会改良,目标读者是当时的精英士族阶层,因此他以士族喜欢的桐城古文的方式写作,文风简洁且强调单字的运用,这就导致译者在对《译例言》进行汉英翻译时会遇到许多难点,例如对原文提到特定概念的理解,以及古文—现代汉语—英语在词、句和思维逻辑上的转换等。
文章选择以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指导,结合英汉语言对比,分析了《译例言》的汉英翻译。在译文接收者为英语母语者的前提下,文章通过归纳《译例言》汉英翻译中的难点,再以“信达雅”汉英翻译为例,根据目的论分析如何对源语进行转换,把严复在源语文本中表达的内涵最大限度地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以达到交际目的,最后总结出对此类文本可采用的翻译策略。
二、理论阐述:翻译目的论
文章的理论支撑—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德国译论家Han Vermeer发展起来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模式。该理论包括三大运用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第一法则目的法则是指翻译的目的和要求,即翻译要能在目标语情境中按接受者的期待起效。翻译活动目的可划分为三类:第一,译者追求的一般目的,如以翻译作为基本收入来源;第二,目标文本在目标环境下的交际目的,如指导受众;第三,使用翻译策略或方法的目的,如为展示源语言的结构特征采用结构直译的方式[3]。在翻译目的论中,“目的”指的是第二类目的,即译文的交际目的。因此,译者若想要使其翻译活动的执行达到其意图,那么他需要对其翻译目的进行确认,这样译者才可以做到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转换[4],因为目的的确定决定了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第二法则连贯法则是指译文在目的语文化中有实际意义,译文接受者必须能读懂译文。第三法则忠实法则是指翻译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决定了译文和原文的相似度,译文和原文之间要有语际连贯[5]。
三、以翻译目的论角度探究《天演论·译例言》汉英翻译的研究意义
通过选择以翻译目的论作为理论支撑,可以重点依据第一法则分析,从交际目的以及使用翻译策略的目的两个角度出发,结合英汉语言对比,探究在对《译例言》进行翻译时,如何对原文的古文材料进行语言在词句逻辑层面的转化,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从而使其翻译活动实现传播意图的同时达到展示源语风格的效果,即在确保源语目标语转换过程中,原文和译文之间保持语际连贯的同时,使得英语母语者能够真正读懂译文和理解严复所表达的内涵。
四、结合英汉语言对比分析《天演论·译例言》翻译中的难点
(一)词的层面
《译例言》属于古文材料,古文同一个单字词可有多种词性和意思,因此要确定一个词在文中的意思是比较困难的。可以先从文本层面分析,先找到词的命题意义,即分析这个词在语用层面是否和其他语用途径有特定区别。如果它并不具有特殊语用功能,那就是通用的语义,可以借助词典找到对应的意思。例如材料第一段中“……则达尚焉”中“尚”就是一个翻译的难点。因为“尚”字在古文中意思较多,在不同语境下常常以不同的词性呈现。译者除了要先判断其在文本语境中词性是什么,倾向于什么意思,还要确定是否能够与词典能查到的“还”“尊崇”等意思对应上。如果不能对应,还需要理解单字在文本语境中的含义,再在目标语中选择最合适的对等词。除了对命题意义的把握以外,当遇到一些难以定义的概念时,还可以通过学术查阅确定翻译。通过查阅学术论文和史料,可以了解严复天演论的内容、作用以及写作初衷。比如材料中的“新理踵出”里的“理”,如果没有进行学术查阅,就不好判断严复想表达的更接近ideas还是philoso⁃phies。因此,译者需要查阅严复的写作理念等信息,才能尽可能选取到最合适的词进行翻译,最大限度地迁移源文本的原意到目标文本中。
(二)句的层面
由于这篇文章是以桐城古文风格所写,使用的是汉以前的单行散体古文,整体结构匀称对偶,因此,译者对文本的句式和上下句的解读是较大的障碍。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译者需要聚焦如何拆解和构建句式以达到译文连贯的效果。在翻译前需要先把原文转换成现代汉语,读懂句式,理清前后句的关系和逻辑,才能正确理解原文,使翻译连贯,避免脱离语际联系。译者可以从语境层面出发,关注文本的整体性,把要翻译的句子放入原文,纵观其在全文中的意义,避免断章取义。理清上下句在语境的关系后,译者能够明白严复在文中想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这时候再对原句进行合理的拆解组合,才能使翻译接近原意的同时不脱离语际联系。
(三)思维逻辑层面
在进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英语之间转化的过程中,除了对古文与现代文之间语法逻辑进行转换,还需要将中文逻辑和搭配转化为英文的,使翻译达到交际目的。中文母语译者可能会无意识地掉入中文思维逻辑陷阱。比如“译事三难:信、达、雅”,严复表达的“难”实际上指的是达到信达雅的标准是难的,而不是信达雅本身。翻译成“Diffi⁃cultiesarefaithfulness,coherenceandelegance”就是掉入中文思维陷阱的体现,因为其表达的意思以英文逻辑来看为“困难是信达雅”。准确的逻辑搭配应该是“Faithfulness,coherenceandelegancearethemostdifficultrequirementstomeet.”,因为这样翻译能表达信达雅这种要求才是困难之处。
五、以“信、达、雅”为例,从目的论角度探究《天演论·译例言》的翻译目标和策略
严复在《译例言》中提到的重要翻译概念“信达雅”的源语转换是一个很大的难点。从翻译目的论来看,为了达到目标语境中的交际目的,翻译应该尽量做到不脱离文化,并且要确保译文能够被目标读者读懂,译文和原文之间要有语际连贯。在翻译中,学生译者可能会照搬之前课上学过的“官方”的版本,直接翻译成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这样做似乎是最保险的办法,固然也不是错误的,但是从翻译目的论来看,这是否是最对等版本?如果以英语母语者作为译文接收者的话,这样翻译又是否能够使读者从选词里理解严复想表达的意义呢?
实际上,从理解层面来看,严复本人并未对《天演论·译例言》中提出的“信、达、雅”进行严谨、明确的概念界定和阐释。欲探严复自己心中的“信、达、雅”究竟是何种境界,还须着眼于他的“译例言”和《天演论》,而非望文生义,任意发挥[6]29。
从文本与语境层面来看,在“信”的提出上,严复在文中提到“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到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倍本文”,即表明在某些情况下翻译应着重于原文的“精髓”,译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在翻译中进行增损,不直接直译。但需要注意的是,严复提倡的是有度的再创造性。虽然严复所说的“不倍本文”没有表明指的是内容还是形式,但众所周知,任何文本都包括内容和形式两部分,既然此处的“文”是指被翻译的原著—作为整体存在的文本,那么尊重原作就意味着在形式和内容两方面都力争与原作保持一致。再加上严复的“信”援引于《易经》中“修辞立诚”的“诚”字[7],所以严复所表达的“信”是指在思想、风格和内容上都要忠实于原文,那么直接沿用“官方”版本翻译成faithfulness是对等的。因为faithfulness表达的意义是thequalityofbeingloyal,本身就是指广义上的忠实,没有表达针对具体某一方面保持对等的含义,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看是能够达到“不脱离文化”的效果的。
“译者将全文神理……为达即所以为信也。”从这句可以看出,“达”不仅要求译者把原文精神实质掌握好,在文字转化时做到融会贯通,还需要使译文准确流利,首尾呼应,对原文难以领会的文字,译者可以用引证、衬托等方式阐明其中的含义。所以,“达”指的是译者不受原文用词造句的限制,将原文通顺、流畅地翻译出来[7]201。因此,选择ex⁃pressiveness翻译能够让英语母语者领悟其中的意思吗?expressiveness的词义是thequalityofeffectivelyconveyingathoughtorfeeling,在语义范围来看,expressiveness是指对某种思想的有效表达,并没有突出“通顺流畅”的要求,与严复想要表达的中文语义并不对等。那么也许选择coherence来译“达”这个概念能让目标读者理解到原意,因为co⁃herence表达的意义是the quality of being consistent/the quality of forming a unified whole。这个选词还能让英文母语读者有一个参考点,比如想到他们英文写作里提到的coherence,就能理解其表达的是“达”,这个标准强调译文要有连贯性和流畅性。
根据原文的思想、当时的社会环境及翻译目的,严复追求的“雅洁”为的是桐城派的喜好保持一致,以此推动“改良”目的的实现。这种“雅”提倡汉以前的文字句法,追求匀称简洁的美,强调单字的运用和铿锵的节奏。那么沿用elegance是比较能够表达原意又能让读者领悟其中意思的选择,因为从英文语义来看,elegance指的是the quality of beingpleasingly graceful and simple,而“雅”追求的就是一种文雅简约的文风,正好能够和elegance对grace⁃fulness和simplicity的强调对应上。因此,对英语母语者而言,选用该词能够传达出对严复在翻译中对“雅”这种“韵味”的追求,达到源语目标语的有效转换。
六、启发:对此类文本可采用的翻译策略
经过以上对《天演论·译例言》汉英翻译的分析,可以总结对此类文本可采用的翻译策略。对源语为古文,内容饱含历史文化且文风简雅的材料,译者要特别关注对源语文本的理解,可以通过文本分析、语境分析、学术查阅三个方面探寻原文的意思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以确保翻译词句层面的准确性;同时,还需要注意对比翻译选词的细微差别,关注古—汉—英思维逻辑差异和转化,找到最能表达原意的用词和句式。在翻译选择上要注意意译和直译的结合,使译文和原文之间语际连贯通顺,最大限度地把原文所表达的思想传达给目标读者,达到交际目的。
七、结语
文章以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出发,首先结合英汉语言对比归纳了《天演论·译例言》翻译中源语目标语转换的难点以及化解难点的策略,再以“信达雅”翻译作为例子分析应该如何进行源语目标语的转换,使源语文本表达的原意最大限度地传达给目标读者,达到交际目的,最后总结出对此类文本可采用的翻译策略。
参考文献:
[1]沈苏儒.论信达雅:严复翻译理论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贺显斌.严复的《天演论·译例言》的写作动机[J].上海翻译,2005(3):66-69.
[3]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2nd ed.)[M].London:Routledge,2018.
[4]Vermeer H J.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 action[M].In Venuti,Lawrence(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New York:Routledge,2000:221-232.
[5]尤玉秀.从文化视角透析“信达雅”和翻译目的论[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3):351-354.
[6]许健.以“达”为尊,既“信”且“雅”—严复“译例言”及严译《天演论》重读[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3):28-35.
[7]任庆亮,邓晶晶.严复“信达雅”与泰特勒翻译三原则的比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5):201-2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