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成语语义视角看《汉英对照成语词典》编撰论文

2023-12-30 20:04:00 来源: 作者:xieshijia
摘要:双语词典属于两类不同语言沟通的重要纽带,担负着两类不同文化的传播任务。汉语成语继承了数千年来民族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外语学习者致力于其研究,同时也伴随着不小的学习难点。大多数外国人比较欣赏其简练特点,却也十分畏惧其含蓄的特征。无论是对什么人群,成语学习是难以一蹴而就的,同时也是学习难点。文章从成语本体进行分析,充分探讨了成语语义方面的特征以及这一词典编撰所展示出的成语释义概况。
摘要:双语词典属于两类不同语言沟通的重要纽带,担负着两类不同文化的传播任务。汉语成语继承了数千年来民族文化内涵,历史渊源十分悠久。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外语学习者致力于其研究,同时也伴随着不小的学习难点。大多数外国人比较欣赏其简练特点,却也十分畏惧其含蓄的特征。无论是对什么人群,成语学习是难以一蹴而就的,同时也是学习难点。文章从成语本体进行分析,充分探讨了成语语义方面的特征以及这一词典编撰所展示出的成语释义概况。
关键词:《汉英对照成语词典》;汉语成语;英语成语;语义;释义
Abstract:Bilingual dictionaries belong to two different types of important tie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and shoulder the task of communication of two different cultures.Chinese idioms have inherited the national connotation of the past culture for thousands of years,and have a long history.It is for this reason that foreigners devote themselves to their research,accompanied by considerable learning difficulties.Most foreigners appreciate their concise charac-teristics,but they are also very afraid of its subtle characteristics.No matter for what group of people,idiom learning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overnight,but also difficult to learn.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diom ontology,this article fully discusses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idioms and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idioms'paraphrases shown in the com-pilation of this dictionary.
Key words:Chinese-English Reference Dictionary;Chinese idiom;English idiom;semantic;interpretation
一、引言
在人类社交场合中,汉语成语出现的频率极高,这一固定词组有着较大规模,同时有着结构固定、意义完整、较为简练的特点。对将汉语当成是第二语言进行学习的人们而言,必不可少的就是对成语的学习。由于成语在历史上的继承性、定型性方面的特点比较突出,它沿袭了古往今来的原形原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古代汉语词汇特征、语法特征等方面的特点。它们囊括了大量的历史文化底蕴,内在价值颇丰,所以,汉英对照成语词典中的成语语义非常重要。但对大多数的学习者来说,在进行成语学习时,往往对成语的含义难以理解,在运用上也存在偏差,于是,在成语习得中,《汉英成语大辞典》便成为必不可少的一环。“进行词典编撰的核心工作就是释义。释义的好坏,直接决定着词典的成色有多少。而且,释义一定要在遵循其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同时,充分参照词典原来的宗旨和类型。”[1]因此可以称释义属于词典最为核心的要素。
本词典的“成语一词”包括习语、谚语、俚语、常用语等。中国人日常生活所讲的、报纸杂志上所阅读到的,以及普通书籍所引用的汉语成语都被包括在这本词典内。这本书里一共收录了共计4079条的汉语成语,大约有7000个英语成语可以相互对照。
下文将从成语语义来分析本词典的特色与不足。
二、成语的语义特点
成语这一类语言现象具有一定特殊性,和普通的语言存在差异。人们必须对成语的语义有充分了解,而且要充分认知它的语义特征,反之则很难对成语做出严谨解释。
(一)语义的定型性特点
1.语义具有整体性
学者马国凡强调,从语义方面的定型性来看的话,成语的特征就是基于整体对意义进行表述,换句话讲,“成语实际语义属于一个具有充分融合特点的整体,并不是简单词组的随意组合”[2]。在成语里,任何一个组成成分均没有独立特征,只有搭配在一起使用构成必不可少的整体才有实在价值。如:“多行不义必自毙”,代表干了很多的坏事,难免会出现自寻死路的情况,只可意在大局,不可割裂。“草木皆兵”,并不只是字面意思上的草和树木都是兵,它的实际意思是若出现风吹草动的情况,所有人都觉得是敌兵,往往对疑神疑鬼和惶恐不安的情况进行形容。而成语“开门见山”同样并不是字面意思打开门就能看到山林,往往是比喻说话或者写文章在开头阶段便能直入正题。以上这些例子说明,成语具有整体性并且不可分割。
2.语义褒贬义具有定型性
对语义的褒贬,也反映出成语语义特有的模式化。有些成语只有褒义的意思,有的成语只有贬义。还有的成语褒贬义皆有,一部分不存在褒贬之义,也就是中性成语。比如:只具有褒义的成语有事必躬亲、说话算话、精神饱满、齐心协力、与人为善等;只有贬义的成语有鼠目寸光、纸上谈兵、尔虞我诈、狼狈为奸、玩火自焚等;褒贬义皆有的成语有招兵买马、杯水车薪等;中性成语有芸芸众生、来日方长、与世隔绝、君子之交淡如水等。因此,对成语语义的褒贬义而言,语义的褒贬义存在比较典型的定型性特征。
3.语义具有历史发展性
随着历史的变迁,部分成语结构将出现一定改变,但语义本身则没有发生变化,这就是成语语义上定型性的另一表现之处。如“三心二意”,以前有“二心二意”“二心两意”等多种形式,也有“五心六意”之说,而现在只有“三心二意”之说,其意思是既想做这件事,又想做那件事,很难做出判断,往往是说心里不踏实,仍有不专一之处;之前出现的“四通八达”和“七通八达”,目前延伸到只有“四通八达”这种单一的形式,它的意思是每一个方向都可以有道路前进,代表交通非常方便,同时也代表一条道路可以通往不同的方向。以上成语的历史发展演变说明,不论其形式如何变化,其语义都没有发生变化[2]。
所以,在成语学习中让学习者特别是二语习得者感到困扰的一个原因就是成语语义定型性的特征,而决定成语与一般词汇之间存在差异的就是这一特征。因此,一本汉英成语字典的语义编纂部分对所有的英语学习者都很重要。
(二)成语特有的表意双层性特点
成语表意和一般词语表意的双层性以及多层性具有极大差异,而且成语表意的问题不属于成语引申义问题,也不属于转义问题。实际上,成语引申义主要是基于原意所延伸而得到的概念,属于对原义的拓展。对引申义来说,它一定要基于原义,它是成语实际意义的扩充和增加。对成语转义来说,意思就是由原来的意义演变转化而来的意义。但这两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也难以发现二者间的联系性。表意双层性是指表层义和深层义并不是共存发展的两个独立义项,可以用“意在言外”来概括[3]。准确地来阐释,成语最实际的意义仅仅可以保留一个,任何一个表层意义都不能对成语实际意义进行解释,它们仅仅是对深层意义进行解释的特定形式。“对字面意义来说,能够进行更为生动具体的比喻,同样可以让人产生联想,借助其曲折表现形式,能使人们意识到存在于内层当中的实际含义”,因此必须杜绝望文生义的情况。如:成语叶公好龙、四面楚歌、神来之笔、阳春白雪,其含义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字面之下的真正含义更深一层,即此处所说的“意在言外”。因此,假如成语字典难以严谨地对成语意义双层性特征进行概述,将致使英语学习者难以理解。
(三)构成成分中保存了大量的古文字[2]
相当一部分的成语是来自古汉语中的书面语以及口语,因此成语的文言色彩非常丰富。古代语言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古语词,对于通过古语词结合得到的成语来说,如果难以掌握它们所指的确切对象的话,将很难知道成语具体的意义。
比如成语“羝羊触藩”,“羝羊”:公羊,“藩”:篱笆。指的是公羊角由于缠绕于篱笆之中,难以进退;常常表示处于进退两难的局面。这句话出自《周易·大壮》,周易:“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独占鳌头”,“鳌头”:殿前台阶处矗立的大型鳌鱼浮雕,古代科举进士发榜时,状元们都会在此迎驾。常比喻居首。摘录于元无名《陈州粜米》楔子:“殿前曾献升平策,独占鳌头第一名。”
古代的词语延伸至目前,很多的意义都消失,即便存在,也很少场合去实际运用。正如余桂林先生所指出的,“成语的成分能帮助人们理解成语意,如果不了解成分,按照现代汉语成分的意思翻译,就会望文生义,造成理解成语错误的情况,所以,对其中涉及的古代词义,成语释义一定要完整地阐述出来”[4]。例如成语“方兴未艾”,在这里,“艾”代表了停止的意思,也表示完结。成语“亡羊补牢”,这里“亡”代表丢失,而“牢”字,代表的是圈舍,圈舍饲养的是家畜。所以,此特征为对内汉语成语词典里促进理解的重要因素,同样地,对外汉语成语词典也要重视此特征。
三、本词典的释义情况概述
(一)所调查词典的体例说明
《汉英对照成语词典》[5]的编写体例包括注音、释义、英语对照成语、出处、同义成语或反义成语。释义部分采用直译,然后给出相对应的英语成语。
出处部分注明这个成语来自哪一部作品的原文。
(二)所调查词典的成语释义特点
这本成语词典涉及的成语均使用了语面意义,也就是表层义或者可以称其为直义。它的构成要素及其意义存在着相对突出的关联特征,基本对应于语面意义,再解释起来相对简单,基于语面意义的延伸而得到的深意也不存在,所以它没有使用释义术语。
(三)加注书证
分析研究这一词典不难发现,其中加注了书证,也涉及有出处内容,能够帮助对语言知识进行掌握,让读者更加深刻地了解成语具体意义。来自这些成语的典故,都是对原文进行直接引用。出现的引文均遵照原文,并未进行任何的改动,使其原文得以全面保留,充分体现了对学者的尊重以及实事求是的优良态度。这本词典的义项都只有一个书证。
(四)当前成语词典释义存在的问题
1.语面还原义不准确
因为大部分成语均存在言外之意,所以在成语的理解中,望文生义情况时有发生。这种情况对第二语言习得者来说,会更频繁一些。但小部分的习语含义是由单字组合的构成要素所得,所以这类习语的含义基本是其语面含义,属于直译的习语。读懂成语语义,望文思义是现实中的头等大事。即使成语中有特别的寓意,但值得注意的是,“言外”和“言内”之间是有内在紧密联系的:“言外”一般取自“言内”。充分掌握“言内”,方可更好地对“言外”进行理解;想要彻底理解成语语义,就必须掌握清楚“言内”以及“言外”这二者之间的关系。但是,本词典最大弊端就是忽视了对语面还原义的解释,使读者难以理解其深层意义。
在对词进行释义时,仅仅能达到近似程度,难以保证其十分精确。如果把注意力集中在语面和具体意思中的关联性话题上,就会减少释义上不必要的误差。
2.未注明褒贬义
在众多的成语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取向由其对外展现,所以其褒贬色彩以及轻重语义非常强烈。因为文化背景存在不同,如果许多的成语意义没有进行详细的解释,褒贬轻重可能造成混淆,导致学习者理解上出现偏差,影响后续的成语使用。这一词典并没有褒贬义注明,虽然在释义里进行了简单的解释,但是学者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能会对二语学习者产生误导作用,这就违背了编词典人的初衷。
3.释义没有准确反映语法性质
要使释义和成语的语法性质特征统一起来,这样才能准确地解释成语。成语如词,言之有理,行文有法。对理性意义来说,要充分展现成语实际的语法性质,让理性意义与语法意义进行充分的有机结合。假如理性意义还有语法性质特征这二者充分结合的话,语法的性质特点得到明确,那么释义便会十分精准,同时也会让语法性质特征变得非常突出。不过一部分成语释义未将成语的语法性质特征进行很好的概括,所以释义比较宽泛,学习者在日常的理解还有运用上遇到了困难。
4.释义中缺少对中国具体文化内涵的解读
(1)成语中的文化内涵
成语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的成语涉及的方面有度量衡、宗教文化、史实、古代器物、动物、音乐领域、地理知识。而且,大量成语关乎古代政治、礼法、战争在内的诸多方面问题。如:“半斤八两”“四大皆空”“围魏救赵”“一言九鼎”“鱼传尺素”“有板有眼”“蜀犬吠日”“三从四德”等。
总而言之,成语集中华文化于一体,大量的文化内涵灌注于其中,属于语言文化中特有的“活化石”。
(2)释义中文化内涵的缺失
通过以上的研究不难发现,在成语里涉及了大量的文化知识,只有充分掌握这些文化常识才能知道成语的具体含义。如果释义里缺少文化内涵解释,将增大读者理解难度,以至于难以在实际中进行应用,致使学习者出现较大的跨国文化交流压力。这一词典完全没有将成语涉及的具有文化的重点字词进行重点解释与说明,因此在这一方面还需要加强。从意义角度来看,成语存在整体性、确定性以及可用性,假如没有充分掌握成语涉及的文化常识,则将难以知晓它蕴含的引申义以及比喻义,进一步加大人们对成语的正确使用难度。
四、总述
本词典在释义这一块采用了直译,也就是字面意。全书的亮点在于编者列出了与汉语成语相对照的英语成语,有1条至4条、5条不等。各条英语成语之间在意义上可有若干差别;外国读者可借此以增加对汉语成语的了解,而中国读者可由此学习表达同一汉成语的不同英文句子。此外,所列英语成语有些是以介词如of,to,with等结尾的,为的是可随时灵活套用,因此末端都没有加full stop。本词典让两种成语本身并列对照,相映成趣,借此可以表现出两种不同文化的语言的优点。而且,编者在里面增添了不少同义成语以及反义成语,可以使学习者有更加清晰的认知,巩固记忆。汉成语不少源自古诗文,或有典故,了解成语来源可增加对汉语成语古籍的认识,培养对中国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所以本词典结尾一项是该汉语成语的出处与典故。
虽然本词典在释义方面有所欠缺,但是编者基本做到了“汉英对照”这一点,这对学习英语的人来说,可以很好地掌握中国成语,并把汉语成语传达到国外;对母语为英语、二语习得为汉语的学习者而言,将更加清楚地掌握成语深层意义以及成语背后多蕴藏的巨大中国文化;对从事汉英对比工作的学习者而言,这是很好的一本素材,提供了丰富的实例。
参考文献:
[1]晋家泉.成语释义中的两个问题[J].滨州师专学报,1994,10(1):35-37.
[2]向光忠.成语概说[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2:12.
[3]许肇本.成语知识浅谈[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0.
[4]余桂林.《现代汉语词典》四字成语的意义及释义特征[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2):88-90.
[5]陈永桢,陈善慈.汉英对照成语词典[Z].香港: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2016.
