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专学生交替口译中口译笔记和口译产出困难与策略论文

2024-02-02 15:36:43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文章以吉尔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为理论,通过笔记手稿、口译音频、问卷以及访谈考察交替传译 口译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 。研究对 45 名英专学生进行 10 周的口译笔记训练 。
摘 要:文章以吉尔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为理论,通过笔记手稿、口译音频、问卷以及访谈考察交替传译 口译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 。研究对 45 名英专学生进行 10 周的口译笔记训练 。问卷发现,汉译英中符号、 目的语使用以及笔记阅读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策略方面使用汉语单字、体现逻辑关系、笔记阅读以及目的语使 用等采用较多;英译汉中的笔记问题类似汉译英,策略方面练习笔记阅读、符号使用、体现逻辑关系以及缩略 语等使用突出,最后笔者提出了针对 口译笔记教学的几条建议。
关键词:口译笔记;交替传译;笔记困难;策略
Abstract: Based on Gile's Effort Model , this study aimed at exploring the difficulties and coping strategies of note-taking and interpreting in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for E nglish maj ors by note manuscripts , interpreting recordings , a questionnaire an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fter 10 weeks note-taking training for 45 subjects , a questionnaire was conducted. Results showed that students have great difficulties in the use of symbols , target language and note understanding and they employed the strategies of more single Chinese words , representing logic relations in notes , note understanding and using target language for C-E interpreting. For E-C interpreting , difficulties are similar, but they adopted the strategies of note reading , using symbols and abbreviations more often. In the end , the researcher offers certain pedagogical suggestions for note-taking training courses.
Key words: interpreting notes; consecutive interpreting; difficulties; strategies
一、引言
交替传译是一项时效性很强的语言交际活动, 涉及听辨原语、源语理解与解码、信息储存与转换、 信息编码与再表达等环节 。 由于人脑短时记忆的 保持时间仅为±1 分钟,容量为 7 ±2 个信息单位[1] , 而笔记能有效减轻译员大脑的负担,弥补其短时记 忆的不足,因此笔记对交替传译至关重要。
交传笔记理论研究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笔记 方法和技巧,如使用缩略语和符号[2] , 笔记语言选 择 [3] , 建立自己的符号系统[4] , 笔记技巧[5] , 笔记内 容、排版、关键词[1] 。第二,笔记训练,如充分理解 源语 的 框 架 和 深 层 结 构[6] 及 一 些 口 译 教 学 著 作 [7] [8] 。实证研究主要为笔记特征对口译产出质 量的影响[9] [10] [11] [12] 。关于笔记困难的实证研究仅有两篇[13] [14] , 且未涉及对应策略 。因此文章意在 探讨口译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
二、吉尔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
丹尼尔 ·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认为交替传译 包括两个阶段:理解阶段和言语产出阶段 。第一 阶 段:口译=听力分析+笔记+短时记忆+协调,协调是 指对听力分析、笔记和短时记忆不同活动进行精力 分配;第二阶段:口译 =记忆+笔记解读+产出[15] 。 此时需阅读第一 阶段形成的笔记和短时记忆转化 后的长期记忆检索找回原文信息并产出译文,因此 有效笔记可以减少长期记忆和阅读笔记的负担。 口译过程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译员要合理分配 有限的精力方能顺利完成任务,精力分配不适会出 现口译笔记或产出困难。
有两篇[13] [14] , 且未涉及对应策略 。因此文章意在 探讨口译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
二、吉尔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式
丹尼尔 ·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式认为交替传译 包括两个阶段:理解阶段和言语产出阶段 。第一 阶 段:口译=听力分析+笔记+短时记忆+协调,协调是 指对听力分析、笔记和短时记忆不同活动进行精力 分配;第二阶段:口译 =记忆+笔记解读+产出[15] 。 此时需阅读第一 阶段形成的笔记和短时记忆转化 后的长期记忆检索找回原文信息并产出译文,因此 有效笔记可以减少长期记忆和阅读笔记的负担。 口译过程需要同时处理多项任务,译员要合理分配 有限的精力方能顺利完成任务,精力分配不适会出 现口译笔记或产出困难。
三、实验研究
(一)实验设计
实验研究对象为某高校 45 名英专大学三年级 学生,均通过了英语专业四级考试,且均未接受过 任何系统口译训练 。 口译课共 17 周,前 5 周无任何 笔记训练,以提高被试的听力理解能力和短时记忆 能力,减少这些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第 6 周起 开始为期 10 周的笔记训练,由任课教师讲解笔记 技巧和常用笔记形式,包括缩略语、符号、数字、关 键词、逻辑关系等 。第 8 周和第 17 周分别进行期中 和期末口译测试,测试前先讲解生词,以排除词汇 障碍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测试时,要求被试使用课 堂上教授的笔记形式做笔记 。两次测试步骤相同, 测试结束,笔者会对被试口译特征( 即数量、形式、 语言)进行分析,并让学生完成问卷调查,结合半结 构化访谈,以了解学生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
(二)实验工具
1 . 实验材料
实验材料为两篇汉语和两篇英语文章,汉语文 章话题分别为中国旅游( 276 字)和经济( 277 字), 英语文 章 话 题 为 教 育 ( 192 字)及 中 欧 经 济 ( 175 字)。四篇文章均为任课教师精心挑选,符合口译 课大纲要求,难度适中,话题熟悉,词汇量符合英语 专业四级水平 。每次测试包括一篇汉译英交传任 务和一篇英译汉交传任务。
2. 问卷调查
问卷用来调查被试记笔记和口译产出的困难 及对应策略 。笔者通过研究文献,发现两位研究 者 [11] [16] 设计过口译笔记和质量方面的问卷,故此 问卷部分源于两位学者的问卷,部分源于笔者对被 试笔记特征、产出音频的分析及半结构化访谈 。问 卷共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试对口译笔记和口译训 练的态度,第二和第三部分分别为汉译英和英译 汉,均是关于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前三部分是 Likert 五级量表,最后一题为排序题,询问被试不同 笔记形式的使用偏好 。问卷共发放 45 份,全部收 回,剔除 1 份后共 44 份有效问卷。
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用 SPSS 24.0 对问卷项 目进行了信度分析 。信度分析( Cronbach α ) 结果表 明,问卷整体信度和各部分信度均为良好。(如表 1)
3. 访谈
半结构化访谈旨在探索笔记和产出出现困难 或者使用某种策略的原因,每次测试后选取笔记有 突出特点的被试作为访谈对象 。比如,符号或缩写 很多或很少,汉译英中使用英语笔记很少或者很 多、英译汉中包含汉语笔记很多或者很少或者口译 产出漏译、无用填充词、停顿等比较频繁等。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汉译英口译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
由表 2 可知,汉译英笔记困难按程度从大到小 依次为:无固定的笔记符号、汉语使用多于英语、读 不懂笔记、笔记中文字太多、很少使用缩略语,后几 项均值小于 3 , 在 Likert 五级量表中 3 为中立态度, 故均值 3 以下的项目不再讨论。
相应地,表 3 描述策略情况 。第一,摸索适合 自己的笔记符号,但表 2 对应困难排第一,访谈中 被试表示试图建立自己的符号系统,但未找到合适 的解决办法,分析笔记手稿发现,大多笔记符号是 自创或简单符号,故应侧重培训常用笔记符号,并 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符号体系 。第二,练习使用单 个汉字代替汉语词组,笔记手稿显示,为期十周的 笔记培训后,单个汉字数量占笔记总量的比例增加 1%(第 8 周:29% ;第 17 周:30% ) , 汉语词组占比下 降 9%(第 8 周:26% ;第 17 周:17% ) , 说明他们使用 此策略后对应困难有所改善 。再者记录汉语词组耗时过多,根据精力分配模式,听力和分析阶段的 精力相应减少,进而影响口译质量 。第三,练习笔 记中体现逻辑分层 。作为初学者,被试认为现阶段 笔记更多考虑内容完整性,无暇顾及逻辑结构,口 译录音也发现只有少数被试使用逻辑连接词 。第 四,练习使用常用缩略语,但被试在这方面仍存在 困难,因此应增加缩略语培训比重 。第五,练习读 懂自己笔记,访谈提到,无法识别的笔记一般为不 熟悉符号和缩略语(大部分为不完整单词)。
表 4 显示,口译产出困难主要有:重复、停顿、 漏译、无用填充词过多、逻辑不清、自我纠错过多。
关于策略分析,江晓丽在研究美国大学生汉语 语音学习难点及策略时指出,如果某项语音难点被 多数学生提及,那么相应的策略使用则被少数学生 提及 。这意味着学生还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策略解 决所遇到的语音难点 。反之,如果某项语音难点被 少数学生提及,那么相应的策略则被少数学生提 及,表明多数学生已经不存在该项困难[17] 。
首先,避免使用过多无用填充词,所对应的难 点排第四位,说明大部分学生已经不存在该项困 难 。其次,避免停顿太多,结合访谈,停顿太多的原 因主要有二:一是记录信息不完整,前后衔接不流 畅;二是笔记中缩写和符号识别需要时间 。因此, 笔记培训需训练被试笔记的连贯性和易读性,比如 逻辑关系词、缩写和符号的使用 。再次,避免重复, 所对应的难点排第一位,意味着学生还没有找到有 效的解决办法 。结合访谈,笔者发现重复的原因 有:一是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等心理原因导致大 脑空白,记忆中断;二是对词汇的拼写、发音或词义 掌握不准确,刚开始理解成了另外的词,后面又进行重复表达 。最后,发现错译时总是立即修正 。访 谈发现,部分被试在理解原文大意和逻辑方面有困 难,为了修正产出而进行自我纠错,究其原因在理 解阶段,被试没有合理分配听力、笔记以及记忆方 面的精力,尤其是做笔记花费过多精力,导致对原 文理解出现偏差。
(二)英译汉口译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
英译汉笔记困难可概括为:英语多于汉语、中 文文字太多、无固定笔记符号、笔记阅读困难 。对 应的策略使用见表 7.第一,练习读懂笔记,对应的 困难排名第四,因此大部分被试通过使用该策略, 已不存在此困难 。第二,摸索适合自己的笔记符 号,对应的困难排第三,通过分析笔记手稿,尽管 17 周符号 数 量 占 笔 记 整 体 数 量 比 重 下 降,但 仍 有 37.7% 的被试符号数量上升 。另外,排第五位的策 略是练习使用常用的笔记符号,说明被试倾向于使 用个性化符号,但常用符号教学是基础 。第三,练 习笔记中体现逻辑分层,并使用常用缩略语,情况 类似汉译英 。第四,练习用英语单词代替英语词 组,并尽量少记笔记,这两项策略都能减少做笔记 耗费的精力,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听取并分析信息。 第五,练习多用汉语记笔记,Gile[15] 认为,记笔记时 由于语言转换,用目的语比用源语需要更多的精 力 。对初学者,目的语记笔记困难较大,故使用此 策略较少。
由表 8 可知,英译汉产出困难主要为:漏译、重 复、无用填充词过多、停顿、自我纠错、逻辑不清、错 译 。策略方面,避免停顿使用最多,对应困难排第 四,说明被试这方面困难有所缓解 。其次是避免使 用无用填充词,结合访谈,填充词出现主要原因有: 一是原文虽没有生词障碍,但由于对整体语境理解 不够,译时易出现犹豫;二是笔记结构不清晰和符 号使用导致辨认笔记花费大量精力;三是被试不良 中文表达习惯,再加上紧张压力导致产出不畅。
五、结语
文章探讨了英专学生汉译英和英译汉交替口 译笔记和产出困难及策略,并对口译笔记教学提出 两点建议 。首先,笔记训练前须先提高学生听力理 解能力和短时记忆能力,如无笔记复述训练等,待 听力和记忆能力达到一定水平后再进行笔记训练 更佳 。其次,笔记训练时重点培训笔记的连贯性、 逻辑性和可读性,加快解码笔记的质量和速度 。初 学者忙于记录信息,口译时漏译、无用填充词等现 象突出,因此教师应着重向学生展示如何体现逻 辑,并讲授常见缩略语和符号,提升口译流畅度。 由于时间和条件有限,本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 如笔记教学内容有限;语言等较难量化的因素未考 虑在内,望今后能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鲍刚.口译理论概述[ M] . 北京:中国对外翻 译出版社,2011 .
[2] 贾一诚.口 译笔记技巧之我见[ J] . 外语教学,1995(1):35-36.
[3] Dam H V Interpreters' notes -on the choioe of from and language [ C] . Claims Changes and Challenge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Eds. Hansen G.,Ma Imkjaer K. and Gile D.. Amsterdam/Phi 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 ishing,2004a:251 -261.
[ 4]Nolan J. Interpretat ion-Techniques and Exercises [ M] . Toronto: Multil ingual Matters Ltd. ,2005.
[5]林超伦.实战口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6]穆丹,雷润宁,试论口译笔记训练中的理解和记忆[J].外语教学,1998(3):83-85.
[7]杨承淑.口译教学研究一理论与实践[M].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0.
[8]刘和平.口译技巧一思维科学与口译推理教学法[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9]戴炜栋,徐海铭.汉英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特征实证研究(以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为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136-144.[10] Cardoen H. The Effect of Note -taking on Target - text Fluency [ J]. Center For Translation Studi es,2 012:1-3
[11]王建华,郭薇.口译笔记认知与非英语专业学生交传质量的相关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5(4):68-74.
[12]刘芹,许蕾.英汉交替传译笔记数量与口译质量相关性研究一基于上海某高校 MTI 学生的实证研究[J].上海翻译,2017(2):69-73.
[13]徐海铭,柴明题.汉英交替传译活动中译员笔记困难及其原因的实证研究一以国际会议职业受训译员和非职业译员为例[J].外语学刊,2008(1):122-127.
[14]肖丽.学生译员英汉交替传译笔记困难实证研究一基于英语专业学生的有声思维调查[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8(1):59-63.
[15] Gile 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M]. John Benjamin Pub Co, 1995.
[16]江晓丽.口译课堂教学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7.
[17]江晓丽.美国大学生汉语学习策略研究[ 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