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格斯尔可汗》的颜色构建及其英译研究l论文

2023-12-30 19:53:53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活态的口头史诗,《英雄格斯尔可汗》(英汉对照)中使用了的大量颜色词汇,成为空间构建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概念意义和功能、关联意义和隐喻、颜色的搭配和对比构建了史诗的动态色彩,译者需要根据颜色的不同功能和含义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摘要: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活态的口头史诗,《英雄格斯尔可汗》(英汉对照)中使用了的大量颜色词汇,成为空间构建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概念意义和功能、关联意义和隐喻、颜色的搭配和对比构建了史诗的动态色彩,译者需要根据颜色的不同功能和含义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雄格斯尔可汗》;颜色;英译
Abstract:Col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which is of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As a living oral epic,a large number of color words can be found in The Epic of Geser Khan,which become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i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The conceptual meaning and function,associative meaning and metaphor,and collocation and contrast of colors build the dynamic space of the epic.Translators need to adopt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meanings of colors.
Key words:The Epic of Geser Khan;color;English translation
一、引言
《格萨(斯)尔》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长期在内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广泛流传。蒙古族广泛传唱的《格斯尔》由单部或多部本组合而成,主要讲述史诗英雄格斯尔保护家园的故事。2009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斯尔史诗以书面文本形式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翻译涉及的语种既包括蒙古语、藏语、汉语等民族语言,也包括德语、俄语、法语和英语等外国文字[1],但是英译工作中缺乏中华本土译者的声音”[2]。吴松林主编的《英雄格斯尔可汗》(英汉对照)[3]是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英雄格斯尔可汗》[4]为蓝本。英译版虽然不是由蒙语直接英译的,属于少数民族典籍的“间接翻译”[5],但是实现了“民族口传文化进入汉语文本再进入世界文学的可能模式”,充分显示了“中华本土译者话语的主体性”[6]。作为活态的口头史诗,《格斯尔》口头史诗表演中的“原生态和创造性”[7]如何在文本的译述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对译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颜色构建及其英译
颜色不仅具有物理的本质属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8]。由于各种社会与文化因素,颜色的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心理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9]。《格斯尔》史诗使用的大量颜色词汇不仅成为诗行和语境中浓墨重彩的渲染或轻描淡写的点缀,而且成为作品空间构建的艺术烘托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诗行通过颜色来写景、写物、写情,构建了立体、动态的史诗世界。颜色词成为作品英译过程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英雄格斯尔可汗》英译中,黑色、白色、金色这三种颜色出现了几百次之多,词性和作用不尽相同。其余比较常见的颜色还有银色、红色、黄色、青色、蓝色,出现频率比较低的颜色是绿色、紫色、灰色等。五个章节中,战斗和征程场面较多,黑色的压抑气氛居多,红色的斗争场面也不少,也存在其他颜色影射下的人物对话和心理刻画。在大自然景观的描述中提到的蓝天绿地次数和战争场面比起来相对较少。蓝天大多出现在战争前的祥和气氛和战争后平静的语境中。黄色用来描述景物、动物、事物的颜色,也有时和“金”连用。绿色用来具体描述树木草原等植被和景观。青色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黑白色和金色,有时青色与蓝色所反映的颜色基本一致———青天和蓝天。而青色在其他情形下出现的时候也表示事物或动物的颜色,或者表示人的情绪状态,比如青筋暴起、脸色铁青。
(一)颜色的概念意义与颜色功能
颜色词最显著的语义特征是表征颜色义;颜色义是颜色词的原型语义[10],即概念意义,指事物的颜色,或表征事物本身所体现的颜色,起到描述、烘托或渲染的作用,在史诗文本或表演的过程中引起读者或听者对色彩构建空间的视觉想象。《英雄格斯尔可汗》英译中表征事物本身颜色的词基本采用直译保留了颜色义。
(二)颜色的关联意义与颜色隐喻
词义的关联意义指概念意义之外的附带意义,可以是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和搭配意义等。颜色词的内涵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文化背景。史诗选择某些颜色来使用或描述,与作品本身产生背景息息相关。
如果颜色词在语境下和其他词搭配或表达情感意义,原来的词性会产生明显或细微的变化。颜色也用来反映情绪,心理状态或承载的文化内涵,此时的颜色词会包含一定的情感意义,即有褒贬或有抑有扬,翻译所采取的策略会有相应变化。词汇的搭配意义也是如此。
(三)颜色的搭配对比与动态构建
史诗情节的动态构建是来自事物的移动、空间的转换和颜色的变化。从颜色词出现的频率来看,五卷中,由于“北方部落保卫战之卷”的战斗场面较多,空间随着战斗场地的变化而发生了多次变化,因此颜色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数量最多;其中,白、黑和金居多。主色的频率在每卷都有所不同。
1.“黑暗征程”
史诗的首卷讲述了格斯尔从敌人手中救出爱人的经过。卷首的色调异彩纷呈:“火红的太阳”“金花”“红嫩的嘴唇”“洁白的牙齿”“黑白分明的眼睛”“乌黑的弯眉”。夫人之后经历了从明亮到黯淡的过程:从“白色地面”到“斑驳地境”“黄色地界”和“青色地方”。此时史诗的整体色调已经渐渐过渡到冷色调。夫人来到黑色的世界,海水、花鹿、国境、道路等都是黑色。后来,格斯尔胜利,“高处蔚蓝青空”,色调又归于明亮的色彩。所以整体的色调基本是从鲜艳到黯淡,再到明亮,呈现以下变化过程:(火)红→金→白→黄→青→黑(暗)→(血)红→金→蓝。
由于颜色随着人物经历和不同地点而变化,因此英译时,外表和景观类的源语基本采取了直译的方式,涉及人物心理、情感变化和气氛烘托渲染等的描述,则翻译方法各异。
对“黑色海水”景观的描写采用了直译保留的方式译为black sea,呈现了视觉所看到的波涛汹涌海水的颜色;类似的处理方式还有black monster,black python,black deer,black nostril等,都基本保留了源语描写的人物或事物的原有颜色。另外,“黑色”也是夫人在经历了“白色地面”“斑驳地境”“黄色地界”和“青色地方”之后映入眼帘的颜色,此时译者选择了dark而非black来描写夫人眼前的色彩,表明整体色调的黯淡,与之前经历的明亮色调产生了鲜明对比,对视觉和情感都有一定的冲击效果。Dark既表示本身的颜色,又同时映衬了史诗中人物心情的愈发沉重和对未来的迷茫,凸显隐藏的未知和危机。
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在不同社会的反映有所不同,因此,其概念意义退居次要的地位。此时,对颜色词的翻译可以采取“省其色,译其意”的方法[11]。史诗中的英雄催马解救夫人的情景不仅仅是视觉色彩上的暗色。“黑雾”的英译中,译者选择了dense fog,不仅体现了雾气本身的浓密,还映射出主人公心情的凝重和面对的未知危机,为史诗的读者或听众带来一种紧张之感。史诗中的主人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时候,主要的颜色除了黑色之外,还有红色和金色。由于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上直接对人的感官和情绪同时产生强烈的影响,所以这部分章节的金色多数采取直译的方式展示了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和胜利的曙光,红色和黑色另外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体现战斗的过程和人物的情绪。例如,“红色的巨口”译为blood-red giant mouth,源语中的红色直译之后无法达到人物形象刻画的目的,这里利用增补的方式将原来的红色变为blood-red,通过颜色的涂抹形象地展示了人物的负面形象。“目光早已黯淡发黑”译为Its eye dull and lusterless,此处采取意译的策略,将目光的颜色用dull和lusterless来形容,反映敌人中箭逃跑之后的恐惧眼神和前途未卜的绝望神情。历经万险接近胜利之时,“蔚蓝青空”来之不易,从词源的角度来看,azure sky所显现的蓝色既明亮,又像宝石般珍贵,体现了胜利的不易。
2.颜色交错
“北方部落保卫战之卷”讲述了沙赉河三汗趁格斯尔离乡之际,侵入其家园,致使三百多名将领和先锋先后阵亡。格斯尔闻讯后,悲愤填膺,决心讨伐敌人,收复土地。本卷颜色词使用最为频繁,功能多样,颜色的更替和交错随着情节不断变化,主色调中穿插其他的颜色。其英译策略也随着颜色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心理等的变化而变化。
(1)“白黄黑金”主色交替
史诗中三汗的名字是由宫帐颜色命名的———白帐可汗、黄帐可汗和黑帐可汗,这三色与格斯尔的金色宫帐形成了四个主色宫帐。刘宓庆指出,典籍翻译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内诠释,译者可以将原文本作统体观照,在上下文中找到可以帮助语义定夺的内证[12]。“白帐”“黑帐”和“金帐”在英译过程中都采取了直译保留的方式,分别译为:white tent,black tent和golden tent,黄帐的颜色译为golden,可做商榷。诗行中四个宫帐的颜色和其对应的事物通常保持一致,但是描写黄色阵营时多采用了golden tent,而后文中夫人的宫帐也是golden tent,在英文中容易与四个宫帐中的黄色宫帐混淆。从以上几处观照基本可以判断,黄帐若译为yellow tent,则既可以和白帐、黑帐组成主色阵营之一,又可以和夫人的金色宫帐golden tent进行区分,避免混淆。与之相呼应的各色也能够在颜色上有所统一,形成各帐的个性主色,也能在诗行的排比、反复、韵律等方面发挥其修辞作用。
(2)颜色的对比与反差
本卷开头几个章节所描述的人物及其环境充满着明亮绚丽的色彩:“金蝶飞舞”“银蝶欲醉”“白净蒙古包”“湛蓝的天空”“金色太阳”……但是,当主人公的家乡被三汗窥视,则预示着家园色调即将黯淡。因为源语对人物的刻画和景观的描写细致入微,这部分的英译采取了直译保留颜色义的策略,能够最直观地呈现事物的颜色。
“金”的具体译法需要据语境而定。酒具、餐具、兵器或装饰上的“金”,不单指颜色,而更加突出金属质地的时候,一般直译为gold;如果突出金颜色和美好寓意的时候,则直译为golden;用“金”表征珍贵的时候,需要意译或替代,如:“金色的生命”译为glorious life,“黄金的生命”译为precious lives。另外,金色也可以表征权力和尊贵[13],因此“金字史章”译为golden annels of history,“金字真经”译为gold-letter sutra。
三汗在侵入格斯尔家园的过程中,所到之处造成破坏,颜色变化与原来美丽富足的“金色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因为铁蹄践踏,“碧绿的草原化为焦土,青翠的山岭夷为平川,银白的湖泊水枯石烂,光辉的太阳罩起黑帘”。“碧绿”直译为green,“青翠”直译为verdant,所见的景观一览无余,强调了大面积的草原变成了焦土,大范围的山岭夷为平川,整体颜色由亮变暗,从有变无。“银白的湖泊”强调的不是颜色的“银白”,而是水清见底,因此“银白”译成了clear,和被破坏后的颜色形成反差。这部分内容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策略,既可以展示颜色的变化,又可以引起读者或史诗听众的惋惜和义愤填膺的情绪。
另外,本卷中相当大的篇幅用来描述三百多名将领和先锋的家园保卫战,红色(血色)也自然成了本卷的色调之一,在“白黄黑金”的色彩中间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展示了将士们的英勇,英译过程中基本用直译保留了红色本来的颜色义,比如:“红殷殷的鲜血”译为red blood,“火红的眼睛”译为red eyes。通过红色的视觉冲击,直观地感受残酷的场面和人物的悲痛。战争场景的描述虽是聊聊数词,但因为源语中“天红”和“地黑”的主谓式构词在英译时发生了词性转换,从形容词“红”和“黑”转成了动词sky reddened和land blackened,动态地展示了色彩的变化,使语境中充斥着令人担忧的情绪。
(3)“金”色的寓意
虽然“北方部落保卫战之卷”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与满目疮痍,但是金色在过程中表征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之所在、生命的宝贵和寄予人们的无限希望。商讨退敌战策时的“金色的太阳闪烁”,夫人为出征大将馈赠的“金色哈达”,将军“送走了金色夕阳”……英译处理过程中,此类表达基本采取的方式是直译为golden,象征美好与希望。
三、结语
格斯尔英雄史诗及其相关的传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之一。作为语言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元素,《英雄格斯尔可汗》中的颜色隐喻和其他修辞手段共同构建了《格斯尔》蒙古族史诗的动态色彩,颜色词的英译过程也亟需译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识。
摘要:色彩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作为活态的口头史诗,《英雄格斯尔可汗》(英汉对照)中使用了的大量颜色词汇,成为空间构建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其概念意义和功能、关联意义和隐喻、颜色的搭配和对比构建了史诗的动态色彩,译者需要根据颜色的不同功能和含义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英雄格斯尔可汗》;颜色;英译
Abstract:Color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understand the world,which is of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As a living oral epic,a large number of color words can be found in The Epic of Geser Khan,which become one of the in-dispensable elements in space construc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The conceptual meaning and function,associative meaning and metaphor,and collocation and contrast of colors build the dynamic space of the epic.Translators need to adopt corresponding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meanings of colors.
Key words:The Epic of Geser Khan;color;English translation
一、引言
《格萨(斯)尔》是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一,是世界上迄今发现的演唱篇幅最长的史诗,长期在内蒙古高原和西藏高原广泛流传。蒙古族广泛传唱的《格斯尔》由单部或多部本组合而成,主要讲述史诗英雄格斯尔保护家园的故事。2009年,格萨(斯)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格斯尔史诗以书面文本形式在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翻译涉及的语种既包括蒙古语、藏语、汉语等民族语言,也包括德语、俄语、法语和英语等外国文字[1],但是英译工作中缺乏中华本土译者的声音”[2]。吴松林主编的《英雄格斯尔可汗》(英汉对照)[3]是依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英雄格斯尔可汗》[4]为蓝本。英译版虽然不是由蒙语直接英译的,属于少数民族典籍的“间接翻译”[5],但是实现了“民族口传文化进入汉语文本再进入世界文学的可能模式”,充分显示了“中华本土译者话语的主体性”[6]。作为活态的口头史诗,《格斯尔》口头史诗表演中的“原生态和创造性”[7]如何在文本的译述中得到充分体现,这对译者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颜色构建及其英译
颜色不仅具有物理的本质属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8]。由于各种社会与文化因素,颜色的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心理等具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9]。《格斯尔》史诗使用的大量颜色词汇不仅成为诗行和语境中浓墨重彩的渲染或轻描淡写的点缀,而且成为作品空间构建的艺术烘托和人物塑造不可或缺的元素。诗行通过颜色来写景、写物、写情,构建了立体、动态的史诗世界。颜色词成为作品英译过程中极具特色的一部分。
《英雄格斯尔可汗》英译中,黑色、白色、金色这三种颜色出现了几百次之多,词性和作用不尽相同。其余比较常见的颜色还有银色、红色、黄色、青色、蓝色,出现频率比较低的颜色是绿色、紫色、灰色等。五个章节中,战斗和征程场面较多,黑色的压抑气氛居多,红色的斗争场面也不少,也存在其他颜色影射下的人物对话和心理刻画。在大自然景观的描述中提到的蓝天绿地次数和战争场面比起来相对较少。蓝天大多出现在战争前的祥和气氛和战争后平静的语境中。黄色用来描述景物、动物、事物的颜色,也有时和“金”连用。绿色用来具体描述树木草原等植被和景观。青色在作品中出现的频率仅次于黑白色和金色,有时青色与蓝色所反映的颜色基本一致———青天和蓝天。而青色在其他情形下出现的时候也表示事物或动物的颜色,或者表示人的情绪状态,比如青筋暴起、脸色铁青。
(一)颜色的概念意义与颜色功能
颜色词最显著的语义特征是表征颜色义;颜色义是颜色词的原型语义[10],即概念意义,指事物的颜色,或表征事物本身所体现的颜色,起到描述、烘托或渲染的作用,在史诗文本或表演的过程中引起读者或听者对色彩构建空间的视觉想象。《英雄格斯尔可汗》英译中表征事物本身颜色的词基本采用直译保留了颜色义。
(二)颜色的关联意义与颜色隐喻
词义的关联意义指概念意义之外的附带意义,可以是内涵意义、情感意义和搭配意义等。颜色词的内涵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文化背景。史诗选择某些颜色来使用或描述,与作品本身产生背景息息相关。
如果颜色词在语境下和其他词搭配或表达情感意义,原来的词性会产生明显或细微的变化。颜色也用来反映情绪,心理状态或承载的文化内涵,此时的颜色词会包含一定的情感意义,即有褒贬或有抑有扬,翻译所采取的策略会有相应变化。词汇的搭配意义也是如此。
(三)颜色的搭配对比与动态构建
史诗情节的动态构建是来自事物的移动、空间的转换和颜色的变化。从颜色词出现的频率来看,五卷中,由于“北方部落保卫战之卷”的战斗场面较多,空间随着战斗场地的变化而发生了多次变化,因此颜色词出现的频率最高,数量最多;其中,白、黑和金居多。主色的频率在每卷都有所不同。
1.“黑暗征程”
史诗的首卷讲述了格斯尔从敌人手中救出爱人的经过。卷首的色调异彩纷呈:“火红的太阳”“金花”“红嫩的嘴唇”“洁白的牙齿”“黑白分明的眼睛”“乌黑的弯眉”。夫人之后经历了从明亮到黯淡的过程:从“白色地面”到“斑驳地境”“黄色地界”和“青色地方”。此时史诗的整体色调已经渐渐过渡到冷色调。夫人来到黑色的世界,海水、花鹿、国境、道路等都是黑色。后来,格斯尔胜利,“高处蔚蓝青空”,色调又归于明亮的色彩。所以整体的色调基本是从鲜艳到黯淡,再到明亮,呈现以下变化过程:(火)红→金→白→黄→青→黑(暗)→(血)红→金→蓝。
由于颜色随着人物经历和不同地点而变化,因此英译时,外表和景观类的源语基本采取了直译的方式,涉及人物心理、情感变化和气氛烘托渲染等的描述,则翻译方法各异。
对“黑色海水”景观的描写采用了直译保留的方式译为black sea,呈现了视觉所看到的波涛汹涌海水的颜色;类似的处理方式还有black monster,black python,black deer,black nostril等,都基本保留了源语描写的人物或事物的原有颜色。另外,“黑色”也是夫人在经历了“白色地面”“斑驳地境”“黄色地界”和“青色地方”之后映入眼帘的颜色,此时译者选择了dark而非black来描写夫人眼前的色彩,表明整体色调的黯淡,与之前经历的明亮色调产生了鲜明对比,对视觉和情感都有一定的冲击效果。Dark既表示本身的颜色,又同时映衬了史诗中人物心情的愈发沉重和对未来的迷茫,凸显隐藏的未知和危机。
颜色词的联想意义在不同社会的反映有所不同,因此,其概念意义退居次要的地位。此时,对颜色词的翻译可以采取“省其色,译其意”的方法[11]。史诗中的英雄催马解救夫人的情景不仅仅是视觉色彩上的暗色。“黑雾”的英译中,译者选择了dense fog,不仅体现了雾气本身的浓密,还映射出主人公心情的凝重和面对的未知危机,为史诗的读者或听众带来一种紧张之感。史诗中的主人公与敌人斗智斗勇的时候,主要的颜色除了黑色之外,还有红色和金色。由于能够从听觉和视觉上直接对人的感官和情绪同时产生强烈的影响,所以这部分章节的金色多数采取直译的方式展示了主人公的英雄形象和胜利的曙光,红色和黑色另外采用了不同的方式来体现战斗的过程和人物的情绪。例如,“红色的巨口”译为blood-red giant mouth,源语中的红色直译之后无法达到人物形象刻画的目的,这里利用增补的方式将原来的红色变为blood-red,通过颜色的涂抹形象地展示了人物的负面形象。“目光早已黯淡发黑”译为Its eye dull and lusterless,此处采取意译的策略,将目光的颜色用dull和lusterless来形容,反映敌人中箭逃跑之后的恐惧眼神和前途未卜的绝望神情。历经万险接近胜利之时,“蔚蓝青空”来之不易,从词源的角度来看,azure sky所显现的蓝色既明亮,又像宝石般珍贵,体现了胜利的不易。
2.颜色交错
“北方部落保卫战之卷”讲述了沙赉河三汗趁格斯尔离乡之际,侵入其家园,致使三百多名将领和先锋先后阵亡。格斯尔闻讯后,悲愤填膺,决心讨伐敌人,收复土地。本卷颜色词使用最为频繁,功能多样,颜色的更替和交错随着情节不断变化,主色调中穿插其他的颜色。其英译策略也随着颜色的写作手法和人物心理等的变化而变化。
(1)“白黄黑金”主色交替
史诗中三汗的名字是由宫帐颜色命名的———白帐可汗、黄帐可汗和黑帐可汗,这三色与格斯尔的金色宫帐形成了四个主色宫帐。刘宓庆指出,典籍翻译最突出的问题是语内诠释,译者可以将原文本作统体观照,在上下文中找到可以帮助语义定夺的内证[12]。“白帐”“黑帐”和“金帐”在英译过程中都采取了直译保留的方式,分别译为:white tent,black tent和golden tent,黄帐的颜色译为golden,可做商榷。诗行中四个宫帐的颜色和其对应的事物通常保持一致,但是描写黄色阵营时多采用了golden tent,而后文中夫人的宫帐也是golden tent,在英文中容易与四个宫帐中的黄色宫帐混淆。从以上几处观照基本可以判断,黄帐若译为yellow tent,则既可以和白帐、黑帐组成主色阵营之一,又可以和夫人的金色宫帐golden tent进行区分,避免混淆。与之相呼应的各色也能够在颜色上有所统一,形成各帐的个性主色,也能在诗行的排比、反复、韵律等方面发挥其修辞作用。
(2)颜色的对比与反差
本卷开头几个章节所描述的人物及其环境充满着明亮绚丽的色彩:“金蝶飞舞”“银蝶欲醉”“白净蒙古包”“湛蓝的天空”“金色太阳”……但是,当主人公的家乡被三汗窥视,则预示着家园色调即将黯淡。因为源语对人物的刻画和景观的描写细致入微,这部分的英译采取了直译保留颜色义的策略,能够最直观地呈现事物的颜色。
“金”的具体译法需要据语境而定。酒具、餐具、兵器或装饰上的“金”,不单指颜色,而更加突出金属质地的时候,一般直译为gold;如果突出金颜色和美好寓意的时候,则直译为golden;用“金”表征珍贵的时候,需要意译或替代,如:“金色的生命”译为glorious life,“黄金的生命”译为precious lives。另外,金色也可以表征权力和尊贵[13],因此“金字史章”译为golden annels of history,“金字真经”译为gold-letter sutra。
三汗在侵入格斯尔家园的过程中,所到之处造成破坏,颜色变化与原来美丽富足的“金色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因为铁蹄践踏,“碧绿的草原化为焦土,青翠的山岭夷为平川,银白的湖泊水枯石烂,光辉的太阳罩起黑帘”。“碧绿”直译为green,“青翠”直译为verdant,所见的景观一览无余,强调了大面积的草原变成了焦土,大范围的山岭夷为平川,整体颜色由亮变暗,从有变无。“银白的湖泊”强调的不是颜色的“银白”,而是水清见底,因此“银白”译成了clear,和被破坏后的颜色形成反差。这部分内容采取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策略,既可以展示颜色的变化,又可以引起读者或史诗听众的惋惜和义愤填膺的情绪。
另外,本卷中相当大的篇幅用来描述三百多名将领和先锋的家园保卫战,红色(血色)也自然成了本卷的色调之一,在“白黄黑金”的色彩中间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展示了将士们的英勇,英译过程中基本用直译保留了红色本来的颜色义,比如:“红殷殷的鲜血”译为red blood,“火红的眼睛”译为red eyes。通过红色的视觉冲击,直观地感受残酷的场面和人物的悲痛。战争场景的描述虽是聊聊数词,但因为源语中“天红”和“地黑”的主谓式构词在英译时发生了词性转换,从形容词“红”和“黑”转成了动词sky reddened和land blackened,动态地展示了色彩的变化,使语境中充斥着令人担忧的情绪。
(3)“金”色的寓意
虽然“北方部落保卫战之卷”中描写了战争的残酷与满目疮痍,但是金色在过程中表征了将士们的英勇精神之所在、生命的宝贵和寄予人们的无限希望。商讨退敌战策时的“金色的太阳闪烁”,夫人为出征大将馈赠的“金色哈达”,将军“送走了金色夕阳”……英译处理过程中,此类表达基本采取的方式是直译为golden,象征美好与希望。
三、结语
格斯尔英雄史诗及其相关的传说故事是民间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现之一。作为语言和文化研究的重要元素,《英雄格斯尔可汗》中的颜色隐喻和其他修辞手段共同构建了《格斯尔》蒙古族史诗的动态色彩,颜色词的英译过程也亟需译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和文化意识。
参考文献:
[1]朝戈金.传唱千年的《格萨尔》[N].光明日报,2011-02-23(14).
[2]王治国.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传》翻译的多维研究[J].民族翻译,2014(2):25-31+80.
[3]琶杰(说唱),其木德道尔吉(整理).英雄格斯尔可汗(英汉对照)[M].吴松林,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1-221.
[4]琶杰(说唱),其木德道尔吉(整理).英雄格斯尔可汗[M].安柯钦夫,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5]贺桂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只能够多重矛盾关系的解读[J].贵州民族研究,2015,36(6):89-92.
[6]王治国.蒙古族英雄史诗《格斯尔传》翻译的多维研究[J].民族翻译,2014(2):25-31+80.
[7]段峰.声音与形式再现中的他文化呈现———民族志诗学与翻译研究[J].外国语文,2012(2):100-105.
[8]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127.
[9]丁艳.蒙古族色彩词丁文化内涵[J].语文学刊,2000(2):30-32.
[10]潘晨婧.论颜色词的文化内显义———兼谈“五色”[J].江西社会科学,2016,36(6):244-249.
[11]刘晓晖.试论文学作品中基本颜色词的翻译方法[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S2):311-315.
[12]刘宓庆.文化翻译论纲[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9:123.
[13]策伯勒,姚克成.蒙古人尊崇的颜色[J].民族译丛,1984(6):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