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背景下课程思政在大学英语课堂中的应用研究

2022-10-26 14:32:47 来源: 作者:shaozhun
摘要: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聚焦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应用,分析了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意义,并讨论了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课程思政的策略,即以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为基础,以科学的思政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框架为导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通过“思政理念×情境教学”这一创新模式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情境中有效实践并内化思政
摘要: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近年来在高等教育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使命的根本要求,也是推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聚焦大学英语课程中的思政应用,分析了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的意义,并讨论了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中应用课程思政的策略,即以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为基础,以科学的思政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框架为导向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通过“思政理念×情境教学”这一创新模式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使学生在情境中有效实践并内化思政理念,进而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个人修养,努力为医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英语;立德树人;情境教学;医学生
Abstrac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IPE),as an advanced educational concept,has receiv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field of higher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The integration of IPE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isthe fundamental requirement to foster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is also a critic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Based on the soli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quality of the teaching staff the 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lements will be effectively integrated into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of medical colleges with th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ituational teaching approach”model under the guida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arning objectives and the framework of core socialist values,through which students can practice and internaliz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cepts.The professional ethics and personal cultivation of medical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 be en⁃hanced and a soli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foundation for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 are expected tobe laid.
Key word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college English teaching;foster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situational teaching;medical students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1]
德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古今中外学者的关注。早在西周时期官学制度初建时,“以礼造士”的周代教育已将德育置于学校教育的首位[2]。春秋时期,孔子在改良周礼的过程中注入了“仁”,即仁爱,爱人,也提出“子以四教:文、行、忠、信”。除知识教育外,孔子认为应注重言行、忠诚、信实教育[2]。到了近代,康有为曾在其著作《大同书》中指出,教育任务是“养体开智外,尤以德育为重”[2]。与康有为的观点相似,蔡元培从康德心物二元论出发,提出了“五育”的建设性观点,其中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以及美感教育都与今天我们提到的课程思政理念有着紧密关联[2]。
在其他国家,德育在教育中同样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古希腊时期,雅典将道德纳入启蒙教育中。苏格拉底提出的“美德即知识”足以说明他对道德教育的重视。随着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思潮的兴起,教育家纷纷将重心放到德育上来。例如,意大利教育思想家弗吉里奥提出要将学问与道德相结合。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观点,将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首要任务和最高目的,认为所有的教育活动都应围绕道德教育开展[2]。20世纪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指出德育的主要任务为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2]。
二、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立德树人中心环节的需要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强调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3]要贯彻落实立德树人中心环节,就必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的方方面面。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助于大学英语课程“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完成大学英语课程的使命担当。
(二)对大学英语课程优势的有效利用
《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教学应融入学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使之在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4]。大学英语课程作为高等学校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具有学时多、语言效价较高、课堂互动多等特点。而正是基于大学英语课程的这些特点,使其在推进高校思政建设中具备了得天独厚的优势。学时多,教师则拥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在外语课堂中持续性融入思政元素。学生语言效价较高,即学生认为英语学习对其有价值。将语言学习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学生更容易关注并付诸实践。外语课堂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师生、生生互动,因此学生参与各项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较高。通过翻转课堂等方法,学生能更好地实践思政理念,在实践过程中将其内化,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此外,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其内容多涉及外国社会与文化。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会接触到与中国文化有差异,甚至完全不同的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因此,将思政元素融入语言教学的全过程,有助于学生在推动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和将外国先进医学理念“引进来”的过程中客观、审慎地对待外国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有助于塑造医学生的高尚医德
医学院校学生作为我国医疗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发展我国医疗事业的重任。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需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高尚的医德和医学人文精神,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和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意识。因此,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有着重要意义。首先,开展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医学院校学生除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能通过多种途径接受思政教育,将知识学习与品格培养相结合,进而培养医学人文精神,塑造高尚的医德,构建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其次,大学英语课程主题多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相关。将此类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话题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帮助学生将思政与其当下的学习生活及今后的职业生涯联系起来,助力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内化课堂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最后,大学英语课程一般在大学初期开设,低年级的大学生在思想上可塑性较强,在此阶段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从大学初期开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其医学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第二册[7]第八单元主题为金钱,在此单元学习中,学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认识到取财有道的重要性。
三、思政融入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堂的路径探索
(一)打造政治素质过硬的教师团队
要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的目标,打造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英语教师团队是关键。教师不仅承担着传道授业的职责,更发挥着价值引领的作用。教师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价值观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基础。英语教师若想润物无声地进行思政教学,还应掌握科学的思政教学方法。高校可通过举办思政教学培训、思政微课大赛和思政工作坊等活动,加深英语教师对课程思政教学的认识,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分享,提升教师挖掘思政元素和传递正确价值导向的能力,进而改善思政教学效果。
(二)以思政目标为导向挖掘思政元素
部分教师认为,思政融入大学英语课堂就是把思政课程的部分内容加入英语教学当中,没有充分认识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区别和课程思政的主要目的。课程思政是一种教学理念,而非课程,其主要功能是立德树人,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三观,而不是简单地将政治课程内容移植到专业课堂上[5]。
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选取具有指导性作用。课程思政的功能是立德树人,因而课程思政的目标可以理解为培养学生的“德”,即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可以阐述立德树人的具体内涵[5],一线教师在课前应深入剖析课程内容,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框架,深入挖掘课本内容和自选内容中涉及德育的部分,并将其有机地融入教学内容中。挖掘思政元素也并非盲目。在挖掘思政元素前,教师应基于课程大纲和课本内容,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政目标,根据思政目标来挖掘和筛选思政元素。由于思政目标属情感领域目标,该领域目标涉及抽象行为,且学习成果往往内隐,在编写时较难将学习成果单列出来,但是,教师可以从一般教学目标后的一些特殊行为表现间接了解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6]。例如,《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第二册[7]第一单元Love中有一篇文章题为A Good Heart to Lean on,讲述的是一位身残志坚的父亲用善心感化儿子,告诫儿子要心存善意。“爱”不仅包括课文中提到的如山父爱,还包括医生对病患的人文关怀、医学院校学生对医疗卫生事业的热爱、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父母的孝顺以及家国情怀等。因此,这一单元的思政目标可确立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做到情系医学事业,践行医者仁心;常怀感恩之心,树立家国情怀。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与朱自清的《背影》在情感表达上的异同点,并在课后给父母写一封家书,表达对父母的感恩。感恩与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能够感悟朱自清笔下含蓄深沉的父爱,培养感恩之心,也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学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英文素材,引导学生学习钟南山院士的先进事迹并撰写读后感,体会钟南山院士甘愿为人类福祉和科学进步献身的大爱,感悟钟南山院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在祖国有危难时“逆行”而上的爱国主义精神,感受钟南山院士将个人与国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家国情怀”,学习钟南山院士仁心仁术、始终将病人的生命安全置于首位的高尚医德与人文关怀。
(三)应用“思政理念×情境教学”新模式
长期以来,课程思政与语言教学一直存在“两张皮”的现象。在课堂中融入思政元素并不是简单地1+1,要打破这种现象,教师先应认识到思政的融入是隐性的融入,有机的结合,而非显性地将其强加在课程内容中。
思政教学要如盐融水,润物无声,学生的参与显得尤为重要。思政元素不仅存在于教学材料中,还隐含在练习活动中[8]。与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机械学习过程不同,翻转课堂提倡“学生本位”,注重学生的参与。通过翻转课堂,学生可以在课上“实践”课堂中涉及的思政元素,以此来重构大学英语课堂中的思政教学,助力学生内化思政理念。“思政理念×情境教学”模式,指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为学生创设虚拟情境,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体验思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思政理念。以《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第二册第二单元Communication Problems为例。在这一单元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虚拟医患交流情景,引导学生扮演医生与患者,体验医患沟通时可能产生的障碍。在情境中,学生能够认识到尊重病患与友好交流的重要性,学会换位思考,并构建起“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该教材[7]第七单元Culture讲述了如何从容得体地跨越文化沟壑。
随着中外医学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来华就医的外国病患数量日益增多,医务人员的跨文化交流意识显得格外重要。教师可设计模拟跨文化问诊场景,让学生扮演中国医生,在情境中了解中外文化差异,认识尊重文化差异的重要性。另外,教师也可创设国际会议情境,引导学生扮演中国学者向外国同行讲述中国抗疫故事,感受中国人民在特殊事件面前众志成城、同舟共济的团结之情。白衣天使不惧困难、义无反顾地奋战在一线,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提升职业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通过此类情境教学,学生能身临其境般体验与实践思政,在练习口语的同时充分内化思政理念,达到良好的思政教学效果。
四、结语
古往今来,德育在教育中一直居于重要地位。全面推进思政建设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要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以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英语教师团队为基础,以明确的思政教学目标为基石,以“思政理念×情境教学”模式为主要途径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提升大学英语课堂的思政融入效果,助力学生充分内化思政理念。在医学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也有助于从大学初期开始引导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医学生的个人品格和职业道德,提升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医学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思政育人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吴艳茹,杜海燕.中外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7,22-24,142,148,272 347.
[3]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Z].北京:教高[2020]3号,2020.
[4]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M].2020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4,46.
[5]蔡基刚.课程思政与立德树人内涵探索:以大学英语课程为例[J].外语研究,2021(3):52-57.
[6]毛伟,盛群力.内外结合编写综合教学目标[J].课程·教材·教法,2015,35(6):42-49.
[7]应惠兰.新编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三版)第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
[8]文秋芳.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施框[J].中国外语,2021,18(2):47-52.
[9]何莲珍.新时代大学英语教学的新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修订依据与要点[J].外语界,2020(4):13-18.
[10]杨金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之我见[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20(4):48-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