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轻动词构式的双向压制阐释论文

2024-02-02 15:09:19 来源: 作者:hemenglin
摘要:轻动词构式是指动词所承载的语义内容少,必须和另一 个名词短语补足语一起组合成一 个动词 短语结构 。文章基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
摘 要:轻动词构式是指动词所承载的语义内容少,必须和另一 个名词短语补足语一起组合成一 个动词 短语结构 。文章基于构式语法相关理论,试图阐释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的双向互动整合,最终实现构式整体形义关系和词项形义关系的两相契合,对该构式语义关系形成过程中的一些特质做出统一的解释。
关键词:轻动词构式;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双向互动
Abstract: Light verb construction carries little semantic content which must be combined with another noun phrase complement to form a phrasal verb structure. 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theory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ain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of construction coercion and lexical coercion , and finally realize the agreement of the semantic rel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the component , so as to clarify semantic idiosyncrasies in the formation of English LVCs.
Key words: Light verb construction; construction coercion; lexical coercion;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一、引言
英语轻动词是介于实义动词和助动词之间的 特殊动词 。“轻动词”( Light Verb) 这一术语最早是 丹麦语言学家 Jespersen 在“轻动词+补充谓语语义 不足的名词”所构成的短语中使用 。他认为这一结 构中动词所承载的语义内容少,已经在语义上无法 独立承担谓语的功能,必须和另一个名词短语一起 组合成一个谓语短语结构,其名词短语的语义内容 表达了整个结构的主要内容,如 have a rest , take a drive 等。
构式语法是针对词汇投射原则和句法转换法之不足提出的,以 Goldberg 为首的国外学者认为:
语言结构本身有其独特的意义,构式是语言的基本 单位 。Goldberg(2006 :5) 定义的构式语法的基本特 征为:“在形式和语义功能方面不能通过内部成分 或其他 构 式 预 知,是 一 个 形 式 与 意 义 的 匹 配 完 形。”[1] 与此同时,构式中所填充的词汇成分也有其 自身的意义 。因此,构式义以及词汇义之间的关系,引起了部分构式语法学家的研究兴趣 。“压制 ”( Coercion) 这 一语言学概念早已被提出 。一 般来说,可以追溯到 T-G 语法中讨论的“C ontrol”一词。
而从今天的结构语法学家的角度来看,压制涉及自 然语言中句法和词汇之间的语义冲突的研究 。构式压制认为,构式整体形义关系在句法意义的决定中起主导作用 。而在“词汇压制”中,构式中插入的词语所携带的形义关系起主导作用。
文章以构式语法中有关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 相关理论为基础,探讨英语轻动词构式语义形成过 程中构式与构式中词项间的互动问题 。文章认为, 句子意义可以看作是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共同作 用的产物 。一般来说,构式意义具有整体的“ 自上 而下”性质,词汇意义具有内在的“ 自下而上”性质。 因此,文章结合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分析构式及 其词项之间的互动整合,不仅拓展了传统的压制概念,而且发挥了上述两个压制理论分支的优势。
二、轻动词结构的构式压制实现
王寅(2009) 把词汇与构式间的关系,比作液体 和容器间的关系 。当我们把词汇“装入”某特定的 构式之中时,就如液体被倒入瓶子,“压制”成了瓶 子的形状,词语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构式整体的影 响 [2] 。施春宏( 2012) 对构式压制的概念提出了一 种新的定义,即当词项被加入构式中时,如果它们 的功能和意义与构式的原型功能和意义不一致,构 式就会通过调整词项所能凸显的侧面来使其与构 式相兼容 。这种认识指出构式压制的机制是一个 认知凸显的过程,其目标是使构式和词项两相契合,而不只是使词项“ 臣服”于构式[3] 。
目前构式压制现象讨论核心的部分就是基于 句法层面—句式和体( aspect) 与其词项之间存在的压制。
(一)语义结构有界性
轻动词构式 LVCs 与一般动词结构 SVCs 结构 差异是造成两者构式语义差异的根本原因 。从“LV +a+NP”该结构中,可以看到该构式有较强的数量 特征 。从整体的角度审视,可以认为 LVCs 表达了 充当量度手段的功能,限定词“a”对所表达动作概 念的名词进行定量化,使它的动作概念具有了一个 边界 。在对 LVCs 中不定冠词 a 进行构式压制时, 构式意义可以压制不定冠词 a 将其隐喻意义延伸到指定 任 何 一 种 动 作、事 件/活 动、运 动 和 情 感/心理。
例(1) :a. John danced for ten minutes.
b. John did a dance in ten minutes.
在例(1) b 中,由于 dance 被不定冠词 a 限定,语义上受到了该构式压制,因此该结构就表达了“ 跳舞”动作的有界性,可以与 in-短语连用来表示“ 跳舞”动作的完结意义。
例(2) :a. John coughed for five minutes.
b. ∗ John gave a cough for fiveminutes.
具有瞬间意义的词语所象征的动作是无界的,没有终结点 。不过,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表持续意义的 for- 短 语 赋 予 动 作 多 次 重 复 含 义,即 例 ( 2 ) a“ cough”表示“一连串的反复性咳嗽”的含义 。在例(2) b 中,因 cough 受到“a”的限定,该动作就负载了LVCs 的有界性,表达“只有一次”,而不能表达重复义,所以例(2) b 中不能受 for-短语修饰。
“ LV+a+NP ”是表示语义完成体的一个强势结 构,有改变该结构中某个词项语义成分的力量 。也 就是说,当某个词项进入一个 LVCs , 会获得构式赋 予它的结构意义,即呈现事件或动作的有界性;离 开该构式,这种有界性的构式意义就会从词项中消失。
三、轻动词结构的词汇压制实现
王寅(2009) 提出了词项对构式的压制,即“词汇压制”[2] 。构式语法学家认为,构式本身所承载的意义独立于其词汇组成部分 。Goldberg( 1995) 探讨了英语的双及物构式、致使-移动构式、动结构式等,并得出结论,构式对插入其中的词汇意义及功 能具有主导的压制作用 。Goldberg 模型中所讨论的 动词与构式的相互作用仍然倾向于以构式为中心 的方法 。因此,Panther 和 Thornburg( 2004 : 101) 批 评 Goldberg 的构式是“压制过程的单向性”,并假设 了词汇压制的可能性,认为词汇意义也可以压制构式意义。
施春宏( 2014) 认为词项以自身具备的某些形式和意义/功能特征,通过寻找合适的位置而进入某些构式中使自己的某些特征凸显出来 。虽然轻 动词经历了“语义淡化”,语义重心由名词来承载, 但是轻动词本身也为整个构式语义的构建贡献了自己的语义,只不过常常被人们所忽略[4] 。
(一)动词语义过程的差异突显
例(3) :a. She shrieked.
b. She did a( good) shriek.
c. She had a shriek.
d. She gave a shriek.
Langacker(1991) 认为实义动词 do 表达动作主 体意愿性地“进行”或“实施”某种动作活动[5] 。轻 动词 do 承继了实义动词的使役性语义特征,概念 结构里凸显施事的意愿性 。主体发起的整个动作 过程处在主体的控制下,凸显了动作实施的整个过 程 。例(3) a 是一个 SVC 结构,仅仅表示过去发出 尖叫这一行为 。例(3) b 中,轻动词 do 所在的 LVC 构式中则表示动作主体意愿性地发出“尖叫”这一行为,是动作主体有意为之。
例(3) c 中致使动词 Have( 部分)失去了行为性,但仍然继承了 have 的部分语义功能 。据成分分析,have = POCESS( x , y) , 即表达与主语间的“所关系”,一种静态关系,在语义结构中,have-LVC 凸显为动作行为或结果的领有者。
实义动词 give 后可接单宾语和双宾语,据 give 的语义成分分析,give = CAUSE ( x , ( ~ HAVE ( x , y) ) ) , 强调了意愿性的施事致使受事到接受者的转 移过程 。例( 3 ) d 中,give 和 shriek 组成的 LVC 结构表示施事者 she 无意识地发出的尖叫 。由于 LVC结构中并未显性表征出来接受者,只是蕴含在语义结构里,give-LVC( give a shriek) 所体现的转移过程就没有强烈地凸显出来 。与其相比,例( 4) give 所 构成的双宾语构式( give him a smile ) 中,抽象事件 smile 由施事者 she 到接受者 him 的转移过程得到凸显。
例(4) :a. She smiled.b. She gave him a smile
例(5) :a. John breathed deeply. b. John took a deep breath.
例(5) a 动词 breathe 描绘了吸气到呼气的整个 动作场景 。take = CAUSE( x , ( HAVE ( x , y) ) ) , 实义 动词 take 强调一 主体从一组实体中抽离出一部分 的动作意义 。对 LVCs 中的 take 继承了源动词的语 义特征,突出显示动作实施的始发阶段 。因此,take a deep breath 凸显了呼吸这一动作的始发阶段,即吸气的动作场景。
由此可以看出,只是相对其他词项而言,LVCs 的轻动词比 SVCs 中的实义动词所蕴含的语义成分 略显单薄,可在 LVCs 中并不能忽视轻动词的语义 内容 。因为承继了源动词的某些语义特征,从侧面 说明轻动词并不“轻”,在一定程度上对构式语义内 容进行压制,使其语义结构上对动作过程、结果、转移以及起始阶段的凸显方式呈现多样性。
(二)名词语义内容的差异凸显
基于 NP 是轻动词构式的语义重心,向明友等 (2022) 将其划分为转换轻动词构式和派生轻动词 构式[6] 。转换轻动词构式中的名词与其动词同形, 直接由动词转换而来,表达动作意义 。如 have a walk , give a sweep 等 。派生轻动词构式中的名词是 通过添加名词派生词缀的方式而来,表达结果义,如 make an inspection , make a decision 等。
例( 6 ) : a. John gave a sweep to the floor this morning.
b. John made an inspection yesterday.
例(6) a 中转换轻动词构式中的名词 sweep 是 直接由相应的动词 sweep 转化而来,直接继承了动 词的动作意义,表达了动作实施的整个过程 。语义结构中的“清扫”动作的过程义压制该构式成为投射的凸显义 。例(6) b 中 inspection 通过添加抽象名词词缀-ion , 承载了名词表达事物概念结构的语义特征,动词所蕴含的结果义压制该构式成为投射的 凸显义 。换言之,例( 6) b 语义结构凸显了“调查 ”行为的结果义。
概括而言,轻动词构式可依据内部语义结构进 行范畴内的再范畴化,参照名词形式,分为转换类 和派生类 。次范畴成员在形式结构和语义结构的 差异表现对构式语义进行压制,分别投射为过程凸显义和结果凸显义。
四、双向互动的压制机制
在构式压制方面,首先,谓语动词和名词性补 语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谓语 。因 此,轻动词必须撤回其对应的实词部分语义内容, 而构式将能够表示非静止运动的意义以适应其谓 词作用 。从构式体特征来看,凡是进入 LVCs 的词 项都在强势语义体的压制下,被赋予了“有界义”的 构式义 。构式中不定冠词 a 用法也应做相应的调 整和改变,以更好地适应 LVCs 中不可数、抽象的名词性补语。
在词汇压制方面,文章认为 LVC 只是比其对应 的实义动词承载了“更轻”的语义内容,而不是在构 建 LVC 的整体意义中发挥“更轻”的作用 。然后, 转而分析了 LVC 中的另外两个元素,即轻动词和名 词短语 。实际上,这两个元素主要压制 LVC 的整个 构式语义内容 。前者直接影响特定 LVC 的典型性, 后者则赋予动作凸显的过程或者结果 。另外,不定 冠词 a 所携带“有界义”数量特征的构式义,从侧面说明了词汇对整个构式义的贡献。
综上所述,构式压制设置了将构式纳入 LVC 范 畴的准入规则,词汇压制为特定的 LVC 提供语义内 容 。到目前为止,可以发现,LVC 所能接触到的基 本词汇都经过了相应的语义限制,从而与整个结构 意义和 谐 相 处 。构 式 压 制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保 证 了 LVC 的语义可接受性 。在双向压制的互动下,LVC的语义形成过程得以正常运作,最终形成语义兼容、语用和谐的小句或句子。
五、结语
轻动词构式依托动词名化手段,借助量词形 式,给无内在终结点的行为过程提供实现有界化的 句法框架 。文章发现轻动词构式语义关系的形成 过程不是结构与词汇之间的机械循环,而是一个动 态、持续的双向互动的适应过程 。基于 LVCs 的整 体构式义压制,轻动词、限定词和名词短语作为语 义成分进入结构,构建特定的词项形义关系 。在此 过程中构式压制和词汇压制双向互动,最终实现构 式整体形义关系和词项形义关系的有机契合,从而 对轻动词构式及其词项的语义关系做出了统一 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 Goldberg A. C onstructions: A C 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 M] . Chica⁃ 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 ress , 1995.
[2] 王寅.构式压制、词汇压制和惯性压制[ 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12) :5-9.
[3] 施春宏.从构式压制看语法和修辞的互动关系[ J] . 当代修辞学,2012 , 169(1) : 1 - 17.
[4] 施春宏.“招聘”和“ 求职”:构式压制中双向互动的合力机制 [ J ] . 当代修辞学,2014 , 182 ( 2) :1 - 11 .
[5] Langacker R.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 mar[ M] .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91 .
[6] 曹笃鑫,向明友,安毅.英语同源宾语构式和轻动词构式语义结构的对比研究[ J] . 外语与外语教学,2022(3) : 10- 19 , 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